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知青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分到沈家村的十个知青是六男四女,男知青在大队部的一间空房子住着,四个女知青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住着,在他们这些知青看来这样的条件有些艰苦,但是放眼全县,
这就是很不错的条件了。
田支书说,这些半大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爹娘,有些连饭都不会做,看看咱们自己的孩子,咱们不对人家好一点,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吃饭给他们专门辟了一个小伙房,吃的粮食现在是公社统一分发的,过了秋之后就得跟着村里的社员一起分,他们来的时候就是打着扎根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口
号的。培茵对于这些人的遭遇非常的同情,但是看着他们如火的热情,深深的叹了口气,这些不知道深浅的孩子啊,这是来遭罪的啊,别看因为自己爹的成分问题,自己的几个哥哥现在都不能升学,招工,参军,但是咬着牙,跟着自己的爹娘在农村待上几年,只要是有一把子力气,能跟着上工挣工分,就是吃喝不愁,看看现在沈家村的形势,田书记是个务实的人,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是很在意,沈家村的村民也都知道趴下身子在地里使劲干,年低下比那些整天就知道开这个批斗大会那个万人大会的村子分
的粮食多,过的实惠,所以沈家村往后几年只能会越来越好,有沈父沈母在这里督促着,恢复高考的时候照样有一个好的前程,这些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呢?因为运动,他们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非常少,说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因为运动,那些老师都是被学生批斗的,老师管的学生严了学生就会给老师贴大字报,会批斗老师,甚至会被批斗致死,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人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恢复高考之后能通过那个独木桥的人少之又少。在培茵看来,他们最糟罪的就是小小的年级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参加农业劳动,很多人身子骨都没有长全,就要下地干那么重的农活,沈家村还算是好的,看看那些写回忆录的知青们,很多
人甚至是落下了终身的伤痛。这些知青刚刚到来,公社还能给他们分粮食,等到后面,他们就得跟村民一样,挣多少吃多少,这些大的十八九小的十四五的孩子,都是从城里来的,你能指望他们跟从小就在农村长大,什么农活都做过的庄户孩子一样能干吗?你能指望他们挣的公分能跟村里的半大孩子一样多吗?你能指望他们能侍弄好庄稼干好农活吗?你能指望他们
跟农民一样自挣自吃吗?
远了先不说了,就说用农村的大灶做饭,他们能做的很耍活吗?
培茵正想着这些,沈母放学回家吃饭了。
看到桌上自己的几个孩子,沈母说:“咱们要是还待在京城,估计培华跟培军都得下乡插队,唉,在这里待着也挺好的,最起码我不用担心孩子们吃不上热乎饭。”
培华说:“娘,你咋感慨这些啊?”
沈母说:“知青们的伙房就在学校宿舍院墙边搭了一个棚子,昨晚上几个人吃了一顿夹生饭呢。”
培军说:“不就是烧火吗,他们还不会吗?”
沈母说:“你们是从小就学着干的,他们现在是接着就得上手干的,能一样吗?我听陈老师说,昨晚上他们实在是做不熟饭了,请她去帮的忙呢。”
培军说:“学会了就行了,我听他们说他们不是要扎根农村的吗,连饭都不会做怎么扎根呀。”沈母说:“根是那么容易扎的吗?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慢慢地才能知道这片土地是不是适合你扎根,那些树啊花的不适合这块土就得死掉,人呢?如
果这片土壤不适合你扎根呢,你还要继续扎根吗?唉,都是些孩子呢,哪能一下自己就说以后这就是自己的根呢?”
