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王阳明心学智慧 > 第七章 包容

第七章 包容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能够包容、宽恕他人的过失,是对他人改过自新的最大鼓励;能够包容、宽恕他人对自己的敌视、仇恨,是自身人格至高的表现。这样的人也能够因包容他人而成就自己,像王阳明一样成为能容能恕的大人物。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同他人交朋友时,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受益;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到损害。这是在告诫人们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王阳明就是懂得包容之人。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来到王阳明家里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不久,这人就打算穿着奇装异服出去游历、讲学。王阳明问他为什么要穿成这样,这人便以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为借口。王阳明知道他是怕别人看不起,所以才穿着奇装异服,打着自己的旗号出去讲学,便直接拆穿了他,说他只不过是想出名罢了。这人一听被老师看穿了,就想保持最后一点尊严离开。没想到王阳明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继续留他在家里。从此这个人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他就是王阳明最优秀的学生、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任何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则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明君也都是懂得包容的人,他们在小事情上不会计较太多,不会让下属每日过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或者触犯大原则的时候,他们也会毫不客气,毫不手软。宽容别人的过错,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表现,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于是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燃起了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的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宠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宠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急之下,她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的帽缨。那人手一松,宠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已被扯断,只要点燃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并趁烛光还未点明,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日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不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宠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宠妃为此颇有怨言,楚庄王却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当时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宠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领导者能宽容属下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得到部下的倾力回报,从而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给他们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些不属于罪不可赦的错误,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呢?犯错的人一旦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良好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忍耐是成就事业必备的品质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能够在说话说到畅快淋漓时突然住口不说,能够在人生最意气风发时懂得收敛自己,能够在十分愤怒的时候控制住怒火,不发脾气,这没有莫大的勇气、超强的忍耐力是很难做到的。

    忍耐是成就事业必备的品质,人要获得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一位西方学者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幸福。”

    王阳明也坦言,当时被贬谪贵州,那里是最能锻炼忍耐力、最能够使他静心忍性的地方。在军事思想上,王阳明最擅长的就是绝地反攻,在平定朱宸濠叛乱的时候,王阳明率领的军队几次陷入绝境却又几次奇迹般地获得胜利,最终打倒了朱宸濠。即使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时候,王阳明也善于忍耐,总是等到最佳时机用最少的损失获得战斗的主动权和最终的胜利。

    “自行本忍者为上。”做人要忍,尤其是那些性情暴躁之人,遇事不要轻易发怒,要学会自我克制,否则,不利于自己日后的发展。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期一位品行很好的宰相,然而富弼年轻的时候,曾因能言善辩无意间得罪不少人,给自己的事业、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经过长期的自省,他逐渐变得宽厚谦和。所以,当有人告诉他谁在说他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怎么会呢,他怎么会随便说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弼才智驽钝,充其量是个庸人而已!”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怎么您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说道:“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没多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乃一乌龟耳!”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深感无趣,便走开了。

    人的一生难免会像富弼一样遇上难堪的局面——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富弼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还是残酷的,都不要因对方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必要。如果别人骂你,你大可以把他当成空气,对他置之不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占上风一方的怨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但最终得到的也只是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不能忍耐、毛毛躁躁,最终只能错失良机、遗恨千古。祸患大都来源于不能忍耐。刘邦在取得胜利后按兵不动、将功劳经常赠与项羽是忍耐,最终厚积薄发成就汉高祖一代帝业;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之后却成就了大将军的伟业;司马迁遭受宫刑依然忍耐而著《史记》;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忍耐,之后韬光养晦,才有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之局。学会忍耐,你才能成为王阳明那样的“天下之大勇者”,并且可以凭借忍耐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超然面对闲话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王阳明劝诫人们说:“只要经常怀着一颗超脱世俗之心,排除烦扰,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能让心灵变得强大,也就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动摇。”

    在王阳明看来,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言论和看法,一心专注于目标,就能有所进步。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难免会被他人议论,成为他人闲话的对象。面对闲话,人们需要持正确的态度,以超然的态度去对待它;要有一种免疫力,避免被它左右。

    在一所高校,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击败了许多比他资格老的竞争对手,获得了教授职称。因此,他在校园里顿时成了众矢之的,别人对此说什么的都有,种种难听的、诋毁的,甚至造谣中伤的话都出来了,大有“众口铄金”的势头。

    年轻人却好像没有听到这一切,依旧从容自若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他的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问他为什么不对那些恶毒的闲话加以辩解甚至反击?他从容地笑了笑,说:“他们有说话的权利,我有不予理会的权利,这不是很正常吗?”

    过了一段时间,那些诋毁、造谣的人见年轻人根本不理会,好像根本没这回事一样,自觉没趣,慢慢的,那些闲话也就消失了。

    在你的周围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会因为妒忌而诋毁你,而若你明白这些人是因为自己的优秀而诋毁自己,则不要过于理会,谁是谁非自然会得到验证。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不受闲言碎语的影响,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能超然面对闲话,终将为闲话所伤害。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工作。由于女孩工作十分努力,能力也十分突出,不久便被提升为总经理助理。这时关于女孩的闲话多了起来,大家发挥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造着这位女孩的种种“故事”,有的甚至说她生活作风有问题,是因为与总经理有暧昧关系才爬上如此重要的职位的……面对这些难听的闲话,女孩忍受不住了,她奋起抗争,经常与那些说她闲话的人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见她如此,那些说闲话的人更加来了兴趣,越说越起劲,越说越离谱。

