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往昔(二)速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章,往昔记忆(二)速战
两大帝国往昔岁月里,曾经上演过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较量,也许这是一段历史中闪耀着光辉的个人英雄主义传奇,也许是天朝上国难以忘记却又极力掩盖歪曲的不堪记忆。
“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棉兰王国前国王哈米拉一世遗言
A世纪60年年初,前金融投资商,夏洛克先生受萨克森温莎帝国委托,在西贡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机会接触过这个政府的当地人大都对这个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殖民小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原因很简单:殖民者带来了更好的行政制度,西贡这个繁华之地变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税收,公正的司法,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尊严的生活;自由贸易带来了丰裕廉价的商品和更多就业机会。这一地区,只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兰王国时期幸福,生活也更宽裕。可是,打仗是必须的,在西贡政府存在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这西贡太重要了少了西贡不仅仅是王国瘸了腿的问题。西贡可是棉兰王国的钱袋,唯一的金矿产黄金来源,重要的官仓粮食产区,最主要的实物白银税源地。给宗主国马森帝国上贡的黄金不能少,供应军队的优质粮食和维持国家官僚体系运转的白银税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万分的必要把这个好地方给抢回来,否则这国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后的历任君主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乎,一场又一场的西贡争夺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西贡失守,没死的官老爷带着少量溃败临时兵逃到了自己人控制区,一路狼狈,丢了一路银子。这白花花的银子,追兵捡了一路,行军背囊里银子满满的,跑不动了,也就不追了。大人们总算是暂时安全了。几经辗转,一路向北,这些幸存西贡地区官老爷被送到王宫,见了国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国王和重臣们仔细询问后,大人们“如愿以偿”——人头高升,四处巡游(当然得公费报销了)。不仅是这些丧师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负责这一地区防务的朝中大臣也被赐死。这事也确实有大臣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国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担心西贡驻军利用这个钱袋子割据叛乱,所以不肯重兵驻防这个要地。也许是为了让这些大人们路上安全点,那些临时逃兵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斩首,但不旅游。这些军人级别实在太低,公费旅游是别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费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国王可谓绝对狠角色,不仅对大臣官员临时兵,对普通民众那更是视如草芥一般,动辄处死“xxx贱婢、xxx奴才”,“以整肃宫内风纪,彰显本王威严”。在这位王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官员们自然不会好好对待平民。雷同于东方封建国家大多数历史时期,该国国内官民关系严重对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区完全依仗军队威慑维持统治。只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糊涂,以为国王是好鸟,只是下面的官太坏。事实是:各级官员基本没有好鸟,国王和皇帝从来都不是好鸟。
西贡丢了,这意味着哈米拉一世主要财税来源木有了,几乎只能吃国库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须夺回西贡。哈米拉一世虽然凶残,但并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科学道理,只有在做足了充分准备,有足够的胜利把握之后,才可以发动战争夺回西贡。务必速战速决,一举夺回西贡。次年二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A世纪60年2月21日,大军开拔,杀奔西贡。
A世纪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军来袭的西贡殖民军决定主动迎敌,御敌境外,计划以一次坚决果断的野战击溃敌军攻击部队,守住西贡地区。这计划看似疯狂,却是最合理的御敌策略:其一,西贡城区无城防工事、无险可守,其二,部分当地人可能会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御区外御敌失败,西贡地区的财物有足够时间转移。曾有人反对该计划,要求坚守西贡港,理由是敌军声势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贡港可以得到港内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仅仅是防守西贡港,无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农业区和矿区返还给了哈密拉国王,增加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A世纪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位于西贡地区北部,盛产优质棉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首次大规模交战。萨克森温莎帝国远征军陆战部队主力6000人VS棉兰王国主力野战部队及支援力量四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还夹杂有大量非军事人员。远征军统帅是吉森霍夫曼陆军少将,棉兰军则有国王哈米拉一世亲自率领。
严格的说,这支殖民地远征军其实并不在帝国战斗序列内,它是一支职业化军队,一支雇佣军部队,一支政府仅负责牵头的股份制部队。兵种上,该部几乎全是步兵,没有任何铠甲,只是着统一样式制服以便识别。武器方面,该部使用帝国军最新高科技装备,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该枪属短管滑膛枪,使用定装弹药,部分部件使用软铜,利用枪管后方杠杆压力杆提高气密性。除了枪士兵们还并备有自卫短剑和古典主义手榴弹(填满火药的小金属罐)。与中央大陆其他文明人军队相比,该部放弃了性能优良的金属板甲和其他任何铠甲,甚至连盾牌都没带,主要是为了减轻行军负担,让士兵更好的保存体力,提高战斗效能。同样的目的,该部还备有一支随行辎重车队携载弹药和后勤装备。这支军队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为海军军舰上拆下的18门海军轻型甲板加农炮,科学名称“加郎炮”(这个就是前膛的了)。
