第七十七章 伟力(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新军有新军的强大之处,但是新军也有着新军必然的弊病所在。陈文对于耍些阴谋诡计来削弱新军兴致缺缺,他坚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唯有最大化的实现江浙明军的强大,才是彻底消灭满清的必由之路。
吴三桂在渭南遭逢惨败的消息陆陆续续的传来,新军大获全胜,继而不战而下西安,吴三桂带着残兵败将仓皇而逃,一时间也不知所踪。但是,为了安抚参战八旗军的军心、替陕西西安右翼四旗复仇以及震慑陕西地面的汉人,清军先后在渭南县和西安府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渭南县城里的百姓尽数被杀,生还者不过是个位数字;西安府城稍微还好一些,由于距离够远,再加上满城被屠,府城里的百姓对于清军的报复有了一个预估,所以在吴三桂出征后就大量逃亡乡间,等到惨败的消息传回,更是倾城而出,以至于清军只能靠着屠杀周边乡镇的百姓以及一把大火焚毁了这座历史名城来泄愤。
从陕西到南京,相隔数千里之遥,抛开军情司的汇报,最快的还是河南的一些地方文武。只不过,比之此前吴三桂反正和更早的时候,专程派人前来送信的文武官员已经很是少了一批了——大抵是新军的强悍战斗力把他们吓到了,已经不太敢把宝全部压在陈文这边了。
“这群狗娘养的墙头草,迟早收拾了他们。”
话一出口,郑奇便意识到了有些失言,连忙拜倒,口称死罪。陈文对此倒也不以为意,一句带过就转到了今天他将郑奇和小野一郎这二人传来的原因上面。
“朝鲜那边详情,可是调查清楚了?”
“回大王的话,已然调查清楚。”
“那就说说吧。”
这时代没有无线电,没有网络,更没有什么影音资料,消息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真实性随着经过越多人的口舌往往就变得越加的偏离真相。陈文倒是不怕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胡说八道,因为任他们怎么说,陈文都是要先弄明白真实情况再作决断的。
“回大王的话,末将奉命前往日本和朝鲜打探情况,朝鲜现在确实已经被鞑子灭国了,而且朝鲜国内也没有爆发太激烈的起义,有限的一些也都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成气候。去年有过两次,鞑子甚至连那些驻防大城市的驻军都没有派去,只让那些邦子就镇压了下来。”
“果然如此啊。”
那一次召见过后,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也求见过几次,报上了一些与他们有联络的义军的情况,并且表示一旦王师开进朝鲜,这些朝鲜义士可以成为王师助力云云。
这些家伙一次次在齐王府里慷慨陈词,说的有来道去的,可惜陈文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相信的。
壬辰战争,不是明军越过鸭绿江,朝鲜早就被日本灭国了,抵抗的也不是没有,但却绝大多数都是些废物,唯独出了个李舜臣,倒是被后世的那个半岛民族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甚至就连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明军也被他们极力丑化,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没办法凸显出他们的那位英雄在壬辰战争中的卑微作用。
就算是后世,日本殖民朝鲜,朝鲜人的抗日烈度也低得可笑,反倒是更加踊跃的加入日军。像是那几个朝鲜官员所说的什么各地已然烽火四起,鞑子在朝鲜损失惨重,差的只是王师的致命一击云云,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陈文是不会相信。
当然,设身处地,亡国之臣竭力救亡,哪怕是利用欺骗的手段来求取到大国的助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又不是朝鲜人,自然还是要顾着江浙明军自身的利益,总是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才是。
“末将前往朝鲜,小野则在日本搜集在日朝鲜人的情报。现在得到的情报汇总表明,鞑子在完成对朝鲜的灭国之战后,很快就建立起了对朝鲜的统治。”
“早期,鞑子借着反清拥明的罪名,杀了一大批朝鲜朝臣,将宗室也都押到了京城,威吓住了文武两班的余下之人,没了领头的,朝鲜人也就闹不起来了。接下来的日子,靠着给招募来的蒙古驻军和邦子分地,以及组建所谓高丽八旗和开科取士,朝鲜一国就轻而易举的变成了鞑子的两个行省,根本没费什么气力。”
所谓邦子,即是朝鲜的贱民阶级,中国明清以来乃至后世的那个高丽棒子的蔑称也是从朝鲜向中国派出的使者的那些贱民仆从身上来的。
对于朝鲜人是个什么尿性,陈文早有预料,听了郑奇的粗略讲述,他对朝鲜的现状也有了一个基本上的了解。细节的东西在情报汇总里有,陈文在召见他们前来之前也详细的看过了,有几个问题却还是要向他们做出问询的。
“本王看过报告,鞑子在朝鲜没有竭泽而渔,反倒是用了类似于汉地的统治方式。本王记得那个朝鲜官员说过,朝鲜一年的岁入只有二十万石,鞑子这么统治,如何补充江南丢失后的漕粮断绝问题?”
