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魔法与剑的世界(2)稷下剑派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到了距今500年的时候,也就是剑元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一个周王朝的同姓封国——齐国,一群年轻的游侠,在探索海外未知之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独立魔法体系以外的修炼方式,这就是剑道。
这个发现起于东海之外的一座海岛,后来史书是称之为剑冢仙山。那群年轻游侠在那里发现了各式各样与制式宝剑完全不一样的剑插满了整座剑冢仙山。这些宝剑上没有丝毫五行之气。但都氤氲着宝光,一看就知道绝非凡物。他们试着拔出这些宝剑。尽管费尽辛苦试遍了整座剑冢仙山的宝剑,但是只有十个游侠各自拔出一把宝剑,其他人都无功而返。
这十个人后人称之为,十大剑仙。那十把宝剑,则被称作,十大仙剑。神奇的是,当这一行人离开剑冢仙山后,这座海岛就隐入茫茫海雾之中。后来,再有人驾船出海,根据海图来到那个位置但再也找不到关于剑冢仙山的踪影。甚至那片海域后来发现连大陆架都没有。剑冢仙山出现了一次便永远成为了传说。
“没有大陆架,海雾,直接消失。难道是座冰山。”秦川也不经感到离奇。
这些人回到了齐国。由于拔出宝剑的那十个人本身实力就高人一筹,又得奇遇,自然而然的成了那群年轻游侠的领袖。由于他们中有两个是齐国的宗室,于是就在齐国划了一块地,成立了“稷下剑派”。后来虽然,稷下剑派虽然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块地上的废墟,却成了天下剑修的朝圣之地。
稷下剑派成立后,几年之内声明不显。稷下剑派内的众人也醉心于温养仙剑和从仙剑里领悟天地间的至理。直到,剑元12年,同为周王朝封国的鲁国,在周王室的默许下,以去年夏天齐国税官,跨境征收耕牛税为由,挑起兵衅。
兵锋波及到了稷下剑派。稷下剑派派出一百名二代弟子于十万大军中取鲁国主将首级,杀伤万余人,余者降的降,散的散。稷下剑派旁的沂水,为血水染红,几天之后才慢慢恢复本色。鲁国十万伐齐大军,一天之内灰飞烟灭,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鲁国十万大军,可不是都是普通军士,是有相当比例的魔法修炼者的。而且配合战阵,不是简单的修炼者能力一加一这么简单。更何况,鲁国主将本身就是一个修炼锐金之气的魔圣。锐金之气本就是杀伐之气,加上将军一生练兵、征战,其主将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具有实力的人物。居然,就在一百名稷下剑派的二代弟子面前灰飞烟灭。虽然,这也包括了剑修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鲁国大军不熟悉剑修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一战果着实震惊了诸侯各国和大周皇室。
经此一战,稷下剑派名动天下。剑修成为了战场上超越魔法修炼者的存在。齐国也隐隐有了诸侯霸主之像。之后一段时间,各个诸侯国都以拜得稷下剑派的剑修为上卿而感到荣耀。
随着剑修的流动,剑道传遍天下。与魔法所借用的天地之气不同,剑修所利用的是人还在胎中之谜时所带的一股先天之气。先天之气亦是人人都有,但也存在浓郁程度不同情况。达到了“阈值”,就成为有剑修天赋的人,(剑修天赋没有数据佐证,先天之气这种说法又自带玄学属性,所以秦川没办法科学的解释什么是剑修天赋。)
有剑修天赋的人,利用稷下剑派从仙剑中悟到的方法,就可以修炼剑道了。
剑道可以分为若干各层次,在后来归纳成册的《剑经》中有详细记载。《大陆通史》中只有大概分类。
