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一百九十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码字不易, 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旦走得快, 她也走得快, 李旦走得慢, 她也走得慢。
他忽然停下来不走,裴英娘来不及反应, 一头撞在他腰间。
额头磕在冷硬的玉带扣上, 被镶嵌红宝石的带扣硌出几道红印子, 火辣辣的,有点疼。
裴英娘呆了一下, 双腿习惯性地往前一迈, 差点踩在李旦的脚尖上。
她昨晚睡得不安稳, 还有点迷糊。
宫女们笑成一团,上前把裴英娘拉开扶稳,揉揉她的额头,轻声哄她。
裴英娘缚发的丝绦和李旦腰上悬的玉佩流苏缠在一起, 一时竟扯不开。
宫女怕弄疼她,跪在地上, 小心翼翼解开丝绦。
裴英娘有点难为情,双颊烧得通红,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蔫的,不敢看李旦。
李旦低下头,看不到裴英娘羞赧的表情,只能看到小娃娃漆黑柔亮的发顶, 一排八支花骨朵形状的碧玉金丝珠花挤在一块儿,热闹喜气。
他眉峰轻蹙,没说什么。
李治并未起身,长发披散,衣襟半敞,歪在火炉床上,背后垫一只素缎隐囊,正由武皇后服侍吃药。
还未走近,裴英娘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腥气。
药很苦,李治眉心紧皱,强撑着服下半碗,摇摇头,示意不想吃了。
武皇后举着银碗,柔声道:“陛下,良药苦口。”
李治眉头皱得越紧。
武皇后不容他退缩,继续喂他。
裴英娘担忧地看着李治,虽然对方只是她名义上的皇父,而且收养她极有可能是为了怀念某个已经逝去的人,并不纯粹是真的喜爱她,但李治对她的温和慈爱不是假的。
看着他被病痛折磨,她心里有些不好受。
“小十七来了。”李治勉强吃完药,看到满脸忧色的裴英娘,心里不由一暖,笑着朝她招手,“可用过朝食了?”
宫女把坐席移到李治身边,裴英娘屈腿跪坐,“吃了一碗胡麻粥。”
李治笑了笑,故意逗她:“宫里的粥饭点心好吃吗?”
裴英娘认真地点点头。
想了想,添上一句:“有盘叫玉尖面的点心,尤其好吃。”
玉尖面是御膳之物,裴英娘以前没吃过。
李治刚服完药,口齿酸苦,胃口全无,但不知道为什么,听裴英娘这么一说,忽然觉得有点馋,喃喃道:“玉尖面?倒是好久没吃它了。”
武皇后在铜盆里洗手,闻言,立刻把宦者叫到殿里:“朝食就要玉尖面和面片馎饦。”
宦者已经很久没听到李治说想吃什么东西了,不必武皇后强调,一路疾跑至御膳房,尖声道:“玉尖面!快蒸一笼玉尖面来!”
御厨擦擦汗,陪笑道:“蒸笼里有呢,要装几盘?”
宦者气得直跺脚:“大家要吃的东西,哪能随便?重新蒸一笼好的来。大家要是吃得高兴,天后自会赏你们!”
御厨们听说是李治想吃玉尖面,不敢怠慢,洗菜的洗菜,揉面的揉面,剁肉的剁肉。幸好禁苑早上刚送来新鲜的鹿肉和熊肉,不然只能用腊肉代替,陈肉哪有新鲜野味好吃。
趁着御厨们拌馅的工夫,专管烧水的小宫女扛起一只小水缸,把清水注入大锅中,重新架上蒸笼。
灶膛里烧得噼里啪啦响,管灶火的壮奴把一捆捆松枝塞进灶膛,大冷的天,他却热得直喘气。
内殿中,李旦向李治和武皇后请安。
他是男子,朝父母行礼时必须跪下。
裴英娘就跪坐在李治身旁,李旦跪下时,她想躲也没处躲。只能直起身,正襟危坐,在李旦下拜时,微微侧过身子,以示避让。
李治倚着隐囊,问了李旦一些学问上的事,闲话几句,打发他出去,“知道你孝顺,也不用天天都来。”
武皇后在一旁附和了一句,淡淡道:“你去吧。”
李旦垂眸,静静站了一会儿,躬身退下。
远去的背影看起来有些落寞。
裴英娘暗暗诧异,李治脾性温和,对她这个只见了一面的养女很亲切,但对亲儿子李旦却好像很冷淡,这是为什么?
