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赵信对于长弓有兴趣,不但看了视频,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长弓,在唐代之前,还是有一些单体弓的,不过哪一种单体弓,走的跟英格兰长弓,是完全不同的科技树,他更加重视强大的威力,普遍的弓力都大,由大力士来使用,作为战场破阵,或者精准射击来使用的。
这样的使用方式,不能说错,伴随着复合弓和反曲弓的逐步流行,同样威力前提下,更加方便携带的短弓,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单体弓,更多的是放在了弩车之上,或者是三床弩上,几乎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纯粹的蚕丝,或者亚麻丝,在天然的纤维之中,都算是弹力较大的了,跟真正的动物筋比起来,差得还是巨大的,这也是这两者,都没有成为弓弦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的硬弓,都超过3石的时候,相当于后世近300磅,这样是军中精锐射手常见弓力,就算是一般的军中射手,1石弓也是最起码,这也是100磅以上,可是长弓,120磅就是比较猛的了,这样的磅数,只是跟普通的弓相当,跟2石,3石,甚至是4石比起来,差得巨大,更别说落月弓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15石硬弓,那就不是弓了,就是弩,是人工操纵的弩炮。
长弓因为独特的结构,巨大的弓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力臂的作用,所以,长弓比短弓可以储蓄更多的能量,所以长弓的威力较大,反而到了拉力上面,就减小了许多。力臂更长,就越发的省力,这也是英格兰长弓的可怕之处。
英格兰不但使用了长弓,也发明了适合长弓使用的战术,巅峰时刻,英格兰军队之中,四分之三都是长弓手,用长弓攻击侧翼,骑兵和步兵作为辅助,重骑兵数量根本不可能很多,轻骑兵和不披马甲的重骑兵,根本无法挡住长弓射出来的强悍重箭,这才是长弓发展的正确方向。
最强的,永远不是最适合,在证明长弓不适合发展之后,就没有人在里面花费心力了,也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长弓,却恰恰错过了这个比较适合北宋的武器。
没错,就是最适合的,因为他存在了大规模制作的可能性,就这一点,就完爆各种弓弩,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中国大量出产的,不存在稀缺性的东西作为材料,制造简单,这代表着这样的弓,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长弓的弓身,使用的是中国最常见的榆木,这玩意,野林子漫山遍野都是,就算是几十年大规模生产也用不完,就算用完了,还可以种,基本上10年左右的榆木,就可以成为长弓的材料,不必等到30年,50年,那个年份的也可以只不过硬度有余,可是韧度不够,反而不太合适。
至于弓弦的材料,中国养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个中国独特产品,几乎一直都是在中国大量的养殖,很少在国外出现。也就是到了19世纪之后,才慢慢的流传出去。
中国的丝绸产量,哪怕是在宋朝,也相当惊人,其中,一些不太适合丝绸的蚕茧,还会丢掉,只是把这一部分拿出来,就足够用了,对于丝绸来说,断线,或者是一些粗大地方,必须要截断,截断之后,就无法纺织,可是对于最长只有1.85米的长弓而言,哪怕是断掉的,也足够长,变废为宝,这是何等英明。
正因为产量巨大,这个巨大是相对于普通复合弓的弓弦材料的,无论是动物筋,还是陨铁丝,都不存在普遍性,一个动物身上,才有多少,必须要是牛,马,猪等大型动物的身上的才可以使用,一条筋废掉了,就没办法用,这是制约弓箭大规模出现的关键,北宋穷全国之力,也就是几十万弓,这已经是极限了,可是如果换成长弓的话,轻松过百万。
南方的桑蚕,北方的柞蚕,赵信甚至还记得一个数据,中国在解放前,丝绸产量基本上都在2.5万吨到3.5万吨之间,其中可能会出现两三成的废品,这部分就高达5000吨,一根弓弦才使用一个柞蚕茧,10个左右的桑蚕茧,这才多少,5000吨的废品,一个榨蚕才20克左右,桑蚕更是只有两三克,每年5000吨,着代表着多少弓弦。
2000万以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制约弓箭的最大的弓弦问题,再也不存在了,同时蚕丝甚至不是首选,早在汉代都开始种植的亚麻,也是最佳的弓弦,它甚至比蚕丝更多,只不过加工起来稍稍的麻烦一点,也存在着占据土地的问题。
数量优势这一点,就足以压倒一切,后世的热武器时代,就出现了钢铁投射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游牧民族和骑兵,长弓不能够说达到了热武器的程度,却拥有热武器的雏形,比起普通的弓箭,长弓可以射出的箭更多,钢铁投射能力更大,稍稍训练过的长弓手,就能够完成120次射击,这在普通的弓箭手哪里,是不可想象。
中国古代,或许有人研究道理,研究文学,却偏偏没有人研究这些物理,没有形成体系化,也就错漏了这么一个优秀的武器,现在,赵信把它重现出来,只要朝堂上重视起来,以宋朝的生产力水平,这么廉价,容易制造的弓,随时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制造渐变,训练不难,这就是长弓的优点。
