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祁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祁县位于太原盆地南端,霍太山北麓,大湖昭余祁东岸,这里的地形彻底从山地、丘陵过渡到平原,土壤由红变黑,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
多亏了昭余祁源源不断的湿气,祁县今年年景不错,开春之后雨水充足,地里新种的粟苗郁郁葱葱,放目望去,田野无垠,翠绿如海,风一吹,青色的粟苗起伏不定,田间三三两两的农人在忙碌农事,只在路旁百余车骑经过时才停下活计,直起腰来眺望。
明月也骑在马上看着那些农夫,眼见粟苗喜人,农事也没有被耽误,他便转头对身边骑着白骡子的蔡泽道:“看来这祁县,不是先生想象中那般残破。”
蔡泽则道:“话虽如此,但人烟已不如榆次稠密,更别说同邯郸周边相比了,公子请看,值此青黄不接之际,田中农人,面有菜色啊。”
明月仔细一瞧,果然如此,只得道:“毕竟是边县,过去二十年间还遭到了两次较大的兵祸,又作为前线,百姓常常要受征召服役,或是将粮食大半低价售给官府,没有太多积蓄,还有不少人跑到晋阳、榆次去了。”
这时候派去前面的鲁勾践来报,说前面有一个可以歇脚的小亭驿。
这亭可不是单独的亭子,而是战国时诸侯普遍存在的基层治安单位,最初只在两国边境设置,比如楚国和魏国,就因为两个边亭的矛盾,才有了“楚瓜梁灌”的故事。慢慢地亭也普及到了内地,负责警戒道路,盘查过往行人,非要用后世的机构来比较的话,就像是乡村派出所。有亭必有驿站,不但有治安功能,也有接待过往官吏、给远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责任。
来到这个亭,意味着他们已经正式进入祁县地界,再走二三十里就能到达终点。不过现在太阳正毒辣辣地照着,马儿也需要喝点水了,于是明月就令众人在此停留,也顺便跟亭里的人打听点此县的事。
这座边县小亭显然属于最小型、简陋的驿站,只有一个老亭长,手下统共只有两个亭卒在里外照顾,兼顾人和牲口。房舍早已破损不堪,东歪西斜,到处是咎待修补的漏洞。幸好天气不错,要是赶上雨雪天气,这地方根本起不到遮蔽风势,阻挡寒流的起码作用。
这三人也不知多久没见过这么多人一来歇脚饮马了,眼看百余人气势汹汹,全是生面孔,武士一个个披甲带剑,先被吓了一大跳,立刻就将亭门给关了,那白发苍苍的老亭长只敢站在围墙里,警惕地打量他们,用颤抖的声音问他们是何人,要到哪去。
鲁勾践等人大笑起来,觉得这乡野小亭没见识,胆子小。明月倒是没仗势欺人,按照惯例,让人将通行符节交给他们看,并表明了自己是从邯郸来,去祁县,只是没说是这里的封君。
那两个亭卒闻言,再看领头的贵公子气度不凡,胯下良驹价值不菲,知定是贵人,这才忙不迭地开门相迎,温汤的温汤,打水的打水。
歇息的当口,明月也不乏对恭恭敬敬端着温汤来献的老亭长询问一些事情,诸如他几岁了,儿女可在家中,今年的收成如何,等等。
那老亭长为人谨慎,随便答了几句就借口告辞了,说是要去县里通报。不过另两个亭卒却眼热这群人的富贵打扮,也对那贵公子毫不吝啬的赏金垂涎三尺,便知无不言,把明月想知道的事情,统统如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不过,在明月问起这祁县的县令、县尉如何称呼,是哪里人时,那两个亭卒却答不上来了。
那个唇上有些许绒毛的年轻亭卒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那县令、县尉,亭长或许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可吾等匹夫,岂能知晓?”
