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断送了科举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几人靠近,李邑开了口,声音极轻,但却落入不远处宋三郎的耳中,宋三郎听到这话,面色一惊,连忙从大树后边露了身,匆匆跑出了县学,直奔宋家村。
回到家中的宋三郎,脸色还是乌青的,他二话不说来到正屋,对家里人特别是田氏再三叮嘱,若是为他上镇上准备笔墨和赶好的用品,绝不能买一块红锦布,不管那红锦布喻意着什么好兆头也不准买。
田氏听到这话不懂其意,但宋三郎只管让她记住便是,还有缝制过后的衣裳,宋三郎要再三检查,得了家里人的承诺,宋三郎才放下心来。
宋三郎出了屋,宋勇跟田氏又愁了起来,家里为了缴税,把家里的粮食都缴没了,先前嫁宋二丫得来的三两银子,这几个月买了粮食等物,只有二两多了。
然而宋三郎是要提前一个月去上平郡租住的,为了他能安心温书,有一个好的状态,家里人咬了牙也得出银子。
可是上平郡里租两个月的小院子,那盘缠算下来没有四五十两根本做不成。
一家人愁眉不展,最后宋勇咬牙发话,“把家里的田地给卖了吧,怎么算这银子也不够的。”
田氏立即摇头,“那怎么成,家里人缴税全靠着这一点田地,再不济叫三郎别提前去上平郡,也不在那儿租院子了,临近赶考的时候再去,到时寻一处破庙蹲几宿,考完试就回来。”
“这怎么成?”宋勇发怒,“读书郎不能安心的读书,要是没有考上,又得等三年。呸呸呸,看我说的什么话。”宋勇连忙抽了自己两嘴巴。
一家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宋三郎身上,家里明明没有银子,田氏却想着法子给读书郎买了鸡蛋补身子,家里人却连口豆饭都吃不饱了。宋三郎原先以为有个三五两银就成,没想上县学一问,上平郡赶考的书生太多,那贡院周边的院子贵了一倍,若不提前一个月去租住,恐怕连院子都没有到时只能睡破庙,宋三郎一向安适惯了,自然不愿
意睡破庙的,于是才向家里人张了口,反正他一向只要张口,家里人就会满足他的。
宋勇决定卖地,宋青宛从作坊里帮忙的妇人那儿得到信,于是心思活洛了起来,自己在宋家村连块种菜的地都没有,要是能买下宋家的良田,那就好了。
于是宋青宛托伍氏上宋家买田地,宋勇家里良田四亩,贫脊地十亩,主要是先前宋大郎分走了良田一亩半,贫地三亩。
宋勇看到宋大山媳妇伍氏上门,心里不是个滋味,家里的地可是祖宗留下来的老本,就这样卖了么?
可是五十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按田氏先前说的,只是去赶考,不租住院子的话,三五两银子也就成了,可是宋勇这一次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三儿子身上了,一咬牙,跟伍氏做成了这笔生意。
四亩良田四十两银子,贫地十亩是十两银子,文书由三爷做鉴证,宋青宛第二日就进县里把地契办到手中,终于她在宋家村有了田地,就两人吃的话,这地也够了。
原先这地还养活一家人呢。
得了五十两银子再加上先前的二两银子一并交到宋三郎手中,宋三郎拿着这银子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就往上平郡去了。这其中宋二郎是最不好受的,他没有分家,若是分家了,也能像宋大郎一样得到几亩地,有了这几亩地,他养活自己不成问题,可是如今爹娘二话不说把家底全给卖了,他将来若分家,半个子都没法得到
。
他心里想着,这次若是三弟得中,他这几亩地的投入也算值了,若是没有得中,看他怎么闹去,三弟这银子必须给他吐出来。
而宋二丫上镇上扯布的时候在一城墙处遇上了一件奇事,一位袈裟着身的老和尚正在出售红锦。
红锦四四方方,上面印有梵文,被不少书生和妇人包围。
宋二丫停住脚步,站在外头打探,就听到那和尚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那红锦递给一位书生,那书生如获至宝,从手里拿出一两银子呈上。
宋二丫见那书生挤出人群,于是上前问道:“不知这红锦是什么东西?”
