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才华当得座上惊 (为龙缘12346万赏加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任何时代都有主旋律。
所以无论是现在的主旋律文章,还是后世的主旋律电影,抓住的无非就是那个爱国的主张。
沈耘如今所作,赫然便是一篇主旋律的文章,但没有任何疑问,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实处,并非一味的为了吹捧而吹捧。甚至于其中对于两国兵马的比较,也没有任何夸张。
文章至此,张世安已经满意到连连点头。
先前那几个发问的,这会儿也冲着沈耘连连点头。
不过两篇文章也用了半个多时辰,眼看着亥时将尽,楼口也徐徐传来踏阶而上的脚步声。
不论是张世安,还是这些个名士,甚至沈耘,都极为期待地看着。
一个俊朗的少年翩然而来,验过了竹牌,步履井然有度来到堂中,朝张世安一拜:“晚辈韩扬,拜见府台公,拜见诸公。”
待侍者将韩扬的竹牌送到张世安手里,忽然有人问道:“韩生久在长安,不知师承何人?”
师承,在儒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自初唐孔颖达与陆德明二位大儒将南北朝战乱后繁杂的传承梳理一清直呼,传承有序便成了读书人特别的铭牌。
有名师教导的读书人,在士林中地位就要略高一些。
韩扬微微一笑,朗声回答:“家师太子中允监察御史,上程下讳一个颢字。”
很显然,韩扬为自己的师承感到骄傲。便是连沈耘都为之一惊,这可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啊,说起来,这位韩扬还真的是师出名门了。
而座中诸位就更是失态了。
“可是那位在京师讲过《易经》,深得横渠先生赞叹的中山府程颢?”
对于西北之地,张载的名声可谓响亮的很。青年时代就得过范仲淹的肯定,如今更是在秦州旁边的渭州做判官。环庆路很多军事布置,都有张载的影子。
韩扬点点头。
随即迎来的便是一阵赞叹:“贤侄当真是一表人才。”
张世安很是满意,今日自己治下又出一个士林名儒的弟子,于自己而言,也是锦上添花的好事。
“韩生且就坐。”
被安排在沈耘对面的韩扬,略微有些奇怪地看着沈耘。思索了一下,忽然间就嘴角扬起了有些鄙薄的笑容。
沈耘尚在思索程颢兄弟的事迹,自是没有看到这一幕。而随着韩扬嘴角的轻笑隐去,又有三人联袂上来。
这几位可是沈耘的熟人了,赫然是那州学三才子。三人齐刷刷上来,可是面上终究是没有一丝喜色。
说来也真是倒霉。
原本想着将词和文章两重楼的魁首都拿了,三人也风风光光上来。哪知二楼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沈耘,三人只能无奈地被压制,带着两块牌子上了三楼。
谁知道三楼又遇到韩扬这么一个怪物,年纪轻轻,写起文章来极为老道,当场就得了州学王夫子的满口赞誉。
三人只能悻悻拿了二三名。
一起拜过张世安后,自是被安排在沈耘和韩扬后头。好巧不巧,这吕芳恰好就坐在沈耘后边。看着身边年轻的脸庞冲着自己点头,吕芳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
不少时,一楼写诗的三位也上来就坐。随后跟来的便是三层楼上共十五位评审。
每一层楼,都有一位被拥在中间,手中持着评审后的稿子交到张世安手里。接下来,便被请到了早已经安排好的座位上。
酒宴就要开始了。
松鹤楼的掌柜这回是花了大力气的。此时一个个小厮接连将酒菜送上来,沈耘看到自己案前,赫然是一叠烤羊,一叠烤兔,一叠金丝花卷,一叠葱香豆腐,零零散散还有些蜜饯肉脯,再加一只酒杯。
烤肉上都是涂了蜂蜜的,加上上好的松木做柴火,只是嗅到那散发出来的味道,便勾动了沈耘的馋虫。
不过,宴会的流程可不是直接开吃。
张世安手中拿着那一沓纸,递给身边的幕僚——却是要将沈耘这些人的作品一一念出来让大家欣赏。
率先登场的,自然是一楼三位的诗作。
大抵题目要求如二楼一般,因此几首在沈耘看来水准也很是不错的诗作,悉数是描述这元夕夜景象的。更兼对张世安的吹捧,倒真是让主人喜笑颜开。
每念完一首,前头那些名士便是品评一二。经历着这个过程,倒是让沈耘受益匪浅。
而每点评完一首诗,张世安都会与所有人共饮一杯,而作者则会恭敬地站起朝这些名士们拜谢。九首诗的时间内,赫然用了大半个时辰。
终于,到了二楼的词作。
易先生有意将沈耘的作品放在了最后,这第一首,念的便是吕芳的大作。
“蕙香幽止。恰柳絮轻舞,梅瓣悄放……”
一曲《女冠子》,极尽柔媚地描述了元夕夜张灯结彩喜气盈盈的场面。那些个名士们只以为这便是二楼最好的作品,说出来的点评,自然就多了几分赞扬。
吕芳看着一脸微笑的沈耘,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这些人将自己吹上天,呆会难道要将沈耘供起来不成?他只以为这是前头的名士们知道了沈耘的作品,这会儿正变相地要衬托呢。
满脸通红的吕芳朝前一拜,旋即坐下低头皱眉。
接下来的,却是曾明礼的词作。这位到最后只捞到了二楼的前三,三楼并没有什么斩获的州学三才子之一,看着座中州学的几位夫子,脸色早就羞红了。
同样的,词作质量还要比吕芳好一些的他,更是得到了盛赞。
直到此时,张世安才朗声大笑:“接下来,你们猜一猜,这词作是座中哪位高才的?”