宫女们鱼贯而入,送来三张食案。唐朝是分食制,用餐时一人一张食案,各吃各的。
李治和武皇后面前一人一张,裴英娘跟前也有。
她举着银箸发呆:我已经吃过了呀?
李治命人把一小盘玉尖面送到裴英娘的食案上,“小十七不是喜欢吃玉尖面吗?再多吃几个。”
跪在食案旁的宫女立刻拈起长筷,夹起一枚玉尖面,递到裴英娘面前的银碟子里。
武皇后眼眉舒展,含笑看着裴英娘。
李治也看着裴英娘笑。
宫女们不明白帝后在笑什么,但既然帝后都在笑,那她们最好也得笑。
一屋子人的目光都汇集在裴英娘身上。
不就是想看她吃饭吗?有什么好怕的?
裴英娘鼓起勇气,把银碟子里的玉尖面夹到自己碗里,轻轻咬下一口。
面皮松软,鹿肉、熊肉馅鲜美异常。
她吃得两颊鼓鼓的,大眼睛随着她的动作时而弯起,时而舒展开,神情享受而自在,像只在温暖的日光下慵懒漫步的大脸猫。
李治哈哈大笑,光是看着裴英娘吃,他就觉得胃口好了很多。
帝后二人不知不觉吃完一碗面片馎饦,宫女们立刻重新盛上一碗。
殿外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七八个宫女簇拥着一位身穿绯红圆领锦袍的少年踏进内堂。
少年圆脸,小眼睛,小肚子大喇喇鼓着,把锦袍撑得紧绷绷的,匆匆向李治和武皇后问安,咧嘴笑道:“还没进殿就听到阿父的笑声,不知阿父为何事开怀?也讲给我听听呗!”
李治放下筷子,笑而不语。
李显轻哼一声,走到火炉床前,盘腿一坐,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阿父偏心,有了新妹妹,就不喜欢我了!”
说着话,故意一肘子撞向裴英娘。
裴英娘猝不及防,险些扑在食案上。
宫女轻呼一声,连忙把一碗差点打翻的牛酪浆移开。
李显斜着眼睛看裴英娘:“你今年八岁?怎么生得这么矮小?是不是从来没吃饱啊?”
裴英娘心里有点不耐烦,撇撇嘴,不搭理李显的挑衅。
李显和裴十郎很像,骄纵任性,她看着就讨厌。
宫女们说七王李显好相处,八王李旦古板不近人情,她昨天还真信了。
结果呢,李显根本不好相处!
李旦虽然高冷,至少不会刻意针对她。
裴英娘再次确定,李旦果然是李氏兄弟中最靠谱的老大人选。
李治两指微微勾起,轻轻弹一下李显的脑袋,正色道:“显儿,小十七以后就是你的小妹妹,莫要欺负她。”
李显眼珠子一转,对着李治甜甜一笑,“阿父,我晓得!我会对十七妹好的!”
李治点点头,回头去和武皇后说话。
李显脸上的笑容立即收起,侧过身,俯视着裴英娘,轻嗤一声:“本王只有一个妹妹。”
裴英娘撩起眼皮,回赠李显一个白眼,口齿清晰,吐出两个字:“王兄。”
你不认我又怎样?敕旨已经草拟好,我就是你妹妹!
李显愣了一下,他平时来往的小娘子,刁蛮的有,温婉的有,豪爽的有,聪慧的有,木讷的也有,但没有人和裴英娘一样,脸皮这么厚!