培田说:“可是大家都这么说的啊,而且我看咱们学校墙上还有这样的标语呢。”
沈父说:“好了,大家都快吃饭吧,吃了饭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吃过饭,沈父跟沈母说:“悦然,以后不要跟孩子说这些话,扎根农村是中央的口号,咱们这么说要有被有心人听去了又是一场事。”
沈母不好意思的说:“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注意。”后面几天,村民口中说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知识青年,他们都是第一次在农村生活,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不会做,有些有心的,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再去虚心的请教,慢慢
地也就会了,有些呢,什么都不在乎,干活偷奸耍滑的,被村里人指指点点的也不害臊,一看就是来混日子的。这些知青并不是一个地方来的,慢慢的就有了一个领头的人,培茵见过这个人,听说家是省城的,今年十八岁,是给高中毕业的,具体家里是做什么的不知道,不过他那
个地方就来了他一个,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成为了是个人的领头人,能力可见一斑。这个人叫做齐向南,将近一米八的个头,两道浓黑的眉毛,一双狭长的凤眼,鼻梁坚挺,不薄不厚的嘴唇紧紧地抿着,在培茵看来非常有偶像剧演员的潜质,村里的大姑
娘小媳妇有事没事的就喜欢多看他一眼。齐向南干起活来很是点实,跟着村里种地的老把式后面,刚开始被落下一大段,渐渐的竟然就能跟人家走的差不多快,而且活干的也很好,村里那些小伙子也喜欢跟他一
起干活,他知道外面的很多事情,听他说话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培茵觉得他带着一种领袖气质,这种气质不光是天生的,也是后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耳濡目染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就像一个非常不喜欢读书的人,把你放到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里,你身边的人都是手不释卷的人,时间久了也会在书籍中找到一片自己热爱的天地,当然了,齐向南那种力争上游不甘于人后敢拼敢干的劲
头也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培华跟培军也喜欢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伙子,而齐向南也没有因为沈家的成分问题而看不起哥俩,不像有些知青,知道沈家成分不好,见了哥俩的面都不带搭理人
的,跟他们说句话也爱搭不理的。这几天吃饭的时候,培华培军嘴里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齐向南,说他干活又快友好,说他懂得很多,说他对人说话的态度让人很舒服,奶奶听多了,就跟哥俩说:“培华培
军啊,你们觉得人家好呢就好好的跟人家处,人啊能有个知心的朋友很好呢。”
培军说:“奶奶,我也觉得很好啊,齐大哥没有看不起我们,我们觉得就很好呢。”沈父听了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自己这个两个孩子因为成分的问题,村里能跟他们玩到一起的很少,自己家也非常注意这些东西,虽然村里人很照顾自己一家子,但是自己家里人还是得注意些,村里很多跟培军差不多大的还在上学呢,他却得跟着一起去生产队挣工分,在他看来,村里那些跟他一起挣工分的孩子有时候真的跟他说不到一起去,这么说不是沈培军看不起他们,而是人的知识层次在那里放着,人也渴望能有个跟自己在思想上有共鸣的人一起说说话,谈一些在他们开来都感兴趣的话题,这些
是人的一种思想的渴求。回到沈家村的时候,培华已经懂事了,这十来年的时间让这个原本应该芝兰玉树的少年看起来跟村里这些下地干活的半大小子没什么区别,自己跟孩子的娘一直就很注重对孩子知识素养的培养,知识是要学到人的脑子里的东西,这些是人的精神食粮,一个人没有知识的灌溉那思想就会很贫瘠,看待问题就会有失偏颇,这次两个孩子觉得齐向南能跟他们谈到一起去,那是因为齐向南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他们虽然年级不大,但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具备成年人的眼光,所以现在能有一个跟他们说得上话的
