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县晋商

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县晋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郑元培当即点了几个衙役,带着他们气势汹汹地赶往渠记丝绸铺,他倒要看看对方是何方神圣,就算是比他大的官,如此当街打人也是不对,他也有话来揶揄他,如果对方纯粹是虚张声势吓唬他,那他今天肯定让那伙人脱层皮。

    挨了打的郑夫人正气鼓鼓地站在原地,她已经不敢再对朱楧等人撒泼了,只能将满心的怒火压在心里,一切等老爷来了在做计较,但眼看着这一伙人如此气定神闲的样子,再加上那几个虎背熊腰的侍卫,她的内心又开始发虚了起来,难不成这个人真的有什么来头?不应该啊,肃国境内家里有权势的人我都见过了,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这号人啊。

    渠记丝绸铺的掌柜满脸堆笑地给郑夫人上了一杯茶,还命手下的几个丫鬟给她扇扇子,不管那一伙客人是什么来头,他知道,这个郑夫人绝对是他惹不起的存在,如今她在自己的店里吃了亏,若不好好表现一下,怕是将来的关系不太好搞。

    郑夫人也就只能在渠掌柜这里找一点存在感了,人模人样的坐在那里享受着渠掌柜提供的服务,身上的那股骄矜之气丝毫没有减弱,只是再也不敢向着朱楧等人释放。

    就在这时,郑元培带着一干衙役终于赶到了。“老爷,就是他们。”郑夫人的贴身丫鬟指着朱楧一群人道,心里正纳闷这伙人怎么还没走?

    “老爷,你可得给妾身做主啊。妾身今天被这些恶霸欺负了,妾身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啊。”郑夫人一见郑元培过来,立即哭丧着脸,跑到他的跟前挽着他的胳膊,左摇右晃的哀求道。

    郑元培一看自己的宠妾那张被人抽肿了的脸,煞是心疼,心中的无名火噌地一下子就被拱了起来,一张老脸也沉了下去。

    渠掌柜见郑元培这副想要生吃了别人的表情,心里万分惊恐,生怕在这里将事情闹大,影响了他渠记丝绸铺今后的生意,立即疾跑两步,走到郑元培跟前,慌忙地跪在地上叩头道:“小人参见郑大人。大人……”

    “滚一边去!”没等渠掌柜说完,郑元培就板着脸呵斥道,自己的女人在他这里受了欺负,虽然不干他的事,但看见他心里就窝火。

    “郑大人好大的官威啊。”朱楧看着郑元培这一张涨成了猪肝一样的脸色,心头十分不悦,表面上却仍是一副无所谓的语气戏谑道。

    “老爷,就是这个人,他手下的狗腿子打了妾身三个耳光。”郑夫人用手指着朱楧高声哭喊道,今天这口气,无论如何也要出,要不然传出去肯定会被她的那些牌友笑掉大牙,今后还怎么和她们攀比?

    然后,只听得“啪!”地一声,郑夫人瞬间挨了第四个耳光,这个耳光是郑元培亲自抽的,抽的比之前的还要响亮。

    郑元培顺着小老婆的手指指着的方向望去,见到朱楧的那副已经寒下来的面容后,瞬间倒吸了一口凉气,我滴乖乖,你怎么敢惹这个人?看这个样子还把他惹的不高兴了,一张老脸原本因为生气而涨成猪肝的颜色,在这一瞬间,又因为极度的恐惧而变得惨白,再因为这个愚蠢女人的愚蠢行为而变成了绿色,愣了几秒钟后,才想起要行君臣之礼,慌忙地跪在地上叩头道:“臣、臣敦煌布政使郑元培参见王上,王上千岁千千岁。”

    王上?屋子里所有的人表情都凝固了,这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传说中的肃王殿下?怪不得这么嚣张。

    那名郑夫人也傻了眼了,顾不上脸上火辣辣的生疼,再也不想着出那口气了,吓得立即跪在地上叩头道:“臣妾参见王上。王、王上千岁,千千岁。”

    朱楧对郑元培这个人十分的不满,他的政绩虽然不算太差,但也绝对算不上多好。一个堂堂的朝廷二品大员,一方的布政使,居然纵容家人纵容到这种地步,今天若不是让寡人撞上,他还不一定会下多狠得手来整治对方呢。