这还是张世安第一次发出这样的询问,座中客人倒是将这个当作游戏一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猜测。
似乎觉得沈耘正是写文章上来的,而程学门人一向视诗词为小道,尊经义为上门,底下弟子自然也不会冒着骂名去作词。
想来想去,也唯有赵文清此人了。
已经知道二楼词作叠放次序的几人,纷纷笑着看向赵文清。
“莫不是州学的赵生?如此看来,州学三才子占尽词作前三,倒也是今年元夕文会的一桩佳话。”
这会儿轮到赵文清羞愧难当了,慌忙起身朝前头躬身一拜:“诸公莫要折煞学生,这词作,却并非学生所作。自当初听到这二首词至今一个时辰,学生脑海依旧觉得,若非柳三变在世,无人能再写出这等词来。”
赵文清的回答自然让州学的几位夫子有些遗憾。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强烈的好奇。到底是谁,能够得到赵文清这样的称道。
除了知情的几人,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沈耘和韩扬二人身上来回。
就在此时,韩扬却忽然说道:“诗词,小道尔。我不屑为之。”他在三楼拿了魁首,自然有资格说这句话。更何况他背后还有很厉害的老师,就算有人不满意,却也压根不放在心里。
张世安原本是想热闹一下气氛,谁知道居然被这后辈冷了场。
到底久经官场,养气功夫倒也过硬。听到韩扬的话也仅仅是笑了笑,便朝那幕僚点头,示意开始诵读。
幕僚本也是个喜好诗词的,被韩扬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生气。很是高声地将第一首《木兰花慢》念出来,立刻得到一个应时应景的高度称赞。
这下子轮到沈耘起身拜谢了。
直到这时,座中人才纷纷惊诧起来。
“沈生,你不是以文章上楼的么?怎的?难道你是作了词,又上了三楼写了文章?”
“天,怎么可能这么快。”
“不可能啊,明明他上交的只有一块竹牌。”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此事等下一首词作念完,我来解释便是了。”张世安不得不起身将这些议论声弹压下去,冲着幕僚再一点头,示意将下一首也念出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
几个摇头晃脑品味其中韵味的名士痴了。没想到,通读下来,居然这么有味道。四楼重现了先前二楼的场景,许久之后,才纷纷发出赞叹。
“赵生所言,并无夸大之处。只这一首,当得与柳三变相提并论。”
溢美之词不绝于口,冲沈耘点头称赞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张世安。他们也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张世安事先安排?
感受到这些人的灼灼目光,张世安笑着点头:“你们有些人心里猜的没错。”
“沈生本来就只参加了二楼的较量,这一点想来易先生几位最为了解。我收到的竹牌上,也只有他词作的名目。”
将沈耘的竹牌交给侍从带下去传看,张世安则继续解释道:“方才我见几位有心考校沈生,正好,我也有这个意思。因此,就未曾说明。不想这一试之下,倒真是让老夫老怀大慰。”
看着张世安的表情,底下有人不可置信地追问:“府台公,难道,沈生是在咱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当场思考作文的?”
虽然心中满怀着震惊,张世安却依旧回答:“题目是我等来前拟定的。在此之前,我也未曾见过沈生。那两篇文章,就算不是我等问时所思,想来也是在走上三楼之后的事情。”
“沈生,你说,可是这么回事?”