人谈谈天说说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知青那边这些天田支书要求找出一个领头的人,有了这个人有什么事情也能找个出头的,不管是约束知青还是一些日常的管理,也算是有个主事的了。齐向南以自己的干劲还有魅力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知青的领头羊,这后面齐向南就针对这几天知青组这边出现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开了碰头会,重中之重的就是每天的做饭的
问题,看看是个人分到的粮食,再算算过些天能分到的粮食,要是再不拿出一个章程,估计没等过年就没得吃了。把自己的担忧跟众人说了之后,这些刚来的时候还志气高昂的人都陷入了沉思,再想想那些累的人直不起腰来的农活,他们对自己来农村插队,扎根农村的想法有了深层次的想法。
分到沈家村的十个知青是六男四女,男知青在大队部的一间空房子住着,四个女知青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住着,在他们这些知青看来这样的条件有些艰苦,但是放眼全县,
这就是很不错的条件了。
田支书说,这些半大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爹娘,有些连饭都不会做,看看咱们自己的孩子,咱们不对人家好一点,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吃饭给他们专门辟了一个小伙房,吃的粮食现在是公社统一分发的,过了秋之后就得跟着村里的社员一起分,他们来的时候就是打着扎根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口
号的。培茵对于这些人的遭遇非常的同情,但是看着他们如火的热情,深深的叹了口气,这些不知道深浅的孩子啊,这是来遭罪的啊,别看因为自己爹的成分问题,自己的几个哥哥现在都不能升学,招工,参军,但是咬着牙,跟着自己的爹娘在农村待上几年,只要是有一把子力气,能跟着上工挣工分,就是吃喝不愁,看看现在沈家村的形势,田书记是个务实的人,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是很在意,沈家村的村民也都知道趴下身子在地里使劲干,年低下比那些整天就知道开这个批斗大会那个万人大会的村子分
的粮食多,过的实惠,所以沈家村往后几年只能会越来越好,有沈父沈母在这里督促着,恢复高考的时候照样有一个好的前程,这些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呢?因为运动,他们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非常少,说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因为运动,那些老师都是被学生批斗的,老师管的学生严了学生就会给老师贴大字报,会批斗老师,甚至会被批斗致死,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人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恢复高考之后能通过那个独木桥的人少之又少。在培茵看来,他们最糟罪的就是小小的年级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参加农业劳动,很多人身子骨都没有长全,就要下地干那么重的农活,沈家村还算是好的,看看那些写回忆录的知青们,很多
人甚至是落下了终身的伤痛。这些知青刚刚到来,公社还能给他们分粮食,等到后面,他们就得跟村民一样,挣多少吃多少,这些大的十八九小的十四五的孩子,都是从城里来的,你能指望他们跟从小就在农村长大,什么农活都做过的庄户孩子一样能干吗?你能指望他们挣的公分能跟村里的半大孩子一样多吗?你能指望他们能侍弄好庄稼干好农活吗?你能指望他们
跟农民一样自挣自吃吗?
远了先不说了,就说用农村的大灶做饭,他们能做的很耍活吗?
培茵正想着这些,沈母放学回家吃饭了。
看到桌上自己的几个孩子,沈母说:“咱们要是还待在京城,估计培华跟培军都得下乡插队,唉,在这里待着也挺好的,最起码我不用担心孩子们吃不上热乎饭。”
培华说:“娘,你咋感慨这些啊?”
沈母说:“知青们的伙房就在学校宿舍院墙边搭了一个棚子,昨晚上几个人吃了一顿夹生饭呢。”
培军说:“不就是烧火吗,他们还不会吗?”
沈母说:“你们是从小就学着干的,他们现在是接着就得上手干的,能一样吗?我听陈老师说,昨晚上他们实在是做不熟饭了,请她去帮的忙呢。”
培军说:“学会了就行了,我听他们说他们不是要扎根农村的吗,连饭都不会做怎么扎根呀。”沈母说:“根是那么容易扎的吗?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慢慢地才能知道这片土地是不是适合你扎根,那些树啊花的不适合这块土就得死掉,人呢?如
果这片土壤不适合你扎根呢,你还要继续扎根吗?唉,都是些孩子呢,哪能一下自己就说以后这就是自己的根呢?”