那书生警惕的看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说道:“这是大师开个光的红锦,上面的梵文能佑我等金榜得中,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说完,那书生就匆匆的走了。
宋二丫听到这话,立即起了心思,挤入人群,肉痛的费了一两银子,从大师手中抢购到了最后一块红锦。
宋二丫再扯了新布回到宋家村,她连夜缝制出一件新衣,原本她想把红锦塞到书袋中,想了想,为了加重筹码,宋二丫把红锦缝到了新衣里边,这才心满意足的给宋洐君试穿。
宋洐君原本不想收她做的衣裳,最后耐不住王氏的劝说,只好把衣裳放进书袋中。
宋洐君知道家里没有什么钱的,于是走的时候,也只带了这一套新衣,他背着书袋出了门,宋二丫一直把人送到了县里的河运上。
宋洐君进了上平郡,他没有急着去租屋子住,而是在街上摆起摊来,专给百姓写书信,写对联,或是抄书。
他白日里根本没有时间温书,只有到晚上,回到破庙里头,正好有同着去赶考的书生住在那儿,大家伙集了些钱买了油灯,一伙人围着一盏油灯看书看到半夜。
就这样很快到了八月初八进考场,宋洐君穿上了新衣,经过一番严密的审查搜身,读书郎们才进入考棚,第一场考三日,初九开始。
初九开始应试,答的是《论语》《中庸》,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到初十这日,宋洐君放下了笔墨,他实在是累极,伏在案上就睡着了。
不知不觉身子歪在一旁,那衣裳里的光景露了出来,明明是一件蓝底的衣衫,可里头却缝了一块红锦。监试官从此处经过,不小心看到那红锦一角,面色一惊,叫来几位同仁,翻开了宋洐君的衣衫,只见上面一块红锦布,这红锦布实在太过耀眼,且刚才还被监试官抓了几个带红锦布的读书郎,原来那红锦
布上有五言八韵诗和经义。
几人立即拿剪刀把红锦布剪了下来,翻开一看,果然上面写的是这些,只是却与今日的考题不同。
于是有监试官拿起宋洐君的试卷审阅,只见上面字迹刚刚柔相济,锋芒乍现,然而诗赋内容却是行云流水,纵横挥洒,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好诗赋。
看得几位监试官连连惊叹。
看毕,几位监试官面色犹豫,再细看那红锦上的文章与诗赋,是出自一人之手,文笔精工,除却那字迹润色了一些,就是眼前之人的手笔,此人虽有才气,却心术不正。
有人敲醒宋洐君。
宋洐君迷迷糊糊醒过来,看到眼前四人监试官,立即起身,“小生失礼。”宋洐君的行为举止都不错,几位看着却是一叹,把那红锦往案上一放,说道:“你徒有才气却心术不正,我朝不得有你等读书之辈混迹官场,你出场吧。”
几人靠近,李邑开了口,声音极轻,但却落入不远处宋三郎的耳中,宋三郎听到这话,面色一惊,连忙从大树后边露了身,匆匆跑出了县学,直奔宋家村。
回到家中的宋三郎,脸色还是乌青的,他二话不说来到正屋,对家里人特别是田氏再三叮嘱,若是为他上镇上准备笔墨和赶好的用品,绝不能买一块红锦布,不管那红锦布喻意着什么好兆头也不准买。
田氏听到这话不懂其意,但宋三郎只管让她记住便是,还有缝制过后的衣裳,宋三郎要再三检查,得了家里人的承诺,宋三郎才放下心来。
宋三郎出了屋,宋勇跟田氏又愁了起来,家里为了缴税,把家里的粮食都缴没了,先前嫁宋二丫得来的三两银子,这几个月买了粮食等物,只有二两多了。
然而宋三郎是要提前一个月去上平郡租住的,为了他能安心温书,有一个好的状态,家里人咬了牙也得出银子。
可是上平郡里租两个月的小院子,那盘缠算下来没有四五十两根本做不成。
一家人愁眉不展,最后宋勇咬牙发话,“把家里的田地给卖了吧,怎么算这银子也不够的。”
田氏立即摇头,“那怎么成,家里人缴税全靠着这一点田地,再不济叫三郎别提前去上平郡,也不在那儿租院子了,临近赶考的时候再去,到时寻一处破庙蹲几宿,考完试就回来。”
“这怎么成?”宋勇发怒,“读书郎不能安心的读书,要是没有考上,又得等三年。呸呸呸,看我说的什么话。”宋勇连忙抽了自己两嘴巴。
一家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宋三郎身上,家里明明没有银子,田氏却想着法子给读书郎买了鸡蛋补身子,家里人却连口豆饭都吃不饱了。宋三郎原先以为有个三五两银就成,没想上县学一问,上平郡赶考的书生太多,那贡院周边的院子贵了一倍,若不提前一个月去租住,恐怕连院子都没有到时只能睡破庙,宋三郎一向安适惯了,自然不愿
意睡破庙的,于是才向家里人张了口,反正他一向只要张口,家里人就会满足他的。
宋勇决定卖地,宋青宛从作坊里帮忙的妇人那儿得到信,于是心思活洛了起来,自己在宋家村连块种菜的地都没有,要是能买下宋家的良田,那就好了。
于是宋青宛托伍氏上宋家买田地,宋勇家里良田四亩,贫脊地十亩,主要是先前宋大郎分走了良田一亩半,贫地三亩。
宋勇看到宋大山媳妇伍氏上门,心里不是个滋味,家里的地可是祖宗留下来的老本,就这样卖了么?
