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瓦罐煨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那边火塘上的粥已经开了,发出细细的“咕噜”声,提示这里尚在人间。当然了,真要是“山中无日月,世上已千年”他也只有认了。不是说了嘛,生活就像那啥,如果不能反抗,还不如躺下来享受……
转悠了一圈,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再继续寻宝。反正地方就这么大,能喘气的目前也没发现除他以外的第二个,基本上显示安全。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没有情况就意味着最大的情况,至少自己所在的身体总不会无缘无故一觉睡着了就让自己鸠占鹊巢。
安心地坐在火塘边,烤着热乎乎的火,听着树枝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和锅子里的咕噜声形成一个交响曲,周围渐渐地平静下来。如果不看“周围”的环境的话,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冬天,在外公家烤火的日子。
冬天都是农闲,外公终于从一年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可以和他一起坐在低矮的侧间里点上一堆火,讲讲古,说说故事。外婆则会忙忙碌碌地在火塘上烧水、焖饭、煮火锅。总之不会让木材白白燃烧,那是最大的浪费。劳动人民有着最朴素的环保观——哪怕山上全部都是树,也要时刻记得节省、有计划的取用,要不然大自然总会一天不会再慷慨地馈赠。
像现在身后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都是冬天来临之前要做的功课。没有人会不分青红皂白拿着斧头锯子上山砍树,哪怕是一根小小的幼苗都会小心翼翼地绕开,希望它能够在几十年后成材。这些用于取暖的木柴则全部是大家辛辛苦苦爬上树,给树枝修理枝叶的产物。
经过修剪的树木会越发高大,不会浪费多余的养分在很多分支上。只有一些死去的大树才会被彻底肢解运回家去,包括深藏地底的树根,也会被连根拔起运回去当柴烧。
除了这些,人们会把那些一年生的灌木砍倒后,把它们的根挖出来。这种小树根不是很大,比动不动几人抱不过来的大树根好挖多了,经验丰富如外公,扛着“钉嘴镐”一天就可以挖出足够整个冬天取用的树根。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木柴,不会浪费任何东西,更加不会造成任何生态的损坏——只要到了春天,山上又会郁郁葱葱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
运回家的木材会被分门别类码好,等待风干后冬天的来临。周围身后的这个柴垛,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长短一致码的整整齐齐的,取用的时候简直要逼死强迫症。刚开始他觉得空间很杂乱,现在定下来观察,其实是因为山洞本身不规则的原因产生的错觉。
受地形所限,有高有低,凸起和低洼处也很多,看上去东西都是东一堆、西一堆地杂乱无章,实际上就像柴垛一样,所以的东西都在自己的位置被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刚才发现的武器也是一样——连箭枝都是摆放成一排。
嘶……这完全就是处女座吧?
周围诚惶诚恐地把刚才找到的陶碗和筷子放整齐一点……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他就怎么看这乱扔在一边的碗筷不顺眼。
不要啊……尔康手飘过,他堂堂七尺男儿(好吧也就172),才不要那样龟毛,gay里gay气的……
等等!周围打了个激灵,现在“他”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这性格跟身体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吧?可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算了不想了,填饱肚子要紧。
粥已经煮好了,属于谷物特殊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周围本已经偃旗息鼓的肚子叫得更加欢畅了。二话不说就开干,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胡乱拿了一块破布包住锅的把手直接将一锅粥倒在早就洗好的瓦罐里,然后在锅里接上水继续烧……没办法,小时候养成的习惯,看不得火白白烧着不煮东西(还说不是强迫症?)。
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哪怕烫得直嗦嗦也舍不得放慢速度。身体内部对这碗粥的渴望在尝到它的那一刻几乎使他失去理智,果真是牛嚼牡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碗都干光了才想起来回味。
也不知道这具身体多久没有进食了,周围恢复了一点点从容,端起第二碗粥。没有放任何的调味品,甚至在浑浑噩噩间连盐巴都忘了放,原汁原味的谷物粥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里面的颗粒在充分煮过之后也没有了之前看起来那么粗糙——总之在他看来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毫不夸张。
