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改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宁二和青王等人讨论过后, 这个建议很快就摆在皇帝的案头上了。
皇帝是越看越开心,越看越激动,早朝时, 直接把这事拉来令众大臣商讨。
朝中如何吵闹, 丑姑多少也知道些,宁二也不管,天天只管在家里收拾行李物品,他和丑姑又让人收罗了不少种子。
管它能种还是不能种,反正地多,随便撒撒, 有收成的就是赚了,没收成的也不过是少少浪费一点种子而已。这样多试几种, 就算只有一种能成功, 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是相当有好处的。这年头, 只要是吃的,就没有人不喜欢的, 可没人管好吃不好吃,特别是对广大穷苦百姓来说,能充饥,饿不死就行了。
所以,丑姑这些天也是开动了脑子, 劲使想着什么如何提高北地的农来生产水平。她想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实离不开规模化生产。比如大东北三省, 小麦一种就是成千上万亩, 靠现代化的生产机器来作业,比光靠人工要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在这个时代,生产劳动力水平都很落后,只能靠人力与畜力,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多养些牛马驴骡之类的。其次就是劳动工具要发展起来。
于是她就问:“那边的铁犁是不是也要多备些啊?还可以改良一些农具,增加劳作的速度。”
宁二却苦笑道:“铁犁可是贵重物品,缺的很呢。不过你说的改良,提高速度方面,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丑姑想了想也明白了,打了几年,铁器的产出显然是不够用了,以至于铁制农具都跟着涨了不少价,后续供应也不足。
“不管怎样,你也要找朝廷多要几副铁犁,没这玩意儿,难不成全靠铲子铁锹去翻地吗?”丑姑提醒他。最好从京城多带些农具过去,这东西其他地方缺,怎么也不可能缺到京里来了。朝廷总能想办法给宁二一些带走。
“嗯,你说的对。另外,你再帮我想想,如何改良农具和提高劳作速度。这才是重点呢,朝廷不可能给我提供百千副铁犁啊。”宁二又说。
丑姑想了半天,仔细回想着现代农村见到的一些普通劳作场面,可惜的是,她离开农村太久了,记忆中除了铁犁,就是钉耙就再也找不出什么了。这两样东西,她很早以前就已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新鲜的。
特别是在男力湾的时候,大部分的荒田都是靠它们开出来的。她当初在姜吴村弄的那个大铁耙子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期又有改进,弄成过两排的。这也早就被宁二推广过了。
苦苦思索中,丑姑突然想起竹子,竹子制成的农具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播种时,已经翻好的地,完全可以用竹制工具,而不是必需要用铁制的。就是熟田也不必全用铁制农具了,很多时候都可以用竹制的来代替。不过是竹制的损坏的快,需要比较频繁的更换而已。
“那就多弄些竹制工具吧。其实那大铁耙子也一样可以改用竹制的。”
宁二听后,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可以,但北方没有竹子,还是得从外地运过去。”
丑姑愣了好半天,才叹气道:“唉,那我就没办法了。”这时候,交通运输条件差的很,运些竹子过去北方,难度也不小,而且北方既然没有竹子,就肯定也没人会编制竹器,还得运送些匠人过去呢。这也是个大工程。
宁二自己倒是想了个新办法,说:“不如,我在北方找找能代替竹子的木头。再同时运送些竹子去北方,不管多少,总有些用处嘛。”
他还是打算试试丑姑提的办法,因为铁器实在太欠缺了。而且如果真试出来有用,可就大大减轻了对铁制农具的依赖,也给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铁器贵,好多人家连锄头,镰刀都不够用呢,哪里还可能家家户户备一副铁犁。