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这种火炮,这里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苏格兰的一家叫加农公司的钢铁厂,发明了一种短炮身的轻型重炮——加朗炮。轻型是指炮的重量轻,重炮是指发射的炮弹重量大。
以往加农炮发展的技术路线是想打得远。因为想打得远,所以炮管长、装火药多、膛压也高,因为炮管长、膛压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纪末,发射32磅弹的重型加农炮已经重达5吨左右,木质的大帆船上,这种重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不然会把船压翻。瑞典海军的瓦萨号就因为装炮太多、位置过高,所以在下水的头一天就伴着一阵礼炮声倾覆沉没了。
英国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推出一种简化版,把膛压降下来,炮管就能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也能装更多的火炮。早期舰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弹丸之间的间隙太大,容易侧露(游隙大),当时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门、尺寸不一的的各种炮弹,很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时炮管和弹丸之间要预留一些间隙,典型的间隙大约能插进一根筷子(1/4英寸),这也浪费了火药气体的能量。打炮的时候,炮弹在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在炮管里磕磕撞撞前进,有点像跳着桑巴舞向前飞奔,出炮口的瞬间,往哪边跳并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尽管重型加农炮理论上能打几公里,但实际的舰炮交战距离,不过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没走那种更重更长的技术路线,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压,提高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这样,加朗炮重量就只相当于同口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舰上能装更多的火炮,也能装在主甲板上,不会影响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装填,射击速也比普通加农炮快许多。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皇家海军大批装备了这种不占编制的加朗炮,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尔加,纳尔逊少将指挥27艘英国战舰,分为两队,直插由33艘军舰组成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那一天,风力很小,风帆战舰航速慢得吓人,只有二三节的航速(比人走路还慢一半),接近敌舰的过程长达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法西舰队打了很多轮炮,英舰损失不小,胜利号上的纳尔逊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还击,卧倒隐蔽,他就衣着光鲜地站在最显眼的后甲板指挥战斗。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炮手们保存体力,等到接近的时候,能保持更快的射击速度,另外,他对他舰长手里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制敌。果然,法舰看到英国人缓缓接近,就把人员集中在上甲板,想通过接舷肉博,打英国佬一个措手不及,俘获英军旗舰胜利号。400多位法国海军陆战队和水手们,手执炸弹、火枪、短刀之类的武器,跃跃欲试,不过,历史没给他们机会。胜利号上的两门加朗炮打响了,1000颗火枪子弹扫荡了法舰的甲板。一瞬间,那么多那么多法国人变成了筛子,剩下的被吓成了傻子。法国人舰长就只有举起白旗投了降,因为他认为英舰的火力远比他们强大,部下死伤惨重,无法继续战斗,再抵抗毫无意义。这一战役中,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则在战斗中被狙击手击中,伤重不治,阵亡。海战的尾声,“胜利”号对掉头逃跑的联合舰队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示送行,纳尔逊就在这炮声中与世长辞。
除了“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陆战版本加朗炮(Carronade),还有一样特殊兵器——法尔科内炮,该炮口径为50mm,身管长度却足足有三米,后装式(从后膛装弹),使用定装炮弹和旋杆压力气密装置,射击速度远快于前膛炮,可达每分钟6发。值得一提的是该炮采用了双层炮体工艺,内层炮膛为黄铜精铸外层为锻铁,炮膛为高精度水钻加工,有膛线,弹道性能优良,射击精度远高于当时的铸造火炮,精准射程可达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发射特制的尖头实心弹,用于射击敌方阵营的单个重要目标,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该部装备了3门法尔内科炮,作为VIP目标专用狙击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编制组织上,萨克森温莎帝国这支编外部队属于近代化职业军队,军官能及时有效的传达执行命令,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官兵战斗意志极强。这样的军队整体战斗力远高于同等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封建军队。
…………
与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的北欧宜家简约风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国王的大军则是步兵为主的波西米亚风格混搭,有种爱喝摩卡咖啡文艺青的感觉。骑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个细分型人类兵种齐全,甚至还有非人类部队上古巨兽军——一百五十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助战。火力支援部队为装备200余门野战火炮的皇家野战炮兵。作为御驾亲征型大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和防具都属于当时落后国家的顶级配置:
骑兵只有1200人。对于非游牧国家来说,骑兵从来都是难得的奢侈品,何况该国地处热带,不产马匹。该国配置骑兵,更多的只是礼仪作用和象征意义。300名骑兵,本国世家子弟,具装型重骑兵配置,备有华丽的马铠,使用鎏金马槊、银质骨朵(小头狼牙棒),腰间还有大马士革短刀……该部更像是一支彰显王室威严的仪仗队。600名冲击型重甲骑兵,装备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骑兵,披挂背心装简易铁片扎甲,使用弓箭和自卫砍刀。这两支部队是雇佣军性质,确实是打仗的,士兵全部来自北方草原的蛮族,历来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称。
步兵,分属于六支部队,每支部队编制数5000人,称为“一军”。士兵全是本国人,全部披甲,弓箭手着半身皮甲,格斗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数以上着铁片扎甲,装备有圆盾,其中还夹杂着使用长杆火铳和燧发枪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热兵器混杂的和稀泥花队普通步兵,还有一支专业的纯队遂发火枪步兵部队,该部也是5000的编制,全部使用燧发枪作战,作为全军的精锐,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铁甲(扎甲),号称国之铁壁,番号为皇家燧发枪射击军,别称“铁人军”,被国王视作全军的骄傲。
军事科普:
扎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劈砍难入。(通常,刀剑质量不好或军士羸弱无力才会有这个效果)。后期发展为挂甲,横向甲片用绳索皮条紧密连接,伸缩部件则用活动式皮条绳索穿组使得上下两层甲片可以伸缩运动。理论上说,扎甲上的缝隙基本与人体平行,即使从伸缩部位的空隙钻入,兵刃劈砍过来也会被上下叠压的甲片压制在一个和人肌体平行的角度,难以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但如果进攻者采用直刺战术动作攻击,扎甲几乎无法保护它的使用者。这也是扎甲地区军队热衷于装备矛和槊等刺杀兵器的原因。扎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后期出现铁片制扎甲,中国地区还曾大量使用过纸甲和绢甲。中国和中亚国家不同时代都有所装备,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这段就是咱给补充的。)
该国军队大量装备了燧发枪,保守估计有12000到14000支,但仅仅是数量上的燧发枪。由于当时中央大陆国家的武器出口禁令,这些遂发火枪几乎全部采购自中央大陆国家的各个地下民营兵工厂,为转轮式燧发枪(在枪机上安有燧石,利用撞击时发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较火绳枪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径11mm,枪筒长90厘米,全长1.35米。在该厂被执法机构查封前,一直生意兴隆,还有自己的行业品牌,青海龙(青海化隆不仅仅传授拉面技术)。当时,不发达国家在世界殖民风暴压力下非常须要枪支这种身管热兵器,地下军购中介那里订单纷至如雪花。这个黑厂产量十分可观,单是11mm这一型号的燧发枪就至少生产了50000支,虽是地下黑兵工厂出品,有如此大的制造数量,应该完全可视作制式枪械了。虽然这货看上去也真的像是制式枪,但作坊货就是作坊货,总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枪管。
有图纸的情况下,枪支制造最主要的难度就在于枪管,枪管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热量。因此,枪管制造必须要用特殊材料,否则枪的精确度和杀伤力就会减弱,甚至会发生枪管爆裂的危险。正规厂家,除了枪管要用有特殊强度性能金属材料,钻孔机无震动冷钻钻孔,还要用车床、铣床等设备和工具,进行精加工,有的还要二次热处理,甚至多次淬火。当下的黑厂,或者说地下兵工厂,这事超级简约,枪管制造流程只需要从一跟长度合适的建筑工地粗钢筋上打出枪洞来,然后从里面打出膛线,外面车床去掉多余金属。更低档的黑厂枪管大体上是用熟铁板卷制锻焊而成,类似于无缝钢管工艺。这对工匠技术要求很高,容易有成品率低,产量不高的问题。文中这家青海龙兵工厂,枪管是用铁条缠绕钢芯或铜芯锻打的。这样的枪管强度上完全无法与黑厂正规工艺相比,正规厂就更别说了。这枪火药装多了,炸膛100%,甚至发射次数多了,枪管某个非枪口部位也会喷火。不过,在发达国家联盟的军事技术封锁下,落后国家也就能买到这样的武器了。
国王的军事顾问称:“未来的步兵部队就是这种样子的,使用遂发火枪作战,还要保留威武的铁甲。王国军人着铁甲是保留军队的传统作风和历史传承。”“步兵炮兵协同作战,这是将来的大趋势。能够远程歼敌的炮兵将变得日益重要。”“我国要建立这样的军队。”
上述话语有王婆卖瓜的成分,但足以证明棉兰王国统治者的军事思想并不落后,至少是足够重视炮兵的。武器装备上,只要能买的进来,总是能跟上时代。面对当时世界各地四处抢掠的殖民者,哈米尔一世早有准备,砸下巨资组建了皇家野战炮兵部队。该国没有能力制造火炮,王国炮兵全洋货,装备有200余门同一口径规格前膛铸造铜炮,全部购自宗主国马森帝国。这些火炮为马森帝国军标准制式中型野战炮,为铜制前膛炮,炮重800千克,炮身长2.5米,口径10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有简易瞄具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为圆筒状或球状金属物,内有火药。该炮采用硬木制炮车装载,可用于攻守城寨和大兵团野战。这些重型武器,历来是哈米拉一世最为自豪的,马森帝国出品,这在当时可是世界顶级先进武器。国际军火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小国从哪家买了大杀器就是跟哪家结盟纳投名状,就得效忠这家大国。从地利角度和人文传统,文化习俗等角度看,哈米尔一世也只能从马森帝国买军火。另外,别家谁也没法卖给他如此数量的火炮。
比这火枪火炮更厉害的力量似乎来自于大自然,恐怖巨兽大象。该国使用大象作为攻伐武器已有千年历史,到了热兵器时代依然乐此不疲。对人类步兵来说,那恐怖巨兽的冲击力和威慑力堪比二十世纪问世的坦克。150辆坦克冲过来,手里只有步枪的你将如何应对??怕不怕??缴枪投降??还是绝望的看着子弹被弹飞,枪变烧火棍??
有此雄师,国王陛下此次出征仿佛胜券在握,对他来说这似乎只是一次胜利巡游,也是一场彰显国王威严的战争大戏。既然是展示威严把朝廷主要领导班子都带了过来是必须的,还带了十几个合口味的妃子,小家庭内部也得和谐嘛。此次出征,也算是国王陛下赏赐众臣子和爱妃看个热闹。这样一来,除了战斗部队和必要的该国领导阶层,队伍中还夹杂有大量的“贵宾游客及其”后勤人员,包括国王和其他领导的随行服务员。人多,人杂,后勤压力大,战斗效率必受影响,尤其是行军速度上,但在哈米尔一世看来,这都不是大问题。他把这一国的主力部队都带来了,有必胜把握。
A世纪60年3月11日上午10时,西贡地区北部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两军遭遇。
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迅速调整为标准的线列步兵空心方阵防御阵型,步兵在外,炮兵和辎重居中。等了好一会儿,临近中午时分,棉兰王国的骑兵才从侧翼杀过来。一阵阵排枪,接近方阵的骑兵纷纷应声倒地,弓骑兵丝毫没有机会前进到放箭的距离,而冲击型骑兵面对步枪刺刀阵从来都是作死,即使有重型扎甲,16mm步枪的球形铅弹依然可以从扎甲缝隙中穿进他们的身体。
侧翼迂回包抄进攻的结果是骑兵们丢下了几百具尸体,仅仅损耗了敌人的弹药。第一阵,棉兰王国败。
本是信心满满的哈米尔一世不想第一轮回合就触了霉头。他觉得诧异,“这敌军跟兵书上的不一样啊。可不管怎样,我人多,我能赢。”他觉得是前线司令官的指挥有问题。午餐后,大军在敌军阵前展开,气势恢宏。国王陛下则登上火线后350米外木质高台亲自观摩指挥战斗。300米,貌似有些近,不过这高台上有10层面厚的防护木墙,应该当前已知武器的防护安全系数100%,请领导放心。
