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孝文皇帝和上元献礼意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戏来了。”秦川对自己如是说。
刚才震惊的诸侯公卿,毕竟也是老油条了,这时的也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了。只是可能各自心中都已经盘算开了:“要立太子了么?那在外就藩,年资更长,地位和修为也更高的楚王和鲁王要怎么办?朝廷会有什么变局?太后怎么看?太师会怎么看?太傅怎么想?国舅会怎么想?”须知这上元宴,只是皇帝陛下赐宴在京的宗室和诸侯。是一场家宴性质的大宴。对朝廷有巨大影响的太后和重臣,按惯例是不出席这种场合的……
听到老太监的唱诺,台下的诸侯公卿不少都露出古怪的神情。因为众所周知,这位京中名义上地位最高的吴王,是个无法修炼的人。
起先大秦朝有惯例,不能修炼的帝子身份虽然尊贵但是无法被封为一字亲王,因为一个无法修炼的人无法利用天地之气对身体进行二次开发。比起二次开发以后的修炼者,各方面都会弱很多,虽担着皇室之名,但事实上只是一个闲散宗室。被封的爵位:帝子最多只能到二字王,比如现在的第五帝子海陵王,第六帝子扶风王。帝姬也只能受封二字郡主,不能被封为公主。
这些郡王虽然也是王爷,但只是单纯的荣誉头衔。名字中带的海陵,扶风并不受他们管辖。也不是他们的食邑。只是这些地方每年税收的十分之一会流入他们的金库。遇上灾年,这点进项也会减少。而且这些王爷不能去封地,一生都要在京,受宗人府管制。一般这些郡王都会自觉远离政治漩涡,过着自己富贵闲散的一生。
但有个例外,那就是当今皇帝的父皇,已经身故的孝文皇帝。孝文皇帝一生颇为传奇,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但由于不能修炼并不为高皇帝重视。当时高皇帝征战天下,扫平不臣。跟在高皇帝身边的都是能征惯战,修为精深的帝子,比如现在的赵王。由于战争时期缺乏后勤人才,那时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安排在帝都长安,筹措粮草。因为孝文皇帝天资聪颖,虽不懂修炼,但有经世济民之才。自他负责筹措粮草以后,后方的粮草转运供应从无贻误,就算遇到恶劣的天灾,亦或是敌军截粮道,也总能奇迹般地化险为夷。因此孝文皇帝在长安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
后来高皇帝自己也承认孝文皇帝能做到这些堪称奇迹,论功勋的话,孝文皇帝的功绩比其他的帝子加起来都要多。没有孝文皇帝坐镇大后方,自己无法扫平那些强敌。于是惯例被打破,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封为一字亲王——代王。
由于连年征战,年长的、有修炼资质的帝子亲王不少都战死沙场。高皇帝一生征战暗伤无数,终于春秋已高的高皇帝感到天寿将尽,到了要确立继承人时候了。但这下高皇帝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声望高、能力强的代王没有修炼资质,修炼天赋极高,后来的殇皇帝,又不被朝臣所熟知。
两难之时,孝文皇帝恰好进京觐见。孝文皇帝远在代地,但对京中局势估计得八九不离十。高皇帝问他关于治国的看法,他对高皇帝说,“以孝治国,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垂拱而天下大治。”高皇帝深以为然,并以“以孝治国”为大秦王朝的国策。
高皇帝又以继承人的问题,问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深知高皇帝的处境和为难。于是讲道:“长者意,不可逆。孝之始也。陛下,旦立储君,我必尽心佐之。”
最终高皇帝立修炼资质极高的殇皇帝为储君,并且在世的最后几年,大力提拔殇皇帝的母族颍川陈氏。
然世事无常,高皇帝大行之后,陈氏把持朝政,架空了年幼的殇皇帝。孝文皇帝也被遭到迫害。由于孝文皇帝声望太高,陈氏不敢迫害太甚,只能把他贬回封地。数年后,年龄渐长的殇皇帝要求大政回归的愿望越来越迫切。陈氏对朝廷的控制也渐渐有心无力,于是陈氏决定破釜沉舟,做最后一搏——发动政变。政变发生在剑元440年七月十五晚上。史称七一五政变。那一夜,天上不期出现了“天狗食日”的奇特天相。导致全长安的犬类都哮叫起来。陈氏的政变队伍受到影响。殇皇帝发现不妙,急忙组织忠于自己羽林卫队,进行殊死抵抗。