一想到,种田有这么多麻烦事,丑姑就又开动脑筋了,说:“其实,那边不是有很多特产吗,象各种菇子类,除了种田养牛马之外,还可能大力发展这些啊。把山珍山货运出来,贩卖到各地去,也一样可以给百姓增加不少收入啊。”
要知道,在现代东北的黑木耳可是相当出名的,她每年都要托人买几包回来吃呢。
“确实可以,只是暂时腾不出手,还有的就是运送出来也不太方便。”宁二答。在北方过了一年多,他当然吃了不少当地的山珍。这次回来,他还带了不少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呢。他也曾经想过运些回来贩卖,就如他们当初从南方到京城一样。只是他现在是官身,不好做这种事情,只是带了些回来自己吃和送人而已。
“其实,可以建议朝廷成立一支专门的商队,运送这些山珍出来,既然可以给朝廷创收,还可能给百姓创收,一举两得的事情。”丑姑建议道。她只能提出想法,至于能不能实施的成,她就没办法了。
她这个想法十分新奇,宁二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好,哪里还坐得住,拔脚就跑,说:“我再去找人商量商量。”
“别,一口吃不成胖子的。你先把前面说的搞好了,再来提这些。这商队的事情不着急。”丑姑连忙叫道。
新事物太多了,人们不一定接受的过来。而且弄的太多,宁二也根本就忙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是前面的有成效了,再来说后面的,就更加容易了。再加上人人都南货北运,北货南下才能赚到大钱,估计一时还难得说动别人呢。
宁二果然听见去她的话,他想了半天,才冷静下来,说:“你说的对。我暂时也管不了这么多,就是开荒和养马什么的,现在朝廷都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呢。”
他与青王等人商量了一整夜,才整理出了一些详细的计划,列给皇帝了,还是先私下里给皇帝看过了,皇帝点头了,他才又重新正式上折子递给皇帝了。皇帝在早朝时,发给大臣们讨论,果然在朝中引起了掀然惊涛骇浪,大家狂吵在一起。
站在宁二这一派的人,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反对派却认为这是动摇国之根本的坏事。说穿了,他们是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的农田大部分撑握在某些阶层手中,普通农户拥有自己田产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农人都是佃农,靠租田过日子的。
而无论是普通富户乡绅土财主,还是达官贵族,都有不少田产,肯定不可能靠完全自己养家的下人去做。绝大部分是租给佃农们种的。如果这些佃农们有了自己的田产,还会租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宁二这一做法,明显就是要减少这部分特权阶层的利益嘛。皇帝当然是愿意的,因为这部分收入就到了国库,而且百姓受了益。国库现在空虚的很,急需要补充。光是靠上涨税收是杀鸡取卵的事情,皇帝清楚的很,而且皇帝更加明白,有些臣子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富有呢。
这一吵就是吵了好几天,还没个定论呢。他这时候要是再提个建议下去,岂不是在乱了套。所以,他硬生生的按下了心中的激动。
不过,等到宁二要的铁犁,种子,种马种牛等物都到齐了,朝中也下了定论。
皇帝认可宁二的提议,大力支持他,并且点了周大人和宁二共同负责去处理这些事儿了。
周大人为人圆滑,手腕高的很,光是做生意的能力不非常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年光是靠金针菜(韭黄)这一样,就令他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这两年,他已经把这项技术公布出来了,而自家也收紧了这项生意。
