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品灵测试(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位男考官转身,从某处位置取来一把刀,大手一挥,那把刀便出现在品灵台。
“请你讲出这把刀的名字及属性、用途,酝酿及讲述时间,五十个呼吸。计时开始!”
这位男考官道。
这是一件刀身很宽的刀,类似早期的大砍刀,约有一米多长。
“这是一把唐刀。唐刀,乃是大唐国初期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包括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准确地说,这是障刀。障者,扫清障碍,就得用宽刃,才显得霸气。盖用障身以御敌,障身二字可以理解为刀身御敌。”
阮柏禧微笑地道。
“那么,唐刀与汉刀有何区别?”
那位男考官继续问道。
“唐刀与汉刀概念不同,因汉刀没有广泛使用复合钢工艺。唐代国力雄厚,复合钢广泛使用,使唐刀有了质的飞跃。唐刀技术高超,包钢夹钢覆土烧刃工艺闻名于赤澜大陆,像康城都有不少师傅祖传特殊淬火。关键词:唐刀锻造,局部淬火,折叠钢,覆土烧刃,复合钢工艺包钢,复合钢工艺夹钢。“
“以上,报告完毕。”
阮柏禧脱口而出。
“嗯,全对”
男考官点头道。
女修士考官手一挥,四那把刀便出现在品灵台。三短,一中。
“请你讲出这四把刀的名字及属性、用途!”
女修士考官道。
“大唐及周边少数民族四大名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少数民族四大名刀分别为:西域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积石山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和滇池阿昌族的户撒刀,蒙古族的圆月弯刀。也就是现在的这四把刀。”
“这是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小刀引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传统造型,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英吉沙县有一千多名刀匠,人们一般把做刀人分为刀匠、师傅、大师傅三个级别,称的上师傅的有七十至八十人,而能称得上大师傅的只有十人左右。一般刀匠都不在刀上刻名字,师傅级别的好多都刻名字。但大师傅级别的一般都会刻名字的。”
阮柏禧指着一把精美的造型的小刀,悠悠地道。
“怎样辨别英吉沙小刀的好坏?”
女修士考官问道。
“英吉沙小刀的好坏,主要是看它的材料、淬火和做工精细度。刀的做工精细度和刀柄材料,一般看一下就能看出来,重要的是刀刃的钢材和淬火。英吉沙小刀一般用精钢、弹簧钢、圆轴钢等打制,也有少数其他钢材。只有采用侧结钢工艺打制的小刀才是一锤一锤的手工锻打的。侧结钢小刀的结实度,最为上佳;真正的淬火到位的侧结钢小刀强度韧性都很好,随便磨一下都能达到剃汗毛的锋利度!有些打刀师傅们的淬火技术,能使小刀达到既能剃汗毛,又能砍铁削铁的程度。”
阮柏禧答道。
“嗯,是这样的。请继续看其他的三把刀。”
女修士考官点头道。
“这是保安腰刀。大唐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文中的‘积石’则是对积石山保安族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西域周边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等。”
“保安腰刀近二十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民间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做工艺相当复杂,如一把十样锦腰刀工序有四十多道。在制刀工艺中有二道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技术。一是‘加钢背铁’(即夹钢工艺),二是‘沾水’(即淬火工艺)。把好了这二道关的刀,其刀刃锋利到可以剃头刮胡子,坚韧到砍铸铁不卷刃。”
阮柏禧不急不缓地道。
“这是户撒刀,这是其中的花钢背刀。户撒刀也叫阿昌刀。户撒刀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户撒刀品种繁多而且极富民族特色,有景颇族、傈粟族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制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和镰刀等。户撒盛产刀具,制作精美,而且极富民族特色,怒江周边国家及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僳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久享盛名。其中,户撒背刀(长刀)总体又分为户撒平头刀、户撒苗刀、户撒镇宅刀、户撒马刀。”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十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而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部分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户撒刀确实名不虚传,质地可靠,阿昌人选女婿,也要看你会不会打刀。”
”户撒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铸刀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李芒寨的加工银刀。”
阮柏禧继续道。
“这是蒙古族的圆月弯刀。圆月弯刀,体积小,流畅的孤形,在于在高速冲击条件下,划过人体时不容易卡在骨头里,极端适合骑兵使用,蒙古铁骑近战时都用它。民间异事志作家古龙先生曾在《圆月弯刀》作过详细的描述,一般作为回旋镖使用。”
阮柏禧淡淡地道出最后一把刀。
“恭喜你,全对。”
女修士考官点头道。
“你来看看,这是一把什么刀?”
一个高个子考官取出一把刀,问道。
“这是一把仿鸣鸿刀。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金剑出炉之时,原料尚有剩余,由于高温未散,还是流质的铸造原料自发流向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黄帝认为其自发的刀意太强,足以反噬持刀者。黄帝恐此刀流落人间,欲以轩辕剑毁之,不料刀在手中化为一只云鹊,变成一股赤色消失在云际之中。该刀长为三尺,其余资料无记载。后由汉武帝得到,转赠东方朔,随后下落不明,各大修真门派高人根据史载,喜欢仿造鸣鸿刀。我想,光从材质的资历上来看,当初的鸣鸿刀,足以与轩辕剑相提并论,如果也能在逐鹿之战中取得一些战绩的话,其地位不亚于天下第一剑的轩辕夏禹剑。“
阮柏禧道。
一位男考官转身,从某处位置取来一把刀,大手一挥,那把刀便出现在品灵台。
“请你讲出这把刀的名字及属性、用途,酝酿及讲述时间,五十个呼吸。计时开始!”