任何时代都有主旋律。
所以无论是现在的主旋律文章,还是后世的主旋律电影,抓住的无非就是那个爱国的主张。
沈耘如今所作,赫然便是一篇主旋律的文章,但没有任何疑问,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实处,并非一味的为了吹捧而吹捧。甚至于其中对于两国兵马的比较,也没有任何夸张。
文章至此,张世安已经满意到连连点头。
先前那几个发问的,这会儿也冲着沈耘连连点头。
不过两篇文章也用了半个多时辰,眼看着亥时将尽,楼口也徐徐传来踏阶而上的脚步声。
不论是张世安,还是这些个名士,甚至沈耘,都极为期待地看着。
一个俊朗的少年翩然而来,验过了竹牌,步履井然有度来到堂中,朝张世安一拜:“晚辈韩扬,拜见府台公,拜见诸公。”
待侍者将韩扬的竹牌送到张世安手里,忽然有人问道:“韩生久在长安,不知师承何人?”
师承,在儒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自初唐孔颖达与陆德明二位大儒将南北朝战乱后繁杂的传承梳理一清直呼,传承有序便成了读书人特别的铭牌。
有名师教导的读书人,在士林中地位就要略高一些。
韩扬微微一笑,朗声回答:“家师太子中允监察御史,上程下讳一个颢字。”
很显然,韩扬为自己的师承感到骄傲。便是连沈耘都为之一惊,这可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啊,说起来,这位韩扬还真的是师出名门了。
而座中诸位就更是失态了。
“可是那位在京师讲过《易经》,深得横渠先生赞叹的中山府程颢?”
对于西北之地,张载的名声可谓响亮的很。青年时代就得过范仲淹的肯定,如今更是在秦州旁边的渭州做判官。环庆路很多军事布置,都有张载的影子。
韩扬点点头。
随即迎来的便是一阵赞叹:“贤侄当真是一表人才。”
张世安很是满意,今日自己治下又出一个士林名儒的弟子,于自己而言,也是锦上添花的好事。
“韩生且就坐。”
被安排在沈耘对面的韩扬,略微有些奇怪地看着沈耘。思索了一下,忽然间就嘴角扬起了有些鄙薄的笑容。
沈耘尚在思索程颢兄弟的事迹,自是没有看到这一幕。而随着韩扬嘴角的轻笑隐去,又有三人联袂上来。
这几位可是沈耘的熟人了,赫然是那州学三才子。三人齐刷刷上来,可是面上终究是没有一丝喜色。
说来也真是倒霉。
原本想着将词和文章两重楼的魁首都拿了,三人也风风光光上来。哪知二楼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沈耘,三人只能无奈地被压制,带着两块牌子上了三楼。
谁知道三楼又遇到韩扬这么一个怪物,年纪轻轻,写起文章来极为老道,当场就得了州学王夫子的满口赞誉。
三人只能悻悻拿了二三名。
一起拜过张世安后,自是被安排在沈耘和韩扬后头。好巧不巧,这吕芳恰好就坐在沈耘后边。看着身边年轻的脸庞冲着自己点头,吕芳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
不少时,一楼写诗的三位也上来就坐。随后跟来的便是三层楼上共十五位评审。
每一层楼,都有一位被拥在中间,手中持着评审后的稿子交到张世安手里。接下来,便被请到了早已经安排好的座位上。
酒宴就要开始了。
松鹤楼的掌柜这回是花了大力气的。此时一个个小厮接连将酒菜送上来,沈耘看到自己案前,赫然是一叠烤羊,一叠烤兔,一叠金丝花卷,一叠葱香豆腐,零零散散还有些蜜饯肉脯,再加一只酒杯。
烤肉上都是涂了蜂蜜的,加上上好的松木做柴火,只是嗅到那散发出来的味道,便勾动了沈耘的馋虫。
不过,宴会的流程可不是直接开吃。
张世安手中拿着那一沓纸,递给身边的幕僚——却是要将沈耘这些人的作品一一念出来让大家欣赏。
率先登场的,自然是一楼三位的诗作。
大抵题目要求如二楼一般,因此几首在沈耘看来水准也很是不错的诗作,悉数是描述这元夕夜景象的。更兼对张世安的吹捧,倒真是让主人喜笑颜开。
每念完一首,前头那些名士便是品评一二。经历着这个过程,倒是让沈耘受益匪浅。
而每点评完一首诗,张世安都会与所有人共饮一杯,而作者则会恭敬地站起朝这些名士们拜谢。九首诗的时间内,赫然用了大半个时辰。
终于,到了二楼的词作。
易先生有意将沈耘的作品放在了最后,这第一首,念的便是吕芳的大作。
“蕙香幽止。恰柳絮轻舞,梅瓣悄放……”
一曲《女冠子》,极尽柔媚地描述了元夕夜张灯结彩喜气盈盈的场面。那些个名士们只以为这便是二楼最好的作品,说出来的点评,自然就多了几分赞扬。
吕芳看着一脸微笑的沈耘,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这些人将自己吹上天,呆会难道要将沈耘供起来不成?他只以为这是前头的名士们知道了沈耘的作品,这会儿正变相地要衬托呢。
满脸通红的吕芳朝前一拜,旋即坐下低头皱眉。
接下来的,却是曾明礼的词作。这位到最后只捞到了二楼的前三,三楼并没有什么斩获的州学三才子之一,看着座中州学的几位夫子,脸色早就羞红了。
同样的,词作质量还要比吕芳好一些的他,更是得到了盛赞。
直到此时,张世安才朗声大笑:“接下来,你们猜一猜,这词作是座中哪位高才的?”