    过了没多久,女孩心力交瘁,无心工作,只得忍痛辞职了。那些说闲话者既达到了自己寻开心的无聊目的,同时也把女孩的事业与前途毁掉了。

    真的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闲话,要知道,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活,如果做什么事都在乎别人的看法,那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人活于世,难免会被别人议论,甚至会被别人误解,假若因此而被绊住了脚,成功将会变得遥遥无期。在前进的过程中,莫让太多的干扰扰乱心绪,迷失了方向。将谣言搁置一边不予理睬,事实会证明一切,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把诽谤和侮辱作为进取的动力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面对诽谤和侮辱,王阳明倡导人们既要有超然坦荡的心境,又要实实在在地用功,相信自己的良知。如果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就能在诽谤和侮辱中得到益处。如果不用功致良知,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像魔鬼一样对你纠缠不休,而你也会在和这些魔鬼的对抗中身心俱疲,最终被伤害的还是你自己。

    一个人成功之后,往往会被嫉妒、被诽谤。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棵树长得比其他树木高,风首先吹断的必然是这棵树;有才能、地位比较突出的人,往往是他人争相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圣人,也难以幸免。

    在王阳明看来,面对诽谤和侮辱,既要有超然面对的心态,更要有超越它的勇气。也就是说,只要有奋发向上的决心,诽谤和侮辱也能成为进取的动力。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约翰:侮辱也是一种动力。

    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约翰的信中写道:“你或许还记得,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我中学同学的多人合照。那里面没有我,有的只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它,更在心中珍藏了拍摄那张照片的情景:“那是一天下午,天气不错,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摄影师来要拍学生上课时的情景照。我是照过相的,但很少,对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照相是奢侈的。摄影师刚一出现,我便想象着要被摄入镜头的情景,告诉自己要多点微笑,甚至开始想象如同报告喜讯一样回家告诉母亲:‘妈妈,我照相了!是摄影师拍的,棒极了!’“我兴奋地注视着那位弯腰取景的摄影师,但摄影师却在取景后用手指着我,对老师说:‘你能让那位学生离开他的座位吗,他的穿戴实在是太寒酸了,和整个画面不匹配。’面对老师的命令,我无力抗争,只能默默地离开。

    “站在一旁,我感觉我的脸在发热。但我没有动怒,也没有自哀自怜,更没有埋怨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让我穿得体面些,事实上他们为了让我受到良好的教育已经竭尽全力了。看着在那位摄影师调动下的拍摄场面,我攥紧了双拳,在心底向自己郑重发誓: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给你照相算得了什么!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给你画像才是你的骄傲!

    “我的儿子,我那时的誓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如同排山倒海,催我奋进,催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说那个摄影师把一个穷孩子激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似乎并不过分。”

    洛克菲勒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诽谤和侮辱能形成一股力量,能震撼你的灵魂深处,促使你努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将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事业。如果面对别人的诽谤或侮辱,不知努力用功,而是过于在意,与之纠缠不清,就会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与时间,使身心被拖累,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恶意中伤、侮辱,你要以此为契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只有做得更好,做出更大的成绩,才是让诽谤者闭嘴的最好方式,也是对那些侮辱你的人的最好回应。其中的关键,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主要看你能否实实在在地用功了。

    以德报怨是人生大智慧

    舜徵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薰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揜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王阳明认为,舜被尧征召之后,舜的弟弟象仍然整天想要把舜杀死,这是何等奸邪的事?而舜只是提高自身修养、自我克制,没有直接去纠正他的奸恶,反而用安抚的方法来熏陶感化象。文过饰非,用以掩盖自己的奸恶,这是恶人们的常态;如果直接指责他的是非,反倒会激发他的恶性。舜最初让象起念杀害自己,也是因为想让象变好的心意太过急切,这就是舜的过错。后来,舜才明白原来功夫只在自己,不能责备别人,所以才能和象和平相处。

    由此可见,对待恶人,宽容的安抚比严厉的责罚更有效,更能激发出恶人心中的善意和仁爱,从而改过自新,去恶扬善。这其实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老子》第七十四章中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民众不怕死,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老子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春秋时期,诸侯混乱,民不聊生,不少人为了生存,或聚而为盗,或揭竿造反。当时最著名的强盗大概是盗跖,据《庄子·杂篇》介绍,此人是大贤士柳下惠的弟弟,“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说他“性格残忍凶暴,然部下盛赞其信义”,官府多次出兵镇压,都没有成功。

    当然,老子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盗跖来讲的,而是泛指官府镇压盗匪的蛮横手段。他认为,老百姓没有活路才会去做强盗,镇压是没有用的。如果让老百姓有活路,他们就会爱惜生命,害怕死亡。这时候,惩处个别为非作歹的人,就没有人敢为非作歹了。官府穷奢极欲,使得老百姓没有活路,他们连死都不怕了,又怎么会怕官府镇压呢?由此可知,老子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劝告统治者不要过于相信惩罚的效力,与其惩罚犯罪的人们,不如从根本上制止犯罪。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这样他们就会自尊自爱,不管理他们,他们也懂得自律;即使有个别坏人,管理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其实,这世上,如果人人都能有稳定幸福的生活,是没有人愿意做坏人的。老子的观点可总结为两句话:“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的那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认为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说,你对不起我,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

    人们常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会消失。”你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失望、莫名的烦躁之后,你便失去了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另外,在憎恨别人时,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在言语上贬低别人、在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

    宽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是人生大智慧,以德化怨,是成熟人性臻至化境的象征,宽容的人生收获的必将是幸福美满。因此,在面对他人对你的伤害时,与其责罚、报复,不如用安抚的方法来熏陶、感化他们,以引导他们改过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