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再见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清晨, 拂晓天明时刚落了一场微雨,云销雨霁, 晴空碧蓝如洗。一枝沐浴着晨光怒放的芙蓉挑出雪白院墙, 艳如流霞。秋风掠过, 吹落枝头绿叶间几滴晶莹雨露,洒在树下正忙着铺设案桌, 预备入院考试的年长学子身上。
学长陈葵领着几位同窗把名单张贴于榜前, 跨上高耸的台阶,摆手示意门前焦急等待的众人安静下来, 拔高嗓音道:“请列位领取自己的考引,凭考引入场找到自己的号棚, 辰时开考, 最迟午时交卷。”
考棚前人头攒动,几百名身着簇新衣裳的少年学子将陈葵围得水泄不通。张榜的一堵青石照壁被挡得严严实实的, 前面的人小声念着青纸上的字给身边的人听, 后面的人踮脚张望。
几名个子矮的学子听不清陈葵说了什么, 抱怨个不停, 试图挤进去, 钻来钻去, 还是被人推出来了, 气得低声咒骂。
人群之后, 傅云启伸长脖子看榜上贴的考试须知, 扭头和傅云英咬耳朵, 啧啧道:“还挺像模像样的。”
他曾送族中几位堂兄去考县试, 当时贡院前的情景和江城书院考试的场景差不多。不过县试要比入院考试正规严谨,卯时一刻开始入场,学生们大多天不亮就赶到贡院前等候检查。官府会派屯兵所的军士驻守在贡院前,严格检查每一位考生随身带的考篮和他们身上穿的衣物,有几年查得特别严,考生甚至要当场脱衣裳。
江城书院没有这么多讲究,十几个十五六岁、穿月白道袍的少年坐在条桌前,挨个翻一翻学子们的考篮就让他们进考棚,并不会检查他们身上。
傅云英注意到他们对学子的态度很和气,偶尔被某位学子的家人抓着问东问西实在不耐烦时也面带微笑,言语温和。
这些少年是书院的生员,已经能做整篇八股文,基本可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或许其中有几个已经是秀才了。和他们相对的是那些年纪小的文童,也就是蒙生,入院从四书五经启蒙学起。今天入院考试生员们前来维持秩序,文童们年纪小爱热闹,也抢着揽差事,执灯为学子们引路,带领他们找到自己考试的号棚。
“这是书院近几年兴起来的,以前有考生次次月中课考夺魁,去考秀才却怎么都考不过,先生问过才知他走到贡院门口就紧张,坐在号棚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陈葵拨开人群,越众而出,走到傅云启和傅云英面前,含笑向他们解释,“后来书院的课考效仿场屋科考,凭考引入场,考棚独立,进场后无事不得擅出,直到交卷才能离开考棚。多练几次,胆子壮了,真到考试的时候好歹比别人熟练些。”
赵师爷今天和山长姜伯春等人一起主持文庙祭祀礼,他托陈葵帮忙照应傅云英。
陈葵忙完自己的事,找到傅云启和傅云英两人的考引,递给二人,“拿好了,凭这个才能入场,交卷出来的时候考引要交还给门口的几位学兄。”
他个子高,一眼看到榜上张贴的图中显示的号棚大致的方位,指着左手边的方向,“你们去排左边那条队。”
两人答应下来,谢过他,转身排到一条一直蜿蜒至石阶下的长龙最后。
书童小厮提着考篮紧跟着二人。
王大郎怕傅云英腹中饥饿,往考篮里塞了一大攒盒咸口的梅菜猪肉馅蟹壳黄烧饼和甜口的藕粉桂花糕,还嫌不够,看书院门口巷子里摆了十几个摊子,有卖菜馅馒头的,有卖蒸饼的,有卖馄饨的,有卖炸油条的,有卖桂花卤藕和腊鸭的,吸吸鼻子,问傅云英,“少爷,要不买只八宝鸭子?那个扛饿。”
傅云英没说话,傅云启手中的折扇直接往王大郎脸上拍,笑骂:“谁考试的时候吃八宝鸭子?吃得两手油星,怎么拿笔?”
王大郎搔搔头,又问:“考棚里没有热水,天气冷,少爷身子虚不能吃凉的,想吃茶了怎么办?”
他年纪小,还一团孩子气,不知道怎么给少爷当书童,只记得听爹娘的嘱咐,千万不能让少爷饿肚子,不能让少爷冷着、动着,谁要是欺负少爷,他得第一个冲到前面替少爷挡着。
傅云启张张嘴巴,瞪他一眼,“你快闭嘴吧!尽听见你在这啰嗦,我耳朵都要长茧子了。”他没有可能考不中的压力,一身轻松,双手抱胸,好奇地四处张望,“杨少爷怎么没来?”
他哼一声,“他那么喜欢缠着你,不是应该一大早就跑过来等你一起来书院吗?”
他阴阳怪气的语调成功引起傅云英的注意力,她轻声道,“杨少爷不需要考试。”
今年附课生的名额不固定。前来应考的几百学子中,三十名为正课生,取排在第三十一到八十位的为附课生,那些塞钱、走门路的直接归为附课生一类,因为两者可能有重合,最后每届学子的总人数并不一定是整一百,往往会超出。然后每次月中课考慢慢淘汰。
杨平衷不可能成为被无情淘汰的学生,干脆连入院考试也不来。
“喝!”傅云启挺起胸脯,目露鄙夷之色,“原来是个靠捐钱挣名额的。”
傅云英白他一眼,这话说的,他自己也是好吧!
…………
队伍前行得很慢,终于轮到傅云英了,她走到条桌前,等生员们检查她的考篮。
正好另一条队伍的人也排到了,提着考篮走到她旁边等候检查。
她余光扫身边的人一眼,觉得对方眼熟,侧头淡扫几眼,发现果然是熟人。
苏桐察觉到她的目光,薄唇微掀,朝她笑了一下,“云哥。”
傅云英颔首道,“五表兄。”
苏桐不会揭穿她,砍断骨头连着筋,他和傅家的关系太复杂了,一不小心可能两败俱伤。而且他不想贸然得罪傅云章或者傅四老爷,还有脾气古怪的老小孩赵师爷。
更重要的是,苏桐需要钱,他不能一直靠傅三老爷的接济过下去,他需要尽早摆脱傅家,在那之前,他谨小慎微,不关己事不张口,绝不插手其他人的事。
两人心照不宣,同时移开视线。
这时,条桌最左边正检查考篮的生员忽然皱了下眉头。
考篮的主人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看到生员动作停顿,他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额前青筋浮起,冷声道:“怎么?你们不是说笔墨砚台可以自备么!”