朝食毕,宦者见李治今天竟然吃完两碗馎饦,面露喜色,笑向武皇后道喜。
武皇后眼中含笑:“赏。”
不止御膳房,今天伺候用膳的宫女们也都各有赏赐。
女史匆匆赶来,领着众人在殿外拜谢。
等宫女们告退,殿中省的女官向武皇后汇报迁宫事宜。
武皇后看一眼墙角的莲花滴漏,道:“陛下受不得颠簸,不必卤薄出行,预备好车驾,由千牛卫和金吾卫护送,未时前出发。”
女官面色为难,“今天不是朝参日,大臣们休沐在家,怕是来不及。”
武皇后皱眉道:“只是挪个宫室罢了,用不着文武百官送行。”
商量好章程,女官和殿中监程福生立刻率领宫女们搬运行李,预备迁宫。
李治看着宫女们进进出出,想起一事,差人把八王李旦唤到内堂,“你带小十七回裴家一趟,让她和父母拜别。”
李旦应承下来,扫一眼裴英娘,发现她偷偷睨一眼李显,像是松了口气。
裴英娘起身行肃礼,跟着李旦走出大殿,“英娘告退。”
语调轻快,那副逃过一劫的欢喜雀跃已经藏不住了,似乎只要离李显远一点,她就很高兴。
殿中众人都把裴英娘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李显气得咬牙。
李治和武皇后相视一笑,这一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膜似乎完全消融了。
李治本来是打算让李显陪裴英娘回家的,但他心细,看出两人不对付,怕李显仗着身份让裴英娘难堪,这才想到李旦身上。
说来也奇,长安世家大族家的小娘子,都爱和李显玩闹打趣,不敢接近李旦。裴英娘却相反,和李显水火不容,却喜欢黏着李旦。
早上两人一起进殿时,她眼巴巴跟在李旦身后,像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模样可爱极了。
武皇后瞧出李治心情好,笑道:“陛下,可要赐姓十七娘?”
由李治开口赐裴英娘李姓,裴英娘皇家公主的身份将更名正言顺。
也更利于她的计划。
李治心里正喜欢,想也不想,点点头,“既然要养在宫里,当然得赐姓。”
武皇后马上侧头吩咐羊仙姿,“去裴家宣读陛下口谕。”
李显闻言,撇撇嘴巴,神情颇为不屑。
金城坊在宫城西边,出了安福门直接往西走就行,李旦却吩咐金吾卫往南走。
二轮车经过皇城,沿着朱雀大街徐徐前行。
朱雀大街贯通长安南北,北至皇城朱雀门,南通明德门,宽度达一百五十米。
街旁种植成排的槐树和榆树,街边是又深又宽的排水沟,再远处,是一座座威严高耸的坊墙,王公贵族们的宅院分布在坊墙之后。
屋脊琉瓦探出坊墙,微风拂过,檐下的护花铃随风摇动,发出一阵阵悦耳铃音。
裴英娘趴在车窗上,往外探看。
沿路的风景单调乏味,除了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还是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
她看了一会儿,正觉得无聊,忽然发现车队拐了个弯,开始往西面走。
过了三坊之地,车队停下。
骑马走在最前头的李旦翻身下马,长靴踩在泥地上,泥水飞溅。
他走到二轮车旁,“在这等着。”
裴英娘看他转身要走,连忙道:“八王要去西市吗?还没到开张的时候呢!”
光德坊和京兆府公廨已经过了,再往西两坊之地是光秃秃的城墙,李旦的目的,想必是坐落在皇城西南角的西市。
长安规划严格,商贸交易集中在东、西两市,由市署统一管理。
西市的店肆主要贩卖胡商们沿着丝绸之路运进长安的外国货品,东市则主要经营国内货物。
东西两市汇聚天下奇珍异宝,不管是吃的、喝的、住的、行的、玩的,还是西域的香料,波斯的宝石,草原的牲畜,甚至连来自中亚的奴隶,都能在东西两市买到。
两市每天午后开张,日落前关门,风雨不辍。
李旦听到裴英娘的话,愣了一下。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论在东都洛阳,还是长安,都认真遵照安排度日。一般上午在书室练字读书,下午去禁苑练习骑射,很少随王公子弟们一起出宫游玩。偶尔被李显拉着逛西市,大多是在下午时分,那时候皇城的官吏们已经放衙,正成群结队外出寻欢,是最热闹的时候。
他出行总有奴仆簇拥,根本没注意其他细节。
为李旦牵马的户奴杨知恩看主人露出迟疑之色,小声道:“郎主,市鼓响后,西市才开门。”
裴英娘卖力表现自己,眨巴着眼睛道:“八王想买什么?若是不急的话,等我们从金城坊出来,西市应该开张了,到时候再从这边走好了。”
西市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别说李旦,裴英娘自己也想去逛逛。
李旦没有错过裴英娘眼中的向往和羡慕,想起李治看她时亲切柔和的目光,墨黑眼底划过一抹失落。
阿父倚重太子,宠爱七兄,连一个不相干的女娃娃都能获得他的喜爱,他却什么都没有。
他的眼神越来越冷。
裴英娘不由惴惴,她说错话了?
