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考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方拭非沉沉吐出一口气, 提笔开始阅题。
第一科, 考的是贴经和墨义。
所谓帖经, 便是根据前后文,将经书中被遮挡空缺的一行填上。而墨义, 则是对填写的那句经书文句作文, 阐述其义理。
这门科目, 是可以靠死记硬背学下来的。只要熟读经书, 就出不了大问题。至于墨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破题, 将其中的义理解得漂亮又独到。
如今市面上并无太多讲解破题相关的书籍, 一本国子监先生手写的注释, 就能卖到天价去,平常人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是以, 学习墨义破题, 全靠书院先生的教授,与自己的理解。
可问题在于,普通的书院先生并不了解科考出题人的深意, 自身水准有限,难报出错。所以众人在本科答题上,都是以稳妥为先。中规中矩,不求出彩, 但求不要出错。
方拭非在读书背书这一块上全无问题。所学涉猎比许多老明经还要广泛。至于见解, 当比寻常的国子监直讲、助教要深刻许多, 毕竟是杜陵手把手教出来的。
她虽年轻, 可在苦读这一块上,从来比任何人都勤奋的多。
小时候被杜陵强压着背书,从早上起,一直要背到夜里。无论做什么,杜陵得空就在她耳边背诵,要她跟着记下来。背不下来,就抄个十遍。
冬天里穿着破旧的棉衣,五根手指生了冻疮,僵硬得难以弯曲。杜陵将笔用布条绑在她的手上,硬逼着也要罚完。
水东县一屋子的书,大半是她默出来的。林行远当时看见的,还是已经卖了不少后的藏品。
“你不能没出息。”杜陵说,“你不能懈怠。”
杜陵虽然不动手打她,可有的是办法让她听话。是以她小时候是真的憎恨杜陵,不明白自己是造了多大的孽,才能落到他的手里。
别人一天十二个时辰,总有可以休息的时候。她连睡觉做梦,都在背书。
方拭非回忆至此,不觉轻笑。手上飞快,别人还在整理破题思路的时候,她第一道已经写了一半了。
第二科,考的是诗词。
本科非常重要,写的好,考官会尤为青睐。科考中曾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即便后一门的时务策论考的不好,也能脱颖而出。
卷上拟定一个题目,由考子按照规定进行题诗。
今年考题是以《月夜》为题,做一首六韵五言排律。
不巧。方拭非最讨厌的就是做诗了。但还好,她会套。
最难的当是时务,即策论。
今年的策论题,竟然还跟“白茅”有关。
往年策论,大多是考民风、农事、时政等事。抛出问题与需求,要学生作答。十分具体现实。
但这些题目,可能旁敲侧击出得相对委婉,却一半可以快速辨出卷官的意图。提起笔,总会有东西能写。区别只在于从什么方向破题,考子有多深的阅历和见解了。
今年这题出的相当生僻,叫方拭非都大为困惑。
题目是这样的:
“朕观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业业……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①引”
大致是说,如今边关战事连绵,江南旱灾难平,国库空虚,朝廷左右为难。让百姓务农吧,他们不能安心留在家乡,加重税赋吧,百姓又说税赋过重。要做什么才能使国家重新繁盛起来?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过去曾犯过什么错?应当怎样改正?