但最终殇皇帝还是在政变中为陈氏高手被害,同时实力大损之下的陈氏再也无力控制朝廷。很快,这场动乱在太傅林谢和太师李唐控制北府军后,宣告结束。陈氏势力,被视作谋害殇皇帝的元凶,定为谋反之罪。连根拔起。
有一个问题,殇皇帝无后,而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诸侯和重臣商议后决定拥立当时在做代王的孝文皇帝,即皇帝位。
孝文皇帝在位的50年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把大秦王朝从战后的白地建设成为大陆首屈一指的强国。对内,收回靠近帝都长安的诸侯封地,又把实权诸王封地调到大秦的边疆,形成了九王戍边,大政归一的稳定政治局面。对外,攻取了大宋王朝的巴蜀之地,并在于大齐王朝的中原战争中胜利。成就了孝文时期大秦王朝的大治。
由于,孝文皇帝自己是无法修炼的体质,所以他对那些没有修炼体质的帝子也十分关注。他讲道:“没有无用的帝子,只有用不好帝子的皇父。”对没有修炼体质的帝子,孝文皇帝着重培养他们经世济民的能力。由于当年七一五政变的教训,孝文皇帝也十分注重法统和教化。对“以孝治国”进一步加强。最终他在帝子中比较,找到了一个兼具孝道和才能的,立为一字亲王——梁王。同时,梁王也是当今皇帝的同母弟弟,孝文皇帝和当今太后的幼子。
梁王文采斐然又兼具经世济民之才,在朝廷是太师之外的文臣领袖。就藩后,又为大秦卫戍东部边疆,以一州之地,挫败了东部大齐王朝的数次大规模进攻。
因为,有孝文皇帝和梁王的先例,当今皇帝也从不能修炼的诸帝子中找了一个纯孝之人,立为吴王。那个人就是当今小杨皇后的姐姐,前皇后——章惠杨皇后的儿子。(皇后姓杨,章惠是封号)也就是现在我们的秦川。
但这毕竟是一个实力的世界,孝文皇帝和梁王靠的经世之才和功劳被封为亲王。对于现在的仅凭“纯孝”二字就得封吴王的秦川。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受到了前章惠杨皇后和其身后的杨氏家族的遗泽。很多诸侯面服心不服,特别是那些同样因为没有修炼资质,或者修炼资质不够优秀而只能被封为郡王的宗室。(孝文皇帝定下了九王戍边的惯例,亲王之数不能超过9个。同时为防止宗室规模无限扩大,孝文皇帝还规定,亲王嗣子继位之后只能为郡王,一代降一级,最终成为没有爵位的普通宗室。)
吴王很早就获封,与在座的其他三个帝子相比,他参加的上元宴是最多的。他最早参加的时候,越王,韩王,简王还没被封亲王。那时还是他和他的四哥,如今的楚王一起参见的上元宴。
不得不说,皇室血统非同凡响。有修炼资质的亲王大多惊才绝艳。受此影响上元宴也从单纯的借恭贺紫宸天帝生日举行的家宴,变成了彰显皇室实力的宴会。于是,一年隆重过一年。而帝子献礼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吴王虽然参加了数次上元宴,但从无出彩表现。往往是抄个《孝经》,写99个不同写法的“寿”字……
放在冲龄的时候,诸侯公卿还赞吴王天资聪颖孝心可嘉。当时,楚王很也关照这个他这个吴王弟。但年龄总是要增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不是吴王的学识才能,而是诸侯公卿对他这个吴王的要求。因为,后来的三个帝子实在非常优秀。相比之下,吴王显得实在太过平庸和暗淡。
至于其他人眼中,吴王依然尊贵。但诸侯公卿对他的态度,基于一些嫉妒,或是鄙视,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越来越疏远他。特别是近年越王强势崛起以来,这种趋势愈发显著。越王的个性孤傲,只服从强者,对他这个吴王兄一向不怎么感冒。
诸侯公卿礼数不可不到(在大秦王朝如果逾礼可判为‘僭越’罪)。但有越王在的地方,他们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捧越王,而无视他这个吴王。
于是有了今天,朱雀门前的那一幕。也有了后来,越王把献礼推向高潮后,诸侯公卿齐唱赞歌,而有意无意忽略了他这个地位理应更高的吴王。如果秦川知道这些因果,或许他会认为这是诸侯公卿对皇帝的一次变相施压。
