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191章:未来(二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为防盗章
吃过了早饭, 顾云浩就回屋背上书袋。
这里大妞早早的装好了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中午的食物, 拿了一个纸包递给顾云涛, 又亲自把另一个装到顾云涛的书袋里。
“我看你这砚里的墨还没干透,就是隔开了放, 也得小心别让饼子沾了墨, 在路上别疯跑。”大妞一面装一面细致地吩咐道。
一般而言,写过字之后, 大多是把砚台洗干净了以备下次再用。
但农家学童大多家里条件有限,用墨也节省,用过之后,大多是把砚台里的余墨放着。等它自然晾干, 后面加点清水再稍微磨一下化开, 还继续用。
这样一来,就要省墨一些。
锅里的两个鸡蛋也就着灶里的余火煮熟了,李氏捞起来给顾云涛书袋里塞了一个,又把另一个给顾云浩。
“好了阿奶,我先走了,四叔家云升还在等着呢。”顾云涛急急忙忙装好了东西,说了一声,就一溜烟跑了。
“唉,你等等你弟弟。”
这里李氏急步跟到门上一看, 哪里还有顾云涛的影子。
“这不时间还早么, 着急忙慌的。”
“奶, 没事的, 我自己又不是不认识路。”顾云浩接过鸡蛋,觉得整个手心都是暖洋洋的,放到了书袋里,笑着说道。
顾云涛比他大两岁多,而且念书又有几年了,自有一群年岁相当的小伙伴,虽然两兄弟平时相处的不错,但在学里也不是经常凑在一起,反而是各有各的小圈子。
加上顾云浩本就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跟寻常小男孩的喜好的东西也是不同,与其跟着顾云涛等人一起去上学,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在。
当然这些是不能说出来的。
李氏不晓得缘由,就只当这个小孙子更懂事乖巧。
“姐,我的竹筒灌好了么?”
检查了下没有什么忘记的东西,顾云浩就找大妞要竹筒。
他习惯每天喝点水,但是在学里,先生讲课的时候是不供应学童喝水的,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才会提供些热水。
因而,顾云浩就自己用竹筒,每天早上从家里灌些热水带上,中午又在学里接上一筒。
“好了。”大妞拿了装满热水的竹筒过来递给他,说道:“小心筒口,别烫着手。”
顾云浩点点头,接过来提在手里,笑道:“倒是手冷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暖暖。”
言罢,就跟李氏和大妞道了别,又出去跟顾长光和卫氏说了一声,就背着书袋,提着竹筒往族学去了。
此刻,天才开始放明没有多久,顾云浩走在田间小路上,感受着晨起乡间的清爽气息,觉得整个人也跟着明朗起来。
学里的时间要求很是严格,每天辰初二刻开始上早学,学童们大多都得在辰初一刻就要到学堂。
顾云浩的家在村子的最西头,离学堂比较远,加上他年纪小走路慢些,路上就要半个多小时,因而每天辰时不到就得出门。
到了学里,顾云浩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先把装了水的竹筒放好,小心翼翼地拿出砚台和笔墨放在桌案上,又把先前学里发的《三字经》拿出来放着,饼和鸡蛋仍是用袋子装着,放在案桌下面的隔层。
这本《三字经》书面用的是黄皮纸,内里的纸张也是用的最便宜的竹纸,字迹虽然是难得的工整,但还是有些墨点和涂改的痕迹。
整本书算是比较粗糙,但装订的还算齐整。对于村里这些农家孩子们来说,却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外面的简单的雕刻版,或是好一些的手抄本《三字经》都得好几百文,而这本书却是只需要八十文钱,可以说是相当的实惠。
当初才拿到书,顾云浩就估计出了,这些书肯定是学里的先生为学童们抄写的。
毕竟最便宜的竹纸,一刀也得要五十文,加上装订、书皮、笔墨的花销,八十文钱实际上其实差不多算是这书的成本价。
“云浩,你的书背的咋样了?听说今天早学后,先生要抽查的。”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顾云浩转头一看,正对上赵明的苦瓜脸。
赵明比顾云浩大一岁,不知是因着什么缘故,也是今年才入学。
因着两人是前后座,赵明又是个活泼的性子,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倒是比较要好。
赵明的脸原本就有些胖乎乎的,这一皱眉一瘪嘴,更是看着很有喜感,顾云浩不由笑道:“咋了,你没背下来?”