学书法,一般是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练起,三年之后再学颜柳。把横、竖、撇、捺、点、折、勾、提八个基本笔画学得炉火纯青了,学其他字体基本上水到渠成。
这是裴英娘上辈子练字的经验,不知道适不适用于现在,她记得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期好像镇守平原郡,那他这会子可能还没出生?
裴英娘厚着脸皮找李旦求教,李旦盯着她看了许久,表情有点匪夷所思的意思。
裴英娘冷汗涔涔:我只是想练字而已,用不着这么严肃吧?
李旦站起身,从架子上一堆堆的卷轴中抽出一卷书。
时下造纸术早已经普及中原大地,但装订成册的线装书本还没出现。宫中的书籍典章全是一卷一卷的纸轴,打开的时候,像展开一幅画似的,要徐徐卷动书轴,一点点展开。
所以古人才有“读书破万卷”的说法,而不是什么“读书破万本”。
裴英娘解开书卷的绳子,打开卷册,发现是一篇手抄的《雁塔圣教序》。
李旦修长的指节在书卷上滑过,指尖刻意在题序上停留了一会儿,轻笑出声。
笑声里有几分促狭意味。
裴英娘双颊通红。
褚遂良是真正开启唐代楷书门户的书法大家,他的《雁塔圣教序》被人称作是有唐各碑之冠,后来的颜真卿正是受褚遂良影响,开创出自己风格的。
外祖父的《雁塔圣教序》是楷书范本,她竟然还跑来问李旦应该先临摹哪本经书小楷!
难怪李旦会用那种诧异的眼神看她。
裴英娘羞臊不已,觉得自己快被烧熟了。
李旦看一眼她发红的耳根,嘴角微微弯起,找出另一本书册,“这是《九成宫醴泉铭》,这一卷更适合打基础,练字要有恒心,不用急于一时。”
裴英娘乖乖答应,抱着两卷书册,落荒而逃。
回到自己的小阁子。一叠声让半夏铺纸研磨,不能让李旦小瞧了!
夜里,李旦忽然把近身伺候的宦者冯德叫到内殿。
冯德小心翼翼道:“大王有何事吩咐?”
李旦指指书案,“送到永安公主那里去。”
冯德躬身应喏,飞快瞥一眼书案,发现漆盘里放着几支宣城紫毫笔,一尊白瓷辟雍砚,一块上好的墨锭。
他认出那几支紫毫笔是今年江南西道进贡的贡品,八王院拢共只得四管,八王竟然一管不留,全部送给永安公主。
冯德心思电转,很快摸清永安公主在李旦心中的分量,往东阁去的时候,笑容格外灿烂。
一刻钟后,冯德去而复返,“公主谢过大王的馈赠。”
他顿了一下,有点心虚,吞吞吐吐道:“这是公主回赠给大王的谢礼。”
李旦抬起眼帘,什么谢礼,让冯德的脸色这么难看?
这时,宫人举着一盘拳头大的石榴上前。
十二只石榴,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冯德垂着脑袋,心里七上八下的。
李旦笑了笑,想起裴英娘在宴席上专心吃羊肉粥的样子,她还小,大概觉得送别人好吃的东西,是最大的诚意吧。
说起来,白天是他欠考虑了。裴拾遗显然对亲女不慈,小十七在父亲的忽视中长大,又没有生母护佑,不知外祖父擅长楷书的名声,情有可原。
他不该嘲笑她的。
李旦叹口气,“摆在书案边上。”
宫女应喏,把石榴搁在书案角落里,堆成宝塔形状。
李旦没再说什么,继续伏案读书。摊开的卷册很快摞得高高的。
冯德悄悄松口气。
李旦头天给裴英娘送笔墨文具,第二天阖宫都知道裴英娘要练书法。
李令月头一个极力反对。
这天兄妹几人在含凉殿前齐聚,李令月把裴英娘拉到一边,离李旦远远的,轻声劝她:“八王兄学书法学迂了,整天木头似的一本正经,哪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你可不能再陷进去!”
裴英娘委婉道:“我爱静,练这个合我的脾性。”
李令月看她坚持,只得道:“那先说好啊,每天最多只许练一个时辰!”
裴英娘点点头,爱好是用来陶冶性情的,她对自己向来宽容,没打算练成外祖父那样的书法大家。
李显凑到姐妹俩身边,使劲泼冷水:“小娘子年纪不大,口气不小,就凭你那一把芦柴棒子似的小胳膊,也想学书法?”