诸如此类。
这题目是没有问题,就是寻常的策论题目,甚至还有些眼熟。
去年考江南旱情,前年考边关平定。今年就一直有人猜,按照今年形势分析,要么会考朝廷选贤相关,要么就考财政相关,这也算是猜中了一半吧。
可偏偏,题目的上头,多加了一行字——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这句话是《周易》中大过卦初爻的爻辞。一个不大好的卦象。摇到这个大过卦,不出事就很好了,成功是基本无望的。
白茅是什么呢?白茅不过是一种草,多长在长江边,白色味甘,用于垫在礼物下面的一种不起眼的东西。古礼中也会用于祭祀。
《周易》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将白茅垫在礼物下面,是没有错的。
加上这句话,那出题人的意思应该是,让举子们从这爻辞线索中,找破题之处。
可单从这句话上看,真的是看不出什么,这句多得不明不白,简直让人摸不清头脑。
方拭非不解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但,还有本书叫《系辞》。
孔子曾研读《周易》,写下七篇对于《周易》理解的论述。而《系辞》经过后世儒家整理,收录了不少孔子的观点。
所以,孔子是怎样理解这句爻辞的呢?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他说,将礼物直接放在地上也可以,但为了避免它损坏,所以下面用白茅垫着,这会有什么错吗?这是很谨慎啊。白茅这样廉价轻薄的东西,只要用的对,也可以得到重用。谨慎是一种策略啊,只要这样做,就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了。
所以说这题出的偏,因为往年没考过这么生僻的内容。恐怕很多学子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那题肯定就歪了。
方拭非也在想……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要说孔子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应当是谨慎无大错。如果从这角度破题,结合如上题干,进行分析论证,可以答,兴邦治国的对策不可激进,当循序渐进。大刀阔斧,反伤其根。可以水东县治旱,与江南贪腐为例,以前人变法失利为论证,从各角度提出对策,也不是不行。
再要么从“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说到选贤举能上。恰巧,江南舞弊案不正说明“轻厚赐,重薄位者,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的问题。只是这角度过偏,有些危险。
考场上已有几人提笔书写,更多人正同她一样在苦思。
总之这题不管怎么破,都让人犹豫不安。
方拭非思忖片刻,脑海中闪过各式念头,最后睁开眼,吐出一口气。沾上笔墨,开始书写。
远处卢戈阳也终于动作。
考官提醒时间有限,相继有考生无奈落笔。
直至最后一门结束,卷子被收走,众考子从贡院涌出,哀声连连。
方拭非观察了一下,看诸人脸色都不是太好。又听他们互相讨论试题,讲解自己破题角度的对话,与自己对照了一番。发现这次科考策论的思路,真是五花八门,难分优劣。有些人,甚至连那句爻辞都理解不了。还有的人,干脆当看不见了,照常作答。
方拭非写得手腕酸疼,回到家,先用热水泡着。
林行远刚在练武,听见东西,握着剑走出来,紧张问道:“考的如何?”
方拭非目视前方,失神地摇头。
林行远:“不知道?”
“不知道考官想考我们什么。”方拭非将手抽出来,拿毛巾擦干净,说道:“不知所谓。不知对了没有?”
林行远高兴说:“这么说来,你考不上?”
方拭非丢开毛巾,说道:“这什么话?矮子里还能拔高个儿呢。我考不出来,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是略胜一筹的。”
林行远当她是恼羞成怒,死要面子,心里乐呵的很,憋屈许久如今总算爽快了。走过来大方说:“带你出去吃饭,去不去?”
方拭非说:“去啊!”
监考官员们整理完考子们的卷子,统一封好。几位从中书省、国子监里选出的主考官,都留在礼部等待批阅试卷。
吏部尚书从自己官署出来,顺路逛到礼部,就走进来找自己的老友问问情况。
吏部尚书一拳捶在掌心,追在老友屁股后面说:“我方才,听到此次科考策论的考题了。”
礼部尚书淡淡说:“哦。”
“别的倒是没什么,可那策论题里加了一句爻辞是为何意啊?”吏部尚书摸着自己的小胡子不解道,“我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啊。总觉得这题答不好。你们出这题时,是怎么想的?”
礼部尚书说:“不知道。”
“不知道?”吏部尚书瞪眼,“你哪能不知道呢?”
礼部尚书停下来,说道:“我将拟好的题目送去给陛下过目,陛下同意了,我就把卷子送回去,让诸位官员好好准备。可谁知陛下在策论的题目上面多写了个‘茅’字。”
吏部尚书也有些懵,困惑道:“陛下这是何意?是随手写了个字,还是指示要做修改?你没问清楚吗?”
“我当时没有看见呐!”礼部尚书说,“是拿到卷子的几位考官,聚在一起好好参悟了一下,拍掌说这题改得太好了。但这单一个‘茅’字,怕举子们理解不了,就自作主张在上面加了一句大过卦的爻辞,作为提醒。”
吏部尚书:“……”
破案了!
礼部尚书挥挥手说:“管它呢。反正错有错的答法,就看他们怎么思辨反应了。卷子总是一样的,对吧?”