第一层,可以叫做剑势。普通人舞剑,那只能叫做剑招。剑修运用先天之气舞起剑来可以走剑轻灵、剑走偏锋、飘忽不定。剑的周围,会有一层像锐金之气一样的罡气,其他东西触之即断,锋利异常。达到这个层次的剑修可以称之为剑士。这个层次的大成者可称之为大剑士。
第二层,可以叫做剑气。到达这个层次的剑修,已经可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了。那种在宝剑之上凝聚的罡气,可以随心而发。这种脱离宝剑而独立存在,又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的罡气,后被称为剑气。剑气可以从修炼者的宝剑中发出,拥有高超操作技巧的剑修也可以并指为剑,从指间发出剑气。这个阶段的剑修称之为剑师,其大成者称之为大剑师。
第三层,可以叫做剑意。金庸小说中逍遥派有种武功叫“白虹掌力”,正所谓:白虹掌力,曲直如意。剑意也可以这么理解,达到这个层次的剑修,剑气发出以后可以直打,也可以任意规定剑气的行走路线。如果前面有防御,剑气就可以绕过防御从防御者身后发起攻击。
而且到达这种层次的剑修,剑意已经凝练如实质。发出的剑气不像是一段空气,而是像一条水柱一般,威力也不是剑气可以比拟的。这就有了上元宴上,赵王评价越王的《关山行旅图》时说的,这水墨山水已经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其中这剑气已经似有若无了。说的就是这个层次。这个阶段的剑修称之为剑圣,其大成者称之为大剑圣。
第四层,可以称为剑芒,这时的剑修已经可以把剑气控制在体外经久不散。可以随性变换剑气的浓度和形态,或如护盾一般的球形,和如光剑一般的圆柱形,或者以剑气控制空气流速做到踏浪过江,御风而行。这个层次的剑修,人们会尊称他们为剑仙。并根据他们各自特点,前面冠以尊号,比如后来创立墨家的非攻剑仙,写了《南华经》的南华剑仙,诗剑双绝的诗酒剑仙等。
自从剑修崛起以来,修炼者大多首先测试自己有没有剑修天赋。有剑修天赋的人大多选择了剑道,因为剑修作为杀伐最厉害的修炼者,成了各国争抢的战略资源,到哪儿都颇受礼遇。
由于五行始终论在大周王朝依然是主流思想,齐国又居于所有诸侯国的最东方,东方便叫作东乙青木,属于木德,大周王朝,属于土德。木克土。大周王朝皇室一直担心齐国因为稷下剑派逐渐坐大,进而代周而兴。所以,大周王朝决定先发制人。
剑元42年,大周王朝以齐国祭祀礼仪僭越为由,邀请天下诸侯共伐之。
齐国这些年的崛起,隐隐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意思。大周皇室的要求,正中诸侯下怀,大家不谋而合。
齐国不过天下一隅,虽是强国,但与大周皇室和天下诸侯的联合体相比,国力差距就如同酒杯和酒缸的区别。
不过,《大陆通史》对这段历史的解读,颇有褒齐贬周之意。秦川觉得可能是因为齐国上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也可能是稷下剑派所坚持的那种“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剑道,又或者说是鸡蛋和石头相碰,虽然都知道石头是胜者,但大家都会同情鸡蛋的心态导致了《大陆通史》对这段历史的陈述,罕见的带有了感情色彩。
齐国举国皆兵,全民不降。严阵以待大周皇室和天下诸侯的十八路大军。那代齐王——齐闵王订策:任他百拳来,我只一拳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战争的开始阶段,此策取得奇效,以齐军之强,稷下剑派剑修之精。确实所挡者靡,所击者破。但齐国以一国之力对抗天下,本就是行逆天之事,从一线生机中求生存。而思维惯性葬送了这一线生机。
以秦川的眼光看来,当时齐军应该趁我军士气正旺,敌军士气已疲的有利时机,打到敌人后方去,打到敌人纵深去。截粮道,攻都城,攻其必救,然后再围点打援。虽然齐闵王的气节值得赞赏,但齐闵王在战略上还是太过爱惜羽毛。齐军只求严守国境不求扩大战果。结果迎来的是诸侯联军更加凶猛的反扑。齐国毕竟战略纵深太小,在稷下剑派的大本营被攻破后,又分兵去救,昏招频出。而诸侯联军,毕竟家大业大容错率极高。由于齐国全民皆兵不肯投降,诸侯联军遇城屠城,以战养战。而齐军则越打越少,败亡已成了定局。最终齐闵王在东海之滨的乳山被围自杀,稷下剑派也精英尽灭。
