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三章:考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试卷真是让陆平大吃一惊,原以为几百份试卷怎么着也应该是印刷之物,没想到这还真是手抄,想、笔迹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跃然纸上,看得出对书法颇有造诣。
总共就有两题,一是经义,一是策论。
经义题很是中规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顺”所发之言,而引导名分之题,陆平读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题果然算是简单,他立刻磨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字,这些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可以变化的,把圣人之言摘抄过来几句,然后发一通感慨,“噫,古之圣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圣人、德不及圣人,不尊长幼之分、父子之别、君臣之道,何如?则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国之乱矣。”
最新手打版小说,尽在
这些套话他写起来很顺,本来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经据典,便可写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脑袋想了,就直接写上去。
这监考官也是四处巡考,两眼不停张望,生怕这些士子们有人舞弊,而这些人倒挺自觉,都在默默地写着,未有一人敢于抬头。
陆平终于把最后一句“故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天道也。”写下去后,一张大纸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转眼看那道策论题。
大宋朝考策论乃是很奇特,太祖当年也有过策论之试,不过只是一些皮毛东西,和经义很接近,后来干脆把策论之试废除,自范仲淹庆历年间改革之后,策论又开始回归考场,不过没了经义试,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个样子。
王安石变革科考,废诗词考,集所有为进士科,天下士子开始重视起了策论和经义来了,以《三经新义》为准线,长篇大论,皆不绝于耳。
自那时,策论之题便开始到了和时政挂钩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时,几场科举皆是以新法比旧法的优异为题,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当,策论还真变成了士子论国的地步。
司马光上台以后,对策论试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将要离世的那一年,出题为“以祖宗法规治天下,何如?”,算是对王安石的新法最后一次抨击吧,而后来苏轼出题说仁宗朝政令宽和,神宗朝政令严峻,各有各的不好,当今又该如何选择?
这些策论之题偏向政治化的同时,也给朝廷增加了许多争论,经常有人拿科考士子们的文章来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张淡化甚至是废弃策论试,只是章淳上台后,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论、经义取士之法,所以策论试并无多大改变。
然而不是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出的,当年苏轼出了拿到策论题,立刻被人弹劾,以王岩叟为主的朔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立刻抓住机会,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苏轼早就会被一贬再贬了,所以出题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
陆平有些愕然地看着这个题目:“富民则富国,富国则富民,何如?”
这种题目,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和现在朝廷开边、执行新法、打压旧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想来出题之人必是怕麻烦,就连题目也是聊聊数言,极尽简单之本。
然而这样的题,却真是不好写了,富国、富民,陆平长叹一口气,把目光抬向窗外,还是那翠绿松树、满地黄叶,却显得单调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晴玉所说过的话,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只求一顿饱饭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国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后国富,民先立而后国立,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说起来,谁会让民完完整整地富起来呢?
钱财乃是国家之根本,现在这个时代,是小农的时代,是*天*地的时代,只要有田,不论是稻田、麦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证小农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难之又难。
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小农阶层,这才是民富的基础。
而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从执政之士大夫来说,也不可能愿意让新兴阶层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物质积累的漫长时间是要*稳定的政治局面来维持的,再过二十年,这个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过一百多年,整个大宋也会被消灭,生产水平和新的阶层会被一网打尽,积累的物质资料也会烟消云散。
富民不现实,富国就现实了?
富国之道,还是在富民的基础之上,若是民无财,那国之财又能从何而来?然而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以为天下之财乃是定量,不会多也不会少,若要富国只能加税,故而当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而国富”的理论后,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经济重量提高了,那么相同税率便可以使得国家收入提高,这便要求国家用手段来使民先富,就像战乱之后的天下,君王们总是说要免税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个样子,也是为了休养生息,让民先稍微富起来一点,再积累国家物质。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再生产,江南水田一年可以两季,然而百姓们却无法及时地筹集好,所以很多时候都荒废了,而当年王安石便是考虑此点,让国家借钱给百姓们,让他们可以先得到种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后加利还清,不耽搁生产,这种想法便是极大进步,可惜最终却失败了。
陆平心中一笑,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经济手段,又如何能使国富起来?不过还有一条特别的渠道,可以使国富起来,陆平沉思了一下,便提笔而书。考场上一片肃静,陆平擦了擦头上的汗,头一次握着软毛笔写了这么多字,他还真是有点累,不过看着自己写了这么多,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按照规定,若要离开考场,并要先把试卷写好,然后通告监考者,待检查无误方可离开。
陆平扭头四处张望,却赫然发现那监考官正在自己的身边,他翻了翻这几张纸,然后挥挥手道:“可以离开,过几日在太学上面会张榜题名,到时候若有你的名字便是代表你进入太学之中了。”
陆平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出了院子,抬眼却看到那个张平寒正在石椅上坐着,他忙地走过去问好。
这边风景尚好,由于现在时刻尚早,几乎没有几个人,张平寒正孤坐在此,看到陆平不禁有些吃惊地道:“竟然如此之快?”