这位男考官道。
这是一件刀身很宽的刀,类似早期的大砍刀,约有一米多长。
“这是一把唐刀。唐刀,乃是大唐国初期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包括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准确地说,这是障刀。障者,扫清障碍,就得用宽刃,才显得霸气。盖用障身以御敌,障身二字可以理解为刀身御敌。”
阮柏禧微笑地道。
“那么,唐刀与汉刀有何区别?”
那位男考官继续问道。
“唐刀与汉刀概念不同,因汉刀没有广泛使用复合钢工艺。唐代国力雄厚,复合钢广泛使用,使唐刀有了质的飞跃。唐刀技术高超,包钢夹钢覆土烧刃工艺闻名于赤澜大陆,像康城都有不少师傅祖传特殊淬火。关键词:唐刀锻造,局部淬火,折叠钢,覆土烧刃,复合钢工艺包钢,复合钢工艺夹钢。“
“以上,报告完毕。”
阮柏禧脱口而出。
“嗯,全对”
男考官点头道。
女修士考官手一挥,四那把刀便出现在品灵台。三短,一中。
“请你讲出这四把刀的名字及属性、用途!”
女修士考官道。
“大唐及周边少数民族四大名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少数民族四大名刀分别为:西域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积石山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和滇池阿昌族的户撒刀,蒙古族的圆月弯刀。也就是现在的这四把刀。”
“这是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小刀引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传统造型,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英吉沙县有一千多名刀匠,人们一般把做刀人分为刀匠、师傅、大师傅三个级别,称的上师傅的有七十至八十人,而能称得上大师傅的只有十人左右。一般刀匠都不在刀上刻名字,师傅级别的好多都刻名字。但大师傅级别的一般都会刻名字的。”
阮柏禧指着一把精美的造型的小刀,悠悠地道。
“怎样辨别英吉沙小刀的好坏?”
女修士考官问道。
“英吉沙小刀的好坏,主要是看它的材料、淬火和做工精细度。刀的做工精细度和刀柄材料,一般看一下就能看出来,重要的是刀刃的钢材和淬火。英吉沙小刀一般用精钢、弹簧钢、圆轴钢等打制,也有少数其他钢材。只有采用侧结钢工艺打制的小刀才是一锤一锤的手工锻打的。侧结钢小刀的结实度,最为上佳;真正的淬火到位的侧结钢小刀强度韧性都很好,随便磨一下都能达到剃汗毛的锋利度!有些打刀师傅们的淬火技术,能使小刀达到既能剃汗毛,又能砍铁削铁的程度。”
阮柏禧答道。
“嗯,是这样的。请继续看其他的三把刀。”
女修士考官点头道。
“这是保安腰刀。大唐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文中的‘积石’则是对积石山保安族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西域周边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等。”
“保安腰刀近二十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民间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做工艺相当复杂,如一把十样锦腰刀工序有四十多道。在制刀工艺中有二道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技术。一是‘加钢背铁’(即夹钢工艺),二是‘沾水’(即淬火工艺)。把好了这二道关的刀,其刀刃锋利到可以剃头刮胡子,坚韧到砍铸铁不卷刃。”
阮柏禧不急不缓地道。
“这是户撒刀,这是其中的花钢背刀。户撒刀也叫阿昌刀。户撒刀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户撒刀品种繁多而且极富民族特色,有景颇族、傈粟族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制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和镰刀等。户撒盛产刀具,制作精美,而且极富民族特色,怒江周边国家及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僳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久享盛名。其中,户撒背刀(长刀)总体又分为户撒平头刀、户撒苗刀、户撒镇宅刀、户撒马刀。”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十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而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部分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户撒刀确实名不虚传,质地可靠,阿昌人选女婿,也要看你会不会打刀。”
”户撒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铸刀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李芒寨的加工银刀。”
阮柏禧继续道。
“这是蒙古族的圆月弯刀。圆月弯刀,体积小,流畅的孤形,在于在高速冲击条件下,划过人体时不容易卡在骨头里,极端适合骑兵使用,蒙古铁骑近战时都用它。民间异事志作家古龙先生曾在《圆月弯刀》作过详细的描述,一般作为回旋镖使用。”
阮柏禧淡淡地道出最后一把刀。
“恭喜你,全对。”
女修士考官点头道。
“你来看看,这是一把什么刀?”
一个高个子考官取出一把刀,问道。
“这是一把仿鸣鸿刀。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金剑出炉之时,原料尚有剩余,由于高温未散,还是流质的铸造原料自发流向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黄帝认为其自发的刀意太强,足以反噬持刀者。黄帝恐此刀流落人间,欲以轩辕剑毁之,不料刀在手中化为一只云鹊,变成一股赤色消失在云际之中。该刀长为三尺,其余资料无记载。后由汉武帝得到,转赠东方朔,随后下落不明,各大修真门派高人根据史载,喜欢仿造鸣鸿刀。我想,光从材质的资历上来看,当初的鸣鸿刀,足以与轩辕剑相提并论,如果也能在逐鹿之战中取得一些战绩的话,其地位不亚于天下第一剑的轩辕夏禹剑。“
阮柏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