这一战,史称十八路诸侯伐齐之战。此战以后,五行始终论,成了历史的边角料,不再作为王朝更替的依据了。
这场战争,虽然只打了三年但影响深远。就修炼界而言,天下最大的剑修圣地——稷下剑派宗门被毁,精英丧尽。十大剑仙全部战死,十大仙剑不知所踪。二代三代弟子也几乎丧尽,伤而未死者,很多回到了出生国。或隐姓埋名,或开馆授徒,或为了复仇而为各诸侯王出谋划策,推翻大周王朝。
对各国而言,齐国虽灭,战火却就此燃起,数百年不息。此战之后大周皇室实力大损,失去了节制各诸侯的能力。而与此同时经过大规模战争和战争动员又从齐国得到很多战争红利的诸侯王,见大周皇室衰微,都萌生了自己的野心。以前,诸侯祭祀,讨伐都要请示大周皇室。十八路诸侯伐齐之战以后,实力强大的诸侯直接兴兵吞并周围小国,都不用请示大周皇室,也不用再编造理由。
仿佛大家一夜之间忽然明白,要挑起战争有的时候不需要借口,弱国就应该被打。这段历史《大陆通史》较多的引用了儒家学派的一部***秋》的史书。所以从剑元45年,到剑元200年的这段历史也被成为春秋,诸侯王毫不节制的吞并,君子之国纷纷被野心家所吞并。就是所谓的春秋无义战。
到剑元200年为界,大陆上大国吞并小国的过程基本已经结束(小国被吞并光了)。这时候大陆出现了秦、楚、鲁、赵、魏、梁、宋、燕、代、吴、越、韩。这十二个最强的诸侯国。这个排序也是十二个诸侯国实力的排序,此时的大周皇室声威已丧,几代昏君之后,实力与这几国相比也只处于中下游水准,大致与燕、代相当。
这十二国基本都是实力相当的。虽然多年征战使各诸侯国民生凋敝,但是谁都不敢让战争机器熄火。因为到了战争这个地步,血与火的教训告诉诸侯,停止进攻就意味着灭亡。加上多年征战,虽然生产力和人口不见增长,但是修士们的对战手段在战争中不断提升,不仅是剑修和五行魔法修炼者,连空间魔法修炼者,亡灵魔法修炼者,精神魔法修炼者等都悟到了:怎么把魔法手段投入到战争中的方法。
修炼界在这段时间堪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路修炼和治国见解相投的修士组合到了一起,成立了门派。虽然门派的存在,一直是王朝统治者所反感的,但大周皇室已经式微,连诸侯王的无法节制,更不要说鞭长莫及的门派。自稷下剑派被灭一百五十余年后,门派再次在大陆上兴起,兴盛之风直至今日。
主要有以下门派:
这其中有占据五岳,以剑修为主的五岳剑派。他们平时五派分制,战时五气连枝,同仇敌忾。
有以修炼玄水之气为主的太清观。
有以剑修为主,修戊土之气的修炼者为辅的墨门。
剑修和青木之气修炼者并重的儒门。
以神秘的空间修炼者为主的阴阳门。
有以修炼离火之气的为主的法门。
有以修炼锐金之气为主的名门。
还有以修炼精神类魔法,亡灵魔法等各种偏门杂项为主的杂门。
这些门派中人,进则入庙堂封爵拜将,为诸侯王治国征战;退则回到宗门潜心苦修,追求天地至理。于是门派就成了天下修炼者集中之地。
诸侯王往往去与自己治国理念相近的门派求贤问能。很多想接近权力核心的非宗室子弟,加入门派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终南捷径。
门派的核心人物是一些志趣相投的修行者大能,但门派的发展离不开底层的魔法学徒或是剑道学徒。所以门派为了能广纳天下英才,也加入到诸侯国的征战中,借助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的门派因为宗门的地理位置或者宗门核心人物和诸侯王的个人关系只支持某一诸侯国,但更多的门派,则分出各个派系,在不同诸侯国中押宝。
由于,门派搅动天下大势,争斗手段又不断升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愈发残酷。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诸侯之间的实力天平才发生了倾斜。