这位国王惊奇的发现“敌军就这么点人,敌军的炮居然这么少”,那就没必要瞎耽误功夫了。哈米尔一世命令:“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铁人军护驾,其余的都给我上。”这是典型的蛮族一波流打法。
一波流(也叫一刀流,猪突,野猪突击),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某个战术型机会,在己方力量远强于对手的情况下,或者主官认为己方能全力一击打垮对手的情况下,集中全部力量发起一波全力进攻一举击垮对手。一波流,只攻一波,但却是全力以赴的一波。此战术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属性。许多二战纪录片中,日本军队经常呈现这么的现象: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官兵们先高呼一声“天皇陛下万岁”,然后该拔军刀的拔军刀,该上刺刀的上刺刀,野猪一窝蜂,玩命往前冲,兔子急急。最终上演了整个部队全编制模式的团体冲击,也即是猪突攻击。这一战术在冷兵器年代非常多见,在欧洲和亚洲的前史上屡次呈现。但是在进入火器年代后,这种会构成本身无穷伤亡的战术现已逐渐退出前史。只有日本陆军依然抱着猪突战术不放,因为猪突战术从前给日军带来了成功。抗战时期,日军的对手自动兵器太少,无法构成密布的火力网,所以日军这种脑残的猪突战术又一次再三成功,后来碰上了美军,就没有后来了。
回到白露原战场。哈米拉一世一声令下,皇家炮兵炮响了,200多发炮弹飞向了敌军空心方阵,黑火药炮弹只是炸的够响,威力并不大,另外射击精度实在感人,三位数的炮弹仅仅给敌方造成了十几个人的伤亡,远征军依然阵型严整,毕竟才死了几个人而已,谁都扛得住。古人诗云“百炮才闻几人死”,一点都不虚。这丑事可以理解为:“这一轮是试射嘛,下一波才是真打。”可是试射后怎么调整,东方炮兵从来都是凭检验,没有什么成文的资料,也没有科学验证的瞄准校准技术。说白了,这炮兵就是估摸着瞎打,那下一波,也只能是试射。那个时代,东方国家火炮射击的主要意义在于“听响”,让自己人听了炮声鼓舞士气,让敌人听了炮弹爆炸声,看了喷薄的火焰,也许会被吓瘫。
炮声就是命令,战象和步兵开始蜂拥向前,各兵种混杂着密密麻麻一堆堆向前移动。依据传统军事理论,这平原地形上,文明人远征军大概率上是扛不住这几万人野猪般集团冲锋的。可那天胜利女神注定是在文明人这边,文明人手里握着高射速新式后装步枪。
棉兰王国皇家又一轮炮,试射范,效果还是不咋地,然后就得停止射击了,再打就打着自己人了。这时候,空心方阵里的敌军炮兵开炮了。一轮炮响过后,无数的铅弹小圆珠下雨般砸到王国大军官兵身上,一大片人瞬间倒地。敌军的武器真尼玛恐怖,可军令如山,冲锋只能继续,冲锋部队接近到距离敌军80米时,火器手准备开火了,可敌军抢了先。只见敌军阵中腾起一片火焰,冲在最前面的人一片片倒下。敌军步枪不断射击,一轮又一轮,那射速快的超乎想象。靠前的士兵们减慢了前进速度,队伍变得有些拥挤,敌军的大炮又响了,一片弹雨洒落到冲锋队伍里,更严重的伤亡。有些士兵们惊奇的发现敌军居然可以集火射击把大象打死,这在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敌军中有一种火炮,可以准确的击毙大象。随着前方大象不断倒毙,后面的大象怕了,有的就地跪下,停止前进,有的开始掉头逃窜,这可不是好事,有的冲锋士兵也开始调头回撤。紧接着,更糟糕的消息从后方传来——国王死了,国王死了。
前方,敌军火力密集铁壁坚阵,阵列中,己方一片混乱死伤惨重,后方,有人大喊国王死了。猪突大军一片混乱,这时的溃退已是不可避免。后方铁人军掩护大人们撤走的消息传来,猪突大军瞬间彻底奔溃了。士兵,大象,相互混杂,各跑各的,不管他人死活,不少士兵命丧己方大象脚下。更糟的是敌军追了过来,士兵们完全无法组织抵抗,只能一路被屠杀,大军溃不成军,火炮辎重被敌军悉数缴获……
原来,远征军早就注意到了高台上的国王,在棉兰王国皇家炮兵第一次开火时,远征军的法尔科内狙击火炮也响了,三门火炮连续多次射击,不仅是高台上的看戏国王被炮弹洞穿跌落下来,同站一台的将领重臣也有多人被当场击毙。炮弹击毙了国王,国王的死导致了一场大溃败,这仅仅是那天的事情。后来的事,国王的死让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多年后,军事历史学家评论此战役称:速战速决,速战速决,可遭遇速决的未必是敌军。一颗子弹足以引发一场战争,而一颗炮弹也足以决定一段历史。
国王死了,对于国王的近臣们来说,这是件坏事,可对于王子们来说,机会来了。
大王子坐镇首都兰城,有法定意义上的继位权。可二王子作为铁人军的指挥官,国王死后他可以顺势掌握了王国军队的主力,手握重兵,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二王子也是这样想的,他果断率部撤退,又派亲信在回撤途中趁乱杀死了多位重臣。途中,整顿溃兵,假传圣旨,任用亲信,将大军牢牢的控制在手里。途中,假造圣旨继位,号召各地亲王,征讨兰城逆党,任用自己家臣搞了个小朝廷。
兰城那边,大王子也没闲着,“你有军队,我有国库,有钱就有兵”。哥哥那边,假圣旨,继位仪式,小朝廷,勤王诏,讨逆诏书,一样不拉。随后的几年里,这王室俩兄弟之间的情义急剧升温,每天都想着对方,念叨对方,双方部下你死我活互杀甚欢,这个瘸腿国自然也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了。两个好儿子,继承了他们父亲好勇斗狠的个性,以及从来不把底下人当人看的行事风格。打仗就是打钱,打仗就是拼人,棉兰王国同时出现俩国王,税收和兵役可不止是加了一倍。
当然,西贡地区除外,这里由殖民军控制,至少是没有战争的,老百姓不用担心被拉丁拉夫,实际赋税水平也比其王国统治时期低多了。这里有公平合理的赋税,正义公道的司法,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和可观的劳动报酬。随着内战战火蔓延,殖民军控制区成了迦南美地人间乐土。
从A世纪60年到A世纪65年,整整六年,棉兰王国一直在内战中煎熬。两位王子带领各自的军事集团不惜一切代价相互厮杀。为了买到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占据装备优势,他们甚至与包括杀父仇人殖民军在内的各路军火商展开贸易合作,包括:各种贵金属买军火,粮食换军火,木材换军火,奴隶换军火……为了得到充足的军费,兄弟俩更是敢于挖地三尺,收税收出土地爷,还四处借贷筹措军费。原本算是富庶之地的棉兰愣是被兄弟俩给折腾成了黑非洲。
期间,大王子彰显王室大度,多次跟邻国做的点房地产生意,争议地区悉数割地卖给邻国,换取大笔金银充作军费。二王子人穷志短,急病乱投医,办了些二货专属大事,最为经典的就是:A世纪63年,二爷征收重税从西贡买来军火,编练了新军,然后再用这批新军和军火去攻打西贡地区金矿,意图夺占金矿获取稳定财源。二王子占了金矿,确实抢到不少黄金,但很快就被西贡方面的殖民军赶了出去,算下来损兵折将得不偿失。西贡方面为此彻底断绝了二王子的军火供应。缺乏先进武器,财力上不占优势的二王子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A世纪65年,尘埃落定,大度的大王子终于消灭了够二的二王子,算是一统河山,大王子正式加冕为哈米拉二世。也是在这一年,西贡地方政府居然也离奇的二了一回。
A世纪65年6月,西贡地方殖民政府与萨克森温莎帝国中央政府签署协议,出巨资赎买了帝国在该殖民地的全部股份,西贡由萨克森温莎帝国的法定殖民地改称为有外交自主权的西贡自治领,从而实现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全面独立。帝国中央政府那里的中央税和股份分红确实是不用再缴纳了,可这法定靠山也没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哈密拉二世开始酝酿一场战争。新国王想要收回这个钱袋子,他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