这是他和丑姑商量后的结果。不管是什么先进的技术,完全撑握到个人手中,总是会引来不少纷争,甚至给自己带来危险,丑姑觉得还不如直接交给朝廷,就不用担心别人总是瞧着眼红了。反正他们已经赚够了。
宁二也没想到,最终这个任务居然落到周大人头上去了。他和青王其实都不愿意让周大人去,希望能派个中立派的官员,这样他们既能拉笼了中立派,使自己这一方的势力变强,周大人也能在京里暗中帮助宁二。
所以,这个决定一下来,不仅宁二没想到,就是青王都吃了一惊。
周大人自己倒是看的清楚,说:“王爷,您在京里要多注意了,我这个空缺,可得小心了。”他一动,自然就有人要来填补这个空缺了。肯定得让自己的人上啊,不有让对立派得益。
青王点点头,说:“恩,这个位置可不能便宜了他们。”
宁二不管这些,虽然他已经是这一个团队的人。其实还是有不少认,把他当成保皇派的,也就是说谁当皇帝,对宁二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他官也不高,地位也不重,又能干实事,又不搞鬼,谁当皇帝也不会动他。
回到家里,丑姑还骂他:“这下可好。舅舅要和你一样,去北地忙几年了,他只怕比你还要呆的时间更长了。舅母只怕要骂死你了。”
宁二咳了几声,说:“瞎说,这又不是我订的人选,他们干吗骂我呢?再说了,舅舅这京官已经升到头了,不可能在往上升了,还不如外放去多干几年,给表弟们积累势力呢。”
就比如他自己也一样,他和周大人都是皇帝破格提上来的官,没有经过正经的科举出来的,想要真正进入上层核心官员的阶级,不太可能。到一定的分位上,就到头了。
这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及吸引大家去读书去学习去考的原因。不然,今天这里举荐一个人当官,别人那里破格录取一个人当官,再加上本身就有些特权阶层有荫及后代的规定,可以给子孙后代直接求,或者买官。大家就都不用去辛辛苦苦的读书。
而科举考试本身就朝廷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途径,也给寒门学子添加了不少机会,给朝廷增加新鲜血液。不然,时间一久,官场就会全部变成某些阶层的亲人朋友等等,最终的权力就完全集中在某些人的手中了,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也更会使得皇权旁落。
为了制衡,皇帝会不余遗力的打击某些特权阶级,大力发展科举。
其实这就和现代的高考一个作用。高考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出头的第一个台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它却也是最公平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要走上这个战场,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进入大学。最起码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丑姑听懂了他的意思,却又说:“那又怎样?去北地又苦又累,还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不花个三五年,也起不了多大的效果。而且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要是不顺,还不知道得花多少时间呢。这可是一把双刃剑。”
“我知道的,可是我们想问题要从好的方面看啊。周大人和我是亲戚关系,我们两人联手可以更加无所顾及,我们身后又有皇帝在撑腰,时间长点也不怕的。只要想想成功后的利益,到时候,不怕周大人不升官。对周家的表弟们是相当有好处的。”宁二又说。
别说宁二想到了这一点,周大人也一样想到了。
总之,丑姑心里却忐忑不安的。周家虽然看似是周夫人在管家,但几年的相处,她哪里看不出来,周夫人虽然是很能干,但很多大事情却全是周老爷在把握。而且,现在周家的孩子又都到了婚嫁的年纪。
光是这几件大事,就够周夫人操劳的了,周老爷这一走,就等于把家里的事全扔给周夫人了,周夫人能不能搞得过来,还是个问题呢?
果然,周夫人也正在和周老爷说着同样的话题。
“怎么偏生就选了你去呢?是不是看你和宁家是亲戚的原因?”