到了距今500年的时候,也就是剑元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一个周王朝的同姓封国——齐国,一群年轻的游侠,在探索海外未知之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独立魔法体系以外的修炼方式,这就是剑道。
这个发现起于东海之外的一座海岛,后来史书是称之为剑冢仙山。那群年轻游侠在那里发现了各式各样与制式宝剑完全不一样的剑插满了整座剑冢仙山。这些宝剑上没有丝毫五行之气。但都氤氲着宝光,一看就知道绝非凡物。他们试着拔出这些宝剑。尽管费尽辛苦试遍了整座剑冢仙山的宝剑,但是只有十个游侠各自拔出一把宝剑,其他人都无功而返。
这十个人后人称之为,十大剑仙。那十把宝剑,则被称作,十大仙剑。神奇的是,当这一行人离开剑冢仙山后,这座海岛就隐入茫茫海雾之中。后来,再有人驾船出海,根据海图来到那个位置但再也找不到关于剑冢仙山的踪影。甚至那片海域后来发现连大陆架都没有。剑冢仙山出现了一次便永远成为了传说。
“没有大陆架,海雾,直接消失。难道是座冰山。”秦川也不经感到离奇。
这些人回到了齐国。由于拔出宝剑的那十个人本身实力就高人一筹,又得奇遇,自然而然的成了那群年轻游侠的领袖。由于他们中有两个是齐国的宗室,于是就在齐国划了一块地,成立了“稷下剑派”。后来虽然,稷下剑派虽然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块地上的废墟,却成了天下剑修的朝圣之地。
稷下剑派成立后,几年之内声明不显。稷下剑派内的众人也醉心于温养仙剑和从仙剑里领悟天地间的至理。直到,剑元12年,同为周王朝封国的鲁国,在周王室的默许下,以去年夏天齐国税官,跨境征收耕牛税为由,挑起兵衅。
兵锋波及到了稷下剑派。稷下剑派派出一百名二代弟子于十万大军中取鲁国主将首级,杀伤万余人,余者降的降,散的散。稷下剑派旁的沂水,为血水染红,几天之后才慢慢恢复本色。鲁国十万伐齐大军,一天之内灰飞烟灭,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鲁国十万大军,可不是都是普通军士,是有相当比例的魔法修炼者的。而且配合战阵,不是简单的修炼者能力一加一这么简单。更何况,鲁国主将本身就是一个修炼锐金之气的魔圣。锐金之气本就是杀伐之气,加上将军一生练兵、征战,其主将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具有实力的人物。居然,就在一百名稷下剑派的二代弟子面前灰飞烟灭。虽然,这也包括了剑修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鲁国大军不熟悉剑修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一战果着实震惊了诸侯各国和大周皇室。
经此一战,稷下剑派名动天下。剑修成为了战场上超越魔法修炼者的存在。齐国也隐隐有了诸侯霸主之像。之后一段时间,各个诸侯国都以拜得稷下剑派的剑修为上卿而感到荣耀。
随着剑修的流动,剑道传遍天下。与魔法所借用的天地之气不同,剑修所利用的是人还在胎中之谜时所带的一股先天之气。先天之气亦是人人都有,但也存在浓郁程度不同情况。达到了“阈值”,就成为有剑修天赋的人,(剑修天赋没有数据佐证,先天之气这种说法又自带玄学属性,所以秦川没办法科学的解释什么是剑修天赋。)
有剑修天赋的人,利用稷下剑派从仙剑中悟到的方法,就可以修炼剑道了。
剑道可以分为若干各层次,在后来归纳成册的《剑经》中有详细记载。《大陆通史》中只有大概分类。
第一层,可以叫做剑势。普通人舞剑,那只能叫做剑招。剑修运用先天之气舞起剑来可以走剑轻灵、剑走偏锋、飘忽不定。剑的周围,会有一层像锐金之气一样的罡气,其他东西触之即断,锋利异常。达到这个层次的剑修可以称之为剑士。这个层次的大成者可称之为大剑士。