他们说要背的书,自然是正在学的三字经。
顾云浩虽然已经能全文背下,但为了避免多事,也不张扬,还是按着先生讲的进度走,只私下想办法多认些字。
“完了完了,看你这样子,肯定是背下来了。”赵明更是着急的挠了挠脑袋,说道:“昨天家里来客人,父亲没有押着我温书,我也就玩忘了……”
听了这话,顾云浩也只得安慰他几句,说说下次记得好生温书之类的话。
随着“叮咣”的一声敲铁片的声音响起,大家知道这是学里正式开课的提示,就纷纷坐正了身子,拿着书读了起来。
早学实际就是前世的早读,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在学堂里响起,很有一直蓬勃朝然之感。
没隔一会,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进门来。
这人须发花白,穿的一身洗的有些泛白的长衫,领口有些松了,但还是扣得很整齐,看着又苍老又儒雅。
此人便是学里的先生顾明琮。
顾明琮虽然跟顾明良是同辈,但年纪却要打上许多,也是赶在建朝初期,考过了府试,成为了一名童生。
虽然后面几次院试没中,没能成为秀才,但也是村里学问最多的人,平时村里人的孩子取名或是写信,也大多去找他帮忙。
因是顾氏一族的族长,顾明琮院试屡次不中之后,也就放弃了考试,安心在族学里教导这些蒙童。
因着这个事,一家人这一整天都喜笑颜开的。
平时管家的李氏更是谨慎的很,就是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隔一会就下意识地摸一摸挂在腰间的钥匙。
不仅感觉家里的门没锁好,期间还叫二妞回家里看了看。
即使后来二妞回家看了,说门户没有问题,锁的很严实,李氏还是有些不放心,时不时往家的方向瞅上一眼。
“你这简直是穷人发财等于受罪。”
顾明良不由有些好笑道。
“阿奶,你就放宽心吧,不说家里还有三妞在,就说咱们虽在田里,但离家又不远,没事的。”大妞也是笑着劝道。
“奶,你得习惯了才行,享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嘞。”二妞笑道:“幺娃子念书念得好,大娃子也到城里读书了,等家里出了秀才,那你可又得怎么办?”
二妞说的这话很是讨喜,众人眼里都带着了几分憧憬。
供养两个读书郎实在是不容易,可不就是希望能考个秀才,走出一条出路么。
顾云浩下午回来,就感觉家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刚吃毕晚饭,爷爷顾明良就一面抽着旱烟,一面叫李氏把东西拿出来。
“今天家里来了个季老爷,说是前两日你救了他家孙女,人家给你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谢礼。”顾明良对着顾云浩解释道。
言毕,就见李氏捧了个小匣子出来,放到平时吃饭的圆桌上。
顾明良打开了匣子,里面装的全是银锭,每个银锭都是十两的模子,一共刚好十个。
又扫了一眼众人,顾明良说道:“我想着,这钱还是应该给幺娃子,不该算公中的收入。”
说这话的时候,顾明良的目光落在了方氏的身上。
很显然,这是担心大房有什么想法。
听到说是要把这一百两都给二房,方氏心里羡慕极了,但这是因着顾云浩才得来的意外之财,也不好说什么。
加上顾长荣私下跟她说了许多,方氏也知道顾云浩学问现在比儿子顾云涛好,说不定家里后面得靠着二房,虽是羡慕,但也明白不该因此坏了家里人的情分,不然说不定以后得不偿失。
“都听爹的。”
想了想,方氏只轻声说了一句。
反正他们大房有顾长荣在衙门当差,顾云涛念书和考试又都有公中出钱,倒也不是很缺钱。
听了方氏的话,顾明良点点头,表示满意。
此为防盗章
吃过了早饭, 顾云浩就回屋背上书袋。
这里大妞早早的装好了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中午的食物, 拿了一个纸包递给顾云涛, 又亲自把另一个装到顾云涛的书袋里。
“我看你这砚里的墨还没干透,就是隔开了放, 也得小心别让饼子沾了墨, 在路上别疯跑。”大妞一面装一面细致地吩咐道。