他大小也是个吃货,平时总喜欢寻找街角巷尾的美食。大餐吃不起,偶尔出门打打牙祭会是没有问题的。虽说厨艺不怎么样,但是舌头还是有一种水准的。这确定无疑的大米粥没错,但是稻谷脱粒不完全,只把最外层的粗壳去掉的糙米煮起粥来去意外的好吃。
也许科学家是对是,过分精细的食物反而失去了它的本色。也许是太饿了什么都好吃,总之在囫囵喝了两大碗后周围还意犹未尽。但是他知道不能再吃了,长期未进食的胃经不住暴饮暴食。其实明智的做法是只喝一碗,不过他实在没忍住……
把瓦罐里剩下的粥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里面的温度,也避免高温使陶罐碎裂。这一套他做起来驾轻就熟——外公喜欢喝“煨茶”,自采自己炮制的茶叶滚水冲泡后,放在瓦罐里仔细煨着,时间越长瓦罐茶煨得越醺,小时候他喝上一口头都晕的,可外公就爱这一口。
把炭火扒拉一些垫在下来,然后在烤火的时候不停地转动瓦罐,等过几个钟头,里面的粥已经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像米糊一样,周围还不忘在里面加一点点盐,又营养又美味。
第一个夜晚就这么过去了。在初来乍到的忐忑,对未知地域的恐惧中,天渐渐黑了下来。耳室里冷得跟冰窟窿似的,他干脆把一块大树根丢进火塘,在旁边和衣而卧度过了山洞里的第一夜。
早上醒来的时候,明火已经熄灭了,只有树根内部还在散发着缕缕青烟,说明他在“阴燃”,在没有明火的状态下燃烧,这是树根最喜欢干的事。因为树根太大,很难彻底燃烧,所以一块足够大的树根往往要烧好几天,这才是人们喜欢烧树根的原因——省啊!
丢了一把枯松针在上面,很快浓烟冒出来,周围轻轻吹了几口,明亮的火焰就堂而皇之地重新降临这个冷清的山洞,让偌大的空间中多了一丝生气。
裹着身上漏风的袍子,周围在洞口张望了一下,一切和昨天一样,大雪封山,一片死寂,下山的路被冻得像一块冰壁。还是没有阳光……昨天也没有,阴沉沉的天空显得十分压抑,一言不合就要下雪的感觉。
那边火塘上的粥已经开了,发出细细的“咕噜”声,提示这里尚在人间。当然了,真要是“山中无日月,世上已千年”他也只有认了。不是说了嘛,生活就像那啥,如果不能反抗,还不如躺下来享受……
转悠了一圈,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再继续寻宝。反正地方就这么大,能喘气的目前也没发现除他以外的第二个,基本上显示安全。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没有情况就意味着最大的情况,至少自己所在的身体总不会无缘无故一觉睡着了就让自己鸠占鹊巢。
安心地坐在火塘边,烤着热乎乎的火,听着树枝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和锅子里的咕噜声形成一个交响曲,周围渐渐地平静下来。如果不看“周围”的环境的话,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冬天,在外公家烤火的日子。
冬天都是农闲,外公终于从一年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可以和他一起坐在低矮的侧间里点上一堆火,讲讲古,说说故事。外婆则会忙忙碌碌地在火塘上烧水、焖饭、煮火锅。总之不会让木材白白燃烧,那是最大的浪费。劳动人民有着最朴素的环保观——哪怕山上全部都是树,也要时刻记得节省、有计划的取用,要不然大自然总会一天不会再慷慨地馈赠。
像现在身后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都是冬天来临之前要做的功课。没有人会不分青红皂白拿着斧头锯子上山砍树,哪怕是一根小小的幼苗都会小心翼翼地绕开,希望它能够在几十年后成材。这些用于取暖的木柴则全部是大家辛辛苦苦爬上树,给树枝修理枝叶的产物。
经过修剪的树木会越发高大,不会浪费多余的养分在很多分支上。只有一些死去的大树才会被彻底肢解运回家去,包括深藏地底的树根,也会被连根拔起运回去当柴烧。
除了这些,人们会把那些一年生的灌木砍倒后,把它们的根挖出来。这种小树根不是很大,比动不动几人抱不过来的大树根好挖多了,经验丰富如外公,扛着“钉嘴镐”一天就可以挖出足够整个冬天取用的树根。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木柴,不会浪费任何东西,更加不会造成任何生态的损坏——只要到了春天,山上又会郁郁葱葱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
运回家的木材会被分门别类码好,等待风干后冬天的来临。周围身后的这个柴垛,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长短一致码的整整齐齐的,取用的时候简直要逼死强迫症。刚开始他觉得空间很杂乱,现在定下来观察,其实是因为山洞本身不规则的原因产生的错觉。
受地形所限,有高有低,凸起和低洼处也很多,看上去东西都是东一堆、西一堆地杂乱无章,实际上就像柴垛一样,所以的东西都在自己的位置被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刚才发现的武器也是一样——连箭枝都是摆放成一排。
嘶……这完全就是处女座吧?