作者有话要说: 发现一章写不完……sorry
码字不易, 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旦走得快, 她也走得快, 李旦走得慢, 她也走得慢。
他忽然停下来不走,裴英娘来不及反应, 一头撞在他腰间。
额头磕在冷硬的玉带扣上, 被镶嵌红宝石的带扣硌出几道红印子, 火辣辣的,有点疼。
裴英娘呆了一下, 双腿习惯性地往前一迈, 差点踩在李旦的脚尖上。
她昨晚睡得不安稳, 还有点迷糊。
宫女们笑成一团,上前把裴英娘拉开扶稳,揉揉她的额头,轻声哄她。
裴英娘缚发的丝绦和李旦腰上悬的玉佩流苏缠在一起, 一时竟扯不开。
宫女怕弄疼她,跪在地上, 小心翼翼解开丝绦。
裴英娘有点难为情,双颊烧得通红,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蔫的,不敢看李旦。
李旦低下头,看不到裴英娘羞赧的表情,只能看到小娃娃漆黑柔亮的发顶, 一排八支花骨朵形状的碧玉金丝珠花挤在一块儿,热闹喜气。
他眉峰轻蹙,没说什么。
李治并未起身,长发披散,衣襟半敞,歪在火炉床上,背后垫一只素缎隐囊,正由武皇后服侍吃药。
还未走近,裴英娘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腥气。
药很苦,李治眉心紧皱,强撑着服下半碗,摇摇头,示意不想吃了。
武皇后举着银碗,柔声道:“陛下,良药苦口。”
李治眉头皱得越紧。
武皇后不容他退缩,继续喂他。
裴英娘担忧地看着李治,虽然对方只是她名义上的皇父,而且收养她极有可能是为了怀念某个已经逝去的人,并不纯粹是真的喜爱她,但李治对她的温和慈爱不是假的。
看着他被病痛折磨,她心里有些不好受。
“小十七来了。”李治勉强吃完药,看到满脸忧色的裴英娘,心里不由一暖,笑着朝她招手,“可用过朝食了?”
宫女把坐席移到李治身边,裴英娘屈腿跪坐,“吃了一碗胡麻粥。”
李治笑了笑,故意逗她:“宫里的粥饭点心好吃吗?”
裴英娘认真地点点头。
想了想,添上一句:“有盘叫玉尖面的点心,尤其好吃。”
玉尖面是御膳之物,裴英娘以前没吃过。
李治刚服完药,口齿酸苦,胃口全无,但不知道为什么,听裴英娘这么一说,忽然觉得有点馋,喃喃道:“玉尖面?倒是好久没吃它了。”
武皇后在铜盆里洗手,闻言,立刻把宦者叫到殿里:“朝食就要玉尖面和面片馎饦。”
宦者已经很久没听到李治说想吃什么东西了,不必武皇后强调,一路疾跑至御膳房,尖声道:“玉尖面!快蒸一笼玉尖面来!”
御厨擦擦汗,陪笑道:“蒸笼里有呢,要装几盘?”
宦者气得直跺脚:“大家要吃的东西,哪能随便?重新蒸一笼好的来。大家要是吃得高兴,天后自会赏你们!”
御厨们听说是李治想吃玉尖面,不敢怠慢,洗菜的洗菜,揉面的揉面,剁肉的剁肉。幸好禁苑早上刚送来新鲜的鹿肉和熊肉,不然只能用腊肉代替,陈肉哪有新鲜野味好吃。
趁着御厨们拌馅的工夫,专管烧水的小宫女扛起一只小水缸,把清水注入大锅中,重新架上蒸笼。
灶膛里烧得噼里啪啦响,管灶火的壮奴把一捆捆松枝塞进灶膛,大冷的天,他却热得直喘气。
内殿中,李旦向李治和武皇后请安。
他是男子,朝父母行礼时必须跪下。
裴英娘就跪坐在李治身旁,李旦跪下时,她想躲也没处躲。只能直起身,正襟危坐,在李旦下拜时,微微侧过身子,以示避让。
李治倚着隐囊,问了李旦一些学问上的事,闲话几句,打发他出去,“知道你孝顺,也不用天天都来。”
武皇后在一旁附和了一句,淡淡道:“你去吧。”
李旦垂眸,静静站了一会儿,躬身退下。
远去的背影看起来有些落寞。
裴英娘暗暗诧异,李治脾性温和,对她这个只见了一面的养女很亲切,但对亲儿子李旦却好像很冷淡,这是为什么?