八旗从满清入关之后就已然是趴在华夏这棵参天大树上吸食营养的蛀虫,现在满清对八旗的优待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但是漕粮断绝,八旗军的粮草也会成为问题。满清此前进攻朝鲜,为的就是重新获取一片产粮区。奈何江南区可不是江南,就凭这点儿岁入,满清还没有竭泽而渔,实在是奇怪得紧。
“回大王的话,朝鲜的粮食产量其实没有那么少,都是那些东西两班的文武大肆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他们有不缴纳税赋,才落到这般田地。鞑子在攻破汉城之后,狠狠的杀了一批文武两班的官员,把他们的家产和土地都没收了,土地除了分给驻军和邦子以外,还分给了不少的无土平民,让他们自行屯田,收入的具体数字还不清楚,但是两百万石左右还是有的。”
岁入二十万石这个数字,这对于朝鲜这么一个千万人口级别,全国不下两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同时代的明朝,一个中等的府也有十几二十几万石粮食的岁入,而且这还是在明朝那么奇葩的税收制度之下产生的。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在壬辰战争时的计算显示,朝鲜的岁入应该是八百万到一千两百万石之间。这个数字,夸大是肯定的,但是和那个二十万石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而这里面的差距,就来自于朝鲜的文武两班。
“鞑子收上税来,是要供应京城的八旗军的。按照你们的报告上显示,那些粮食其中的一部分用以供应驻军,大部分则取道海路,用朝鲜的粮船运往天津,再行转陆路运往京城,可是如此?”
陈文的问题问在了点子上,郑奇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回大王的话,正是如此。末将以为,当设法拦截鞑子粮船,就算是无法缴获,将其击沉或是焚毁当也可以削弱鞑子的实力。”
有此一问,陈文要的就是这句话。不过嘛,具体的东西,陈文还需要拿到联席会议上进行会商,现在却也不是着急的时候。
点了点头,陈文不再继续与郑奇问及朝鲜的事情,而是转向了小野一郎,问起了此前他让船队给日本送去的那些东西。
“回大王的话,卑职亲自带着东西去见了天皇和幕府将军,也将其交给了长州、萨摩等各藩的大名,他们对上面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其中萨摩藩在私下与卑职表示,如果幕府横加干涉的话,可以在琉球展开合作。”
“琉球?这狐狸尾巴不藏着了?”
说出了这话,陈文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继而又问及了小野一郎准备入汉籍的事情,表示此番事了就会同意他的申请,又是引来了一番千恩万谢。
对于朝鲜和日本,陈文有了计划,但却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实行。不过这份力量其实已然存在于江浙明军,差的只是如何展开而已。
接到新军击败吴三桂的消息没几天,陈文便启程出发,赶往南京上游的太平府。那里的马鞍山铁矿早已开始了挖掘,如今更是已然形成了规模,江浙明军军工司工坊搬迁之后,所使用的铁料也都是在那里的炼铁工坊生产出来的,此前陈文曾多次前往视察,不过这一次却是有着更新鲜的东西。
“大王,这就是《科学》杂志上刊登的那个轨道。”
看到了游标卡尺,陈文干脆以当年与李渔相交时用过的那个鲁迅的笔名向《科学》杂志投稿,只说是在河南的山区里看到过,据当地乡民说是秦人制造用来运输货物的。
此时此刻,呈现在陈文的眼前的正是一条从远处的矿洞绵延而来的铁轨,上面正有一只健骡拉着几车的铁矿石向远处的炼铁工坊的库房驶去。
坚实的夯土地基上是较软的枕木,枕木上面则是两道铁轨并排而来。光看那几车铁矿石,怎么也该是一两只牛才能拉得动的,可是现在一只骡子都够了,谁说非要有了火车才能用上铁轨。
“本王也看过杂志上的文章,说是铁轨上摩擦力较小,所以能够拉很多货物。”
“大王博学多闻,下官钦佩。”
苦瓜脸排起了马屁,陈文也笑着摇了摇头,继而对这位军工司的主事说道:“这东西成本如何,损坏率还过得去吗?”