一般而言,写过字之后, 大多是把砚台洗干净了以备下次再用。
但农家学童大多家里条件有限,用墨也节省,用过之后,大多是把砚台里的余墨放着。等它自然晾干, 后面加点清水再稍微磨一下化开, 还继续用。
这样一来,就要省墨一些。
锅里的两个鸡蛋也就着灶里的余火煮熟了,李氏捞起来给顾云涛书袋里塞了一个,又把另一个给顾云浩。
“好了阿奶,我先走了,四叔家云升还在等着呢。”顾云涛急急忙忙装好了东西,说了一声,就一溜烟跑了。
“唉,你等等你弟弟。”
这里李氏急步跟到门上一看, 哪里还有顾云涛的影子。
“这不时间还早么, 着急忙慌的。”
“奶, 没事的, 我自己又不是不认识路。”顾云浩接过鸡蛋,觉得整个手心都是暖洋洋的,放到了书袋里,笑着说道。
顾云涛比他大两岁多,而且念书又有几年了,自有一群年岁相当的小伙伴,虽然两兄弟平时相处的不错,但在学里也不是经常凑在一起,反而是各有各的小圈子。
加上顾云浩本就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跟寻常小男孩的喜好的东西也是不同,与其跟着顾云涛等人一起去上学,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在。
当然这些是不能说出来的。
李氏不晓得缘由,就只当这个小孙子更懂事乖巧。
“姐,我的竹筒灌好了么?”
检查了下没有什么忘记的东西,顾云浩就找大妞要竹筒。
他习惯每天喝点水,但是在学里,先生讲课的时候是不供应学童喝水的,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才会提供些热水。
因而,顾云浩就自己用竹筒,每天早上从家里灌些热水带上,中午又在学里接上一筒。
“好了。”大妞拿了装满热水的竹筒过来递给他,说道:“小心筒口,别烫着手。”
顾云浩点点头,接过来提在手里,笑道:“倒是手冷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暖暖。”
言罢,就跟李氏和大妞道了别,又出去跟顾长光和卫氏说了一声,就背着书袋,提着竹筒往族学去了。
此刻,天才开始放明没有多久,顾云浩走在田间小路上,感受着晨起乡间的清爽气息,觉得整个人也跟着明朗起来。
学里的时间要求很是严格,每天辰初二刻开始上早学,学童们大多都得在辰初一刻就要到学堂。
顾云浩的家在村子的最西头,离学堂比较远,加上他年纪小走路慢些,路上就要半个多小时,因而每天辰时不到就得出门。
到了学里,顾云浩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先把装了水的竹筒放好,小心翼翼地拿出砚台和笔墨放在桌案上,又把先前学里发的《三字经》拿出来放着,饼和鸡蛋仍是用袋子装着,放在案桌下面的隔层。
这本《三字经》书面用的是黄皮纸,内里的纸张也是用的最便宜的竹纸,字迹虽然是难得的工整,但还是有些墨点和涂改的痕迹。
整本书算是比较粗糙,但装订的还算齐整。对于村里这些农家孩子们来说,却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外面的简单的雕刻版,或是好一些的手抄本《三字经》都得好几百文,而这本书却是只需要八十文钱,可以说是相当的实惠。
当初才拿到书,顾云浩就估计出了,这些书肯定是学里的先生为学童们抄写的。
毕竟最便宜的竹纸,一刀也得要五十文,加上装订、书皮、笔墨的花销,八十文钱实际上其实差不多算是这书的成本价。
“云浩,你的书背的咋样了?听说今天早学后,先生要抽查的。”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顾云浩转头一看,正对上赵明的苦瓜脸。
赵明比顾云浩大一岁,不知是因着什么缘故,也是今年才入学。
因着两人是前后座,赵明又是个活泼的性子,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倒是比较要好。
赵明的脸原本就有些胖乎乎的,这一皱眉一瘪嘴,更是看着很有喜感,顾云浩不由笑道:“咋了,你没背下来?”
