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蜜爱春娇(种田) > 117.第一百一十七章

117.第一百一十七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订阅率不足你会看见这句话

    今天三人来的不巧, 车子前脚刚送了一批客人, 他们还需得等上片刻。

    三人在村口略微站了片刻, 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村人。

    那些村夫村妇见了秦春娇,都有几分好奇, 又有那么几分不怀好意。

    易峋一百两银子买秦春娇的事, 早在村中传开了, 众人再看秦春娇时, 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这女子,值一百两银子。

    秦春娇今日穿的娇俏,天气已渐转暖,她今儿穿了一件桃红色蝴蝶绊扣的夹袄, 下头是一条老鸭黄色的棉裙子, 一头乌油的头发挽了个纂儿, 仍旧戴着那支木钗。易家没有胭脂水粉, 更没有女子的饰物, 她也不好向易峋张口。

    就这么一身随意的打扮, 却透着艳丽娇嫩,惹得人不住看她。

    妇人们都颇为不忿,暗自腹诽:就这么个丫头,怕不是什么黄花闺女了, 凭啥就值一百两?

    男人们心里倒是琢磨着:这女子到底好在哪里?能让易峋花那么多钱。但横竖, 是比自家那黄脸婆娘要好的。

    看那娇滴滴的脸蛋, 花骨朵儿也似的身子, 受用起来那滋味儿想必是不错的。

    自己若是有那个钱, 也定要去城里买个回来享受一番。

    当然,这心思也就敢在心里想想,谁也不敢宣之于口。易家那两个大男人,都不是好惹的。

    但大伙心底里还有一个疑问,这秦春娇到底是跟谁的?总不会真如传言,易家兄弟俩打算共妻?

    人渐渐多起来,就有几个与易家兄弟相熟的搭话:“峋大哥,这几日总见你上南山挑水,敢是家里有事么?”

    秦春娇循声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个青年汉子,虽是个五短身材,但手脚粗壮,甚是结实,身上裹着个皮衣,一副古铜脸色,晓得他是村里的青年猎户丁虎。

    他就是之前帮她撵走野狼的老丁头的儿子,如今老丁头上了年纪,老寒腿频发,已打不动猎了。这丁虎就子承父业,接了那副担子过去。

    丁虎是个踏实勤快的小伙子,性情又忠厚诚朴,同易家兄弟两个也很能说到一起,尤其佩服易峋。

    易峋当年在村里一刀劈了野猪,让他瞠目结舌,震惊之余便缠着易峋教他些功夫。易峋得空时,也指点他一二,一来二去,两家的交情就厚起来了。

    易峋跟他寒暄了几句,说道:“春娇才回来,怕她吃不惯河水。”

    丁虎这才向秦春娇笑了一下,正要说什么,却听一旁有个妇人鼻子里哼了一声:“才进了几天的城,就能吃不惯村里水土了,矫情!”

    秦春娇耳里听着,一脸平淡。

    自打她回到村中,类似的风言风语总是不绝传来。她没有去招惹谁,但却总有人来轻贱她。

    她从以前起就知道,这女人生的好了,就要被议论。何况,又是她这种情形。

    她看了易峋一眼,他不喜欢她跟人口角争执,她也就默然不语。

    易峋看向那妇人,果然是一副尖刻的嘴脸,他淡淡说道:“春娇是我易家的人,她矫情不矫情,我愿意惯着,不劳嫂子操心。”

    那妇人没想到竟然是易峋来撅了她,脸色不由白了白。乡下不成文的规矩,女人家吵嘴,男人是不插话的。何况,易峋向来少跟妇人言语。她没想到,他竟然会出面为秦春娇撑腰。

    不是说秦春娇只是易家买来使唤的吗?咋跟说的不一样呢?

    须臾功夫,马车便自集子上回来了。

    村人都急着赶集,也没工夫再去瞧什么口舌争执的热闹。

    易峋付了三十个大子儿,就同弟弟和秦春娇一道上了车。

    这马车是乡下拉货载人常用的那种板车,一匹健壮的高头大马在前头,后面拉着个平板,两边两溜的板子,算坐人的地方,中间就是放货的。

    易峋和易嶟,一左一右,将秦春娇夹在了中间。

    待人坐稳了,车夫吆喝了一声,马车顿时跑了起来。

    乡下的土路很不平整,车子颠簸晃荡着,秦春娇只觉得屁股被颠的生疼。她两手放在膝上,垂首不语,偶尔看看路边树上新吐的嫩芽。

    其实,她在家就可以了。她没有钱,买不了什么东西,也不会向他们两个张嘴要。虽然易峋把钱箱子的钥匙给了她,但那是主家的钱,是让她打发日常用度的,不是给自己花销的。这点自知之明,她还是有的。

    她不明白,易峋为什么一定要带她来呢?

    易峋看了她一眼,他知道她不是很想出来,但他怎么放心把她一个放在家里?