可是五十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按田氏先前说的,只是去赶考,不租住院子的话,三五两银子也就成了,可是宋勇这一次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三儿子身上了,一咬牙,跟伍氏做成了这笔生意。
四亩良田四十两银子,贫地十亩是十两银子,文书由三爷做鉴证,宋青宛第二日就进县里把地契办到手中,终于她在宋家村有了田地,就两人吃的话,这地也够了。
原先这地还养活一家人呢。
得了五十两银子再加上先前的二两银子一并交到宋三郎手中,宋三郎拿着这银子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就往上平郡去了。这其中宋二郎是最不好受的,他没有分家,若是分家了,也能像宋大郎一样得到几亩地,有了这几亩地,他养活自己不成问题,可是如今爹娘二话不说把家底全给卖了,他将来若分家,半个子都没法得到
。
他心里想着,这次若是三弟得中,他这几亩地的投入也算值了,若是没有得中,看他怎么闹去,三弟这银子必须给他吐出来。
而宋二丫上镇上扯布的时候在一城墙处遇上了一件奇事,一位袈裟着身的老和尚正在出售红锦。
红锦四四方方,上面印有梵文,被不少书生和妇人包围。
宋二丫停住脚步,站在外头打探,就听到那和尚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那红锦递给一位书生,那书生如获至宝,从手里拿出一两银子呈上。
宋二丫见那书生挤出人群,于是上前问道:“不知这红锦是什么东西?”
那书生警惕的看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说道:“这是大师开个光的红锦,上面的梵文能佑我等金榜得中,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说完,那书生就匆匆的走了。
宋二丫听到这话,立即起了心思,挤入人群,肉痛的费了一两银子,从大师手中抢购到了最后一块红锦。
宋二丫再扯了新布回到宋家村,她连夜缝制出一件新衣,原本她想把红锦塞到书袋中,想了想,为了加重筹码,宋二丫把红锦缝到了新衣里边,这才心满意足的给宋洐君试穿。
宋洐君原本不想收她做的衣裳,最后耐不住王氏的劝说,只好把衣裳放进书袋中。
宋洐君知道家里没有什么钱的,于是走的时候,也只带了这一套新衣,他背着书袋出了门,宋二丫一直把人送到了县里的河运上。
宋洐君进了上平郡,他没有急着去租屋子住,而是在街上摆起摊来,专给百姓写书信,写对联,或是抄书。
他白日里根本没有时间温书,只有到晚上,回到破庙里头,正好有同着去赶考的书生住在那儿,大家伙集了些钱买了油灯,一伙人围着一盏油灯看书看到半夜。
就这样很快到了八月初八进考场,宋洐君穿上了新衣,经过一番严密的审查搜身,读书郎们才进入考棚,第一场考三日,初九开始。
初九开始应试,答的是《论语》《中庸》,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到初十这日,宋洐君放下了笔墨,他实在是累极,伏在案上就睡着了。
不知不觉身子歪在一旁,那衣裳里的光景露了出来,明明是一件蓝底的衣衫,可里头却缝了一块红锦。监试官从此处经过,不小心看到那红锦一角,面色一惊,叫来几位同仁,翻开了宋洐君的衣衫,只见上面一块红锦布,这红锦布实在太过耀眼,且刚才还被监试官抓了几个带红锦布的读书郎,原来那红锦
布上有五言八韵诗和经义。
几人立即拿剪刀把红锦布剪了下来,翻开一看,果然上面写的是这些,只是却与今日的考题不同。
于是有监试官拿起宋洐君的试卷审阅,只见上面字迹刚刚柔相济,锋芒乍现,然而诗赋内容却是行云流水,纵横挥洒,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好诗赋。
看得几位监试官连连惊叹。
看毕,几位监试官面色犹豫,再细看那红锦上的文章与诗赋,是出自一人之手,文笔精工,除却那字迹润色了一些,就是眼前之人的手笔,此人虽有才气,却心术不正。
有人敲醒宋洐君。
宋洐君迷迷糊糊醒过来,看到眼前四人监试官,立即起身,“小生失礼。”宋洐君的行为举止都不错,几位看着却是一叹,把那红锦往案上一放,说道:“你徒有才气却心术不正,我朝不得有你等读书之辈混迹官场,你出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