周围诚惶诚恐地把刚才找到的陶碗和筷子放整齐一点……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他就怎么看这乱扔在一边的碗筷不顺眼。
不要啊……尔康手飘过,他堂堂七尺男儿(好吧也就172),才不要那样龟毛,gay里gay气的……
等等!周围打了个激灵,现在“他”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这性格跟身体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吧?可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算了不想了,填饱肚子要紧。
粥已经煮好了,属于谷物特殊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周围本已经偃旗息鼓的肚子叫得更加欢畅了。二话不说就开干,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胡乱拿了一块破布包住锅的把手直接将一锅粥倒在早就洗好的瓦罐里,然后在锅里接上水继续烧……没办法,小时候养成的习惯,看不得火白白烧着不煮东西(还说不是强迫症?)。
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哪怕烫得直嗦嗦也舍不得放慢速度。身体内部对这碗粥的渴望在尝到它的那一刻几乎使他失去理智,果真是牛嚼牡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碗都干光了才想起来回味。
也不知道这具身体多久没有进食了,周围恢复了一点点从容,端起第二碗粥。没有放任何的调味品,甚至在浑浑噩噩间连盐巴都忘了放,原汁原味的谷物粥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里面的颗粒在充分煮过之后也没有了之前看起来那么粗糙——总之在他看来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毫不夸张。
他大小也是个吃货,平时总喜欢寻找街角巷尾的美食。大餐吃不起,偶尔出门打打牙祭会是没有问题的。虽说厨艺不怎么样,但是舌头还是有一种水准的。这确定无疑的大米粥没错,但是稻谷脱粒不完全,只把最外层的粗壳去掉的糙米煮起粥来去意外的好吃。
也许科学家是对是,过分精细的食物反而失去了它的本色。也许是太饿了什么都好吃,总之在囫囵喝了两大碗后周围还意犹未尽。但是他知道不能再吃了,长期未进食的胃经不住暴饮暴食。其实明智的做法是只喝一碗,不过他实在没忍住……
把瓦罐里剩下的粥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里面的温度,也避免高温使陶罐碎裂。这一套他做起来驾轻就熟——外公喜欢喝“煨茶”,自采自己炮制的茶叶滚水冲泡后,放在瓦罐里仔细煨着,时间越长瓦罐茶煨得越醺,小时候他喝上一口头都晕的,可外公就爱这一口。
把炭火扒拉一些垫在下来,然后在烤火的时候不停地转动瓦罐,等过几个钟头,里面的粥已经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像米糊一样,周围还不忘在里面加一点点盐,又营养又美味。
第一个夜晚就这么过去了。在初来乍到的忐忑,对未知地域的恐惧中,天渐渐黑了下来。耳室里冷得跟冰窟窿似的,他干脆把一块大树根丢进火塘,在旁边和衣而卧度过了山洞里的第一夜。
早上醒来的时候,明火已经熄灭了,只有树根内部还在散发着缕缕青烟,说明他在“阴燃”,在没有明火的状态下燃烧,这是树根最喜欢干的事。因为树根太大,很难彻底燃烧,所以一块足够大的树根往往要烧好几天,这才是人们喜欢烧树根的原因——省啊!
丢了一把枯松针在上面,很快浓烟冒出来,周围轻轻吹了几口,明亮的火焰就堂而皇之地重新降临这个冷清的山洞,让偌大的空间中多了一丝生气。
裹着身上漏风的袍子,周围在洞口张望了一下,一切和昨天一样,大雪封山,一片死寂,下山的路被冻得像一块冰壁。还是没有阳光……昨天也没有,阴沉沉的天空显得十分压抑,一言不合就要下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