“我军要不惜一切代价,驱逐殖民者,夺回西贡。”
第三章,往昔记忆(二)速战
两大帝国往昔岁月里,曾经上演过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较量,也许这是一段历史中闪耀着光辉的个人英雄主义传奇,也许是天朝上国难以忘记却又极力掩盖歪曲的不堪记忆。
“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棉兰王国前国王哈米拉一世遗言
A世纪60年年初,前金融投资商,夏洛克先生受萨克森温莎帝国委托,在西贡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机会接触过这个政府的当地人大都对这个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殖民小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原因很简单:殖民者带来了更好的行政制度,西贡这个繁华之地变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税收,公正的司法,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尊严的生活;自由贸易带来了丰裕廉价的商品和更多就业机会。这一地区,只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兰王国时期幸福,生活也更宽裕。可是,打仗是必须的,在西贡政府存在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这西贡太重要了少了西贡不仅仅是王国瘸了腿的问题。西贡可是棉兰王国的钱袋,唯一的金矿产黄金来源,重要的官仓粮食产区,最主要的实物白银税源地。给宗主国马森帝国上贡的黄金不能少,供应军队的优质粮食和维持国家官僚体系运转的白银税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万分的必要把这个好地方给抢回来,否则这国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后的历任君主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乎,一场又一场的西贡争夺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西贡失守,没死的官老爷带着少量溃败临时兵逃到了自己人控制区,一路狼狈,丢了一路银子。这白花花的银子,追兵捡了一路,行军背囊里银子满满的,跑不动了,也就不追了。大人们总算是暂时安全了。几经辗转,一路向北,这些幸存西贡地区官老爷被送到王宫,见了国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国王和重臣们仔细询问后,大人们“如愿以偿”——人头高升,四处巡游(当然得公费报销了)。不仅是这些丧师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负责这一地区防务的朝中大臣也被赐死。这事也确实有大臣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国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担心西贡驻军利用这个钱袋子割据叛乱,所以不肯重兵驻防这个要地。也许是为了让这些大人们路上安全点,那些临时逃兵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斩首,但不旅游。这些军人级别实在太低,公费旅游是别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费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国王可谓绝对狠角色,不仅对大臣官员临时兵,对普通民众那更是视如草芥一般,动辄处死“xxx贱婢、xxx奴才”,“以整肃宫内风纪,彰显本王威严”。在这位王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官员们自然不会好好对待平民。雷同于东方封建国家大多数历史时期,该国国内官民关系严重对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区完全依仗军队威慑维持统治。只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糊涂,以为国王是好鸟,只是下面的官太坏。事实是:各级官员基本没有好鸟,国王和皇帝从来都不是好鸟。
西贡丢了,这意味着哈米拉一世主要财税来源木有了,几乎只能吃国库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须夺回西贡。哈米拉一世虽然凶残,但并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科学道理,只有在做足了充分准备,有足够的胜利把握之后,才可以发动战争夺回西贡。务必速战速决,一举夺回西贡。次年二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A世纪60年2月21日,大军开拔,杀奔西贡。
A世纪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军来袭的西贡殖民军决定主动迎敌,御敌境外,计划以一次坚决果断的野战击溃敌军攻击部队,守住西贡地区。这计划看似疯狂,却是最合理的御敌策略:其一,西贡城区无城防工事、无险可守,其二,部分当地人可能会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御区外御敌失败,西贡地区的财物有足够时间转移。曾有人反对该计划,要求坚守西贡港,理由是敌军声势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贡港可以得到港内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仅仅是防守西贡港,无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农业区和矿区返还给了哈密拉国王,增加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A世纪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位于西贡地区北部,盛产优质棉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首次大规模交战。萨克森温莎帝国远征军陆战部队主力6000人VS棉兰王国主力野战部队及支援力量四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还夹杂有大量非军事人员。远征军统帅是吉森霍夫曼陆军少将,棉兰军则有国王哈米拉一世亲自率领。
严格的说,这支殖民地远征军其实并不在帝国战斗序列内,它是一支职业化军队,一支雇佣军部队,一支政府仅负责牵头的股份制部队。兵种上,该部几乎全是步兵,没有任何铠甲,只是着统一样式制服以便识别。武器方面,该部使用帝国军最新高科技装备,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该枪属短管滑膛枪,使用定装弹药,部分部件使用软铜,利用枪管后方杠杆压力杆提高气密性。除了枪士兵们还并备有自卫短剑和古典主义手榴弹(填满火药的小金属罐)。与中央大陆其他文明人军队相比,该部放弃了性能优良的金属板甲和其他任何铠甲,甚至连盾牌都没带,主要是为了减轻行军负担,让士兵更好的保存体力,提高战斗效能。同样的目的,该部还备有一支随行辎重车队携载弹药和后勤装备。这支军队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为海军军舰上拆下的18门海军轻型甲板加农炮,科学名称“加郎炮”(这个就是前膛的了)。