他说话口音有点重,似乎不习惯说湖广官话。
生员面露迟疑之色,不让少年进去,站起身走到陈葵身边,小声和陈葵商量什么。
周围应考的学子们大多年纪小,正是好奇心旺盛、喜欢调皮捣蛋的年岁,见状嗡的一声,凑到一处窃窃私语。
“他是不是想作弊?”
“看,被抓到了吧!该!好好的大道不走,学这种钻营手段,看他以后还怎么读书进举!”
少年的脸越来越红,扫视一圈,眼神冰冷。
生员还在和陈葵讨论什么,排队等候的学子觉得少年这下子肯定是作弊无误了,故意抬高声音讽刺讥笑他。
少年面色紫涨,双拳捏得格格响。
傅云英站的位子和陈葵离得最近,大致能听清两人在说什么,生员之所以拦下少年,并不是因为他的考篮里夹带了不该带的东西,而是他两手空空,就带了纸笔墨砚,那支笔都快秃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到完成课考。吃的喝的净手的和保暖的东西更是一样都没有。再看他身上,穿得倒是体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脚上一双鞋却是磨损得敞口的破旧草鞋。
少年是长沙府人,从籍贯姓氏来看不该这么清贫,生员怕他是冒名顶替的,找陈葵确认他的身份。
正闹得不可开交处,一名身着锦袍、相貌堂堂的少年走到长沙府少年身边,拱手朝周围的人致意,浓眉斜挑,“只是入院考试而已,后面主讲先生们还要一个个当面见过,是真有学问还是靠旁门左道应考,先生们一问便知。都是读书人,谁会想那些龌龊心思?”
他看似替长沙府少年解围,其实是故意在讥讽少年。
周大郎话音刚落,周围的议论声更大了。有几个脾气急的直接冲着少年指点,说他有辱斯文,赶紧收拾东西离去才是正经,免得被更多的人认出来。
少年眼中隐隐浮现几点泪光,神色狰狞。
傅云英眉头轻皱,给不远处的陈葵使了个眼色,“陈学长,好了么?”
陈葵和生员讨论少年到底是本人还是冒名顶替,没注意到条桌和排队的人群这边的动静,听傅云英发问,止住话头,走过来道:“一桩小事而已,你们进去吧。”
少年的口音这么独特,冒名顶替的可能性不大。
见生员放行,少年怒气反而更胜了,“啪”的一声撒气似的提起自己带的考篮,朝刚才指指点点的众人狠狠啐一口,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
众人连忙躲闪,一边后退,一边气得语无伦次,“这真是……这真是……”
傅云英嘴角微微一翘,少年竟然敢当众朝周家大郎吐唾沫,傅云启和傅云泰会很喜欢他的。
周家和傅家可是世仇,不是什么血海深仇,但就是互看不顺眼,看到就要掐。
…………
进了院子,找到自己考引上对应的考棚,傅云英放下考篮,眼帘微抬间,发现那操着生涩口音的少年正好和自己正对面,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
她翻出考篮里王大郎为她准备的几套备用文具,取出一套交给沿着甬道来回巡查的书院小文童,请他送到对面去。
小文童神情严肃,仿佛书院的考棚果真是场屋一般,仔细检查过文具才拿过去给少年,“呶,对面傅小相公借给你使的。”
少年皱眉道,“我不认得他!”
小文童扫一眼他空落落的考篮,道:“你拿着吧,我们书院不提供文具的,免得你写到一半再找别人借。”
少年不说话。
小文童直接把文具放在方桌角落上,转身走了。
…………
辰时,陈葵敲响代表考试开始的钟声,考棚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笔书写和纸张摩擦的窸窸窣窣声。
傅云英翻开试题,先快速浏览一遍。
帖经占了一大部分,有的是随便给出四书中某本书的前一句,要求补出剩下的段落。有的是摘取文章中间的部分,要求默写前后内容。有的古怪刁钻,只给一点点提示,要求补充完整。
总的来说只要能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没什么问题。
杂文、策论、试帖诗也考,但比县试的要简单,只需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判、诏、诰、奏状、章表就更简单了,完全的照着套用格式。
至于最后几道关于天文、地理、算术、农业方面的问题是书院主讲拟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题回答,也可以全答,一题不答也没什么。相当于是额外的自选考题。
傅云英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愣了一下。
德不孤必有邻。
这竟然是一道八股文题。
书院的小文童们才刚刚学五经,不会制艺。更别提他们这些前来应考的学子了,大多数不能写出完整的八股文。
…………
自选题考生可以答可以不答,书院用一道不影响最后判评的制艺来考验他们也就罢了,怎么偏偏选了这一句?
…………
八股文考题一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四书加在一起大概五万余字,五经篇幅略长,《周易》二万四千多字,《尚书》二万五千多,但科举应试中考生可挑选其中一经即可。
试想一下,这区区几本书,筛除掉那些不能出现在考场上的内容,剩下的能出多少考题?
全国各地三年两考的童子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和京师会试,粗略一算,出题量大约需要五千道左右,国朝历经两百年,拢共需要多少道题?
容量有限的四书五经可供出题选择的经文早就被各地的学官们翻来倒去一遍遍反复地出,甚至于连乡试都会出现和以前重复的考题。
有人从中窥见漏洞,善于投机取巧的富户们费钞请名儒代为拟题、猜题,再让族中子弟熟背,入场考试,往往能命中八成,如此不需苦读也能轻轻松松考□□名。
这样的做法叫做剿袭时文,随着高中者越来越多,天下士人纷纷效仿,愈演愈烈,朝廷屡禁不止。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何其珍贵,一个投机钻营的人靠背诵时文得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刻苦勤学的士子不幸落榜。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考官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挖掘不重复的新考题,甚至不惜生搬硬凑,随便挑出两句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作为考题,以应对坊间的猜题之风。
每个应考士子从熟读四书五经后便开始练习制艺文章,也猜题,然后不断训练。相同的题目从不同角度破题可以写出几十甚至上百篇八股文。
如此这般,从有考试以来,考官和学子们斗智斗勇。
考官那边搜索枯肠拟考题,学子们八仙过海猜题蒙题。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坊间售卖的猜题中,针对这一句的时文很少见。
因为这一题是会试真题。
按照近年考过,十年之内不可能再考的规律,江南、北直隶的乡试和近几年的会试绝不会出现这道题。
…………
傅云英对这一句印象深刻……这是同安二十年的会试原题。
会试结束后,朝廷将主考官和考中士子的文章刊印公布,她特意收集了几份。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她怔怔出了回神。
…………
秋风吹动庭院里的树叶沙沙响,小文童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唤醒傅云英。
她定定神,想好破题的重点,拈笔书写。
八股取士遴选的是朝廷官吏,他们需要阐述自己关于治国之道、社会伦理的见解,从而展露其才华抱负。她在学习制艺时,免不了把自己当成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从男子的角度去审题,校题,破题,紧扣圣人语气,联系当下时事阐发观点,微言大义,自圆其说。
论来论去,不过是忠君爱国,敬天,忠君,孝亲而已。
知道界限在哪儿,才能在完成格式要求的同时适度加以散发,形成自己的风格。
她很快拟好草稿,从头到尾仔细检查几遍,开始誊抄。
…………
书院搭建的号棚位于庭院深处,风从四面八方往里灌入,冷得考生们直打哆嗦。
傅云英怕冷,确定自己答完所有试题,起身交卷。
小文童看他年纪不大,抿嘴一笑,当他年少轻狂,含笑送他出考棚。
…………
考棚外黑压压一片密密麻麻的脑袋,各家亲友仆人两手揣在袖子里,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垫着脚不住往里张望,看到有人走出去就赶紧迎上前,发现不是自己等的人,甩甩袖子,退回原位继续等。
傅云英跨出门槛时,人群仿佛停滞了片刻,然后哄然响起一片不带恶意的笑声。
“这么小……”
“生得倒是挺灵醒的……”
“可能答不出来怕丢脸,干脆先走……”
…………
带笑的议论声飘进傅云英耳朵里,她面色不变,走到条桌前交还考引。
收考引的生员看一眼上面标的名字,看了她好几眼,直到她走远以后还频频扭头打量她。
傅云启还没出来。
王大郎提着热水热茶急急迎到傅云英面前,茶杯都快凑到她鼻子底下了,“少爷,我刚烧开的!”