“好了,现在想这些有什么用?我这一去至少是五年,家里的事就得全靠你了。你还是快点想想,有哪里可以趁我还在,就先办了的。”
周老爷打断了夫人的话。他不可能和宁二一样,一年回来休息几个月的,只怕这一去至少三年不能回来呢。宁二和丑姑毕竟是年轻的夫妻,并且丑姑还是西凤公主的身份。
周夫人急得团团转,只觉得事多的都无从下手了,周老爷看她这个样子,心里很是叹了口气,说:“最重要的就是几个儿女的婚事了。咱们先把大儿子的婚事订下来再说。”
年底才刚刚把大女儿嫁出去了,大儿子今年才十六岁,男儿可以年纪稍大点再谈婚事,周老爷原是想等他中了举,才说亲的,就还没开始认真考虑,现在看来是要提前订好人家了。
一说到长子的婚事,周夫人立马说:“大郎的婚事,我们可得好好挑挑了。这长子长媳可是要管家的。”
“是啊,所以长子媳妇的家境身份地位人品样样都不能差。就是二妞的婚事也该订下来了。”周老爷一提起儿女的亲事,也跟着头疼起来了。
周二姑娘今年也是虚十五的年纪了,正在相看人家,象她这个年纪的姑娘家,早点的去年都订下来了。要不是大女儿的亲事波折太多,小女儿的亲事早该订下来了。这两年,他们夫妻就光是在操心长女的婚事了。
一下子就是两个子女的婚事要操持,周夫人头都大了,而且周老爷一走,两个儿子的教养都压在她头上了。真正是令她觉得心烦气燥的很。
她又还要帮周老爷收拾行李,准备冬天的衣服,挑选带过去的下人等等,一时间周夫人简直恨不得自己长了三头六臂,急得满嘴是泡。
偏生长女还特特跑回来了,要给女婿求个差事混混了。这次随周大人去的,总得有一些低等小官吏。皇帝已经暗示了周大人可以自己挑人。
周大姑娘嫁的这个男人,学业无所成,又不是读书的料,家里就早早给他谋个末等小官混日子,这次就打着跟着他岳父去混资历和前程主意了。
周夫人绝倒,周大姑娘却说:“娘,你和爹说说,把我们俩都带去。我也不乐意在家里侍候婆婆。”
才成亲不过三个多月,周大姑娘就知道了,夫家有多烦。她一心只想嫁个家世好的,却不想家世好,人口多,纠葛就多。
她嫁的这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她嫁的是次子,还是最不成器的,长子自己考出去了,小弟也聪明,就这个老二一事无成,靠着父兄的关系,混了个低品小官,万事不管,只知道吃喝玩乐。指望着这个男人,她这辈子也别想凤冠霞帔了。
偏生她又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哪里能受得了,自然不用婆婆公公暗示她,就自己主动跑来娘家求了。
宁二和青王等人讨论过后, 这个建议很快就摆在皇帝的案头上了。
皇帝是越看越开心,越看越激动,早朝时, 直接把这事拉来令众大臣商讨。
朝中如何吵闹, 丑姑多少也知道些,宁二也不管,天天只管在家里收拾行李物品,他和丑姑又让人收罗了不少种子。
管它能种还是不能种,反正地多,随便撒撒, 有收成的就是赚了,没收成的也不过是少少浪费一点种子而已。这样多试几种, 就算只有一种能成功, 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是相当有好处的。这年头, 只要是吃的,就没有人不喜欢的, 可没人管好吃不好吃,特别是对广大穷苦百姓来说,能充饥,饿不死就行了。
所以,丑姑这些天也是开动了脑子, 劲使想着什么如何提高北地的农来生产水平。她想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实离不开规模化生产。比如大东北三省, 小麦一种就是成千上万亩, 靠现代化的生产机器来作业,比光靠人工要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在这个时代,生产劳动力水平都很落后,只能靠人力与畜力,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多养些牛马驴骡之类的。其次就是劳动工具要发展起来。
于是她就问:“那边的铁犁是不是也要多备些啊?还可以改良一些农具,增加劳作的速度。”
宁二却苦笑道:“铁犁可是贵重物品,缺的很呢。不过你说的改良,提高速度方面,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丑姑想了想也明白了,打了几年,铁器的产出显然是不够用了,以至于铁制农具都跟着涨了不少价,后续供应也不足。
“不管怎样,你也要找朝廷多要几副铁犁,没这玩意儿,难不成全靠铲子铁锹去翻地吗?”丑姑提醒他。最好从京城多带些农具过去,这东西其他地方缺,怎么也不可能缺到京里来了。朝廷总能想办法给宁二一些带走。
“嗯,你说的对。另外,你再帮我想想,如何改良农具和提高劳作速度。这才是重点呢,朝廷不可能给我提供百千副铁犁啊。”宁二又说。
丑姑想了半天,仔细回想着现代农村见到的一些普通劳作场面,可惜的是,她离开农村太久了,记忆中除了铁犁,就是钉耙就再也找不出什么了。这两样东西,她很早以前就已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新鲜的。