宫女们鱼贯而入,送来三张食案。唐朝是分食制,用餐时一人一张食案,各吃各的。
李治和武皇后面前一人一张,裴英娘跟前也有。
她举着银箸发呆:我已经吃过了呀?
李治命人把一小盘玉尖面送到裴英娘的食案上,“小十七不是喜欢吃玉尖面吗?再多吃几个。”
跪在食案旁的宫女立刻拈起长筷,夹起一枚玉尖面,递到裴英娘面前的银碟子里。
武皇后眼眉舒展,含笑看着裴英娘。
李治也看着裴英娘笑。
宫女们不明白帝后在笑什么,但既然帝后都在笑,那她们最好也得笑。
一屋子人的目光都汇集在裴英娘身上。
不就是想看她吃饭吗?有什么好怕的?
裴英娘鼓起勇气,把银碟子里的玉尖面夹到自己碗里,轻轻咬下一口。
面皮松软,鹿肉、熊肉馅鲜美异常。
她吃得两颊鼓鼓的,大眼睛随着她的动作时而弯起,时而舒展开,神情享受而自在,像只在温暖的日光下慵懒漫步的大脸猫。
李治哈哈大笑,光是看着裴英娘吃,他就觉得胃口好了很多。
帝后二人不知不觉吃完一碗面片馎饦,宫女们立刻重新盛上一碗。
殿外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七八个宫女簇拥着一位身穿绯红圆领锦袍的少年踏进内堂。
少年圆脸,小眼睛,小肚子大喇喇鼓着,把锦袍撑得紧绷绷的,匆匆向李治和武皇后问安,咧嘴笑道:“还没进殿就听到阿父的笑声,不知阿父为何事开怀?也讲给我听听呗!”
李治放下筷子,笑而不语。
李显轻哼一声,走到火炉床前,盘腿一坐,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阿父偏心,有了新妹妹,就不喜欢我了!”
说着话,故意一肘子撞向裴英娘。
裴英娘猝不及防,险些扑在食案上。
宫女轻呼一声,连忙把一碗差点打翻的牛酪浆移开。
李显斜着眼睛看裴英娘:“你今年八岁?怎么生得这么矮小?是不是从来没吃饱啊?”
裴英娘心里有点不耐烦,撇撇嘴,不搭理李显的挑衅。
李显和裴十郎很像,骄纵任性,她看着就讨厌。
宫女们说七王李显好相处,八王李旦古板不近人情,她昨天还真信了。
结果呢,李显根本不好相处!
李旦虽然高冷,至少不会刻意针对她。
裴英娘再次确定,李旦果然是李氏兄弟中最靠谱的老大人选。
李治两指微微勾起,轻轻弹一下李显的脑袋,正色道:“显儿,小十七以后就是你的小妹妹,莫要欺负她。”
李显眼珠子一转,对着李治甜甜一笑,“阿父,我晓得!我会对十七妹好的!”
李治点点头,回头去和武皇后说话。
李显脸上的笑容立即收起,侧过身,俯视着裴英娘,轻嗤一声:“本王只有一个妹妹。”
裴英娘撩起眼皮,回赠李显一个白眼,口齿清晰,吐出两个字:“王兄。”
你不认我又怎样?敕旨已经草拟好,我就是你妹妹!
李显愣了一下,他平时来往的小娘子,刁蛮的有,温婉的有,豪爽的有,聪慧的有,木讷的也有,但没有人和裴英娘一样,脸皮这么厚!