巷子里的馄饨摊子还没撤走,有些人掏几个钱要碗馄饨,坐在桌旁一边等人一边喝汤。王大郎的热茶是托卖馄饨的帮忙烧的。
“八宝鸭,我刚买的,少爷现在可以吃。”
他抬起盛八宝鸭的攒盒。
傅云英摇摇头,喝口茶。
…………
等傅云启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到巳时了。
“我觉得我答得不错,那些内容我刚温习过,全会背!”
他眉飞色舞,把考篮往身后小厮怀里一塞,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道。
“最后一道八股文你也写了?”傅云英问。
他脸上一僵,嘿然道:“这题先生教过,我按着先生说的破题之法默写了一遍,不晓得对不对。”
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书院的考题。
门口闪出一道人影。学长陈葵匆匆走了过来,目光四下里搜寻,看到兄弟二人,加快脚步,“赵主讲请你们二位过去。”
…………
赵师爷今天主持文庙祭祀,特意穿了身大襟道袍,戴生纱浩然巾,站在照壁前朝傅云英招手,“姚学台病了,今天没来,我代山长前去拜望。听仲文说你见过姚学台?”
傅云英点点头。
见是见过的,不过姚文达应该不记得她,虽然那天他夸了她几句。现在想想他当时只是为了气傅云章罢了。
“好,你和我一起去。陈葵他们也去。”
姚文达的脾气太暴烈了,从山长姜伯春到书院的主讲、副讲,每一个都曾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几位先生私下里一合计,姚学台平时就和炮仗一样一点就着,病中肯定更难讨好,还是不去姚家讨骂了,派出几个年轻的生员带着礼物上门探病,爱惜人才的姚学台应该不至于连十几岁的少年小官人也照骂不误吧?
冷不防一旁的赵师爷突然跳出来表示自己和姚学台素有交情,愿意领着学生去姚家探望病人,山长明知他也是个吊儿郎当的,本想拒绝,转念一想,或许可以趁这个机会让两位老翁修补关系,于是应承下来。
一行人在门口汇合,乘骡车前往姚家。
生员中打头的自然是学长陈葵。
刚刚交卷出来的赵琪也在。
陈葵得知傅云英认识姚学台,目光闪烁了一下,回头和身后几个平日交好的生员交换了一个眼神。
赵琪暂时和陈葵他们说不上话,走到傅云英身边,一笑,放轻声音和她拉家常,“我素来仰慕姚学台为人,求三爷爷带我前去拜望。”
傅云英笑笑不说话。
几人中,唯有傅云启一脸茫然。去姚家的路上,他紧紧靠在傅云英身边,防止其他生员尤其是赵琪靠近她,直到骡车停在姚家所在的小巷子里,他才知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陈葵叩响门扉。
姚家老仆前来应门,先看一眼最后面小厮手上抱着、肩上扛着的礼物,然后才认人,“赵大官人来了。”
语气淡淡的。
姚文达和赵师爷之间不怎么和睦,经常写文章隔空互骂。
…………
老仆领着几人往里走,“老爷正在见客,请诸位相公稍坐片刻。”
姚家地方小,浅房浅屋。姚文达住的房间房门大敞,房中陈设简单,没有设屏风,站在门口,屋里的情形一览无余。几人路过回廊时,看到病人姚文达半躺半靠倚着床栏,面朝外,蓬头垢面,雪白的头发掩了半张脸,看上去神色萎靡。
他对面的人面朝里,背对着门口的方向,坐在一张圈椅上和他叙话。虽然是坐着的姿势,脊背也挺得笔直,坐姿端正,给人一种沉静威严的感觉。
声音虽然模糊,但听起来似乎是个年轻人。
旁边还有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男人垂手站在一边,似乎以年轻人为尊。
姚文达精神不济,说话的嗓门却大,说着说着忽然神情激动,张开双手往前扑,枯瘦的手指差点戳中年轻人的眼睛。
中年男人忙扶住他。
姚文达躺回枕上,喉咙里发出呵喝笑声。
老仆站在门口看了片刻,叹口气,带着赵师爷他们进正堂吃茶。
“三爷爷!大哥哥!”
房里一对正对坐着说悄悄话的少男少女腾地站起身,“你们怎么来了?”
是赵叔琬和她的另一位堂兄。
“谁带你们来的?”赵师爷问。
赵叔琬看到江城书院的生员们进来,一点也没露出慌张羞赧之态,大大方方回道:“才刚我们在堂姑姑家做客,表兄带我们来的。表兄听到姚大人和什么人说话,不许我们过去,让我们坐在这里等。”
她说的堂姑姑正是赵师爷曾几次提及的赵善姐,表兄则是武昌府知府范维屏。
“我说刚才怎么觉得房里的人眼熟。”赵师爷吃口茶,招呼陈葵等人坐下。
屋里有位打扮富贵的小娘子,陈葵等人头也不敢抬,更不敢坐,连连推辞,找了个借口逃出正堂,躲到回廊里,纷纷长出一口气。
赵琪没出去,指一指赵叔琬,“你呀!也不晓得回避一下。”
赵叔琬哼一声:“有什么好回避的?明明是我先来的,凭什么你们男人来了我就得躲?”
堂兄妹俩斗了一会嘴皮子,赵叔琬的目光落到坐在赵师爷下首默默吃茶的傅云英身上,“还不晓得傅家少爷怎么称呼?”