“正戏来了。”秦川对自己如是说。
刚才震惊的诸侯公卿,毕竟也是老油条了,这时的也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了。只是可能各自心中都已经盘算开了:“要立太子了么?那在外就藩,年资更长,地位和修为也更高的楚王和鲁王要怎么办?朝廷会有什么变局?太后怎么看?太师会怎么看?太傅怎么想?国舅会怎么想?”须知这上元宴,只是皇帝陛下赐宴在京的宗室和诸侯。是一场家宴性质的大宴。对朝廷有巨大影响的太后和重臣,按惯例是不出席这种场合的……
听到老太监的唱诺,台下的诸侯公卿不少都露出古怪的神情。因为众所周知,这位京中名义上地位最高的吴王,是个无法修炼的人。
起先大秦朝有惯例,不能修炼的帝子身份虽然尊贵但是无法被封为一字亲王,因为一个无法修炼的人无法利用天地之气对身体进行二次开发。比起二次开发以后的修炼者,各方面都会弱很多,虽担着皇室之名,但事实上只是一个闲散宗室。被封的爵位:帝子最多只能到二字王,比如现在的第五帝子海陵王,第六帝子扶风王。帝姬也只能受封二字郡主,不能被封为公主。
这些郡王虽然也是王爷,但只是单纯的荣誉头衔。名字中带的海陵,扶风并不受他们管辖。也不是他们的食邑。只是这些地方每年税收的十分之一会流入他们的金库。遇上灾年,这点进项也会减少。而且这些王爷不能去封地,一生都要在京,受宗人府管制。一般这些郡王都会自觉远离政治漩涡,过着自己富贵闲散的一生。
但有个例外,那就是当今皇帝的父皇,已经身故的孝文皇帝。孝文皇帝一生颇为传奇,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但由于不能修炼并不为高皇帝重视。当时高皇帝征战天下,扫平不臣。跟在高皇帝身边的都是能征惯战,修为精深的帝子,比如现在的赵王。由于战争时期缺乏后勤人才,那时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安排在帝都长安,筹措粮草。因为孝文皇帝天资聪颖,虽不懂修炼,但有经世济民之才。自他负责筹措粮草以后,后方的粮草转运供应从无贻误,就算遇到恶劣的天灾,亦或是敌军截粮道,也总能奇迹般地化险为夷。因此孝文皇帝在长安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
后来高皇帝自己也承认孝文皇帝能做到这些堪称奇迹,论功勋的话,孝文皇帝的功绩比其他的帝子加起来都要多。没有孝文皇帝坐镇大后方,自己无法扫平那些强敌。于是惯例被打破,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封为一字亲王——代王。
由于连年征战,年长的、有修炼资质的帝子亲王不少都战死沙场。高皇帝一生征战暗伤无数,终于春秋已高的高皇帝感到天寿将尽,到了要确立继承人时候了。但这下高皇帝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声望高、能力强的代王没有修炼资质,修炼天赋极高,后来的殇皇帝,又不被朝臣所熟知。
两难之时,孝文皇帝恰好进京觐见。孝文皇帝远在代地,但对京中局势估计得八九不离十。高皇帝问他关于治国的看法,他对高皇帝说,“以孝治国,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垂拱而天下大治。”高皇帝深以为然,并以“以孝治国”为大秦王朝的国策。
高皇帝又以继承人的问题,问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深知高皇帝的处境和为难。于是讲道:“长者意,不可逆。孝之始也。陛下,旦立储君,我必尽心佐之。”
最终高皇帝立修炼资质极高的殇皇帝为储君,并且在世的最后几年,大力提拔殇皇帝的母族颍川陈氏。
然世事无常,高皇帝大行之后,陈氏把持朝政,架空了年幼的殇皇帝。孝文皇帝也被遭到迫害。由于孝文皇帝声望太高,陈氏不敢迫害太甚,只能把他贬回封地。数年后,年龄渐长的殇皇帝要求大政回归的愿望越来越迫切。陈氏对朝廷的控制也渐渐有心无力,于是陈氏决定破釜沉舟,做最后一搏——发动政变。政变发生在剑元440年七月十五晚上。史称七一五政变。那一夜,天上不期出现了“天狗食日”的奇特天相。导致全长安的犬类都哮叫起来。陈氏的政变队伍受到影响。殇皇帝发现不妙,急忙组织忠于自己羽林卫队,进行殊死抵抗。