复合弓的材料,也可以大量生产,以王朝为基础,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控制,可是跟长弓的造价比起来,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或许大宋再挤一挤,还可以挤出来几万的复合弓的材料,可是弓箭手没有那么的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那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首先要力量够,然后还有一定的天分,最终,经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要有的。
正因为如此,热武器的出现才取代了弓箭,初期的热武器甚至还没有弓箭厉害,可是他容易训练,只要掌握开枪的方式,稍稍训练就能够上战场,长弓也有类似的优点,相对于普通的反曲弓和复合弓的弓箭手,首先,要能够拉开这个弓,1石以上的力量,然后要长期训练形成感觉,在战场上,要参考风力,位移,甚至是提前量,这些都做好了之后,才是一个合格的弓箭手。
长弓不同,首先,它的力量最大才1石,小的才半石不到,这就增加了选材的范围,只要是能够当兵的,除了极少部分特殊的,一般的壮年男子,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力量,精锐的长弓手,当然跟短弓手一样,需要很多专业的技术,可是战阵之中,就没有这么精细了,因为长弓,从来都不是精准设计的,它的出现,就是范围射击的。
一两个精锐弓手,带上十几二十长弓手,形成一个团队,由他们来指挥,然后,用抛射的方式,密集的攻击,初步的长弓手,他们只要训练简单的开弓方法,知道那个角度,用多大的力量来射出,然后根据小队长的指挥,进行规律性的射击,这就完了,可能专业化的训练,还需要加强,可是这些就足以上战场了。
长弓手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训练,弓箭手的训练,说白了,还是射箭次数,就算是孙吉这样的,连续60箭也会耗费巨大,必须要休息,长弓手在长箭的投射能力上,是同威力短弓手3倍以上,这代表着什么意义,天赋一样,都要训练相同次数的弓手,长弓手的训练效率起码是短弓手的3倍以上,甚至更长,这样也更容易积累经验,训练成型。
在完全没有什么变化的前提下,一下子把军队的弓箭手扩大20倍,这什么概念,弓箭海将会形成,整个北宋的时期,除了少部分全重甲,连马也披上重甲的重骑兵无法对付,其他的不是横着走,最多,用四分之一左右的步兵和一部分骑兵护卫侧翼,防止被偷袭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赵信对于长弓有兴趣,不但看了视频,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长弓,在唐代之前,还是有一些单体弓的,不过哪一种单体弓,走的跟英格兰长弓,是完全不同的科技树,他更加重视强大的威力,普遍的弓力都大,由大力士来使用,作为战场破阵,或者精准射击来使用的。
这样的使用方式,不能说错,伴随着复合弓和反曲弓的逐步流行,同样威力前提下,更加方便携带的短弓,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单体弓,更多的是放在了弩车之上,或者是三床弩上,几乎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纯粹的蚕丝,或者亚麻丝,在天然的纤维之中,都算是弹力较大的了,跟真正的动物筋比起来,差得还是巨大的,这也是这两者,都没有成为弓弦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的硬弓,都超过3石的时候,相当于后世近300磅,这样是军中精锐射手常见弓力,就算是一般的军中射手,1石弓也是最起码,这也是100磅以上,可是长弓,120磅就是比较猛的了,这样的磅数,只是跟普通的弓相当,跟2石,3石,甚至是4石比起来,差得巨大,更别说落月弓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15石硬弓,那就不是弓了,就是弩,是人工操纵的弩炮。
长弓因为独特的结构,巨大的弓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力臂的作用,所以,长弓比短弓可以储蓄更多的能量,所以长弓的威力较大,反而到了拉力上面,就减小了许多。力臂更长,就越发的省力,这也是英格兰长弓的可怕之处。
英格兰不但使用了长弓,也发明了适合长弓使用的战术,巅峰时刻,英格兰军队之中,四分之三都是长弓手,用长弓攻击侧翼,骑兵和步兵作为辅助,重骑兵数量根本不可能很多,轻骑兵和不披马甲的重骑兵,根本无法挡住长弓射出来的强悍重箭,这才是长弓发展的正确方向。
最强的,永远不是最适合,在证明长弓不适合发展之后,就没有人在里面花费心力了,也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长弓,却恰恰错过了这个比较适合北宋的武器。