赵琪嘴巴微微张开,目瞪口呆。
不等傅云英回答,傅云启抢着道:“我弟弟是你三爷爷的学生,你觉得该怎么称呼?不如就叫五叔吧。”
傅云英瞥傅云启一眼,他立刻偃旗息鼓不说话了。
赵叔琬狠狠瞪向傅云启,怪他多嘴。
正低头吃茶的赵师爷却噗嗤一声笑了,茶水顺着胡子往下淌,“哈哈,五叔!”
…………
不一会儿,老仆过来给几人添茶送果子。
“怠慢诸位了,请诸位见谅。”
大家知道姚文达清廉,四壁萧条,一贫如洗,家中只有两个仆人伺候,如今姚文达病着,有不周到之处也属正常,忙起身回礼。
隔壁房里,姚文达嘶吼癫狂的声音断断续续透过薄薄的墙壁传到几人耳中。
陈葵等人有些尴尬,站在回廊里压低声音说话。
赵师爷神情自若,哪怕听到一墙之隔的姚文达咳得喘不过气来,他连眉毛也不动一下,自顾自吃茶。
足足等了半个时辰,老仆过来请几人去隔壁。
赵师爷让傅云英他们留下来,先独自去见姚文达。
又过了一盏茶的工夫,老仆请他们也过去。
傅云英放下茶杯,等赵琪、赵叔琬和陈葵几人出了回廊,才跟上去。
傅云启摸不清状况,紧跟在她身边。
走了没几步,走在最前面的陈葵看到一个年轻人从石桥对面走过来,愣了一下,突然不走了。
…………
“怎么了?”
傅云启踮起脚伸长脖子往前看,呼吸一窒。
走在最后的傅云英皱皱眉头,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蓦地一怔。
树影斑驳,一个穿石青道袍的青年,站在石桥之上,俯视池中游鱼,风雅俊秀,长身玉立,眉宇之间沉静如渊海,秋日浸润了木樨浓香的清风筛过浓密的树冠,轻拂他宽大的衣袍袖角。
他一动不动,袖袂翻飞,神色清冷淡然,不悲不喜。
像是遽然被抛到风口浪尖处,傅云英陡然怔住,手脚发凉,冷意入骨。
光影流动,秋风吹动庭中古树枝叶沙沙响。
这一刻所有的知觉无比清晰,她甚至能听到身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风吹过,院内阴阴森森的冷。
她忽然站着不走,走在前面的赵琪有意无意扭头扫她一眼。
傅云英心口突突地跳动,垂下眼眸,眼睫交错,掩住眼底的惊诧。
她几乎是木然地继续往前走。
最前面的几个年轻学子议论纷纷,猜测青年的身份。
他就是刚才在病榻前和姚文达说话的年轻人。
有说他是姚文达的后辈,也有说他可能是学生。但看气度似乎不像,学生没有这样沉稳厚重的气度和不怒自威的威压。
傅云英认得他。
一晃几年不见,他一点都没变。
她前世的丈夫。
老百姓们交口称赞歌颂的崔侍郎。
她闭一闭眼睛,再睁开时,双眸没有一丝波澜。
身前传来赵叔琬吸气的声音,她望着独立斑驳树影中的崔南轩,痴痴道:“此情此景,堪可入画。这人是谁,好生俊俏!”
赵琪嗤笑一声,看一眼左右,压低声音警告她:“那可是崔探花,助皇上登基的大功臣,心狠手辣,铁面无情,连皇亲国戚也弹劾不误,我们的姑父沈阁老最喜欢的学生。你放尊重点,不然就是你爹也保不住你!”
赵叔琬的目光像是黏在崔南轩身上一样扯不开,“他生得好,我夸他几句怎么了?难道还要睁眼说瞎话说他丑不成?”
赵琪嗐一声,不搭理她。
这时,姚家老仆躬身道:“这位是我们家老爷在京师的朋友,姓崔,是同安二十年的探花郎,特地过来看望老爷。”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子们登时惊呼出声。
崔侍郎之名随着新政的推行传遍大江南北,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止听说过崔探花之名,还模仿过崔探花的文章,敬慕已久,没想到今天竟然能见到本人!
学子们摩拳擦掌,你推推我,我搡搡你,想过去给崔南轩见礼,又怕吵着他惹他不喜。
也有心思转得快的人低声询问:“崔大人不是在京师当差么?怎么到武昌府来了?”
刚刚还一片寂静的庭院,因为蠢蠢欲动的年轻学子们兴奋的叽叽喳喳声,顿时少了几分秋日萧瑟。
唯有石桥上的男人周身依旧幽静,仿佛连流逝的时光也爱慕他的容颜,为他停驻。
听到学子们的说话吵嚷,他抬起眼帘,浓睫下一双眸子灿若星辰,仿若皎洁月华潺潺流动,目光清迥。
众人被他的气势所慑,都愣住了。
傅云英下意识错开他的目光。
魏选廉素来喜爱崔南轩的人品风度,曾借用山涛赞美嵇康的句子形容他,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丰神俊逸,遗世独立。
先帝初见他时惊为天人,夸他惊才绝艳,破例于闻喜宴上当场授官。
他并未做出什么惊人举动,只需要往那里一站,当年同榜登科的新晋进士全部黯然失色。
傅云英曾一度觉得傅云章很像崔南轩,不止冷清风骨像,年少早慧像,家世背景、少年时的遭遇也相似。
后来她发觉两人其实一点都不像。傅云章看似冷淡,实则温情脉脉,相处久了便能感受他的温柔和煦。而崔南轩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面对处处为难针对他的姚文达也始终保持温和优雅,其实冷情冷性,淡漠疏冷,真正的铁石心肠,纵使一刀刀把心剖开给他看,他亦不为所动。
还记得成亲的那一晚,新房冷清清的,崔家家道中落,他上京时并没带多少银两,婚宴办得简单,前来贺喜的左邻右户散去后,喜娘说了几句吉祥话,扣上房门,只剩下夫妻二人独对,红烛烧得滋滋作响。
她心跳如鼓,手心里潮湿一片,悄悄抬起眼帘瞥身旁的他一眼。
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彤彤中,他身着青绿色婚服,眉目如画,刚吃过酒,双颊微染醺色。
他真好看啊!这么好看的人,应该会是个好夫婿罢?
