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明末之巨宼逆袭 > 第一百零六章试验

第一百零六章试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硫磺之所以叫硫磺,就因为它里面含了硫这种物质。硫磺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就是硫,再溶于水,就能够生成硫酸!”李元利用学生们能够听懂的语言来跟他们解释,反正现在只是让他们知道这个过程和结果,至于原理,还得慢慢来。

    他现在已经在着手写“化学知识入门”和“物理知识入门”。要想发展工业,可不是三年五载的事情,而且光靠他一个人难度更大,他不得不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培养人才。

    李元利目不转睛地盯着玻璃瓶,随着烟雾溶解得越多,里面的蒸馏水越来越浓,逐渐变成了清油状液体,这正是硫酸的形态!

    硫磺燃烧完了,他拿起一支小铁勺,沾了一滴液体滴到白纸上,但过了好一会都没有什么反应,白纸没有碳化,说明这硫酸浓度不够。

    李元利道:“这种硫酸浓度不高,所以叫稀硫酸。如果将它浓缩为浓硫酸,就会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能伤肉烂骨,一定要注意安全!同时它还有脱水性……”

    学生们似懂非懂,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李元利先用玻璃磨制成的盖子将玻璃瓶盖上,然后才为他们一一作答。

    这种硫酸不但浓度不高,而且还含有杂质,根本不能使用,后面还要经过一系列的高温沸腾、蒸馏、分馏、浓缩、加热、冷凝等步骤,但这些都需要石英玻璃设备,因为只有这种设备,才耐酸、耐高温、耐骤热骤冷,浓缩、蒸馏和提纯能够同时完成。

    硫酸不易挥发,完全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提纯,这其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后世任何一名理工类的大学生,只要不是混出来的,都应该能够掌握,关键就是设备的问题。

    李元利上辈子是一个农村孩子,高考的时候他以六百七十多分的高分被陆军指挥学院特招,上大学之后更是刻苦,成绩十分优异,知识自然掌握得很全面,但因为没有亲手操作过,所以还得先做一些试验来验证。

    原理虽然简单,但设备不容易制造,李元利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提纯出了合格的浓硫酸。用浓硫酸加上硝石共热,制出了稀硝酸,再把稀硝酸与浓硫酸混合之后低温蒸馏,就可以得到纯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的浓硝酸,而分馏出的浓硫酸还能够再次回收利用。

    实验取得了成功,李元利安排工务司的人找了一处偏僻的地方建造厂房,趁着这段时间,他继续实验制取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很不稳定,稍微震动就会爆炸,哪怕是实验室制取也十分危险,李元利用了诺贝尔最后改良的“温热”法,才安全地将它制造出来。

    这温热法其实应该说是散热法,主要就是利用冷水管来冷却酸液反应时的温度,在较低温度下则基本没有什么危险。

    硅藻土早就已经筛选好,将硝化甘油浸进里面,然后再加入木浆作为钝化剂,这就成了安全黄色炸药,接下来就是制作引爆的击发药和发射药。

    现代枪械关键的就是击发药,在没有发明无烟火药之前,黑火药承担了击发药和发射药双重作用,但黑火药只能用明火点燃,而且烟雾大,还有一点就是燃得不够快,导致子弹的初速度不高,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低,换句话就是子弹打不远,而且准头不高。

    将水银溶于硝酸并混合乙醇(无水酒精)就能得到足够稳定的雷汞,这就是击发药。将雷汞填装进小金属片上的凹坑里,就制成了“火帽”。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困难得要命,光蒸馏无水酒精李元利就用了好几天时间。

    接下来是发射药,先将棉花脱脂:把棉花中的杂质挑除,用水洗净。然后装于锅内加水和烧碱煮十分钟,冷却之后,再用大量水揉搓冲洗十分钟,最后晾干。

    第二步就是硝化,将脱脂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再用水洗去多余的酸液,就成了硝化纤维。最后将硝化纤维溶解于硝化甘油中,就会变成胶质,再将胶质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便制成了无烟火药。

    这种无烟火药既可以做发射药,又可以做炸药,威力比黄色炸药更高,但是它制造的过程危险性也更高,不像黄色炸药只要将硝化甘油渗入硅藻土中就基本上没了危险。

    而且不管是无烟火药还是黄色炸药,虽然实验已经成功,但要大批量生产,困难也是多多。

    硝化甘油易燃易爆,雷汞易燃而且有毒,让现在这些文盲老百姓来制造,那肯定是要死不少人!李元利心里也有些纠结,但以现在的情况,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因此李元利决定还是只生产少量雷汞和无烟火药来作为新枪的击发药和发射药,至于大量生产,还是等以后化学工业有了基础再说吧。

    他硬下心肠,在火药局中挑了一些头脑灵活并且识字的,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重复整个生产过程,讲解其中的原理,然后不断地声明其中隐藏的危险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一直培训了半个月才算结束。

    这些人是他培训的管理人员,李元利给他们开出了两倍的饷银和高额的抚恤,其他工人也开出了两倍的月饷,没想到想来做工的人竟然出乎意料的多!

    这年头人命不值钱!那些采矿的工人,川江上的船夫,哪一个不是冒着随时丢命的危险?可是为了能够养活家人,一样有人去做!何况他还开出了这么高的饷银。

    李元利没有时间去感慨,他还得去研制新的击针枪。虽然图纸都是和工务司的工匠们一起仔细研究过后画好了的,但在试制之前,他还有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要把游标卡尺做出来,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肯定别想标准化生产。

    党守素没有说大话,所有厂矿都在一个月内开了工。抽调来的工匠们在李元利的指导下,用了十多天时间才做出来一把,这是手艺最好的铁匠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精确度已经相当高。

    李元利将它当作“母尺”制出模范,一连做出二十把,但只有九把能用,合格率不到一半,不过以现在的工艺水平,这已经是工匠们将他们的手艺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