第二层,可以叫做剑气。到达这个层次的剑修,已经可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了。那种在宝剑之上凝聚的罡气,可以随心而发。这种脱离宝剑而独立存在,又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的罡气,后被称为剑气。剑气可以从修炼者的宝剑中发出,拥有高超操作技巧的剑修也可以并指为剑,从指间发出剑气。这个阶段的剑修称之为剑师,其大成者称之为大剑师。
第三层,可以叫做剑意。金庸小说中逍遥派有种武功叫“白虹掌力”,正所谓:白虹掌力,曲直如意。剑意也可以这么理解,达到这个层次的剑修,剑气发出以后可以直打,也可以任意规定剑气的行走路线。如果前面有防御,剑气就可以绕过防御从防御者身后发起攻击。
而且到达这种层次的剑修,剑意已经凝练如实质。发出的剑气不像是一段空气,而是像一条水柱一般,威力也不是剑气可以比拟的。这就有了上元宴上,赵王评价越王的《关山行旅图》时说的,这水墨山水已经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其中这剑气已经似有若无了。说的就是这个层次。这个阶段的剑修称之为剑圣,其大成者称之为大剑圣。
第四层,可以称为剑芒,这时的剑修已经可以把剑气控制在体外经久不散。可以随性变换剑气的浓度和形态,或如护盾一般的球形,和如光剑一般的圆柱形,或者以剑气控制空气流速做到踏浪过江,御风而行。这个层次的剑修,人们会尊称他们为剑仙。并根据他们各自特点,前面冠以尊号,比如后来创立墨家的非攻剑仙,写了《南华经》的南华剑仙,诗剑双绝的诗酒剑仙等。
自从剑修崛起以来,修炼者大多首先测试自己有没有剑修天赋。有剑修天赋的人大多选择了剑道,因为剑修作为杀伐最厉害的修炼者,成了各国争抢的战略资源,到哪儿都颇受礼遇。
由于五行始终论在大周王朝依然是主流思想,齐国又居于所有诸侯国的最东方,东方便叫作东乙青木,属于木德,大周王朝,属于土德。木克土。大周王朝皇室一直担心齐国因为稷下剑派逐渐坐大,进而代周而兴。所以,大周王朝决定先发制人。
剑元42年,大周王朝以齐国祭祀礼仪僭越为由,邀请天下诸侯共伐之。
齐国这些年的崛起,隐隐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意思。大周皇室的要求,正中诸侯下怀,大家不谋而合。
齐国不过天下一隅,虽是强国,但与大周皇室和天下诸侯的联合体相比,国力差距就如同酒杯和酒缸的区别。
不过,《大陆通史》对这段历史的解读,颇有褒齐贬周之意。秦川觉得可能是因为齐国上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也可能是稷下剑派所坚持的那种“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剑道,又或者说是鸡蛋和石头相碰,虽然都知道石头是胜者,但大家都会同情鸡蛋的心态导致了《大陆通史》对这段历史的陈述,罕见的带有了感情色彩。
齐国举国皆兵,全民不降。严阵以待大周皇室和天下诸侯的十八路大军。那代齐王——齐闵王订策:任他百拳来,我只一拳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战争的开始阶段,此策取得奇效,以齐军之强,稷下剑派剑修之精。确实所挡者靡,所击者破。但齐国以一国之力对抗天下,本就是行逆天之事,从一线生机中求生存。而思维惯性葬送了这一线生机。
以秦川的眼光看来,当时齐军应该趁我军士气正旺,敌军士气已疲的有利时机,打到敌人后方去,打到敌人纵深去。截粮道,攻都城,攻其必救,然后再围点打援。虽然齐闵王的气节值得赞赏,但齐闵王在战略上还是太过爱惜羽毛。齐军只求严守国境不求扩大战果。结果迎来的是诸侯联军更加凶猛的反扑。齐国毕竟战略纵深太小,在稷下剑派的大本营被攻破后,又分兵去救,昏招频出。而诸侯联军,毕竟家大业大容错率极高。由于齐国全民皆兵不肯投降,诸侯联军遇城屠城,以战养战。而齐军则越打越少,败亡已成了定局。最终齐闵王在东海之滨的乳山被围自杀,稷下剑派也精英尽灭。