她胡思乱想,心跳得更厉害。
他亦垂眸看她,目光淡淡的,神情平静,一点不像一个娶得娇妻的新郎官,唇角仿佛是微微勾起的,又好像没有。他双唇丰润,不笑的时候嘴角也有一点微微上翘的感觉。
直到如今,傅云英也不确定他当时到底是不是在笑。
只记得他清亮的眼眸,烛火映照之下仿佛有盈盈水光闪动。
她低下头。
清晨, 拂晓天明时刚落了一场微雨,云销雨霁, 晴空碧蓝如洗。一枝沐浴着晨光怒放的芙蓉挑出雪白院墙, 艳如流霞。秋风掠过, 吹落枝头绿叶间几滴晶莹雨露,洒在树下正忙着铺设案桌, 预备入院考试的年长学子身上。
学长陈葵领着几位同窗把名单张贴于榜前, 跨上高耸的台阶,摆手示意门前焦急等待的众人安静下来, 拔高嗓音道:“请列位领取自己的考引,凭考引入场找到自己的号棚, 辰时开考, 最迟午时交卷。”
考棚前人头攒动,几百名身着簇新衣裳的少年学子将陈葵围得水泄不通。张榜的一堵青石照壁被挡得严严实实的, 前面的人小声念着青纸上的字给身边的人听, 后面的人踮脚张望。
几名个子矮的学子听不清陈葵说了什么, 抱怨个不停, 试图挤进去, 钻来钻去, 还是被人推出来了, 气得低声咒骂。
人群之后, 傅云启伸长脖子看榜上贴的考试须知, 扭头和傅云英咬耳朵, 啧啧道:“还挺像模像样的。”
他曾送族中几位堂兄去考县试, 当时贡院前的情景和江城书院考试的场景差不多。不过县试要比入院考试正规严谨,卯时一刻开始入场,学生们大多天不亮就赶到贡院前等候检查。官府会派屯兵所的军士驻守在贡院前,严格检查每一位考生随身带的考篮和他们身上穿的衣物,有几年查得特别严,考生甚至要当场脱衣裳。
江城书院没有这么多讲究,十几个十五六岁、穿月白道袍的少年坐在条桌前,挨个翻一翻学子们的考篮就让他们进考棚,并不会检查他们身上。
傅云英注意到他们对学子的态度很和气,偶尔被某位学子的家人抓着问东问西实在不耐烦时也面带微笑,言语温和。
这些少年是书院的生员,已经能做整篇八股文,基本可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或许其中有几个已经是秀才了。和他们相对的是那些年纪小的文童,也就是蒙生,入院从四书五经启蒙学起。今天入院考试生员们前来维持秩序,文童们年纪小爱热闹,也抢着揽差事,执灯为学子们引路,带领他们找到自己考试的号棚。
“这是书院近几年兴起来的,以前有考生次次月中课考夺魁,去考秀才却怎么都考不过,先生问过才知他走到贡院门口就紧张,坐在号棚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陈葵拨开人群,越众而出,走到傅云启和傅云英面前,含笑向他们解释,“后来书院的课考效仿场屋科考,凭考引入场,考棚独立,进场后无事不得擅出,直到交卷才能离开考棚。多练几次,胆子壮了,真到考试的时候好歹比别人熟练些。”
赵师爷今天和山长姜伯春等人一起主持文庙祭祀礼,他托陈葵帮忙照应傅云英。
陈葵忙完自己的事,找到傅云启和傅云英两人的考引,递给二人,“拿好了,凭这个才能入场,交卷出来的时候考引要交还给门口的几位学兄。”
他个子高,一眼看到榜上张贴的图中显示的号棚大致的方位,指着左手边的方向,“你们去排左边那条队。”
两人答应下来,谢过他,转身排到一条一直蜿蜒至石阶下的长龙最后。
书童小厮提着考篮紧跟着二人。
王大郎怕傅云英腹中饥饿,往考篮里塞了一大攒盒咸口的梅菜猪肉馅蟹壳黄烧饼和甜口的藕粉桂花糕,还嫌不够,看书院门口巷子里摆了十几个摊子,有卖菜馅馒头的,有卖蒸饼的,有卖馄饨的,有卖炸油条的,有卖桂花卤藕和腊鸭的,吸吸鼻子,问傅云英,“少爷,要不买只八宝鸭子?那个扛饿。”
傅云英没说话,傅云启手中的折扇直接往王大郎脸上拍,笑骂:“谁考试的时候吃八宝鸭子?吃得两手油星,怎么拿笔?”
王大郎搔搔头,又问:“考棚里没有热水,天气冷,少爷身子虚不能吃凉的,想吃茶了怎么办?”
他年纪小,还一团孩子气,不知道怎么给少爷当书童,只记得听爹娘的嘱咐,千万不能让少爷饿肚子,不能让少爷冷着、动着,谁要是欺负少爷,他得第一个冲到前面替少爷挡着。
傅云启张张嘴巴,瞪他一眼,“你快闭嘴吧!尽听见你在这啰嗦,我耳朵都要长茧子了。”他没有可能考不中的压力,一身轻松,双手抱胸,好奇地四处张望,“杨少爷怎么没来?”
他哼一声,“他那么喜欢缠着你,不是应该一大早就跑过来等你一起来书院吗?”
他阴阳怪气的语调成功引起傅云英的注意力,她轻声道,“杨少爷不需要考试。”
今年附课生的名额不固定。前来应考的几百学子中,三十名为正课生,取排在第三十一到八十位的为附课生,那些塞钱、走门路的直接归为附课生一类,因为两者可能有重合,最后每届学子的总人数并不一定是整一百,往往会超出。然后每次月中课考慢慢淘汰。
杨平衷不可能成为被无情淘汰的学生,干脆连入院考试也不来。
“喝!”傅云启挺起胸脯,目露鄙夷之色,“原来是个靠捐钱挣名额的。”
傅云英白他一眼,这话说的,他自己也是好吧!
…………
队伍前行得很慢,终于轮到傅云英了,她走到条桌前,等生员们检查她的考篮。
正好另一条队伍的人也排到了,提着考篮走到她旁边等候检查。
她余光扫身边的人一眼,觉得对方眼熟,侧头淡扫几眼,发现果然是熟人。
苏桐察觉到她的目光,薄唇微掀,朝她笑了一下,“云哥。”
傅云英颔首道,“五表兄。”
苏桐不会揭穿她,砍断骨头连着筋,他和傅家的关系太复杂了,一不小心可能两败俱伤。而且他不想贸然得罪傅云章或者傅四老爷,还有脾气古怪的老小孩赵师爷。
更重要的是,苏桐需要钱,他不能一直靠傅三老爷的接济过下去,他需要尽早摆脱傅家,在那之前,他谨小慎微,不关己事不张口,绝不插手其他人的事。
两人心照不宣,同时移开视线。
这时,条桌最左边正检查考篮的生员忽然皱了下眉头。
考篮的主人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看到生员动作停顿,他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额前青筋浮起,冷声道:“怎么?你们不是说笔墨砚台可以自备么!”