另一个年纪稍长的亭卒也打趣道:“然也,吾等从小到大就被父兄教导,只知祁氏便可,至于什么县令、县尉,根本不必牢记,本地有一句童谣,不知贵客听么听过。”
明月笑道:“说来听听。”
那亭卒便用当地方言半哼半唱起来:”邯郸上吏,门前流水;祁氏之族,前庭大树……”
他这话说得无意,不曾想,却让明月心中一惊,和蔡泽对视也一眼。
等那两名亭卒帮忙饮马去了,蔡泽放下手里那瓢水,来到明月旁边严肃地说道:“主君,果然不出所料,祁氏在这祁县,果真是树大根深啊……”
明月颔首:“传言不虚,看来这祁氏家主的话,比县令、县尉,甚至比我管用多了。”
原来,春秋时期,祁地乃是晋国大夫祁氏的领地,当时的祁地可不是现在区区一个县,而是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祁氏作为晋国公族,统治这里长达百年,直到晋国公室衰落,六卿专权的时候,祁氏家主祁盈被魏氏、知氏联手谋害,领邑随之没收。晋侯分祁氏之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七个县,交由六卿瓜分……
最初查阅典籍,一一计算祁氏曾经的领地,蔡泽也不由咋舌,足足有七个县的地盘,相当于半个太原郡了!这祁氏势力不小啊!
“毕竟是仅次于六卿的家族。”
明月沉吟起来,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祁氏的领地虽然被六卿瓜分,但祁氏却没有灭绝,他们的后代依然在祁县顽强生存,繁衍生息,并深深扎下了根。
据明月所知,祁氏的宗族遍布县内各乡、邑,祁县的土地,有一半在祁氏名下,县内的吏,也几乎全是祁氏的子弟,而这里的百姓,也或多或少跟祁氏沾亲带故。
邯郸当然可以派遣县令、县尉来这里,但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他们都是门前流水,来了又走,留不下半点印记,唯独祁氏越发枝繁叶茂……
这种大族,在战国被称之为“豪长”,大多数是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之族演变而来的,这些豪长势力在齐国和赵魏韩三国比较突出,大多是晋公室、吕氏、田氏后裔。他们实力不如秦国商鞅变法前的老公族,也不如楚国至今还权倾朝野的屈、景、昭三族,根本影响不到中央决策,可在地方上,却是当之无愧的地头蛇。
“公子若想在祁县做事,这祁氏,是绝对绕不开的,不知公子打算如何处置?”
蔡泽觉得,这是除了靠近边界,距离邯郸太远外,在祁县建立地盘最麻烦的一点。
他献策道:“历来列国官吏对付地方豪长,无非是两种方法!其一是与之结好,利用豪长来治理地方。但最方便的,还是像西门豹治邺时一样,杀!西门豹以河伯一事为借口,投当地巫祝、三老、豪长、里父老入河,邺城豪长,几乎为之一空,如此,才能让百姓听命修十二渠,几年之后,击鼓而瞬息便至!”
明月却摇了摇头:“不妥,西门豹是魏文侯的官吏,他做事只为国即可,不必考虑自身。哪怕手段再剧烈,也有魏文侯支持,大不了罢官而去,调往他处上任,所以他敢将当地豪长尽灭。可我来祁地,可不是为我那王兄铲除当地势力,是希望将这里变成我的狡兔之窟,岂能立足未稳就与祁氏成水火之势?更何况,祁氏在祁县积累了三百年的威望,可不是邺城小小豪长、里父老能比的,若处理不慎,他们便会叛赵投秦……我若没有把握将其一举尽灭的话,还是不要贸然行事的好。”
蔡泽颔首,也觉得有道理:“那公子觉得,治祁县,当如何入手?”
“吾等初来乍到,先多方探访,了解此地详情,不过最要紧的,就是弄清楚祁氏对我来做此县封君的态度……”
正在这时,门外响起刀剑出鞘的声音,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在了亭驿外。
明月听到了鲁勾践等人的呵斥,还有一个青年稚嫩的声音:“壮士且慢,且慢!我乃祁氏子弟,奉家翁之命,前来迎接长安君!”