朝食毕,宦者见李治今天竟然吃完两碗馎饦,面露喜色,笑向武皇后道喜。
武皇后眼中含笑:“赏。”
不止御膳房,今天伺候用膳的宫女们也都各有赏赐。
女史匆匆赶来,领着众人在殿外拜谢。
等宫女们告退,殿中省的女官向武皇后汇报迁宫事宜。
武皇后看一眼墙角的莲花滴漏,道:“陛下受不得颠簸,不必卤薄出行,预备好车驾,由千牛卫和金吾卫护送,未时前出发。”
女官面色为难,“今天不是朝参日,大臣们休沐在家,怕是来不及。”
武皇后皱眉道:“只是挪个宫室罢了,用不着文武百官送行。”
商量好章程,女官和殿中监程福生立刻率领宫女们搬运行李,预备迁宫。
李治看着宫女们进进出出,想起一事,差人把八王李旦唤到内堂,“你带小十七回裴家一趟,让她和父母拜别。”
李旦应承下来,扫一眼裴英娘,发现她偷偷睨一眼李显,像是松了口气。
裴英娘起身行肃礼,跟着李旦走出大殿,“英娘告退。”
语调轻快,那副逃过一劫的欢喜雀跃已经藏不住了,似乎只要离李显远一点,她就很高兴。
殿中众人都把裴英娘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李显气得咬牙。
李治和武皇后相视一笑,这一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膜似乎完全消融了。
李治本来是打算让李显陪裴英娘回家的,但他心细,看出两人不对付,怕李显仗着身份让裴英娘难堪,这才想到李旦身上。
说来也奇,长安世家大族家的小娘子,都爱和李显玩闹打趣,不敢接近李旦。裴英娘却相反,和李显水火不容,却喜欢黏着李旦。
早上两人一起进殿时,她眼巴巴跟在李旦身后,像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模样可爱极了。
武皇后瞧出李治心情好,笑道:“陛下,可要赐姓十七娘?”
由李治开口赐裴英娘李姓,裴英娘皇家公主的身份将更名正言顺。
也更利于她的计划。
李治心里正喜欢,想也不想,点点头,“既然要养在宫里,当然得赐姓。”
武皇后马上侧头吩咐羊仙姿,“去裴家宣读陛下口谕。”
李显闻言,撇撇嘴巴,神情颇为不屑。
金城坊在宫城西边,出了安福门直接往西走就行,李旦却吩咐金吾卫往南走。
二轮车经过皇城,沿着朱雀大街徐徐前行。
朱雀大街贯通长安南北,北至皇城朱雀门,南通明德门,宽度达一百五十米。
街旁种植成排的槐树和榆树,街边是又深又宽的排水沟,再远处,是一座座威严高耸的坊墙,王公贵族们的宅院分布在坊墙之后。
屋脊琉瓦探出坊墙,微风拂过,檐下的护花铃随风摇动,发出一阵阵悦耳铃音。
裴英娘趴在车窗上,往外探看。
沿路的风景单调乏味,除了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还是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
她看了一会儿,正觉得无聊,忽然发现车队拐了个弯,开始往西面走。
过了三坊之地,车队停下。
骑马走在最前头的李旦翻身下马,长靴踩在泥地上,泥水飞溅。
他走到二轮车旁,“在这等着。”
裴英娘看他转身要走,连忙道:“八王要去西市吗?还没到开张的时候呢!”
光德坊和京兆府公廨已经过了,再往西两坊之地是光秃秃的城墙,李旦的目的,想必是坐落在皇城西南角的西市。
长安规划严格,商贸交易集中在东、西两市,由市署统一管理。
西市的店肆主要贩卖胡商们沿着丝绸之路运进长安的外国货品,东市则主要经营国内货物。
东西两市汇聚天下奇珍异宝,不管是吃的、喝的、住的、行的、玩的,还是西域的香料,波斯的宝石,草原的牲畜,甚至连来自中亚的奴隶,都能在东西两市买到。
两市每天午后开张,日落前关门,风雨不辍。
李旦听到裴英娘的话,愣了一下。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论在东都洛阳,还是长安,都认真遵照安排度日。一般上午在书室练字读书,下午去禁苑练习骑射,很少随王公子弟们一起出宫游玩。偶尔被李显拉着逛西市,大多是在下午时分,那时候皇城的官吏们已经放衙,正成群结队外出寻欢,是最热闹的时候。
他出行总有奴仆簇拥,根本没注意其他细节。
为李旦牵马的户奴杨知恩看主人露出迟疑之色,小声道:“郎主,市鼓响后,西市才开门。”
裴英娘卖力表现自己,眨巴着眼睛道:“八王想买什么?若是不急的话,等我们从金城坊出来,西市应该开张了,到时候再从这边走好了。”
西市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别说李旦,裴英娘自己也想去逛逛。
李旦没有错过裴英娘眼中的向往和羡慕,想起李治看她时亲切柔和的目光,墨黑眼底划过一抹失落。
阿父倚重太子,宠爱七兄,连一个不相干的女娃娃都能获得他的喜爱,他却什么都没有。
他的眼神越来越冷。
裴英娘不由惴惴,她说错话了?