“回大王的话,损坏是常有的,主要是铁轨的用料,硬度和韧度上现在还在继续实验。不过,这东西确实是派上了大用场,平常都是那些矿工靠着人力背出矿洞的,现在矿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着这一条轨道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矿山的产量也直线攀升。”
马鞍山的矿场里面,多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虽然挖矿的矿工还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绿营,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对象,但是陈文关心的是产量,为了确保产量矿场的管理方——军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颇为喜人。
铁矿产量倍增,炼铁工坊也大量使用了从明时现有技术和欧洲传来的技术。陈文对此了解不多,也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排气口和进气口并排以提前加热空气的办法拿了出来,此外照着以前的惯例,炼铁炼钢都要使用焦炭以确保质量。新技术和旧传统交织,如今的炼铁工坊也享受到了技术的福利,钢铁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明年,这里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支应其他方面了,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已经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了。”
产量倍增,徐毅这个主管官员可谓是深有感触。当年他接手军工司工坊的时候,那还是个金华府城里的用高墙围起来的作坊群,后来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机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产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为原料发愁的境地。记得那时候,有能力从鞑子占领区运来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甚至就连当地的地方官也是如此。可是再看看现在,原材料的产量已经超出了用度,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下官这些日子琢磨了,等钢铁产量继续攀升,或许可以考虑在南京城里修一条环城轨道,这样无论是百姓,还是驻军在城内也都要方便许多。”
南京城面积甚大,从一地到另一地,哪怕都是在城内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途上面。徐毅的提议引起了陈文的思索,环城铁路提前上马,虽然有些超前了,甚至可以说能有这份创意显然是徐毅已经发愁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总是好事,不是吗?
“这个提议有些意思,慢慢来,还是先顾着既有的各个方面,产量富裕到了那个地步,莫说是南京环城轨道,就算是从南京修到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陈文的这话着实的吓了徐毅一跳,两地之间不下五百里,这得多少铁轨。但是在陈文看来,清末第一条中国人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也有四百里的长度,詹公在清末的环境之下还修建起了这么一条铁路出来,等到“宁杭轨道”上马,大抵也已是天下抵定的时候了,一条五百里长的铁路好像也不为过吧。
新军有新军的强大之处,但是新军也有着新军必然的弊病所在。陈文对于耍些阴谋诡计来削弱新军兴致缺缺,他坚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唯有最大化的实现江浙明军的强大,才是彻底消灭满清的必由之路。
吴三桂在渭南遭逢惨败的消息陆陆续续的传来,新军大获全胜,继而不战而下西安,吴三桂带着残兵败将仓皇而逃,一时间也不知所踪。但是,为了安抚参战八旗军的军心、替陕西西安右翼四旗复仇以及震慑陕西地面的汉人,清军先后在渭南县和西安府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渭南县城里的百姓尽数被杀,生还者不过是个位数字;西安府城稍微还好一些,由于距离够远,再加上满城被屠,府城里的百姓对于清军的报复有了一个预估,所以在吴三桂出征后就大量逃亡乡间,等到惨败的消息传回,更是倾城而出,以至于清军只能靠着屠杀周边乡镇的百姓以及一把大火焚毁了这座历史名城来泄愤。
从陕西到南京,相隔数千里之遥,抛开军情司的汇报,最快的还是河南的一些地方文武。只不过,比之此前吴三桂反正和更早的时候,专程派人前来送信的文武官员已经很是少了一批了——大抵是新军的强悍战斗力把他们吓到了,已经不太敢把宝全部压在陈文这边了。
“这群狗娘养的墙头草,迟早收拾了他们。”
话一出口,郑奇便意识到了有些失言,连忙拜倒,口称死罪。陈文对此倒也不以为意,一句带过就转到了今天他将郑奇和小野一郎这二人传来的原因上面。
“朝鲜那边详情,可是调查清楚了?”