特别是在男力湾的时候,大部分的荒田都是靠它们开出来的。她当初在姜吴村弄的那个大铁耙子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期又有改进,弄成过两排的。这也早就被宁二推广过了。
苦苦思索中,丑姑突然想起竹子,竹子制成的农具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播种时,已经翻好的地,完全可以用竹制工具,而不是必需要用铁制的。就是熟田也不必全用铁制农具了,很多时候都可以用竹制的来代替。不过是竹制的损坏的快,需要比较频繁的更换而已。
“那就多弄些竹制工具吧。其实那大铁耙子也一样可以改用竹制的。”
宁二听后,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可以,但北方没有竹子,还是得从外地运过去。”
丑姑愣了好半天,才叹气道:“唉,那我就没办法了。”这时候,交通运输条件差的很,运些竹子过去北方,难度也不小,而且北方既然没有竹子,就肯定也没人会编制竹器,还得运送些匠人过去呢。这也是个大工程。
宁二自己倒是想了个新办法,说:“不如,我在北方找找能代替竹子的木头。再同时运送些竹子去北方,不管多少,总有些用处嘛。”
他还是打算试试丑姑提的办法,因为铁器实在太欠缺了。而且如果真试出来有用,可就大大减轻了对铁制农具的依赖,也给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铁器贵,好多人家连锄头,镰刀都不够用呢,哪里还可能家家户户备一副铁犁。
一想到,种田有这么多麻烦事,丑姑就又开动脑筋了,说:“其实,那边不是有很多特产吗,象各种菇子类,除了种田养牛马之外,还可能大力发展这些啊。把山珍山货运出来,贩卖到各地去,也一样可以给百姓增加不少收入啊。”
要知道,在现代东北的黑木耳可是相当出名的,她每年都要托人买几包回来吃呢。
“确实可以,只是暂时腾不出手,还有的就是运送出来也不太方便。”宁二答。在北方过了一年多,他当然吃了不少当地的山珍。这次回来,他还带了不少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呢。他也曾经想过运些回来贩卖,就如他们当初从南方到京城一样。只是他现在是官身,不好做这种事情,只是带了些回来自己吃和送人而已。
“其实,可以建议朝廷成立一支专门的商队,运送这些山珍出来,既然可以给朝廷创收,还可能给百姓创收,一举两得的事情。”丑姑建议道。她只能提出想法,至于能不能实施的成,她就没办法了。
她这个想法十分新奇,宁二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好,哪里还坐得住,拔脚就跑,说:“我再去找人商量商量。”
“别,一口吃不成胖子的。你先把前面说的搞好了,再来提这些。这商队的事情不着急。”丑姑连忙叫道。
新事物太多了,人们不一定接受的过来。而且弄的太多,宁二也根本就忙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是前面的有成效了,再来说后面的,就更加容易了。再加上人人都南货北运,北货南下才能赚到大钱,估计一时还难得说动别人呢。
宁二果然听见去她的话,他想了半天,才冷静下来,说:“你说的对。我暂时也管不了这么多,就是开荒和养马什么的,现在朝廷都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呢。”
他与青王等人商量了一整夜,才整理出了一些详细的计划,列给皇帝了,还是先私下里给皇帝看过了,皇帝点头了,他才又重新正式上折子递给皇帝了。皇帝在早朝时,发给大臣们讨论,果然在朝中引起了掀然惊涛骇浪,大家狂吵在一起。
站在宁二这一派的人,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反对派却认为这是动摇国之根本的坏事。说穿了,他们是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的农田大部分撑握在某些阶层手中,普通农户拥有自己田产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农人都是佃农,靠租田过日子的。
而无论是普通富户乡绅土财主,还是达官贵族,都有不少田产,肯定不可能靠完全自己养家的下人去做。绝大部分是租给佃农们种的。如果这些佃农们有了自己的田产,还会租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宁二这一做法,明显就是要减少这部分特权阶层的利益嘛。皇帝当然是愿意的,因为这部分收入就到了国库,而且百姓受了益。国库现在空虚的很,急需要补充。光是靠上涨税收是杀鸡取卵的事情,皇帝清楚的很,而且皇帝更加明白,有些臣子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富有呢。