    这个人他已经不打算再用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想干事的人不多,想当官的人可真不少,死了张屠户,不信还吃带毛猪,脸上的怒气显而易见,十分威严的说道:“你身为一方布政使,竟然如此纵容家人。寡人如何放心让你替寡人伺牧一方百姓?你读了那么多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话说的太重了,郑元培吓得“咚咚咚!”地磕了几个响头,豆大的冷汗蹭蹭蹭地就从额头上冒了出来,仿佛是有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一样,吓得哆哆嗦嗦地说道:“臣知罪。臣回去以后,一定严加管教。严加管教。”

    “晚了。”朱楧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机会不是人人都可以给,一个布政使而已,谁当不是当?换一个人一定就比你干的差?撤了你的职务,正好可以借此整顿纲纪,得远大于失去,换句话说,撤你职务的价值要远比继续任用你的价值大,转过头去,对身边的侍卫说道:“先撤掉郑元培的职务,令其在家面壁,听候处置。”

    “遵旨。”那名侍卫冲着朱楧一弯腰,恭恭敬敬地说道,然后转身离开,跑去吏曹衙门去办手续去了,相信这么大的事,他们会核实清楚的。

    “啊?”跪在地上的郑元培猛地抬起头,一脸难以置信的说道,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又熬了这么久才得到这个职位,一眨眼就没了,面部表情开始抽搐起来,表情十分痛苦,痛心疾首地重重叹道:“哎!”这他妈倒霉啊。

    “还不快滚!还要寡人派八抬大轿抬你走吗?”朱楧板着脸喝道,他对这个郑元培没有了好印象,说话自然也会生硬许多。

    郑元培受此打击,心痛的无法呼吸,腿软到哆哆嗦嗦地站不起来了,在丫鬟和小妾的搀扶下,才勉强站起来,向朱楧行了一礼,颤颤巍巍地回去了。

    渠掌柜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他见到敦煌布政使的时候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二品大员了,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王上本人,王上就是王上,一句话就让一个曾经风光无上的二品大员变成了死狗,立即跑到朱楧跟前,慌忙跪下道:“草民参见王上,王上千岁,千千岁。不知王上驾临有失远迎,还望王上恕罪。”

    朱楧看着他这一套熟练的动作,心中不觉一乐,这货真是个角色啊,这礼仪、这措辞,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在朝堂上当了几年差呢?能开这么一间大铺子的人果然不简单,温和的笑道:“起来吧。你还没有回答寡人的问题呢?你是哪里人氏?贵姓大名叫什么?”

    渠掌柜立即直起身子,向朱楧一拱手,恭恭敬敬地说道:“谢王上。启禀王上,草民是山西祁县人,名叫渠忠信。”

    朱楧对这位掌柜的印象不错,能在郑夫人的淫威之下坚持生意人的原则,不做有损诚信之事,是个可交之人,一听他的籍贯和姓名,心中咯噔一下,这难不成就是后世晋商八大家之一的渠家创始人之一?

    渠家可是山西的一个大家族,发迹于元末明初,由三兄弟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联手创立,三兄弟开始只做一些小商小贩的工作,贩卖一些梨、枣之物,后来渐渐积累了资本,发展成山西的一个大型的商业家族,号称渠半城,一直长盛不衰五百多年,直到清末民初才渐渐衰落,比朱元璋的家业都保持的长久。

    没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将来的晋商领袖,朱楧还是有些意外的,为了确定一下,还是试探性的问道:“敢问渠掌柜家里还有何人啊?都是从事何种产业?”

    渠忠信见朱楧对他如此感兴趣,顿时来了精神,他们三兄弟已经打算在肃国好好发展一番了,能得到肃王的垂青,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立即一拱手,答道:“启禀王上,草民排行老三,家中还有兄长二人。都在山西本地做生意。我们三兄弟仰慕肃国的繁华,决定来到此处大展拳脚,可是家里的生意也不能阁下,就商议了一番,由草民先来这里开家绸缎铺,等那边的生意上了轨道,二位兄长在脱身过来。”