……
PS:思考剧情,今天只有一章啦,欠更又悲催地变成了2,顺便有没有姓祁的读者举个手……
祁县位于太原盆地南端,霍太山北麓,大湖昭余祁东岸,这里的地形彻底从山地、丘陵过渡到平原,土壤由红变黑,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
多亏了昭余祁源源不断的湿气,祁县今年年景不错,开春之后雨水充足,地里新种的粟苗郁郁葱葱,放目望去,田野无垠,翠绿如海,风一吹,青色的粟苗起伏不定,田间三三两两的农人在忙碌农事,只在路旁百余车骑经过时才停下活计,直起腰来眺望。
明月也骑在马上看着那些农夫,眼见粟苗喜人,农事也没有被耽误,他便转头对身边骑着白骡子的蔡泽道:“看来这祁县,不是先生想象中那般残破。”
蔡泽则道:“话虽如此,但人烟已不如榆次稠密,更别说同邯郸周边相比了,公子请看,值此青黄不接之际,田中农人,面有菜色啊。”
明月仔细一瞧,果然如此,只得道:“毕竟是边县,过去二十年间还遭到了两次较大的兵祸,又作为前线,百姓常常要受征召服役,或是将粮食大半低价售给官府,没有太多积蓄,还有不少人跑到晋阳、榆次去了。”
这时候派去前面的鲁勾践来报,说前面有一个可以歇脚的小亭驿。
这亭可不是单独的亭子,而是战国时诸侯普遍存在的基层治安单位,最初只在两国边境设置,比如楚国和魏国,就因为两个边亭的矛盾,才有了“楚瓜梁灌”的故事。慢慢地亭也普及到了内地,负责警戒道路,盘查过往行人,非要用后世的机构来比较的话,就像是乡村派出所。有亭必有驿站,不但有治安功能,也有接待过往官吏、给远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责任。
来到这个亭,意味着他们已经正式进入祁县地界,再走二三十里就能到达终点。不过现在太阳正毒辣辣地照着,马儿也需要喝点水了,于是明月就令众人在此停留,也顺便跟亭里的人打听点此县的事。
这座边县小亭显然属于最小型、简陋的驿站,只有一个老亭长,手下统共只有两个亭卒在里外照顾,兼顾人和牲口。房舍早已破损不堪,东歪西斜,到处是咎待修补的漏洞。幸好天气不错,要是赶上雨雪天气,这地方根本起不到遮蔽风势,阻挡寒流的起码作用。
这三人也不知多久没见过这么多人一来歇脚饮马了,眼看百余人气势汹汹,全是生面孔,武士一个个披甲带剑,先被吓了一大跳,立刻就将亭门给关了,那白发苍苍的老亭长只敢站在围墙里,警惕地打量他们,用颤抖的声音问他们是何人,要到哪去。
鲁勾践等人大笑起来,觉得这乡野小亭没见识,胆子小。明月倒是没仗势欺人,按照惯例,让人将通行符节交给他们看,并表明了自己是从邯郸来,去祁县,只是没说是这里的封君。
那两个亭卒闻言,再看领头的贵公子气度不凡,胯下良驹价值不菲,知定是贵人,这才忙不迭地开门相迎,温汤的温汤,打水的打水。
歇息的当口,明月也不乏对恭恭敬敬端着温汤来献的老亭长询问一些事情,诸如他几岁了,儿女可在家中,今年的收成如何,等等。
那老亭长为人谨慎,随便答了几句就借口告辞了,说是要去县里通报。不过另两个亭卒却眼热这群人的富贵打扮,也对那贵公子毫不吝啬的赏金垂涎三尺,便知无不言,把明月想知道的事情,统统如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不过,在明月问起这祁县的县令、县尉如何称呼,是哪里人时,那两个亭卒却答不上来了。
那个唇上有些许绒毛的年轻亭卒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那县令、县尉,亭长或许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可吾等匹夫,岂能知晓?”