学书法,一般是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练起,三年之后再学颜柳。把横、竖、撇、捺、点、折、勾、提八个基本笔画学得炉火纯青了,学其他字体基本上水到渠成。
这是裴英娘上辈子练字的经验,不知道适不适用于现在,她记得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期好像镇守平原郡,那他这会子可能还没出生?
裴英娘厚着脸皮找李旦求教,李旦盯着她看了许久,表情有点匪夷所思的意思。
裴英娘冷汗涔涔:我只是想练字而已,用不着这么严肃吧?
李旦站起身,从架子上一堆堆的卷轴中抽出一卷书。
时下造纸术早已经普及中原大地,但装订成册的线装书本还没出现。宫中的书籍典章全是一卷一卷的纸轴,打开的时候,像展开一幅画似的,要徐徐卷动书轴,一点点展开。
所以古人才有“读书破万卷”的说法,而不是什么“读书破万本”。
裴英娘解开书卷的绳子,打开卷册,发现是一篇手抄的《雁塔圣教序》。
李旦修长的指节在书卷上滑过,指尖刻意在题序上停留了一会儿,轻笑出声。
笑声里有几分促狭意味。
裴英娘双颊通红。
褚遂良是真正开启唐代楷书门户的书法大家,他的《雁塔圣教序》被人称作是有唐各碑之冠,后来的颜真卿正是受褚遂良影响,开创出自己风格的。
外祖父的《雁塔圣教序》是楷书范本,她竟然还跑来问李旦应该先临摹哪本经书小楷!
难怪李旦会用那种诧异的眼神看她。
裴英娘羞臊不已,觉得自己快被烧熟了。
李旦看一眼她发红的耳根,嘴角微微弯起,找出另一本书册,“这是《九成宫醴泉铭》,这一卷更适合打基础,练字要有恒心,不用急于一时。”
裴英娘乖乖答应,抱着两卷书册,落荒而逃。
回到自己的小阁子。一叠声让半夏铺纸研磨,不能让李旦小瞧了!
夜里,李旦忽然把近身伺候的宦者冯德叫到内殿。
冯德小心翼翼道:“大王有何事吩咐?”
李旦指指书案,“送到永安公主那里去。”
冯德躬身应喏,飞快瞥一眼书案,发现漆盘里放着几支宣城紫毫笔,一尊白瓷辟雍砚,一块上好的墨锭。
他认出那几支紫毫笔是今年江南西道进贡的贡品,八王院拢共只得四管,八王竟然一管不留,全部送给永安公主。
冯德心思电转,很快摸清永安公主在李旦心中的分量,往东阁去的时候,笑容格外灿烂。
一刻钟后,冯德去而复返,“公主谢过大王的馈赠。”
他顿了一下,有点心虚,吞吞吐吐道:“这是公主回赠给大王的谢礼。”
李旦抬起眼帘,什么谢礼,让冯德的脸色这么难看?
这时,宫人举着一盘拳头大的石榴上前。
十二只石榴,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冯德垂着脑袋,心里七上八下的。
李旦笑了笑,想起裴英娘在宴席上专心吃羊肉粥的样子,她还小,大概觉得送别人好吃的东西,是最大的诚意吧。
说起来,白天是他欠考虑了。裴拾遗显然对亲女不慈,小十七在父亲的忽视中长大,又没有生母护佑,不知外祖父擅长楷书的名声,情有可原。
他不该嘲笑她的。
李旦叹口气,“摆在书案边上。”
宫女应喏,把石榴搁在书案角落里,堆成宝塔形状。
李旦没再说什么,继续伏案读书。摊开的卷册很快摞得高高的。
冯德悄悄松口气。
李旦头天给裴英娘送笔墨文具,第二天阖宫都知道裴英娘要练书法。
李令月头一个极力反对。
这天兄妹几人在含凉殿前齐聚,李令月把裴英娘拉到一边,离李旦远远的,轻声劝她:“八王兄学书法学迂了,整天木头似的一本正经,哪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你可不能再陷进去!”
裴英娘委婉道:“我爱静,练这个合我的脾性。”
李令月看她坚持,只得道:“那先说好啊,每天最多只许练一个时辰!”
裴英娘点点头,爱好是用来陶冶性情的,她对自己向来宽容,没打算练成外祖父那样的书法大家。
李显凑到姐妹俩身边,使劲泼冷水:“小娘子年纪不大,口气不小,就凭你那一把芦柴棒子似的小胳膊,也想学书法?”
作者有话要说: 发现一章写不完……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