这一吵就是吵了好几天,还没个定论呢。他这时候要是再提个建议下去,岂不是在乱了套。所以,他硬生生的按下了心中的激动。
不过,等到宁二要的铁犁,种子,种马种牛等物都到齐了,朝中也下了定论。
皇帝认可宁二的提议,大力支持他,并且点了周大人和宁二共同负责去处理这些事儿了。
周大人为人圆滑,手腕高的很,光是做生意的能力不非常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年光是靠金针菜(韭黄)这一样,就令他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这两年,他已经把这项技术公布出来了,而自家也收紧了这项生意。
这是他和丑姑商量后的结果。不管是什么先进的技术,完全撑握到个人手中,总是会引来不少纷争,甚至给自己带来危险,丑姑觉得还不如直接交给朝廷,就不用担心别人总是瞧着眼红了。反正他们已经赚够了。
宁二也没想到,最终这个任务居然落到周大人头上去了。他和青王其实都不愿意让周大人去,希望能派个中立派的官员,这样他们既能拉笼了中立派,使自己这一方的势力变强,周大人也能在京里暗中帮助宁二。
所以,这个决定一下来,不仅宁二没想到,就是青王都吃了一惊。
周大人自己倒是看的清楚,说:“王爷,您在京里要多注意了,我这个空缺,可得小心了。”他一动,自然就有人要来填补这个空缺了。肯定得让自己的人上啊,不有让对立派得益。
青王点点头,说:“恩,这个位置可不能便宜了他们。”
宁二不管这些,虽然他已经是这一个团队的人。其实还是有不少认,把他当成保皇派的,也就是说谁当皇帝,对宁二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他官也不高,地位也不重,又能干实事,又不搞鬼,谁当皇帝也不会动他。
回到家里,丑姑还骂他:“这下可好。舅舅要和你一样,去北地忙几年了,他只怕比你还要呆的时间更长了。舅母只怕要骂死你了。”
宁二咳了几声,说:“瞎说,这又不是我订的人选,他们干吗骂我呢?再说了,舅舅这京官已经升到头了,不可能在往上升了,还不如外放去多干几年,给表弟们积累势力呢。”
就比如他自己也一样,他和周大人都是皇帝破格提上来的官,没有经过正经的科举出来的,想要真正进入上层核心官员的阶级,不太可能。到一定的分位上,就到头了。
这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及吸引大家去读书去学习去考的原因。不然,今天这里举荐一个人当官,别人那里破格录取一个人当官,再加上本身就有些特权阶层有荫及后代的规定,可以给子孙后代直接求,或者买官。大家就都不用去辛辛苦苦的读书。
而科举考试本身就朝廷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途径,也给寒门学子添加了不少机会,给朝廷增加新鲜血液。不然,时间一久,官场就会全部变成某些阶层的亲人朋友等等,最终的权力就完全集中在某些人的手中了,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也更会使得皇权旁落。
为了制衡,皇帝会不余遗力的打击某些特权阶级,大力发展科举。
其实这就和现代的高考一个作用。高考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出头的第一个台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它却也是最公平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要走上这个战场,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进入大学。最起码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丑姑听懂了他的意思,却又说:“那又怎样?去北地又苦又累,还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不花个三五年,也起不了多大的效果。而且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要是不顺,还不知道得花多少时间呢。这可是一把双刃剑。”
“我知道的,可是我们想问题要从好的方面看啊。周大人和我是亲戚关系,我们两人联手可以更加无所顾及,我们身后又有皇帝在撑腰,时间长点也不怕的。只要想想成功后的利益,到时候,不怕周大人不升官。对周家的表弟们是相当有好处的。”宁二又说。
别说宁二想到了这一点,周大人也一样想到了。
总之,丑姑心里却忐忑不安的。周家虽然看似是周夫人在管家,但几年的相处,她哪里看不出来,周夫人虽然是很能干,但很多大事情却全是周老爷在把握。而且,现在周家的孩子又都到了婚嫁的年纪。
光是这几件大事,就够周夫人操劳的了,周老爷这一走,就等于把家里的事全扔给周夫人了,周夫人能不能搞得过来,还是个问题呢?