他们说要背的书,自然是正在学的三字经。
顾云浩虽然已经能全文背下,但为了避免多事,也不张扬,还是按着先生讲的进度走,只私下想办法多认些字。
“完了完了,看你这样子,肯定是背下来了。”赵明更是着急的挠了挠脑袋,说道:“昨天家里来客人,父亲没有押着我温书,我也就玩忘了……”
听了这话,顾云浩也只得安慰他几句,说说下次记得好生温书之类的话。
随着“叮咣”的一声敲铁片的声音响起,大家知道这是学里正式开课的提示,就纷纷坐正了身子,拿着书读了起来。
早学实际就是前世的早读,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在学堂里响起,很有一直蓬勃朝然之感。
没隔一会,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进门来。
这人须发花白,穿的一身洗的有些泛白的长衫,领口有些松了,但还是扣得很整齐,看着又苍老又儒雅。
此人便是学里的先生顾明琮。
顾明琮虽然跟顾明良是同辈,但年纪却要打上许多,也是赶在建朝初期,考过了府试,成为了一名童生。
虽然后面几次院试没中,没能成为秀才,但也是村里学问最多的人,平时村里人的孩子取名或是写信,也大多去找他帮忙。
因是顾氏一族的族长,顾明琮院试屡次不中之后,也就放弃了考试,安心在族学里教导这些蒙童。
因着这个事,一家人这一整天都喜笑颜开的。
平时管家的李氏更是谨慎的很,就是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隔一会就下意识地摸一摸挂在腰间的钥匙。
不仅感觉家里的门没锁好,期间还叫二妞回家里看了看。
即使后来二妞回家看了,说门户没有问题,锁的很严实,李氏还是有些不放心,时不时往家的方向瞅上一眼。
“你这简直是穷人发财等于受罪。”
顾明良不由有些好笑道。
“阿奶,你就放宽心吧,不说家里还有三妞在,就说咱们虽在田里,但离家又不远,没事的。”大妞也是笑着劝道。
“奶,你得习惯了才行,享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嘞。”二妞笑道:“幺娃子念书念得好,大娃子也到城里读书了,等家里出了秀才,那你可又得怎么办?”
二妞说的这话很是讨喜,众人眼里都带着了几分憧憬。
供养两个读书郎实在是不容易,可不就是希望能考个秀才,走出一条出路么。
顾云浩下午回来,就感觉家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刚吃毕晚饭,爷爷顾明良就一面抽着旱烟,一面叫李氏把东西拿出来。
“今天家里来了个季老爷,说是前两日你救了他家孙女,人家给你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谢礼。”顾明良对着顾云浩解释道。
言毕,就见李氏捧了个小匣子出来,放到平时吃饭的圆桌上。
顾明良打开了匣子,里面装的全是银锭,每个银锭都是十两的模子,一共刚好十个。
又扫了一眼众人,顾明良说道:“我想着,这钱还是应该给幺娃子,不该算公中的收入。”
说这话的时候,顾明良的目光落在了方氏的身上。
很显然,这是担心大房有什么想法。
听到说是要把这一百两都给二房,方氏心里羡慕极了,但这是因着顾云浩才得来的意外之财,也不好说什么。
加上顾长荣私下跟她说了许多,方氏也知道顾云浩学问现在比儿子顾云涛好,说不定家里后面得靠着二房,虽是羡慕,但也明白不该因此坏了家里人的情分,不然说不定以后得不偿失。
“都听爹的。”
想了想,方氏只轻声说了一句。
反正他们大房有顾长荣在衙门当差,顾云涛念书和考试又都有公中出钱,倒也不是很缺钱。
听了方氏的话,顾明良点点头,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