“回大王的话,已然调查清楚。”
“那就说说吧。”
这时代没有无线电,没有网络,更没有什么影音资料,消息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真实性随着经过越多人的口舌往往就变得越加的偏离真相。陈文倒是不怕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胡说八道,因为任他们怎么说,陈文都是要先弄明白真实情况再作决断的。
“回大王的话,末将奉命前往日本和朝鲜打探情况,朝鲜现在确实已经被鞑子灭国了,而且朝鲜国内也没有爆发太激烈的起义,有限的一些也都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成气候。去年有过两次,鞑子甚至连那些驻防大城市的驻军都没有派去,只让那些邦子就镇压了下来。”
“果然如此啊。”
那一次召见过后,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也求见过几次,报上了一些与他们有联络的义军的情况,并且表示一旦王师开进朝鲜,这些朝鲜义士可以成为王师助力云云。
这些家伙一次次在齐王府里慷慨陈词,说的有来道去的,可惜陈文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相信的。
壬辰战争,不是明军越过鸭绿江,朝鲜早就被日本灭国了,抵抗的也不是没有,但却绝大多数都是些废物,唯独出了个李舜臣,倒是被后世的那个半岛民族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甚至就连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明军也被他们极力丑化,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没办法凸显出他们的那位英雄在壬辰战争中的卑微作用。
就算是后世,日本殖民朝鲜,朝鲜人的抗日烈度也低得可笑,反倒是更加踊跃的加入日军。像是那几个朝鲜官员所说的什么各地已然烽火四起,鞑子在朝鲜损失惨重,差的只是王师的致命一击云云,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陈文是不会相信。
当然,设身处地,亡国之臣竭力救亡,哪怕是利用欺骗的手段来求取到大国的助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又不是朝鲜人,自然还是要顾着江浙明军自身的利益,总是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才是。
“末将前往朝鲜,小野则在日本搜集在日朝鲜人的情报。现在得到的情报汇总表明,鞑子在完成对朝鲜的灭国之战后,很快就建立起了对朝鲜的统治。”
“早期,鞑子借着反清拥明的罪名,杀了一大批朝鲜朝臣,将宗室也都押到了京城,威吓住了文武两班的余下之人,没了领头的,朝鲜人也就闹不起来了。接下来的日子,靠着给招募来的蒙古驻军和邦子分地,以及组建所谓高丽八旗和开科取士,朝鲜一国就轻而易举的变成了鞑子的两个行省,根本没费什么气力。”
所谓邦子,即是朝鲜的贱民阶级,中国明清以来乃至后世的那个高丽棒子的蔑称也是从朝鲜向中国派出的使者的那些贱民仆从身上来的。
对于朝鲜人是个什么尿性,陈文早有预料,听了郑奇的粗略讲述,他对朝鲜的现状也有了一个基本上的了解。细节的东西在情报汇总里有,陈文在召见他们前来之前也详细的看过了,有几个问题却还是要向他们做出问询的。
“本王看过报告,鞑子在朝鲜没有竭泽而渔,反倒是用了类似于汉地的统治方式。本王记得那个朝鲜官员说过,朝鲜一年的岁入只有二十万石,鞑子这么统治,如何补充江南丢失后的漕粮断绝问题?”
八旗从满清入关之后就已然是趴在华夏这棵参天大树上吸食营养的蛀虫,现在满清对八旗的优待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但是漕粮断绝,八旗军的粮草也会成为问题。满清此前进攻朝鲜,为的就是重新获取一片产粮区。奈何江南区可不是江南,就凭这点儿岁入,满清还没有竭泽而渔,实在是奇怪得紧。
“回大王的话,朝鲜的粮食产量其实没有那么少,都是那些东西两班的文武大肆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他们有不缴纳税赋,才落到这般田地。鞑子在攻破汉城之后,狠狠的杀了一批文武两班的官员,把他们的家产和土地都没收了,土地除了分给驻军和邦子以外,还分给了不少的无土平民,让他们自行屯田,收入的具体数字还不清楚,但是两百万石左右还是有的。”
岁入二十万石这个数字,这对于朝鲜这么一个千万人口级别,全国不下两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同时代的明朝,一个中等的府也有十几二十几万石粮食的岁入,而且这还是在明朝那么奇葩的税收制度之下产生的。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在壬辰战争时的计算显示,朝鲜的岁入应该是八百万到一千两百万石之间。这个数字,夸大是肯定的,但是和那个二十万石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而这里面的差距,就来自于朝鲜的文武两班。
“鞑子收上税来,是要供应京城的八旗军的。按照你们的报告上显示,那些粮食其中的一部分用以供应驻军,大部分则取道海路,用朝鲜的粮船运往天津,再行转陆路运往京城,可是如此?”