他说话口音有点重,似乎不习惯说湖广官话。
生员面露迟疑之色,不让少年进去,站起身走到陈葵身边,小声和陈葵商量什么。
周围应考的学子们大多年纪小,正是好奇心旺盛、喜欢调皮捣蛋的年岁,见状嗡的一声,凑到一处窃窃私语。
“他是不是想作弊?”
“看,被抓到了吧!该!好好的大道不走,学这种钻营手段,看他以后还怎么读书进举!”
少年的脸越来越红,扫视一圈,眼神冰冷。
生员还在和陈葵讨论什么,排队等候的学子觉得少年这下子肯定是作弊无误了,故意抬高声音讽刺讥笑他。
少年面色紫涨,双拳捏得格格响。
傅云英站的位子和陈葵离得最近,大致能听清两人在说什么,生员之所以拦下少年,并不是因为他的考篮里夹带了不该带的东西,而是他两手空空,就带了纸笔墨砚,那支笔都快秃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到完成课考。吃的喝的净手的和保暖的东西更是一样都没有。再看他身上,穿得倒是体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脚上一双鞋却是磨损得敞口的破旧草鞋。
少年是长沙府人,从籍贯姓氏来看不该这么清贫,生员怕他是冒名顶替的,找陈葵确认他的身份。
正闹得不可开交处,一名身着锦袍、相貌堂堂的少年走到长沙府少年身边,拱手朝周围的人致意,浓眉斜挑,“只是入院考试而已,后面主讲先生们还要一个个当面见过,是真有学问还是靠旁门左道应考,先生们一问便知。都是读书人,谁会想那些龌龊心思?”
他看似替长沙府少年解围,其实是故意在讥讽少年。
周大郎话音刚落,周围的议论声更大了。有几个脾气急的直接冲着少年指点,说他有辱斯文,赶紧收拾东西离去才是正经,免得被更多的人认出来。
少年眼中隐隐浮现几点泪光,神色狰狞。
傅云英眉头轻皱,给不远处的陈葵使了个眼色,“陈学长,好了么?”
陈葵和生员讨论少年到底是本人还是冒名顶替,没注意到条桌和排队的人群这边的动静,听傅云英发问,止住话头,走过来道:“一桩小事而已,你们进去吧。”
少年的口音这么独特,冒名顶替的可能性不大。
见生员放行,少年怒气反而更胜了,“啪”的一声撒气似的提起自己带的考篮,朝刚才指指点点的众人狠狠啐一口,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
众人连忙躲闪,一边后退,一边气得语无伦次,“这真是……这真是……”
傅云英嘴角微微一翘,少年竟然敢当众朝周家大郎吐唾沫,傅云启和傅云泰会很喜欢他的。
周家和傅家可是世仇,不是什么血海深仇,但就是互看不顺眼,看到就要掐。
…………
进了院子,找到自己考引上对应的考棚,傅云英放下考篮,眼帘微抬间,发现那操着生涩口音的少年正好和自己正对面,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
她翻出考篮里王大郎为她准备的几套备用文具,取出一套交给沿着甬道来回巡查的书院小文童,请他送到对面去。
小文童神情严肃,仿佛书院的考棚果真是场屋一般,仔细检查过文具才拿过去给少年,“呶,对面傅小相公借给你使的。”
少年皱眉道,“我不认得他!”
小文童扫一眼他空落落的考篮,道:“你拿着吧,我们书院不提供文具的,免得你写到一半再找别人借。”
少年不说话。
小文童直接把文具放在方桌角落上,转身走了。
…………
辰时,陈葵敲响代表考试开始的钟声,考棚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笔书写和纸张摩擦的窸窸窣窣声。
傅云英翻开试题,先快速浏览一遍。
帖经占了一大部分,有的是随便给出四书中某本书的前一句,要求补出剩下的段落。有的是摘取文章中间的部分,要求默写前后内容。有的古怪刁钻,只给一点点提示,要求补充完整。
总的来说只要能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没什么问题。
杂文、策论、试帖诗也考,但比县试的要简单,只需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判、诏、诰、奏状、章表就更简单了,完全的照着套用格式。
至于最后几道关于天文、地理、算术、农业方面的问题是书院主讲拟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题回答,也可以全答,一题不答也没什么。相当于是额外的自选考题。
傅云英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愣了一下。
德不孤必有邻。
这竟然是一道八股文题。
书院的小文童们才刚刚学五经,不会制艺。更别提他们这些前来应考的学子了,大多数不能写出完整的八股文。
…………
自选题考生可以答可以不答,书院用一道不影响最后判评的制艺来考验他们也就罢了,怎么偏偏选了这一句?
…………
八股文考题一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四书加在一起大概五万余字,五经篇幅略长,《周易》二万四千多字,《尚书》二万五千多,但科举应试中考生可挑选其中一经即可。
试想一下,这区区几本书,筛除掉那些不能出现在考场上的内容,剩下的能出多少考题?
全国各地三年两考的童子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和京师会试,粗略一算,出题量大约需要五千道左右,国朝历经两百年,拢共需要多少道题?
容量有限的四书五经可供出题选择的经文早就被各地的学官们翻来倒去一遍遍反复地出,甚至于连乡试都会出现和以前重复的考题。
有人从中窥见漏洞,善于投机取巧的富户们费钞请名儒代为拟题、猜题,再让族中子弟熟背,入场考试,往往能命中八成,如此不需苦读也能轻轻松松考□□名。
这样的做法叫做剿袭时文,随着高中者越来越多,天下士人纷纷效仿,愈演愈烈,朝廷屡禁不止。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何其珍贵,一个投机钻营的人靠背诵时文得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刻苦勤学的士子不幸落榜。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考官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挖掘不重复的新考题,甚至不惜生搬硬凑,随便挑出两句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作为考题,以应对坊间的猜题之风。
每个应考士子从熟读四书五经后便开始练习制艺文章,也猜题,然后不断训练。相同的题目从不同角度破题可以写出几十甚至上百篇八股文。
如此这般,从有考试以来,考官和学子们斗智斗勇。
考官那边搜索枯肠拟考题,学子们八仙过海猜题蒙题。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坊间售卖的猜题中,针对这一句的时文很少见。
因为这一题是会试真题。
按照近年考过,十年之内不可能再考的规律,江南、北直隶的乡试和近几年的会试绝不会出现这道题。
…………
傅云英对这一句印象深刻……这是同安二十年的会试原题。
会试结束后,朝廷将主考官和考中士子的文章刊印公布,她特意收集了几份。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她怔怔出了回神。
…………
秋风吹动庭院里的树叶沙沙响,小文童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唤醒傅云英。
她定定神,想好破题的重点,拈笔书写。
八股取士遴选的是朝廷官吏,他们需要阐述自己关于治国之道、社会伦理的见解,从而展露其才华抱负。她在学习制艺时,免不了把自己当成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从男子的角度去审题,校题,破题,紧扣圣人语气,联系当下时事阐发观点,微言大义,自圆其说。
论来论去,不过是忠君爱国,敬天,忠君,孝亲而已。
知道界限在哪儿,才能在完成格式要求的同时适度加以散发,形成自己的风格。
她很快拟好草稿,从头到尾仔细检查几遍,开始誊抄。
…………
书院搭建的号棚位于庭院深处,风从四面八方往里灌入,冷得考生们直打哆嗦。
傅云英怕冷,确定自己答完所有试题,起身交卷。
小文童看他年纪不大,抿嘴一笑,当他年少轻狂,含笑送他出考棚。
…………
考棚外黑压压一片密密麻麻的脑袋,各家亲友仆人两手揣在袖子里,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垫着脚不住往里张望,看到有人走出去就赶紧迎上前,发现不是自己等的人,甩甩袖子,退回原位继续等。
傅云英跨出门槛时,人群仿佛停滞了片刻,然后哄然响起一片不带恶意的笑声。
“这么小……”
“生得倒是挺灵醒的……”
“可能答不出来怕丢脸,干脆先走……”
…………
带笑的议论声飘进傅云英耳朵里,她面色不变,走到条桌前交还考引。
收考引的生员看一眼上面标的名字,看了她好几眼,直到她走远以后还频频扭头打量她。
傅云启还没出来。
王大郎提着热水热茶急急迎到傅云英面前,茶杯都快凑到她鼻子底下了,“少爷,我刚烧开的!”