这还是张世安第一次发出这样的询问,座中客人倒是将这个当作游戏一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猜测。
似乎觉得沈耘正是写文章上来的,而程学门人一向视诗词为小道,尊经义为上门,底下弟子自然也不会冒着骂名去作词。
想来想去,也唯有赵文清此人了。
已经知道二楼词作叠放次序的几人,纷纷笑着看向赵文清。
“莫不是州学的赵生?如此看来,州学三才子占尽词作前三,倒也是今年元夕文会的一桩佳话。”
这会儿轮到赵文清羞愧难当了,慌忙起身朝前头躬身一拜:“诸公莫要折煞学生,这词作,却并非学生所作。自当初听到这二首词至今一个时辰,学生脑海依旧觉得,若非柳三变在世,无人能再写出这等词来。”
赵文清的回答自然让州学的几位夫子有些遗憾。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强烈的好奇。到底是谁,能够得到赵文清这样的称道。
除了知情的几人,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沈耘和韩扬二人身上来回。
就在此时,韩扬却忽然说道:“诗词,小道尔。我不屑为之。”他在三楼拿了魁首,自然有资格说这句话。更何况他背后还有很厉害的老师,就算有人不满意,却也压根不放在心里。
张世安原本是想热闹一下气氛,谁知道居然被这后辈冷了场。
到底久经官场,养气功夫倒也过硬。听到韩扬的话也仅仅是笑了笑,便朝那幕僚点头,示意开始诵读。
幕僚本也是个喜好诗词的,被韩扬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生气。很是高声地将第一首《木兰花慢》念出来,立刻得到一个应时应景的高度称赞。
这下子轮到沈耘起身拜谢了。
直到这时,座中人才纷纷惊诧起来。
“沈生,你不是以文章上楼的么?怎的?难道你是作了词,又上了三楼写了文章?”
“天,怎么可能这么快。”
“不可能啊,明明他上交的只有一块竹牌。”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此事等下一首词作念完,我来解释便是了。”张世安不得不起身将这些议论声弹压下去,冲着幕僚再一点头,示意将下一首也念出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
几个摇头晃脑品味其中韵味的名士痴了。没想到,通读下来,居然这么有味道。四楼重现了先前二楼的场景,许久之后,才纷纷发出赞叹。
“赵生所言,并无夸大之处。只这一首,当得与柳三变相提并论。”
溢美之词不绝于口,冲沈耘点头称赞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张世安。他们也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张世安事先安排?
感受到这些人的灼灼目光,张世安笑着点头:“你们有些人心里猜的没错。”
“沈生本来就只参加了二楼的较量,这一点想来易先生几位最为了解。我收到的竹牌上,也只有他词作的名目。”
将沈耘的竹牌交给侍从带下去传看,张世安则继续解释道:“方才我见几位有心考校沈生,正好,我也有这个意思。因此,就未曾说明。不想这一试之下,倒真是让老夫老怀大慰。”
看着张世安的表情,底下有人不可置信地追问:“府台公,难道,沈生是在咱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当场思考作文的?”
虽然心中满怀着震惊,张世安却依旧回答:“题目是我等来前拟定的。在此之前,我也未曾见过沈生。那两篇文章,就算不是我等问时所思,想来也是在走上三楼之后的事情。”
“沈生,你说,可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