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这种火炮,这里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苏格兰的一家叫加农公司的钢铁厂,发明了一种短炮身的轻型重炮——加朗炮。轻型是指炮的重量轻,重炮是指发射的炮弹重量大。
以往加农炮发展的技术路线是想打得远。因为想打得远,所以炮管长、装火药多、膛压也高,因为炮管长、膛压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纪末,发射32磅弹的重型加农炮已经重达5吨左右,木质的大帆船上,这种重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不然会把船压翻。瑞典海军的瓦萨号就因为装炮太多、位置过高,所以在下水的头一天就伴着一阵礼炮声倾覆沉没了。
英国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推出一种简化版,把膛压降下来,炮管就能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也能装更多的火炮。早期舰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弹丸之间的间隙太大,容易侧露(游隙大),当时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门、尺寸不一的的各种炮弹,很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时炮管和弹丸之间要预留一些间隙,典型的间隙大约能插进一根筷子(1/4英寸),这也浪费了火药气体的能量。打炮的时候,炮弹在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在炮管里磕磕撞撞前进,有点像跳着桑巴舞向前飞奔,出炮口的瞬间,往哪边跳并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尽管重型加农炮理论上能打几公里,但实际的舰炮交战距离,不过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没走那种更重更长的技术路线,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压,提高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这样,加朗炮重量就只相当于同口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舰上能装更多的火炮,也能装在主甲板上,不会影响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装填,射击速也比普通加农炮快许多。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皇家海军大批装备了这种不占编制的加朗炮,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尔加,纳尔逊少将指挥27艘英国战舰,分为两队,直插由33艘军舰组成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那一天,风力很小,风帆战舰航速慢得吓人,只有二三节的航速(比人走路还慢一半),接近敌舰的过程长达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法西舰队打了很多轮炮,英舰损失不小,胜利号上的纳尔逊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还击,卧倒隐蔽,他就衣着光鲜地站在最显眼的后甲板指挥战斗。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炮手们保存体力,等到接近的时候,能保持更快的射击速度,另外,他对他舰长手里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制敌。果然,法舰看到英国人缓缓接近,就把人员集中在上甲板,想通过接舷肉博,打英国佬一个措手不及,俘获英军旗舰胜利号。400多位法国海军陆战队和水手们,手执炸弹、火枪、短刀之类的武器,跃跃欲试,不过,历史没给他们机会。胜利号上的两门加朗炮打响了,1000颗火枪子弹扫荡了法舰的甲板。一瞬间,那么多那么多法国人变成了筛子,剩下的被吓成了傻子。法国人舰长就只有举起白旗投了降,因为他认为英舰的火力远比他们强大,部下死伤惨重,无法继续战斗,再抵抗毫无意义。这一战役中,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则在战斗中被狙击手击中,伤重不治,阵亡。海战的尾声,“胜利”号对掉头逃跑的联合舰队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示送行,纳尔逊就在这炮声中与世长辞。
除了“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陆战版本加朗炮(Carronade),还有一样特殊兵器——法尔科内炮,该炮口径为50mm,身管长度却足足有三米,后装式(从后膛装弹),使用定装炮弹和旋杆压力气密装置,射击速度远快于前膛炮,可达每分钟6发。值得一提的是该炮采用了双层炮体工艺,内层炮膛为黄铜精铸外层为锻铁,炮膛为高精度水钻加工,有膛线,弹道性能优良,射击精度远高于当时的铸造火炮,精准射程可达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发射特制的尖头实心弹,用于射击敌方阵营的单个重要目标,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该部装备了3门法尔内科炮,作为VIP目标专用狙击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编制组织上,萨克森温莎帝国这支编外部队属于近代化职业军队,军官能及时有效的传达执行命令,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官兵战斗意志极强。这样的军队整体战斗力远高于同等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封建军队。
…………
与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的北欧宜家简约风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国王的大军则是步兵为主的波西米亚风格混搭,有种爱喝摩卡咖啡文艺青的感觉。骑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个细分型人类兵种齐全,甚至还有非人类部队上古巨兽军——一百五十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助战。火力支援部队为装备200余门野战火炮的皇家野战炮兵。作为御驾亲征型大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和防具都属于当时落后国家的顶级配置:
骑兵只有1200人。对于非游牧国家来说,骑兵从来都是难得的奢侈品,何况该国地处热带,不产马匹。该国配置骑兵,更多的只是礼仪作用和象征意义。300名骑兵,本国世家子弟,具装型重骑兵配置,备有华丽的马铠,使用鎏金马槊、银质骨朵(小头狼牙棒),腰间还有大马士革短刀……该部更像是一支彰显王室威严的仪仗队。600名冲击型重甲骑兵,装备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骑兵,披挂背心装简易铁片扎甲,使用弓箭和自卫砍刀。这两支部队是雇佣军性质,确实是打仗的,士兵全部来自北方草原的蛮族,历来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称。