    其实是他们不知道肃国的前景如何,为了保险起见先派老三过来探探路,他们两个押后阵,看看情况再说,只不过这话不能说出口,容易伤了对方的自尊。

    果然是后来的山西渠家,确定之后,朱楧心中不由得一乐,正瞌睡呢,就有枕头送过来,贩卖丝绸、瓷器、茶叶等等的生意实在是太赚钱了,他也有心插一脚,但是之前没有干过这一行,不知道深浅,怕一不小心被人坑了,今天能遇到渠忠信,算是老天爷对自己的照顾,找这么一个合伙人,既能省下本钱,又能跟着他学习经商之道,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朱楧一把扶起渠忠信,带着一副欣赏的表情笑道:“渠掌柜快起来吧,你能撑起这么大的一个丝绸铺,想必也是有本事的人。不知道渠掌柜今日有没有时间,寡人想请你到王宫里一叙,如何?”

    渠忠信的内心扑通扑通地一阵狂跳,他浸淫商场多年,早就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事,单单凭几句话就可以判断出对方内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他没猜错的话,王上这是要跟他谈合股的事了,若是能跟肃国的国王合股,那在肃国还有谁能阻止,当即眼珠子一转,恭恭敬敬地说道:“启禀王上。王上和娘娘们能来小店,是小店的荣幸,若是王上不弃,今日就让小人略备薄酒如何?王上有什么要吩咐的,可以边吃边谈。”

    这小子,上道。朱楧对这个渠忠信更加满意了,今天就给他这个面子,笑道:“既然渠掌柜盛情相邀,那寡人就不推辞了。”明朝末年山西的晋商贩卖给了后金很多重要的物资,给后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自己也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属于发国难财,十足的汉奸行为。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还比较老实。更何况,来自后世的朱楧十分清楚商人的力量,这些人虽然不生产,但是流通能力很强,可以将自己紧缺的货物运到肃国,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当然他们肯定也会从中间捞取大量的好处,这只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没有必要耿耿于怀。

    渠忠信见王上首肯,心里大为欢快,渠家穷了这么多年,发迹的日子终于来了,立即顿首道:“多谢王上,小人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好了渠掌柜,寡人不用你赴汤蹈火,只想着与渠掌柜合作,一起赚钱。”朱楧笑呵呵地扶起渠忠信,学着文人的样子,拿起扇子来一边轻摇着,一边说道,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为了巴结王爷,渠忠信摆了一大桌丰厚的酒席,叫了敦煌城内最好的伶优来唱曲,将气氛营造的十分热烈。王后孙云琦等人则由渠忠信的大小老婆们陪着去后院用膳。

    “王上真是好眼力,说实话,从江南将丝绸贩卖到西北虽然辛苦,但确实是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除了丝绸,我们还可以贩卖盐、茶、铁、瓷器等物资。还可以向大明腹地倾销从外国人手里购买的香料、象牙、宝石等物。”听到朱楧提出要合股的想法后,渠忠信不禁大为兴奋,再加上喝了不少酒,登时唾沫横飞地给朱楧描绘出将来巨大的蓝图来。

    茶和盐虽然是老朱规定的国家专营的物资,但朱楧现在没有实力大包大揽,只能选择和有实力的商人们合作,自己赚钱不算什么,让王国内的所有人都赚到钱才是真正的本事,笑道:“说的不错,寡人先出资十万两白银,由你在肃国采购西藩的香料等物,然后运到大明去卖。卖完后的银子再从江南买丝绸,瓷器等物资,周而复始。”

    渠忠信连忙给朱楧倒了一杯酒,殷勤地端到朱楧跟前,一脸堆笑的说道:“王上说得对,这样以来咱们就财源滚滚来了。哈哈哈。”

    朱楧端起酒杯来抿了一口,略微沉吟了一下,微微笑道:“寡人之前一直忙于屯田打仗,没有做过生意。手下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件事就交给你主持了。另外,寡人在给你派几个宫里的人当伙计,你也好生教教他们,让他们也懂得这商贾之业。”

    渠忠信做了一辈子生意,如何不明白朱楧的用意,这些人肯定是一边学习经商之道,一边监视他,这也可以理解,谁会放心将十万两白银扔给别人不闻不问,立即恭恭敬敬地答道:“草民遵旨,草民一定倾囊相授。”

    “好,好。那我们就立下契约吧。”朱楧说着,招呼自己身后的一名手下,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图拟定契约。