巷子里的馄饨摊子还没撤走,有些人掏几个钱要碗馄饨,坐在桌旁一边等人一边喝汤。王大郎的热茶是托卖馄饨的帮忙烧的。
“八宝鸭,我刚买的,少爷现在可以吃。”
他抬起盛八宝鸭的攒盒。
傅云英摇摇头,喝口茶。
…………
等傅云启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到巳时了。
“我觉得我答得不错,那些内容我刚温习过,全会背!”
他眉飞色舞,把考篮往身后小厮怀里一塞,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道。
“最后一道八股文你也写了?”傅云英问。
他脸上一僵,嘿然道:“这题先生教过,我按着先生说的破题之法默写了一遍,不晓得对不对。”
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书院的考题。
门口闪出一道人影。学长陈葵匆匆走了过来,目光四下里搜寻,看到兄弟二人,加快脚步,“赵主讲请你们二位过去。”
…………
赵师爷今天主持文庙祭祀,特意穿了身大襟道袍,戴生纱浩然巾,站在照壁前朝傅云英招手,“姚学台病了,今天没来,我代山长前去拜望。听仲文说你见过姚学台?”
傅云英点点头。
见是见过的,不过姚文达应该不记得她,虽然那天他夸了她几句。现在想想他当时只是为了气傅云章罢了。
“好,你和我一起去。陈葵他们也去。”
姚文达的脾气太暴烈了,从山长姜伯春到书院的主讲、副讲,每一个都曾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几位先生私下里一合计,姚学台平时就和炮仗一样一点就着,病中肯定更难讨好,还是不去姚家讨骂了,派出几个年轻的生员带着礼物上门探病,爱惜人才的姚学台应该不至于连十几岁的少年小官人也照骂不误吧?
冷不防一旁的赵师爷突然跳出来表示自己和姚学台素有交情,愿意领着学生去姚家探望病人,山长明知他也是个吊儿郎当的,本想拒绝,转念一想,或许可以趁这个机会让两位老翁修补关系,于是应承下来。
一行人在门口汇合,乘骡车前往姚家。
生员中打头的自然是学长陈葵。
刚刚交卷出来的赵琪也在。
陈葵得知傅云英认识姚学台,目光闪烁了一下,回头和身后几个平日交好的生员交换了一个眼神。
赵琪暂时和陈葵他们说不上话,走到傅云英身边,一笑,放轻声音和她拉家常,“我素来仰慕姚学台为人,求三爷爷带我前去拜望。”
傅云英笑笑不说话。
几人中,唯有傅云启一脸茫然。去姚家的路上,他紧紧靠在傅云英身边,防止其他生员尤其是赵琪靠近她,直到骡车停在姚家所在的小巷子里,他才知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陈葵叩响门扉。
姚家老仆前来应门,先看一眼最后面小厮手上抱着、肩上扛着的礼物,然后才认人,“赵大官人来了。”
语气淡淡的。
姚文达和赵师爷之间不怎么和睦,经常写文章隔空互骂。
…………
老仆领着几人往里走,“老爷正在见客,请诸位相公稍坐片刻。”
姚家地方小,浅房浅屋。姚文达住的房间房门大敞,房中陈设简单,没有设屏风,站在门口,屋里的情形一览无余。几人路过回廊时,看到病人姚文达半躺半靠倚着床栏,面朝外,蓬头垢面,雪白的头发掩了半张脸,看上去神色萎靡。
他对面的人面朝里,背对着门口的方向,坐在一张圈椅上和他叙话。虽然是坐着的姿势,脊背也挺得笔直,坐姿端正,给人一种沉静威严的感觉。
声音虽然模糊,但听起来似乎是个年轻人。
旁边还有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男人垂手站在一边,似乎以年轻人为尊。
姚文达精神不济,说话的嗓门却大,说着说着忽然神情激动,张开双手往前扑,枯瘦的手指差点戳中年轻人的眼睛。
中年男人忙扶住他。
姚文达躺回枕上,喉咙里发出呵喝笑声。
老仆站在门口看了片刻,叹口气,带着赵师爷他们进正堂吃茶。
“三爷爷!大哥哥!”
房里一对正对坐着说悄悄话的少男少女腾地站起身,“你们怎么来了?”
是赵叔琬和她的另一位堂兄。
“谁带你们来的?”赵师爷问。
赵叔琬看到江城书院的生员们进来,一点也没露出慌张羞赧之态,大大方方回道:“才刚我们在堂姑姑家做客,表兄带我们来的。表兄听到姚大人和什么人说话,不许我们过去,让我们坐在这里等。”
她说的堂姑姑正是赵师爷曾几次提及的赵善姐,表兄则是武昌府知府范维屏。
“我说刚才怎么觉得房里的人眼熟。”赵师爷吃口茶,招呼陈葵等人坐下。
屋里有位打扮富贵的小娘子,陈葵等人头也不敢抬,更不敢坐,连连推辞,找了个借口逃出正堂,躲到回廊里,纷纷长出一口气。
赵琪没出去,指一指赵叔琬,“你呀!也不晓得回避一下。”
赵叔琬哼一声:“有什么好回避的?明明是我先来的,凭什么你们男人来了我就得躲?”
堂兄妹俩斗了一会嘴皮子,赵叔琬的目光落到坐在赵师爷下首默默吃茶的傅云英身上,“还不晓得傅家少爷怎么称呼?”