培田说:“可是大家都这么说的啊,而且我看咱们学校墙上还有这样的标语呢。”
沈父说:“好了,大家都快吃饭吧,吃了饭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吃过饭,沈父跟沈母说:“悦然,以后不要跟孩子说这些话,扎根农村是中央的口号,咱们这么说要有被有心人听去了又是一场事。”
沈母不好意思的说:“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注意。”后面几天,村民口中说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知识青年,他们都是第一次在农村生活,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不会做,有些有心的,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再去虚心的请教,慢慢
地也就会了,有些呢,什么都不在乎,干活偷奸耍滑的,被村里人指指点点的也不害臊,一看就是来混日子的。这些知青并不是一个地方来的,慢慢的就有了一个领头的人,培茵见过这个人,听说家是省城的,今年十八岁,是给高中毕业的,具体家里是做什么的不知道,不过他那
个地方就来了他一个,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成为了是个人的领头人,能力可见一斑。这个人叫做齐向南,将近一米八的个头,两道浓黑的眉毛,一双狭长的凤眼,鼻梁坚挺,不薄不厚的嘴唇紧紧地抿着,在培茵看来非常有偶像剧演员的潜质,村里的大姑
娘小媳妇有事没事的就喜欢多看他一眼。齐向南干起活来很是点实,跟着村里种地的老把式后面,刚开始被落下一大段,渐渐的竟然就能跟人家走的差不多快,而且活干的也很好,村里那些小伙子也喜欢跟他一
起干活,他知道外面的很多事情,听他说话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培茵觉得他带着一种领袖气质,这种气质不光是天生的,也是后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耳濡目染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就像一个非常不喜欢读书的人,把你放到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里,你身边的人都是手不释卷的人,时间久了也会在书籍中找到一片自己热爱的天地,当然了,齐向南那种力争上游不甘于人后敢拼敢干的劲
头也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培华跟培军也喜欢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伙子,而齐向南也没有因为沈家的成分问题而看不起哥俩,不像有些知青,知道沈家成分不好,见了哥俩的面都不带搭理人
的,跟他们说句话也爱搭不理的。这几天吃饭的时候,培华培军嘴里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齐向南,说他干活又快友好,说他懂得很多,说他对人说话的态度让人很舒服,奶奶听多了,就跟哥俩说:“培华培
军啊,你们觉得人家好呢就好好的跟人家处,人啊能有个知心的朋友很好呢。”
培军说:“奶奶,我也觉得很好啊,齐大哥没有看不起我们,我们觉得就很好呢。”沈父听了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自己这个两个孩子因为成分的问题,村里能跟他们玩到一起的很少,自己家也非常注意这些东西,虽然村里人很照顾自己一家子,但是自己家里人还是得注意些,村里很多跟培军差不多大的还在上学呢,他却得跟着一起去生产队挣工分,在他看来,村里那些跟他一起挣工分的孩子有时候真的跟他说不到一起去,这么说不是沈培军看不起他们,而是人的知识层次在那里放着,人也渴望能有个跟自己在思想上有共鸣的人一起说说话,谈一些在他们开来都感兴趣的话题,这些
是人的一种思想的渴求。回到沈家村的时候,培华已经懂事了,这十来年的时间让这个原本应该芝兰玉树的少年看起来跟村里这些下地干活的半大小子没什么区别,自己跟孩子的娘一直就很注重对孩子知识素养的培养,知识是要学到人的脑子里的东西,这些是人的精神食粮,一个人没有知识的灌溉那思想就会很贫瘠,看待问题就会有失偏颇,这次两个孩子觉得齐向南能跟他们谈到一起去,那是因为齐向南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他们虽然年级不大,但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具备成年人的眼光,所以现在能有一个跟他们说得上话的
人谈谈天说说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知青那边这些天田支书要求找出一个领头的人,有了这个人有什么事情也能找个出头的,不管是约束知青还是一些日常的管理,也算是有个主事的了。齐向南以自己的干劲还有魅力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知青的领头羊,这后面齐向南就针对这几天知青组这边出现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开了碰头会,重中之重的就是每天的做饭的
问题,看看是个人分到的粮食,再算算过些天能分到的粮食,要是再不拿出一个章程,估计没等过年就没得吃了。把自己的担忧跟众人说了之后,这些刚来的时候还志气高昂的人都陷入了沉思,再想想那些累的人直不起腰来的农活,他们对自己来农村插队,扎根农村的想法有了深层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