步兵,分属于六支部队,每支部队编制数5000人,称为“一军”。士兵全是本国人,全部披甲,弓箭手着半身皮甲,格斗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数以上着铁片扎甲,装备有圆盾,其中还夹杂着使用长杆火铳和燧发枪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热兵器混杂的和稀泥花队普通步兵,还有一支专业的纯队遂发火枪步兵部队,该部也是5000的编制,全部使用燧发枪作战,作为全军的精锐,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铁甲(扎甲),号称国之铁壁,番号为皇家燧发枪射击军,别称“铁人军”,被国王视作全军的骄傲。
军事科普:
扎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劈砍难入。(通常,刀剑质量不好或军士羸弱无力才会有这个效果)。后期发展为挂甲,横向甲片用绳索皮条紧密连接,伸缩部件则用活动式皮条绳索穿组使得上下两层甲片可以伸缩运动。理论上说,扎甲上的缝隙基本与人体平行,即使从伸缩部位的空隙钻入,兵刃劈砍过来也会被上下叠压的甲片压制在一个和人肌体平行的角度,难以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但如果进攻者采用直刺战术动作攻击,扎甲几乎无法保护它的使用者。这也是扎甲地区军队热衷于装备矛和槊等刺杀兵器的原因。扎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后期出现铁片制扎甲,中国地区还曾大量使用过纸甲和绢甲。中国和中亚国家不同时代都有所装备,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这段就是咱给补充的。)
该国军队大量装备了燧发枪,保守估计有12000到14000支,但仅仅是数量上的燧发枪。由于当时中央大陆国家的武器出口禁令,这些遂发火枪几乎全部采购自中央大陆国家的各个地下民营兵工厂,为转轮式燧发枪(在枪机上安有燧石,利用撞击时发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较火绳枪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径11mm,枪筒长90厘米,全长1.35米。在该厂被执法机构查封前,一直生意兴隆,还有自己的行业品牌,青海龙(青海化隆不仅仅传授拉面技术)。当时,不发达国家在世界殖民风暴压力下非常须要枪支这种身管热兵器,地下军购中介那里订单纷至如雪花。这个黑厂产量十分可观,单是11mm这一型号的燧发枪就至少生产了50000支,虽是地下黑兵工厂出品,有如此大的制造数量,应该完全可视作制式枪械了。虽然这货看上去也真的像是制式枪,但作坊货就是作坊货,总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枪管。
有图纸的情况下,枪支制造最主要的难度就在于枪管,枪管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热量。因此,枪管制造必须要用特殊材料,否则枪的精确度和杀伤力就会减弱,甚至会发生枪管爆裂的危险。正规厂家,除了枪管要用有特殊强度性能金属材料,钻孔机无震动冷钻钻孔,还要用车床、铣床等设备和工具,进行精加工,有的还要二次热处理,甚至多次淬火。当下的黑厂,或者说地下兵工厂,这事超级简约,枪管制造流程只需要从一跟长度合适的建筑工地粗钢筋上打出枪洞来,然后从里面打出膛线,外面车床去掉多余金属。更低档的黑厂枪管大体上是用熟铁板卷制锻焊而成,类似于无缝钢管工艺。这对工匠技术要求很高,容易有成品率低,产量不高的问题。文中这家青海龙兵工厂,枪管是用铁条缠绕钢芯或铜芯锻打的。这样的枪管强度上完全无法与黑厂正规工艺相比,正规厂就更别说了。这枪火药装多了,炸膛100%,甚至发射次数多了,枪管某个非枪口部位也会喷火。不过,在发达国家联盟的军事技术封锁下,落后国家也就能买到这样的武器了。
国王的军事顾问称:“未来的步兵部队就是这种样子的,使用遂发火枪作战,还要保留威武的铁甲。王国军人着铁甲是保留军队的传统作风和历史传承。”“步兵炮兵协同作战,这是将来的大趋势。能够远程歼敌的炮兵将变得日益重要。”“我国要建立这样的军队。”
上述话语有王婆卖瓜的成分,但足以证明棉兰王国统治者的军事思想并不落后,至少是足够重视炮兵的。武器装备上,只要能买的进来,总是能跟上时代。面对当时世界各地四处抢掠的殖民者,哈米尔一世早有准备,砸下巨资组建了皇家野战炮兵部队。该国没有能力制造火炮,王国炮兵全洋货,装备有200余门同一口径规格前膛铸造铜炮,全部购自宗主国马森帝国。这些火炮为马森帝国军标准制式中型野战炮,为铜制前膛炮,炮重800千克,炮身长2.5米,口径10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有简易瞄具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为圆筒状或球状金属物,内有火药。该炮采用硬木制炮车装载,可用于攻守城寨和大兵团野战。这些重型武器,历来是哈米拉一世最为自豪的,马森帝国出品,这在当时可是世界顶级先进武器。国际军火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小国从哪家买了大杀器就是跟哪家结盟纳投名状,就得效忠这家大国。从地利角度和人文传统,文化习俗等角度看,哈米尔一世也只能从马森帝国买军火。另外,别家谁也没法卖给他如此数量的火炮。
比这火枪火炮更厉害的力量似乎来自于大自然,恐怖巨兽大象。该国使用大象作为攻伐武器已有千年历史,到了热兵器时代依然乐此不疲。对人类步兵来说,那恐怖巨兽的冲击力和威慑力堪比二十世纪问世的坦克。150辆坦克冲过来,手里只有步枪的你将如何应对??怕不怕??缴枪投降??还是绝望的看着子弹被弹飞,枪变烧火棍??
有此雄师,国王陛下此次出征仿佛胜券在握,对他来说这似乎只是一次胜利巡游,也是一场彰显国王威严的战争大戏。既然是展示威严把朝廷主要领导班子都带了过来是必须的,还带了十几个合口味的妃子,小家庭内部也得和谐嘛。此次出征,也算是国王陛下赏赐众臣子和爱妃看个热闹。这样一来,除了战斗部队和必要的该国领导阶层,队伍中还夹杂有大量的“贵宾游客及其”后勤人员,包括国王和其他领导的随行服务员。人多,人杂,后勤压力大,战斗效率必受影响,尤其是行军速度上,但在哈米尔一世看来,这都不是大问题。他把这一国的主力部队都带来了,有必胜把握。
A世纪60年3月11日上午10时,西贡地区北部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两军遭遇。
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迅速调整为标准的线列步兵空心方阵防御阵型,步兵在外,炮兵和辎重居中。等了好一会儿,临近中午时分,棉兰王国的骑兵才从侧翼杀过来。一阵阵排枪,接近方阵的骑兵纷纷应声倒地,弓骑兵丝毫没有机会前进到放箭的距离,而冲击型骑兵面对步枪刺刀阵从来都是作死,即使有重型扎甲,16mm步枪的球形铅弹依然可以从扎甲缝隙中穿进他们的身体。
侧翼迂回包抄进攻的结果是骑兵们丢下了几百具尸体,仅仅损耗了敌人的弹药。第一阵,棉兰王国败。
本是信心满满的哈米尔一世不想第一轮回合就触了霉头。他觉得诧异,“这敌军跟兵书上的不一样啊。可不管怎样,我人多,我能赢。”他觉得是前线司令官的指挥有问题。午餐后,大军在敌军阵前展开,气势恢宏。国王陛下则登上火线后350米外木质高台亲自观摩指挥战斗。300米,貌似有些近,不过这高台上有10层面厚的防护木墙,应该当前已知武器的防护安全系数100%,请领导放心。
这位国王惊奇的发现“敌军就这么点人,敌军的炮居然这么少”,那就没必要瞎耽误功夫了。哈米尔一世命令:“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铁人军护驾,其余的都给我上。”这是典型的蛮族一波流打法。