    渠忠信万万没想到朱楧会跟他签契约,说实话他不是没想过这位王爷黑吃黑,但这么大的机会他实在是不愿意放过,十分惶恐又难以置信地说道:“王、王上,草民哪有资格跟你签契约啊。”

    “这话说的,你我既然是合伙人,签契约就是天经地义的。我肃国今后就要崇尚契约精神,凡是商业活动,都要以双方自愿签订的契约为最高原则。”朱楧淡淡地说道,随后打了个响指,示意身后的随从签订契约。

    既然要下决心发展工商业,那契约精神是必须提倡的,凡是都应该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上签订契约,履行义务,要不然整个市场就会混乱。

    随从拿出纸笔来,刷刷刷地写好了契约,大概的意思是,朱楧和渠忠信各出十万两白银来倒卖丝绸、茶叶、香料、宝石等物,由渠忠信负责具体的经营,朱楧负责在背后搞定官府,在派一些宫人跟着渠忠信学手艺,挣的钱扣除各种费用后的净利润,二人平分。

    这张契约充分显示了朱楧的诚意让渠忠信大为意外,他所在的山西是晋王朱棡的地盘,那个家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曾经有一次带人出猎,走到一个三百多口的小村子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就将全村的人屠杀殆尽,整个晋国上下全都是谈王色变。

    没想到这个肃王倒是温文尔雅,很尊重别人,听他打仗的传说还以为他也是个五大三粗、脾气暴躁的人呢,看来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渠忠信签好契约后,将自己的那份契约小心收好放到怀里,然后又频频地向朱楧敬酒,一脸喜悦与讨好的表情。

    今天这顿饭吃的很有价值,按照渠忠信的设想,他先用这二十万两本钱在肃国境内收购西藩的香料、象牙、宝石等物,然后带到江南一带去贩卖,这一趟起码能翻倍的赚。卖完之后的钱,在从江南收购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运到肃国来卖给前来这里收购的西藩商人,这一趟又能赚翻倍。

    这样一趟一来一往,最多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赚两翻,简直不要太爽啊。

    终于明白晋商为什么能发达了,这经济头脑不服不行啊。朱楧越听渠忠信的设想越高兴,不自觉地多喝了几杯,回宫时有点晕晕乎乎的,本来是想着自己走回去的,但渠忠信如何肯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赶紧找了几辆马车将朱楧一行人送入了王宫。

    朱楧意犹未尽,立即找来了怀恩,醉眼朦胧地吩咐道:“你去找几个头脑灵活、办事可靠的小太监,再找几个教书先生教他们读书写字,过段时间让他们去给本王学做生意。”

    用太监?怀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陛下严令禁止太监干政,王上难道忘了,还是他喝高了说起了胡话?为了避免王爷犯错误,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王上,陛下那里……”

    朱楧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懒洋洋地躺在罗汉床上,骂道:“死脑筋,父皇不让太监干政,没说不让太监做生意。再说寡人已经建国了,只要不谋反,做什么事都由寡人自己说了算。钱这种东西,让外人看着寡人实在是不放心,你明白吗?”这话倒是朱楧的心里话。

    他认为其实太监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坏,大部分太监都是很忠心的,因为太监是依附王权存在的,寡人要是倒台了,他们都得扫大街,谁会任用前朝的太监做心腹?不怕有那么一两个有忠心的太监给自己下毒吗?

    更何况,太监是断了根的男人,没有子孙后代,所以也就断了给他们留家产的念想,不会贪污太多钱,最多只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一个人让他敞开了吃,能吃多少东西?大头还不是寡人来拿?

    最后,太监很容易掌控。前面说过,大臣们其实都是有组织的人,他们会抱起团来,利用祖制,利用舆论,利用史书上如何记载君王来要挟君王,迫使君王做出妥协让步。而太监是没有组织的人,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且他们的生死荣辱全都系于皇帝的一句话。

    皇帝若杀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大臣,或许还会留下滥杀无辜,不听忠言的坏名声,但要是杀了一个太监,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批评。因为那些个大臣们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一口一个宦竖,在这些大臣眼里,死一个太监跟死一条狗没有任何区别,根本没有资格玷污皇帝的名声。

    所以太监只能依靠皇权而存在,因此对皇帝也最为忠心。

    这也就是朱棣这个英明的明成祖为什么重用太监的原因,这不是他的一向痹症,太监用好了,确实可以对朝政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