这一战,史称十八路诸侯伐齐之战。此战以后,五行始终论,成了历史的边角料,不再作为王朝更替的依据了。
这场战争,虽然只打了三年但影响深远。就修炼界而言,天下最大的剑修圣地——稷下剑派宗门被毁,精英丧尽。十大剑仙全部战死,十大仙剑不知所踪。二代三代弟子也几乎丧尽,伤而未死者,很多回到了出生国。或隐姓埋名,或开馆授徒,或为了复仇而为各诸侯王出谋划策,推翻大周王朝。
对各国而言,齐国虽灭,战火却就此燃起,数百年不息。此战之后大周皇室实力大损,失去了节制各诸侯的能力。而与此同时经过大规模战争和战争动员又从齐国得到很多战争红利的诸侯王,见大周皇室衰微,都萌生了自己的野心。以前,诸侯祭祀,讨伐都要请示大周皇室。十八路诸侯伐齐之战以后,实力强大的诸侯直接兴兵吞并周围小国,都不用请示大周皇室,也不用再编造理由。
仿佛大家一夜之间忽然明白,要挑起战争有的时候不需要借口,弱国就应该被打。这段历史《大陆通史》较多的引用了儒家学派的一部***秋》的史书。所以从剑元45年,到剑元200年的这段历史也被成为春秋,诸侯王毫不节制的吞并,君子之国纷纷被野心家所吞并。就是所谓的春秋无义战。
到剑元200年为界,大陆上大国吞并小国的过程基本已经结束(小国被吞并光了)。这时候大陆出现了秦、楚、鲁、赵、魏、梁、宋、燕、代、吴、越、韩。这十二个最强的诸侯国。这个排序也是十二个诸侯国实力的排序,此时的大周皇室声威已丧,几代昏君之后,实力与这几国相比也只处于中下游水准,大致与燕、代相当。
这十二国基本都是实力相当的。虽然多年征战使各诸侯国民生凋敝,但是谁都不敢让战争机器熄火。因为到了战争这个地步,血与火的教训告诉诸侯,停止进攻就意味着灭亡。加上多年征战,虽然生产力和人口不见增长,但是修士们的对战手段在战争中不断提升,不仅是剑修和五行魔法修炼者,连空间魔法修炼者,亡灵魔法修炼者,精神魔法修炼者等都悟到了:怎么把魔法手段投入到战争中的方法。
修炼界在这段时间堪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路修炼和治国见解相投的修士组合到了一起,成立了门派。虽然门派的存在,一直是王朝统治者所反感的,但大周皇室已经式微,连诸侯王的无法节制,更不要说鞭长莫及的门派。自稷下剑派被灭一百五十余年后,门派再次在大陆上兴起,兴盛之风直至今日。
主要有以下门派:
这其中有占据五岳,以剑修为主的五岳剑派。他们平时五派分制,战时五气连枝,同仇敌忾。
有以修炼玄水之气为主的太清观。
有以剑修为主,修戊土之气的修炼者为辅的墨门。
剑修和青木之气修炼者并重的儒门。
以神秘的空间修炼者为主的阴阳门。
有以修炼离火之气的为主的法门。
有以修炼锐金之气为主的名门。
还有以修炼精神类魔法,亡灵魔法等各种偏门杂项为主的杂门。
这些门派中人,进则入庙堂封爵拜将,为诸侯王治国征战;退则回到宗门潜心苦修,追求天地至理。于是门派就成了天下修炼者集中之地。
诸侯王往往去与自己治国理念相近的门派求贤问能。很多想接近权力核心的非宗室子弟,加入门派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终南捷径。
门派的核心人物是一些志趣相投的修行者大能,但门派的发展离不开底层的魔法学徒或是剑道学徒。所以门派为了能广纳天下英才,也加入到诸侯国的征战中,借助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的门派因为宗门的地理位置或者宗门核心人物和诸侯王的个人关系只支持某一诸侯国,但更多的门派,则分出各个派系,在不同诸侯国中押宝。
由于,门派搅动天下大势,争斗手段又不断升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愈发残酷。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诸侯之间的实力天平才发生了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