一波流(也叫一刀流,猪突,野猪突击),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某个战术型机会,在己方力量远强于对手的情况下,或者主官认为己方能全力一击打垮对手的情况下,集中全部力量发起一波全力进攻一举击垮对手。一波流,只攻一波,但却是全力以赴的一波。此战术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属性。许多二战纪录片中,日本军队经常呈现这么的现象: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官兵们先高呼一声“天皇陛下万岁”,然后该拔军刀的拔军刀,该上刺刀的上刺刀,野猪一窝蜂,玩命往前冲,兔子急急。最终上演了整个部队全编制模式的团体冲击,也即是猪突攻击。这一战术在冷兵器年代非常多见,在欧洲和亚洲的前史上屡次呈现。但是在进入火器年代后,这种会构成本身无穷伤亡的战术现已逐渐退出前史。只有日本陆军依然抱着猪突战术不放,因为猪突战术从前给日军带来了成功。抗战时期,日军的对手自动兵器太少,无法构成密布的火力网,所以日军这种脑残的猪突战术又一次再三成功,后来碰上了美军,就没有后来了。
回到白露原战场。哈米拉一世一声令下,皇家炮兵炮响了,200多发炮弹飞向了敌军空心方阵,黑火药炮弹只是炸的够响,威力并不大,另外射击精度实在感人,三位数的炮弹仅仅给敌方造成了十几个人的伤亡,远征军依然阵型严整,毕竟才死了几个人而已,谁都扛得住。古人诗云“百炮才闻几人死”,一点都不虚。这丑事可以理解为:“这一轮是试射嘛,下一波才是真打。”可是试射后怎么调整,东方炮兵从来都是凭检验,没有什么成文的资料,也没有科学验证的瞄准校准技术。说白了,这炮兵就是估摸着瞎打,那下一波,也只能是试射。那个时代,东方国家火炮射击的主要意义在于“听响”,让自己人听了炮声鼓舞士气,让敌人听了炮弹爆炸声,看了喷薄的火焰,也许会被吓瘫。
炮声就是命令,战象和步兵开始蜂拥向前,各兵种混杂着密密麻麻一堆堆向前移动。依据传统军事理论,这平原地形上,文明人远征军大概率上是扛不住这几万人野猪般集团冲锋的。可那天胜利女神注定是在文明人这边,文明人手里握着高射速新式后装步枪。
棉兰王国皇家又一轮炮,试射范,效果还是不咋地,然后就得停止射击了,再打就打着自己人了。这时候,空心方阵里的敌军炮兵开炮了。一轮炮响过后,无数的铅弹小圆珠下雨般砸到王国大军官兵身上,一大片人瞬间倒地。敌军的武器真尼玛恐怖,可军令如山,冲锋只能继续,冲锋部队接近到距离敌军80米时,火器手准备开火了,可敌军抢了先。只见敌军阵中腾起一片火焰,冲在最前面的人一片片倒下。敌军步枪不断射击,一轮又一轮,那射速快的超乎想象。靠前的士兵们减慢了前进速度,队伍变得有些拥挤,敌军的大炮又响了,一片弹雨洒落到冲锋队伍里,更严重的伤亡。有些士兵们惊奇的发现敌军居然可以集火射击把大象打死,这在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敌军中有一种火炮,可以准确的击毙大象。随着前方大象不断倒毙,后面的大象怕了,有的就地跪下,停止前进,有的开始掉头逃窜,这可不是好事,有的冲锋士兵也开始调头回撤。紧接着,更糟糕的消息从后方传来——国王死了,国王死了。
前方,敌军火力密集铁壁坚阵,阵列中,己方一片混乱死伤惨重,后方,有人大喊国王死了。猪突大军一片混乱,这时的溃退已是不可避免。后方铁人军掩护大人们撤走的消息传来,猪突大军瞬间彻底奔溃了。士兵,大象,相互混杂,各跑各的,不管他人死活,不少士兵命丧己方大象脚下。更糟的是敌军追了过来,士兵们完全无法组织抵抗,只能一路被屠杀,大军溃不成军,火炮辎重被敌军悉数缴获……
原来,远征军早就注意到了高台上的国王,在棉兰王国皇家炮兵第一次开火时,远征军的法尔科内狙击火炮也响了,三门火炮连续多次射击,不仅是高台上的看戏国王被炮弹洞穿跌落下来,同站一台的将领重臣也有多人被当场击毙。炮弹击毙了国王,国王的死导致了一场大溃败,这仅仅是那天的事情。后来的事,国王的死让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多年后,军事历史学家评论此战役称:速战速决,速战速决,可遭遇速决的未必是敌军。一颗子弹足以引发一场战争,而一颗炮弹也足以决定一段历史。
国王死了,对于国王的近臣们来说,这是件坏事,可对于王子们来说,机会来了。
大王子坐镇首都兰城,有法定意义上的继位权。可二王子作为铁人军的指挥官,国王死后他可以顺势掌握了王国军队的主力,手握重兵,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二王子也是这样想的,他果断率部撤退,又派亲信在回撤途中趁乱杀死了多位重臣。途中,整顿溃兵,假传圣旨,任用亲信,将大军牢牢的控制在手里。途中,假造圣旨继位,号召各地亲王,征讨兰城逆党,任用自己家臣搞了个小朝廷。
兰城那边,大王子也没闲着,“你有军队,我有国库,有钱就有兵”。哥哥那边,假圣旨,继位仪式,小朝廷,勤王诏,讨逆诏书,一样不拉。随后的几年里,这王室俩兄弟之间的情义急剧升温,每天都想着对方,念叨对方,双方部下你死我活互杀甚欢,这个瘸腿国自然也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了。两个好儿子,继承了他们父亲好勇斗狠的个性,以及从来不把底下人当人看的行事风格。打仗就是打钱,打仗就是拼人,棉兰王国同时出现俩国王,税收和兵役可不止是加了一倍。
当然,西贡地区除外,这里由殖民军控制,至少是没有战争的,老百姓不用担心被拉丁拉夫,实际赋税水平也比其王国统治时期低多了。这里有公平合理的赋税,正义公道的司法,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和可观的劳动报酬。随着内战战火蔓延,殖民军控制区成了迦南美地人间乐土。
从A世纪60年到A世纪65年,整整六年,棉兰王国一直在内战中煎熬。两位王子带领各自的军事集团不惜一切代价相互厮杀。为了买到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占据装备优势,他们甚至与包括杀父仇人殖民军在内的各路军火商展开贸易合作,包括:各种贵金属买军火,粮食换军火,木材换军火,奴隶换军火……为了得到充足的军费,兄弟俩更是敢于挖地三尺,收税收出土地爷,还四处借贷筹措军费。原本算是富庶之地的棉兰愣是被兄弟俩给折腾成了黑非洲。
期间,大王子彰显王室大度,多次跟邻国做的点房地产生意,争议地区悉数割地卖给邻国,换取大笔金银充作军费。二王子人穷志短,急病乱投医,办了些二货专属大事,最为经典的就是:A世纪63年,二爷征收重税从西贡买来军火,编练了新军,然后再用这批新军和军火去攻打西贡地区金矿,意图夺占金矿获取稳定财源。二王子占了金矿,确实抢到不少黄金,但很快就被西贡方面的殖民军赶了出去,算下来损兵折将得不偿失。西贡方面为此彻底断绝了二王子的军火供应。缺乏先进武器,财力上不占优势的二王子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A世纪65年,尘埃落定,大度的大王子终于消灭了够二的二王子,算是一统河山,大王子正式加冕为哈米拉二世。也是在这一年,西贡地方政府居然也离奇的二了一回。
A世纪65年6月,西贡地方殖民政府与萨克森温莎帝国中央政府签署协议,出巨资赎买了帝国在该殖民地的全部股份,西贡由萨克森温莎帝国的法定殖民地改称为有外交自主权的西贡自治领,从而实现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全面独立。帝国中央政府那里的中央税和股份分红确实是不用再缴纳了,可这法定靠山也没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哈密拉二世开始酝酿一场战争。新国王想要收回这个钱袋子,他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
“我军要不惜一切代价,驱逐殖民者,夺回西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