赵琪嘴巴微微张开,目瞪口呆。
不等傅云英回答,傅云启抢着道:“我弟弟是你三爷爷的学生,你觉得该怎么称呼?不如就叫五叔吧。”
傅云英瞥傅云启一眼,他立刻偃旗息鼓不说话了。
赵叔琬狠狠瞪向傅云启,怪他多嘴。
正低头吃茶的赵师爷却噗嗤一声笑了,茶水顺着胡子往下淌,“哈哈,五叔!”
…………
不一会儿,老仆过来给几人添茶送果子。
“怠慢诸位了,请诸位见谅。”
大家知道姚文达清廉,四壁萧条,一贫如洗,家中只有两个仆人伺候,如今姚文达病着,有不周到之处也属正常,忙起身回礼。
隔壁房里,姚文达嘶吼癫狂的声音断断续续透过薄薄的墙壁传到几人耳中。
陈葵等人有些尴尬,站在回廊里压低声音说话。
赵师爷神情自若,哪怕听到一墙之隔的姚文达咳得喘不过气来,他连眉毛也不动一下,自顾自吃茶。
足足等了半个时辰,老仆过来请几人去隔壁。
赵师爷让傅云英他们留下来,先独自去见姚文达。
又过了一盏茶的工夫,老仆请他们也过去。
傅云英放下茶杯,等赵琪、赵叔琬和陈葵几人出了回廊,才跟上去。
傅云启摸不清状况,紧跟在她身边。
走了没几步,走在最前面的陈葵看到一个年轻人从石桥对面走过来,愣了一下,突然不走了。
…………
“怎么了?”
傅云启踮起脚伸长脖子往前看,呼吸一窒。
走在最后的傅云英皱皱眉头,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蓦地一怔。
树影斑驳,一个穿石青道袍的青年,站在石桥之上,俯视池中游鱼,风雅俊秀,长身玉立,眉宇之间沉静如渊海,秋日浸润了木樨浓香的清风筛过浓密的树冠,轻拂他宽大的衣袍袖角。
他一动不动,袖袂翻飞,神色清冷淡然,不悲不喜。
像是遽然被抛到风口浪尖处,傅云英陡然怔住,手脚发凉,冷意入骨。
光影流动,秋风吹动庭中古树枝叶沙沙响。
这一刻所有的知觉无比清晰,她甚至能听到身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风吹过,院内阴阴森森的冷。
她忽然站着不走,走在前面的赵琪有意无意扭头扫她一眼。
傅云英心口突突地跳动,垂下眼眸,眼睫交错,掩住眼底的惊诧。
她几乎是木然地继续往前走。
最前面的几个年轻学子议论纷纷,猜测青年的身份。
他就是刚才在病榻前和姚文达说话的年轻人。
有说他是姚文达的后辈,也有说他可能是学生。但看气度似乎不像,学生没有这样沉稳厚重的气度和不怒自威的威压。
傅云英认得他。
一晃几年不见,他一点都没变。
她前世的丈夫。
老百姓们交口称赞歌颂的崔侍郎。
她闭一闭眼睛,再睁开时,双眸没有一丝波澜。
身前传来赵叔琬吸气的声音,她望着独立斑驳树影中的崔南轩,痴痴道:“此情此景,堪可入画。这人是谁,好生俊俏!”
赵琪嗤笑一声,看一眼左右,压低声音警告她:“那可是崔探花,助皇上登基的大功臣,心狠手辣,铁面无情,连皇亲国戚也弹劾不误,我们的姑父沈阁老最喜欢的学生。你放尊重点,不然就是你爹也保不住你!”
赵叔琬的目光像是黏在崔南轩身上一样扯不开,“他生得好,我夸他几句怎么了?难道还要睁眼说瞎话说他丑不成?”
赵琪嗐一声,不搭理她。
这时,姚家老仆躬身道:“这位是我们家老爷在京师的朋友,姓崔,是同安二十年的探花郎,特地过来看望老爷。”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子们登时惊呼出声。
崔侍郎之名随着新政的推行传遍大江南北,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止听说过崔探花之名,还模仿过崔探花的文章,敬慕已久,没想到今天竟然能见到本人!
学子们摩拳擦掌,你推推我,我搡搡你,想过去给崔南轩见礼,又怕吵着他惹他不喜。
也有心思转得快的人低声询问:“崔大人不是在京师当差么?怎么到武昌府来了?”
刚刚还一片寂静的庭院,因为蠢蠢欲动的年轻学子们兴奋的叽叽喳喳声,顿时少了几分秋日萧瑟。
唯有石桥上的男人周身依旧幽静,仿佛连流逝的时光也爱慕他的容颜,为他停驻。
听到学子们的说话吵嚷,他抬起眼帘,浓睫下一双眸子灿若星辰,仿若皎洁月华潺潺流动,目光清迥。
众人被他的气势所慑,都愣住了。
傅云英下意识错开他的目光。
魏选廉素来喜爱崔南轩的人品风度,曾借用山涛赞美嵇康的句子形容他,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丰神俊逸,遗世独立。
先帝初见他时惊为天人,夸他惊才绝艳,破例于闻喜宴上当场授官。
他并未做出什么惊人举动,只需要往那里一站,当年同榜登科的新晋进士全部黯然失色。
傅云英曾一度觉得傅云章很像崔南轩,不止冷清风骨像,年少早慧像,家世背景、少年时的遭遇也相似。
后来她发觉两人其实一点都不像。傅云章看似冷淡,实则温情脉脉,相处久了便能感受他的温柔和煦。而崔南轩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面对处处为难针对他的姚文达也始终保持温和优雅,其实冷情冷性,淡漠疏冷,真正的铁石心肠,纵使一刀刀把心剖开给他看,他亦不为所动。
还记得成亲的那一晚,新房冷清清的,崔家家道中落,他上京时并没带多少银两,婚宴办得简单,前来贺喜的左邻右户散去后,喜娘说了几句吉祥话,扣上房门,只剩下夫妻二人独对,红烛烧得滋滋作响。
她心跳如鼓,手心里潮湿一片,悄悄抬起眼帘瞥身旁的他一眼。
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彤彤中,他身着青绿色婚服,眉目如画,刚吃过酒,双颊微染醺色。
他真好看啊!这么好看的人,应该会是个好夫婿罢?
她胡思乱想,心跳得更厉害。
他亦垂眸看她,目光淡淡的,神情平静,一点不像一个娶得娇妻的新郎官,唇角仿佛是微微勾起的,又好像没有。他双唇丰润,不笑的时候嘴角也有一点微微上翘的感觉。
直到如今,傅云英也不确定他当时到底是不是在笑。
只记得他清亮的眼眸,烛火映照之下仿佛有盈盈水光闪动。
她低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