但最终殇皇帝还是在政变中为陈氏高手被害,同时实力大损之下的陈氏再也无力控制朝廷。很快,这场动乱在太傅林谢和太师李唐控制北府军后,宣告结束。陈氏势力,被视作谋害殇皇帝的元凶,定为谋反之罪。连根拔起。
有一个问题,殇皇帝无后,而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诸侯和重臣商议后决定拥立当时在做代王的孝文皇帝,即皇帝位。
孝文皇帝在位的50年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把大秦王朝从战后的白地建设成为大陆首屈一指的强国。对内,收回靠近帝都长安的诸侯封地,又把实权诸王封地调到大秦的边疆,形成了九王戍边,大政归一的稳定政治局面。对外,攻取了大宋王朝的巴蜀之地,并在于大齐王朝的中原战争中胜利。成就了孝文时期大秦王朝的大治。
由于,孝文皇帝自己是无法修炼的体质,所以他对那些没有修炼体质的帝子也十分关注。他讲道:“没有无用的帝子,只有用不好帝子的皇父。”对没有修炼体质的帝子,孝文皇帝着重培养他们经世济民的能力。由于当年七一五政变的教训,孝文皇帝也十分注重法统和教化。对“以孝治国”进一步加强。最终他在帝子中比较,找到了一个兼具孝道和才能的,立为一字亲王——梁王。同时,梁王也是当今皇帝的同母弟弟,孝文皇帝和当今太后的幼子。
梁王文采斐然又兼具经世济民之才,在朝廷是太师之外的文臣领袖。就藩后,又为大秦卫戍东部边疆,以一州之地,挫败了东部大齐王朝的数次大规模进攻。
因为,有孝文皇帝和梁王的先例,当今皇帝也从不能修炼的诸帝子中找了一个纯孝之人,立为吴王。那个人就是当今小杨皇后的姐姐,前皇后——章惠杨皇后的儿子。(皇后姓杨,章惠是封号)也就是现在我们的秦川。
但这毕竟是一个实力的世界,孝文皇帝和梁王靠的经世之才和功劳被封为亲王。对于现在的仅凭“纯孝”二字就得封吴王的秦川。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受到了前章惠杨皇后和其身后的杨氏家族的遗泽。很多诸侯面服心不服,特别是那些同样因为没有修炼资质,或者修炼资质不够优秀而只能被封为郡王的宗室。(孝文皇帝定下了九王戍边的惯例,亲王之数不能超过9个。同时为防止宗室规模无限扩大,孝文皇帝还规定,亲王嗣子继位之后只能为郡王,一代降一级,最终成为没有爵位的普通宗室。)
吴王很早就获封,与在座的其他三个帝子相比,他参加的上元宴是最多的。他最早参加的时候,越王,韩王,简王还没被封亲王。那时还是他和他的四哥,如今的楚王一起参见的上元宴。
不得不说,皇室血统非同凡响。有修炼资质的亲王大多惊才绝艳。受此影响上元宴也从单纯的借恭贺紫宸天帝生日举行的家宴,变成了彰显皇室实力的宴会。于是,一年隆重过一年。而帝子献礼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吴王虽然参加了数次上元宴,但从无出彩表现。往往是抄个《孝经》,写99个不同写法的“寿”字……
放在冲龄的时候,诸侯公卿还赞吴王天资聪颖孝心可嘉。当时,楚王很也关照这个他这个吴王弟。但年龄总是要增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不是吴王的学识才能,而是诸侯公卿对他这个吴王的要求。因为,后来的三个帝子实在非常优秀。相比之下,吴王显得实在太过平庸和暗淡。
至于其他人眼中,吴王依然尊贵。但诸侯公卿对他的态度,基于一些嫉妒,或是鄙视,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越来越疏远他。特别是近年越王强势崛起以来,这种趋势愈发显著。越王的个性孤傲,只服从强者,对他这个吴王兄一向不怎么感冒。
诸侯公卿礼数不可不到(在大秦王朝如果逾礼可判为‘僭越’罪)。但有越王在的地方,他们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捧越王,而无视他这个吴王。
于是有了今天,朱雀门前的那一幕。也有了后来,越王把献礼推向高潮后,诸侯公卿齐唱赞歌,而有意无意忽略了他这个地位理应更高的吴王。如果秦川知道这些因果,或许他会认为这是诸侯公卿对皇帝的一次变相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