    易嶟倒是说要留下来陪她,那他就更不放心了。

    宋家集子离下河村不过几里路程,顷刻功夫就到了。

    到了集子外头,村人陆续下车,便迅速散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再也不见。

    集市十分热闹,这是年后第一次集会,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

    卖各样玩意儿的、卖吃食的、卖菜的、各样叫卖声汇在一处,纷纷攘攘,喊得什么,也听不大清楚。

    摊贩一个挨着一个,路边煮面蒸糕的大锅里白汽蒸腾,路上车水马龙,人群比肩接踵,好一场乡镇集市的热闹。

    秦春娇自打进了相府,再没赶过集,此刻重踏这番热闹,心中倒也欢喜。

    一路上吹风,她鼻尖被冻的有些发红,倒显出了一丝的俏皮。

    易家兄弟今儿来集市,是有些东西要买。

    易峋要到木工铺子里去一趟,易嶟则是买些日常所需的杂货。秦春娇自是没什么心思,只跟着他们两个人走路。

    三人在集市里走了走,易嶟猛然瞅见路边一个卖珠花头绳等零碎物件儿的小摊子,便兴奋的拉着秦春娇过去。

    那贩子见来了生意,自然卯足了劲儿的兜售,一会儿夸赞秦春娇花容月貌,买了他的首饰是锦上添花;一会儿又力赞易嶟识货。

    易嶟兴奋的涨红了脸,说道:“春娇,你瞧瞧有什么喜欢的,尽管挑,我给你买。”说着,瞥了一眼她头上那根木头钗子,又说:“村里姑娘,谁没个三两件装饰的头面?我和大哥不懂女人家的玩意儿,但你也不能总戴着一根木头钗子。”话才脱口,他忽然想到一旁站着的易峋,忍不住看了他一眼,但随即挺直了腰板。

    大哥的心思,他知道。但那又怎么样,他就是想对她好,大哥也不能说他什么。

    秦春娇本想说不用了,但摸了摸自己头上的木钗子,便看向身边的易峋。

    他一脸平淡,瞧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秦春娇心里想着,自己这木头钗子,走出去怕是要给易家丢脸,便自摊子上捡了一只珠花,一条红头绳。

    珠花上用的是碎珠子,是京里珠宝铺子挑剩的东西。红头绳就更不必提了,是乡下没嫁人的姑娘都有的东西,压根不值什么钱。

    那小贩见她只挑了这两样东西,立时就垮了脸。

    易嶟心有不甘,一力游说秦春娇再挑几样。

    秦春娇含笑说道:“嶟哥,这就够我用了,不必再买了。”易嶟这才怏怏不乐的结了账。

    离了那摊子,易嶟便要秦春娇把珠花插上给他看。秦春娇拗不过他,只好将那珠花插在了发髻上。只那么些微的装饰,就让她整张脸都明亮起来。

    易峋冷眼旁观,意味深长的看了秦春娇一眼,没有说话。

    三人在集市里走着,易峋要去找木工铺子,径直向西市走去。

    到了铺子前,一个十三四岁的学徒正在门口地上蹲着刨着什么。一见他来,那学徒立马起来,向里面呼道:“师父,易家大哥来啦!”

    话音落地,里面走出来一位穿着短打的老师傅。

    他似是正在做活,满脸通红,一头大汗,这么冷的天气,还赤着两条臂膀。

    这师父姓马,和易峋算是老相识了。他手艺很是老道,左近村镇,要做家具或是木工活计,都来找他。连下河村打春用的泥牛,也是这家做的骨架糊出来的。

    马师傅一见易峋,脸上顿时笑眯眯的,一面寒暄一面将三人让进屋中。

    到了屋里,秦春娇只见这屋子地下四处堆着做了一半的家具,和一地的刨花,几乎没处落脚。

    马师傅便问易峋:“今儿来,可是为了打春的泥牛来的?你放心,你们村子里正交代过了,一定准时给你们送过去。”

    易峋说道:“泥牛是一则,再来还有我自己的一些活计。我有样东西想打,不知道马师傅能不能做?”

    这马师傅是个倔脾气,生平最听不得人说他什么做不得。他当即拍着胸脯,向易嶟大声道:“峋哥儿,别的我不敢说。就木工活计,比鲁班祖师爷那是不敢,但只要世上有的,别的木工能做的,那我马师傅就做的出来!”

    易峋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他莞尔一笑,说道:“马师傅能这样说,我就放心了。其实也不是什么难打的东西,就是一架榨油的器具。”

    马师傅那扫帚眉,顿时一跳,有些为难了。

    秦春娇身量不高,大约比他低上一头,削肩细腰,那皮袍在她身上显得尤为宽大。她整个人裹在其中,更加显得娇小玲珑。她垂着头,两只眼睛盯着自己的鞋面,因而脸上的神情便看不大分明,一眼望过去只能瞧见那尖尖的下巴,小巧可爱的令人遐想捏住它的感觉。

    易峋忽然有些烦躁,眼前的女人,形容是那样的熟悉,周身上下却透着一股子的疏离感。

    秦春娇被这双犀利的眼眸弄得颇为不自在,心中甚而有些惶惶不安,她不觉得适才自己的话有哪里不对。易峋将她买了下来,便是她的主子了,不论以前他们是什么关系,如今都只能以主仆而论。服侍主人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易峋又在生什么气?

    正当此时,那面摊的老板腾出了空来,隔着几张桌子,向易峋问道:“易家的小哥儿,今儿还是照旧吗?”

    这一声,打破了两人之间尴尬的静寂。

    这家面摊在城里也算有年头了,易峋但凡进城卖皮子,出来便在这儿吃面。一来二去,就同这老板熟识起来。

    易峋将目光自秦春娇身上拉开,看向老板,微微点头:“劳烦,两碗鸡丁水面。”说着,顿了顿又添了一句:“加一个荷包蛋。”

    老板答应了一声,手脚利落的揉面扯面,将一团团扯好的面,下在一旁大锅中的笊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