没错,就是最适合的,因为他存在了大规模制作的可能性,就这一点,就完爆各种弓弩,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中国大量出产的,不存在稀缺性的东西作为材料,制造简单,这代表着这样的弓,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长弓的弓身,使用的是中国最常见的榆木,这玩意,野林子漫山遍野都是,就算是几十年大规模生产也用不完,就算用完了,还可以种,基本上10年左右的榆木,就可以成为长弓的材料,不必等到30年,50年,那个年份的也可以只不过硬度有余,可是韧度不够,反而不太合适。
至于弓弦的材料,中国养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个中国独特产品,几乎一直都是在中国大量的养殖,很少在国外出现。也就是到了19世纪之后,才慢慢的流传出去。
中国的丝绸产量,哪怕是在宋朝,也相当惊人,其中,一些不太适合丝绸的蚕茧,还会丢掉,只是把这一部分拿出来,就足够用了,对于丝绸来说,断线,或者是一些粗大地方,必须要截断,截断之后,就无法纺织,可是对于最长只有1.85米的长弓而言,哪怕是断掉的,也足够长,变废为宝,这是何等英明。
正因为产量巨大,这个巨大是相对于普通复合弓的弓弦材料的,无论是动物筋,还是陨铁丝,都不存在普遍性,一个动物身上,才有多少,必须要是牛,马,猪等大型动物的身上的才可以使用,一条筋废掉了,就没办法用,这是制约弓箭大规模出现的关键,北宋穷全国之力,也就是几十万弓,这已经是极限了,可是如果换成长弓的话,轻松过百万。
南方的桑蚕,北方的柞蚕,赵信甚至还记得一个数据,中国在解放前,丝绸产量基本上都在2.5万吨到3.5万吨之间,其中可能会出现两三成的废品,这部分就高达5000吨,一根弓弦才使用一个柞蚕茧,10个左右的桑蚕茧,这才多少,5000吨的废品,一个榨蚕才20克左右,桑蚕更是只有两三克,每年5000吨,着代表着多少弓弦。
2000万以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制约弓箭的最大的弓弦问题,再也不存在了,同时蚕丝甚至不是首选,早在汉代都开始种植的亚麻,也是最佳的弓弦,它甚至比蚕丝更多,只不过加工起来稍稍的麻烦一点,也存在着占据土地的问题。
数量优势这一点,就足以压倒一切,后世的热武器时代,就出现了钢铁投射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游牧民族和骑兵,长弓不能够说达到了热武器的程度,却拥有热武器的雏形,比起普通的弓箭,长弓可以射出的箭更多,钢铁投射能力更大,稍稍训练过的长弓手,就能够完成120次射击,这在普通的弓箭手哪里,是不可想象。
中国古代,或许有人研究道理,研究文学,却偏偏没有人研究这些物理,没有形成体系化,也就错漏了这么一个优秀的武器,现在,赵信把它重现出来,只要朝堂上重视起来,以宋朝的生产力水平,这么廉价,容易制造的弓,随时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制造渐变,训练不难,这就是长弓的优点。
复合弓的材料,也可以大量生产,以王朝为基础,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控制,可是跟长弓的造价比起来,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或许大宋再挤一挤,还可以挤出来几万的复合弓的材料,可是弓箭手没有那么的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那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首先要力量够,然后还有一定的天分,最终,经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要有的。
正因为如此,热武器的出现才取代了弓箭,初期的热武器甚至还没有弓箭厉害,可是他容易训练,只要掌握开枪的方式,稍稍训练就能够上战场,长弓也有类似的优点,相对于普通的反曲弓和复合弓的弓箭手,首先,要能够拉开这个弓,1石以上的力量,然后要长期训练形成感觉,在战场上,要参考风力,位移,甚至是提前量,这些都做好了之后,才是一个合格的弓箭手。
长弓不同,首先,它的力量最大才1石,小的才半石不到,这就增加了选材的范围,只要是能够当兵的,除了极少部分特殊的,一般的壮年男子,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力量,精锐的长弓手,当然跟短弓手一样,需要很多专业的技术,可是战阵之中,就没有这么精细了,因为长弓,从来都不是精准设计的,它的出现,就是范围射击的。
一两个精锐弓手,带上十几二十长弓手,形成一个团队,由他们来指挥,然后,用抛射的方式,密集的攻击,初步的长弓手,他们只要训练简单的开弓方法,知道那个角度,用多大的力量来射出,然后根据小队长的指挥,进行规律性的射击,这就完了,可能专业化的训练,还需要加强,可是这些就足以上战场了。
长弓手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训练,弓箭手的训练,说白了,还是射箭次数,就算是孙吉这样的,连续60箭也会耗费巨大,必须要休息,长弓手在长箭的投射能力上,是同威力短弓手3倍以上,这代表着什么意义,天赋一样,都要训练相同次数的弓手,长弓手的训练效率起码是短弓手的3倍以上,甚至更长,这样也更容易积累经验,训练成型。
在完全没有什么变化的前提下,一下子把军队的弓箭手扩大20倍,这什么概念,弓箭海将会形成,整个北宋的时期,除了少部分全重甲,连马也披上重甲的重骑兵无法对付,其他的不是横着走,最多,用四分之一左右的步兵和一部分骑兵护卫侧翼,防止被偷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