陆平笑道:“止有两题,我答后便出来了。”
张平寒呵呵笑道:“一道经义、一道策论,考些什么?”
当下陆平便把这两题复述出来,张平寒呵呵一笑道:“甚为简单,你也不必挂念了,待到后日即可知晓结果。”
陆平笑了笑,突然问道:“张监理,你认为这民富国富之论该如何?”
因张平寒任监理官,故而陆平称他为张监理。
张平寒闻言一笑道:“如此极为容易,钱财取之于民,若有国富必先富民,故而必先富民,而富民亦有保甲、免疫之良法,此数言便可,民富而后国富,国富则稳天下,只要写上几笔便算差不多了,看来考官也算图个懒儿,不想那么费事。”
陆平装作不经意地道:“如此真能富国吗?”
张平寒笑道:“你就不用管能否富国,不在其位不涉其政,这些富国之策自然是有那些大人们来定,我等也就是在他们后面表表态便是了。”
陆平点了点头,又和张平寒说了几句,然后便告辞回去了。
此时已经过了午时三刻,汴京城又是一场人来人往,陆平走在大街上,随着人流而行,直到新街。
这里就是集天下之财为一体的汴京,这里就是拥有将近二百万人的汴京,这里就是现在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的汴京,这里就是大宋的汴京啊。
小民们日夜奔波,但是他看到的虽有一些不满之人,更多的却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人,他们每日努力,便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希望会越来越好下去。
他慢腾腾地走回家,用了大概将近三刻,这时刚到大门,却见到沈万钧就坐在门口,他赶忙上去道:“父亲,你怎么在这儿。”
沈万钧摆摆手道:“考的如何?”
。
陆平笑道:“考了两题,皆是由王荆公的《三经新义》而来,想来希望甚大。”
沈万钧激动地站了起来,连声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比那个不孝子好多了、强多了!看来我们沈家有望啊。”
陆平一汗,提醒道:“要到后日方知如何。”
沈万钧却没听到他的话,犹沉浸在美梦之中,陆平无奈道:“父亲,我先进去看书了。”
他尚未吃午饭,但是已经知道很晚了,所以也就空着肚子,直接走到自己的卧房之中,看了看那些书,和一本有些发旧的书《神宗实录》。
这是元佑时宰相吕大防所作,其中很多言辞都是诋毁新法,所以在当今皇帝亲政时立刻宣布此书为禁书邪书,着人回收烧毁此书。
这试卷真是让陆平大吃一惊,原以为几百份试卷怎么着也应该是印刷之物,没想到这还真是手抄,想、笔迹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跃然纸上,看得出对书法颇有造诣。
总共就有两题,一是经义,一是策论。
经义题很是中规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顺”所发之言,而引导名分之题,陆平读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题果然算是简单,他立刻磨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字,这些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可以变化的,把圣人之言摘抄过来几句,然后发一通感慨,“噫,古之圣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圣人、德不及圣人,不尊长幼之分、父子之别、君臣之道,何如?则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国之乱矣。”
最新手打版小说,尽在
这些套话他写起来很顺,本来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经据典,便可写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脑袋想了,就直接写上去。
这监考官也是四处巡考,两眼不停张望,生怕这些士子们有人舞弊,而这些人倒挺自觉,都在默默地写着,未有一人敢于抬头。
陆平终于把最后一句“故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天道也。”写下去后,一张大纸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转眼看那道策论题。
大宋朝考策论乃是很奇特,太祖当年也有过策论之试,不过只是一些皮毛东西,和经义很接近,后来干脆把策论之试废除,自范仲淹庆历年间改革之后,策论又开始回归考场,不过没了经义试,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个样子。
王安石变革科考,废诗词考,集所有为进士科,天下士子开始重视起了策论和经义来了,以《三经新义》为准线,长篇大论,皆不绝于耳。
自那时,策论之题便开始到了和时政挂钩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时,几场科举皆是以新法比旧法的优异为题,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当,策论还真变成了士子论国的地步。
司马光上台以后,对策论试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将要离世的那一年,出题为“以祖宗法规治天下,何如?”,算是对王安石的新法最后一次抨击吧,而后来苏轼出题说仁宗朝政令宽和,神宗朝政令严峻,各有各的不好,当今又该如何选择?
这些策论之题偏向政治化的同时,也给朝廷增加了许多争论,经常有人拿科考士子们的文章来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张淡化甚至是废弃策论试,只是章淳上台后,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论、经义取士之法,所以策论试并无多大改变。
然而不是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出的,当年苏轼出了拿到策论题,立刻被人弹劾,以王岩叟为主的朔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立刻抓住机会,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苏轼早就会被一贬再贬了,所以出题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
陆平有些愕然地看着这个题目:“富民则富国,富国则富民,何如?”