果然,周夫人也正在和周老爷说着同样的话题。
“怎么偏生就选了你去呢?是不是看你和宁家是亲戚的原因?”
“好了,现在想这些有什么用?我这一去至少是五年,家里的事就得全靠你了。你还是快点想想,有哪里可以趁我还在,就先办了的。”
周老爷打断了夫人的话。他不可能和宁二一样,一年回来休息几个月的,只怕这一去至少三年不能回来呢。宁二和丑姑毕竟是年轻的夫妻,并且丑姑还是西凤公主的身份。
周夫人急得团团转,只觉得事多的都无从下手了,周老爷看她这个样子,心里很是叹了口气,说:“最重要的就是几个儿女的婚事了。咱们先把大儿子的婚事订下来再说。”
年底才刚刚把大女儿嫁出去了,大儿子今年才十六岁,男儿可以年纪稍大点再谈婚事,周老爷原是想等他中了举,才说亲的,就还没开始认真考虑,现在看来是要提前订好人家了。
一说到长子的婚事,周夫人立马说:“大郎的婚事,我们可得好好挑挑了。这长子长媳可是要管家的。”
“是啊,所以长子媳妇的家境身份地位人品样样都不能差。就是二妞的婚事也该订下来了。”周老爷一提起儿女的亲事,也跟着头疼起来了。
周二姑娘今年也是虚十五的年纪了,正在相看人家,象她这个年纪的姑娘家,早点的去年都订下来了。要不是大女儿的亲事波折太多,小女儿的亲事早该订下来了。这两年,他们夫妻就光是在操心长女的婚事了。
一下子就是两个子女的婚事要操持,周夫人头都大了,而且周老爷一走,两个儿子的教养都压在她头上了。真正是令她觉得心烦气燥的很。
她又还要帮周老爷收拾行李,准备冬天的衣服,挑选带过去的下人等等,一时间周夫人简直恨不得自己长了三头六臂,急得满嘴是泡。
偏生长女还特特跑回来了,要给女婿求个差事混混了。这次随周大人去的,总得有一些低等小官吏。皇帝已经暗示了周大人可以自己挑人。
周大姑娘嫁的这个男人,学业无所成,又不是读书的料,家里就早早给他谋个末等小官混日子,这次就打着跟着他岳父去混资历和前程主意了。
周夫人绝倒,周大姑娘却说:“娘,你和爹说说,把我们俩都带去。我也不乐意在家里侍候婆婆。”
才成亲不过三个多月,周大姑娘就知道了,夫家有多烦。她一心只想嫁个家世好的,却不想家世好,人口多,纠葛就多。
她嫁的这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她嫁的是次子,还是最不成器的,长子自己考出去了,小弟也聪明,就这个老二一事无成,靠着父兄的关系,混了个低品小官,万事不管,只知道吃喝玩乐。指望着这个男人,她这辈子也别想凤冠霞帔了。
偏生她又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哪里能受得了,自然不用婆婆公公暗示她,就自己主动跑来娘家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