另一个年纪稍长的亭卒也打趣道:“然也,吾等从小到大就被父兄教导,只知祁氏便可,至于什么县令、县尉,根本不必牢记,本地有一句童谣,不知贵客听么听过。”
明月笑道:“说来听听。”
那亭卒便用当地方言半哼半唱起来:”邯郸上吏,门前流水;祁氏之族,前庭大树……”
他这话说得无意,不曾想,却让明月心中一惊,和蔡泽对视也一眼。
等那两名亭卒帮忙饮马去了,蔡泽放下手里那瓢水,来到明月旁边严肃地说道:“主君,果然不出所料,祁氏在这祁县,果真是树大根深啊……”
明月颔首:“传言不虚,看来这祁氏家主的话,比县令、县尉,甚至比我管用多了。”
原来,春秋时期,祁地乃是晋国大夫祁氏的领地,当时的祁地可不是现在区区一个县,而是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祁氏作为晋国公族,统治这里长达百年,直到晋国公室衰落,六卿专权的时候,祁氏家主祁盈被魏氏、知氏联手谋害,领邑随之没收。晋侯分祁氏之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七个县,交由六卿瓜分……
最初查阅典籍,一一计算祁氏曾经的领地,蔡泽也不由咋舌,足足有七个县的地盘,相当于半个太原郡了!这祁氏势力不小啊!
“毕竟是仅次于六卿的家族。”
明月沉吟起来,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祁氏的领地虽然被六卿瓜分,但祁氏却没有灭绝,他们的后代依然在祁县顽强生存,繁衍生息,并深深扎下了根。
据明月所知,祁氏的宗族遍布县内各乡、邑,祁县的土地,有一半在祁氏名下,县内的吏,也几乎全是祁氏的子弟,而这里的百姓,也或多或少跟祁氏沾亲带故。
邯郸当然可以派遣县令、县尉来这里,但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他们都是门前流水,来了又走,留不下半点印记,唯独祁氏越发枝繁叶茂……
这种大族,在战国被称之为“豪长”,大多数是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之族演变而来的,这些豪长势力在齐国和赵魏韩三国比较突出,大多是晋公室、吕氏、田氏后裔。他们实力不如秦国商鞅变法前的老公族,也不如楚国至今还权倾朝野的屈、景、昭三族,根本影响不到中央决策,可在地方上,却是当之无愧的地头蛇。
“公子若想在祁县做事,这祁氏,是绝对绕不开的,不知公子打算如何处置?”
蔡泽觉得,这是除了靠近边界,距离邯郸太远外,在祁县建立地盘最麻烦的一点。
他献策道:“历来列国官吏对付地方豪长,无非是两种方法!其一是与之结好,利用豪长来治理地方。但最方便的,还是像西门豹治邺时一样,杀!西门豹以河伯一事为借口,投当地巫祝、三老、豪长、里父老入河,邺城豪长,几乎为之一空,如此,才能让百姓听命修十二渠,几年之后,击鼓而瞬息便至!”
明月却摇了摇头:“不妥,西门豹是魏文侯的官吏,他做事只为国即可,不必考虑自身。哪怕手段再剧烈,也有魏文侯支持,大不了罢官而去,调往他处上任,所以他敢将当地豪长尽灭。可我来祁地,可不是为我那王兄铲除当地势力,是希望将这里变成我的狡兔之窟,岂能立足未稳就与祁氏成水火之势?更何况,祁氏在祁县积累了三百年的威望,可不是邺城小小豪长、里父老能比的,若处理不慎,他们便会叛赵投秦……我若没有把握将其一举尽灭的话,还是不要贸然行事的好。”
蔡泽颔首,也觉得有道理:“那公子觉得,治祁县,当如何入手?”
“吾等初来乍到,先多方探访,了解此地详情,不过最要紧的,就是弄清楚祁氏对我来做此县封君的态度……”
正在这时,门外响起刀剑出鞘的声音,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在了亭驿外。
明月听到了鲁勾践等人的呵斥,还有一个青年稚嫩的声音:“壮士且慢,且慢!我乃祁氏子弟,奉家翁之命,前来迎接长安君!”
……
PS:思考剧情,今天只有一章啦,欠更又悲催地变成了2,顺便有没有姓祁的读者举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