这种题目,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和现在朝廷开边、执行新法、打压旧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想来出题之人必是怕麻烦,就连题目也是聊聊数言,极尽简单之本。
然而这样的题,却真是不好写了,富国、富民,陆平长叹一口气,把目光抬向窗外,还是那翠绿松树、满地黄叶,却显得单调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晴玉所说过的话,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只求一顿饱饭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国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后国富,民先立而后国立,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说起来,谁会让民完完整整地富起来呢?
钱财乃是国家之根本,现在这个时代,是小农的时代,是*天*地的时代,只要有田,不论是稻田、麦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证小农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难之又难。
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小农阶层,这才是民富的基础。
而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从执政之士大夫来说,也不可能愿意让新兴阶层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物质积累的漫长时间是要*稳定的政治局面来维持的,再过二十年,这个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过一百多年,整个大宋也会被消灭,生产水平和新的阶层会被一网打尽,积累的物质资料也会烟消云散。
富民不现实,富国就现实了?
富国之道,还是在富民的基础之上,若是民无财,那国之财又能从何而来?然而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以为天下之财乃是定量,不会多也不会少,若要富国只能加税,故而当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而国富”的理论后,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经济重量提高了,那么相同税率便可以使得国家收入提高,这便要求国家用手段来使民先富,就像战乱之后的天下,君王们总是说要免税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个样子,也是为了休养生息,让民先稍微富起来一点,再积累国家物质。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再生产,江南水田一年可以两季,然而百姓们却无法及时地筹集好,所以很多时候都荒废了,而当年王安石便是考虑此点,让国家借钱给百姓们,让他们可以先得到种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后加利还清,不耽搁生产,这种想法便是极大进步,可惜最终却失败了。
陆平心中一笑,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经济手段,又如何能使国富起来?不过还有一条特别的渠道,可以使国富起来,陆平沉思了一下,便提笔而书。考场上一片肃静,陆平擦了擦头上的汗,头一次握着软毛笔写了这么多字,他还真是有点累,不过看着自己写了这么多,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按照规定,若要离开考场,并要先把试卷写好,然后通告监考者,待检查无误方可离开。
陆平扭头四处张望,却赫然发现那监考官正在自己的身边,他翻了翻这几张纸,然后挥挥手道:“可以离开,过几日在太学上面会张榜题名,到时候若有你的名字便是代表你进入太学之中了。”
陆平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出了院子,抬眼却看到那个张平寒正在石椅上坐着,他忙地走过去问好。
这边风景尚好,由于现在时刻尚早,几乎没有几个人,张平寒正孤坐在此,看到陆平不禁有些吃惊地道:“竟然如此之快?”
陆平笑道:“止有两题,我答后便出来了。”
张平寒呵呵笑道:“一道经义、一道策论,考些什么?”
当下陆平便把这两题复述出来,张平寒呵呵一笑道:“甚为简单,你也不必挂念了,待到后日即可知晓结果。”
陆平笑了笑,突然问道:“张监理,你认为这民富国富之论该如何?”
因张平寒任监理官,故而陆平称他为张监理。
张平寒闻言一笑道:“如此极为容易,钱财取之于民,若有国富必先富民,故而必先富民,而富民亦有保甲、免疫之良法,此数言便可,民富而后国富,国富则稳天下,只要写上几笔便算差不多了,看来考官也算图个懒儿,不想那么费事。”
陆平装作不经意地道:“如此真能富国吗?”
张平寒笑道:“你就不用管能否富国,不在其位不涉其政,这些富国之策自然是有那些大人们来定,我等也就是在他们后面表表态便是了。”
陆平点了点头,又和张平寒说了几句,然后便告辞回去了。
此时已经过了午时三刻,汴京城又是一场人来人往,陆平走在大街上,随着人流而行,直到新街。
这里就是集天下之财为一体的汴京,这里就是拥有将近二百万人的汴京,这里就是现在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的汴京,这里就是大宋的汴京啊。
小民们日夜奔波,但是他看到的虽有一些不满之人,更多的却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人,他们每日努力,便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希望会越来越好下去。
他慢腾腾地走回家,用了大概将近三刻,这时刚到大门,却见到沈万钧就坐在门口,他赶忙上去道:“父亲,你怎么在这儿。”
沈万钧摆摆手道:“考的如何?”
。
陆平笑道:“考了两题,皆是由王荆公的《三经新义》而来,想来希望甚大。”
沈万钧激动地站了起来,连声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比那个不孝子好多了、强多了!看来我们沈家有望啊。”
陆平一汗,提醒道:“要到后日方知如何。”
沈万钧却没听到他的话,犹沉浸在美梦之中,陆平无奈道:“父亲,我先进去看书了。”
他尚未吃午饭,但是已经知道很晚了,所以也就空着肚子,直接走到自己的卧房之中,看了看那些书,和一本有些发旧的书《神宗实录》。
这是元佑时宰相吕大防所作,其中很多言辞都是诋毁新法,所以在当今皇帝亲政时立刻宣布此书为禁书邪书,着人回收烧毁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