既然出卷的官员都能理解的了,他们参悟参悟,应该也是可以的。
吏部尚书艰难道:“是吧……”
方拭非沉沉吐出一口气, 提笔开始阅题。
第一科, 考的是贴经和墨义。
所谓帖经, 便是根据前后文,将经书中被遮挡空缺的一行填上。而墨义, 则是对填写的那句经书文句作文, 阐述其义理。
这门科目, 是可以靠死记硬背学下来的。只要熟读经书, 就出不了大问题。至于墨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破题, 将其中的义理解得漂亮又独到。
如今市面上并无太多讲解破题相关的书籍, 一本国子监先生手写的注释, 就能卖到天价去,平常人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是以, 学习墨义破题, 全靠书院先生的教授,与自己的理解。
可问题在于,普通的书院先生并不了解科考出题人的深意, 自身水准有限,难报出错。所以众人在本科答题上,都是以稳妥为先。中规中矩,不求出彩, 但求不要出错。
方拭非在读书背书这一块上全无问题。所学涉猎比许多老明经还要广泛。至于见解, 当比寻常的国子监直讲、助教要深刻许多, 毕竟是杜陵手把手教出来的。
她虽年轻, 可在苦读这一块上,从来比任何人都勤奋的多。
小时候被杜陵强压着背书,从早上起,一直要背到夜里。无论做什么,杜陵得空就在她耳边背诵,要她跟着记下来。背不下来,就抄个十遍。
冬天里穿着破旧的棉衣,五根手指生了冻疮,僵硬得难以弯曲。杜陵将笔用布条绑在她的手上,硬逼着也要罚完。
水东县一屋子的书,大半是她默出来的。林行远当时看见的,还是已经卖了不少后的藏品。
“你不能没出息。”杜陵说,“你不能懈怠。”
杜陵虽然不动手打她,可有的是办法让她听话。是以她小时候是真的憎恨杜陵,不明白自己是造了多大的孽,才能落到他的手里。
别人一天十二个时辰,总有可以休息的时候。她连睡觉做梦,都在背书。
方拭非回忆至此,不觉轻笑。手上飞快,别人还在整理破题思路的时候,她第一道已经写了一半了。
第二科,考的是诗词。
本科非常重要,写的好,考官会尤为青睐。科考中曾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即便后一门的时务策论考的不好,也能脱颖而出。
卷上拟定一个题目,由考子按照规定进行题诗。
今年考题是以《月夜》为题,做一首六韵五言排律。
不巧。方拭非最讨厌的就是做诗了。但还好,她会套。
最难的当是时务,即策论。
今年的策论题,竟然还跟“白茅”有关。
往年策论,大多是考民风、农事、时政等事。抛出问题与需求,要学生作答。十分具体现实。
但这些题目,可能旁敲侧击出得相对委婉,却一半可以快速辨出卷官的意图。提起笔,总会有东西能写。区别只在于从什么方向破题,考子有多深的阅历和见解了。
今年这题出的相当生僻,叫方拭非都大为困惑。
题目是这样的:
“朕观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业业……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①引”
大致是说,如今边关战事连绵,江南旱灾难平,国库空虚,朝廷左右为难。让百姓务农吧,他们不能安心留在家乡,加重税赋吧,百姓又说税赋过重。要做什么才能使国家重新繁盛起来?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过去曾犯过什么错?应当怎样改正?