陈文的问题问在了点子上,郑奇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回大王的话,正是如此。末将以为,当设法拦截鞑子粮船,就算是无法缴获,将其击沉或是焚毁当也可以削弱鞑子的实力。”
有此一问,陈文要的就是这句话。不过嘛,具体的东西,陈文还需要拿到联席会议上进行会商,现在却也不是着急的时候。
点了点头,陈文不再继续与郑奇问及朝鲜的事情,而是转向了小野一郎,问起了此前他让船队给日本送去的那些东西。
“回大王的话,卑职亲自带着东西去见了天皇和幕府将军,也将其交给了长州、萨摩等各藩的大名,他们对上面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其中萨摩藩在私下与卑职表示,如果幕府横加干涉的话,可以在琉球展开合作。”
“琉球?这狐狸尾巴不藏着了?”
说出了这话,陈文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继而又问及了小野一郎准备入汉籍的事情,表示此番事了就会同意他的申请,又是引来了一番千恩万谢。
对于朝鲜和日本,陈文有了计划,但却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实行。不过这份力量其实已然存在于江浙明军,差的只是如何展开而已。
接到新军击败吴三桂的消息没几天,陈文便启程出发,赶往南京上游的太平府。那里的马鞍山铁矿早已开始了挖掘,如今更是已然形成了规模,江浙明军军工司工坊搬迁之后,所使用的铁料也都是在那里的炼铁工坊生产出来的,此前陈文曾多次前往视察,不过这一次却是有着更新鲜的东西。
“大王,这就是《科学》杂志上刊登的那个轨道。”
看到了游标卡尺,陈文干脆以当年与李渔相交时用过的那个鲁迅的笔名向《科学》杂志投稿,只说是在河南的山区里看到过,据当地乡民说是秦人制造用来运输货物的。
此时此刻,呈现在陈文的眼前的正是一条从远处的矿洞绵延而来的铁轨,上面正有一只健骡拉着几车的铁矿石向远处的炼铁工坊的库房驶去。
坚实的夯土地基上是较软的枕木,枕木上面则是两道铁轨并排而来。光看那几车铁矿石,怎么也该是一两只牛才能拉得动的,可是现在一只骡子都够了,谁说非要有了火车才能用上铁轨。
“本王也看过杂志上的文章,说是铁轨上摩擦力较小,所以能够拉很多货物。”
“大王博学多闻,下官钦佩。”
苦瓜脸排起了马屁,陈文也笑着摇了摇头,继而对这位军工司的主事说道:“这东西成本如何,损坏率还过得去吗?”
“回大王的话,损坏是常有的,主要是铁轨的用料,硬度和韧度上现在还在继续实验。不过,这东西确实是派上了大用场,平常都是那些矿工靠着人力背出矿洞的,现在矿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着这一条轨道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矿山的产量也直线攀升。”
马鞍山的矿场里面,多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虽然挖矿的矿工还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绿营,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对象,但是陈文关心的是产量,为了确保产量矿场的管理方——军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颇为喜人。
铁矿产量倍增,炼铁工坊也大量使用了从明时现有技术和欧洲传来的技术。陈文对此了解不多,也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排气口和进气口并排以提前加热空气的办法拿了出来,此外照着以前的惯例,炼铁炼钢都要使用焦炭以确保质量。新技术和旧传统交织,如今的炼铁工坊也享受到了技术的福利,钢铁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明年,这里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支应其他方面了,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已经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了。”
产量倍增,徐毅这个主管官员可谓是深有感触。当年他接手军工司工坊的时候,那还是个金华府城里的用高墙围起来的作坊群,后来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机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产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为原料发愁的境地。记得那时候,有能力从鞑子占领区运来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甚至就连当地的地方官也是如此。可是再看看现在,原材料的产量已经超出了用度,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下官这些日子琢磨了,等钢铁产量继续攀升,或许可以考虑在南京城里修一条环城轨道,这样无论是百姓,还是驻军在城内也都要方便许多。”
南京城面积甚大,从一地到另一地,哪怕都是在城内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途上面。徐毅的提议引起了陈文的思索,环城铁路提前上马,虽然有些超前了,甚至可以说能有这份创意显然是徐毅已经发愁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总是好事,不是吗?
“这个提议有些意思,慢慢来,还是先顾着既有的各个方面,产量富裕到了那个地步,莫说是南京环城轨道,就算是从南京修到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陈文的这话着实的吓了徐毅一跳,两地之间不下五百里,这得多少铁轨。但是在陈文看来,清末第一条中国人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也有四百里的长度,詹公在清末的环境之下还修建起了这么一条铁路出来,等到“宁杭轨道”上马,大抵也已是天下抵定的时候了,一条五百里长的铁路好像也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