诸如此类。
这题目是没有问题,就是寻常的策论题目,甚至还有些眼熟。
去年考江南旱情,前年考边关平定。今年就一直有人猜,按照今年形势分析,要么会考朝廷选贤相关,要么就考财政相关,这也算是猜中了一半吧。
可偏偏,题目的上头,多加了一行字——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这句话是《周易》中大过卦初爻的爻辞。一个不大好的卦象。摇到这个大过卦,不出事就很好了,成功是基本无望的。
白茅是什么呢?白茅不过是一种草,多长在长江边,白色味甘,用于垫在礼物下面的一种不起眼的东西。古礼中也会用于祭祀。
《周易》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将白茅垫在礼物下面,是没有错的。
加上这句话,那出题人的意思应该是,让举子们从这爻辞线索中,找破题之处。
可单从这句话上看,真的是看不出什么,这句多得不明不白,简直让人摸不清头脑。
方拭非不解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但,还有本书叫《系辞》。
孔子曾研读《周易》,写下七篇对于《周易》理解的论述。而《系辞》经过后世儒家整理,收录了不少孔子的观点。
所以,孔子是怎样理解这句爻辞的呢?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他说,将礼物直接放在地上也可以,但为了避免它损坏,所以下面用白茅垫着,这会有什么错吗?这是很谨慎啊。白茅这样廉价轻薄的东西,只要用的对,也可以得到重用。谨慎是一种策略啊,只要这样做,就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了。
所以说这题出的偏,因为往年没考过这么生僻的内容。恐怕很多学子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那题肯定就歪了。
方拭非也在想……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要说孔子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应当是谨慎无大错。如果从这角度破题,结合如上题干,进行分析论证,可以答,兴邦治国的对策不可激进,当循序渐进。大刀阔斧,反伤其根。可以水东县治旱,与江南贪腐为例,以前人变法失利为论证,从各角度提出对策,也不是不行。
再要么从“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说到选贤举能上。恰巧,江南舞弊案不正说明“轻厚赐,重薄位者,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的问题。只是这角度过偏,有些危险。
考场上已有几人提笔书写,更多人正同她一样在苦思。
总之这题不管怎么破,都让人犹豫不安。
方拭非思忖片刻,脑海中闪过各式念头,最后睁开眼,吐出一口气。沾上笔墨,开始书写。
远处卢戈阳也终于动作。
考官提醒时间有限,相继有考生无奈落笔。
直至最后一门结束,卷子被收走,众考子从贡院涌出,哀声连连。
方拭非观察了一下,看诸人脸色都不是太好。又听他们互相讨论试题,讲解自己破题角度的对话,与自己对照了一番。发现这次科考策论的思路,真是五花八门,难分优劣。有些人,甚至连那句爻辞都理解不了。还有的人,干脆当看不见了,照常作答。
方拭非写得手腕酸疼,回到家,先用热水泡着。
林行远刚在练武,听见东西,握着剑走出来,紧张问道:“考的如何?”
方拭非目视前方,失神地摇头。
林行远:“不知道?”
“不知道考官想考我们什么。”方拭非将手抽出来,拿毛巾擦干净,说道:“不知所谓。不知对了没有?”
林行远高兴说:“这么说来,你考不上?”
方拭非丢开毛巾,说道:“这什么话?矮子里还能拔高个儿呢。我考不出来,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是略胜一筹的。”
林行远当她是恼羞成怒,死要面子,心里乐呵的很,憋屈许久如今总算爽快了。走过来大方说:“带你出去吃饭,去不去?”
方拭非说:“去啊!”
监考官员们整理完考子们的卷子,统一封好。几位从中书省、国子监里选出的主考官,都留在礼部等待批阅试卷。
吏部尚书从自己官署出来,顺路逛到礼部,就走进来找自己的老友问问情况。
吏部尚书一拳捶在掌心,追在老友屁股后面说:“我方才,听到此次科考策论的考题了。”
礼部尚书淡淡说:“哦。”
“别的倒是没什么,可那策论题里加了一句爻辞是为何意啊?”吏部尚书摸着自己的小胡子不解道,“我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啊。总觉得这题答不好。你们出这题时,是怎么想的?”
礼部尚书说:“不知道。”
“不知道?”吏部尚书瞪眼,“你哪能不知道呢?”
礼部尚书停下来,说道:“我将拟好的题目送去给陛下过目,陛下同意了,我就把卷子送回去,让诸位官员好好准备。可谁知陛下在策论的题目上面多写了个‘茅’字。”
吏部尚书也有些懵,困惑道:“陛下这是何意?是随手写了个字,还是指示要做修改?你没问清楚吗?”
“我当时没有看见呐!”礼部尚书说,“是拿到卷子的几位考官,聚在一起好好参悟了一下,拍掌说这题改得太好了。但这单一个‘茅’字,怕举子们理解不了,就自作主张在上面加了一句大过卦的爻辞,作为提醒。”
吏部尚书:“……”
破案了!
礼部尚书挥挥手说:“管它呢。反正错有错的答法,就看他们怎么思辨反应了。卷子总是一样的,对吧?”
既然出卷的官员都能理解的了,他们参悟参悟,应该也是可以的。
吏部尚书艰难道:“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