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抢孤兴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周德兴从泉州刺桐港登船,顺风顺水朝一路向南而行,途经大、小金门岛预入九龙江漳州地界。
周德兴伫立船头,海风拂面而过,咸湿冷涩,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几只海鸥鸣叫翱翔,由高而低,掠过水面,又腾空而起。忽然,不远处的一座山,俊朗神秘,山峦起伏,山巅之上隐隐约约可见数朵白云飘散而过。山势呈半月形,山势之下有一片沙滩,此时正值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照在沙滩之上闪烁起点点金光。周德兴不禁感叹,好一座奇山俊峰,好一片月牙奇滩啊!
“看来,需到此山一探究竟,勘察此山是否存在龙脉灵穴。”周德兴在心中嘀咕一声,立即命船夫于月牙沙滩靠岸登滩。
周德兴带着两名随从由沙滩步行而上,一路行进,见前方是一整片与人一般高的芦苇滩涂,于是择路绕行来到芦苇滩涂之后,忽见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堂。这座尼姑庵前面的大埕上搭建着一座用四根杉木耸立而起的高台,该高台大约七尺多高,高台之上摆放着许多祭品神明的用品。高台的对面又设着一座法坛,法坛之上摆满了香烛祭品。
周德兴心生疑惑,此高台是做何用途?为何尼姑庵前会摆设这样的科仪道场?
周德兴正自疑惑之际,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吆喝之声。周德兴连忙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山野村夫独自一人驱赶着一群鸭子在沙滩上行进。周德兴连忙命随从将这名村夫带到跟前,询问道:“这位小哥,不知此乃何处?”
村夫见此人身穿锦衣华服,又有两名腰配弯刀的随从伴行,心中自然有些胆怯,不敢有所隐瞒,如实禀告道:“这位老爷,此地名为‘鸿江’。”
周德兴闻言点了点头,随即指着尼姑庵前的高台继续询问道:“那前面那座高台有何作用?”
村夫顺着周德兴所指的方向望了过去,“哦”了一声,回答道:“那座高台是‘红庙’内的‘菜姑’搭建的,意在祭拜出海谋生遇到海难的孤魂野鬼,超度那些无人祭拜的那些因灾难病祸,战火波及的孤灵亡魂,使之早日脱离苦海,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德兴一边听村夫讲解高台的作用,一边点头表示明白。只听村夫继续说道:“做完法事后,‘菜姑们’便会将全部的祭品施舍给乡里的村民食用,据说人们一旦吃了此祭品,一年四季平安顺利,禽畜吃了,则能六畜兴旺。此消息后来越传越开,就连周边村庄的村民也都会在每年的七月普渡赶到‘红庙’。人是越来越多了,可‘红庙’准备的祭品却是十分的有限,有的人怕来迟了得不到施舍,干脆就爬上了高台自行去抢夺祭品。高台下的人见了,便有样学样,人们纷纷爬上高台。不一会儿,高台上的祭品便被抢了个精光,反倒是当地的乡民却什么也没有抢到。”
周德兴点头道:“原来如此啊!”
村夫继续说道:“原来那座高台是没那么高的,因为本地的乡民没有得到施舍,他们便想了一个法子,一到七月普度,便将高台加高一层,希望能够防止那些外村的人轻而易举地登上高台。由此年复一年,一到七月普渡,当‘红庙’做完法事后,来自各村落的人就会一哄而上,你争我抢,直到高台上的祭品被抢空为止。而高台也被村民们越搭越高,只有有本事,有勇气,有能耐的人,才能爬上高台。”
周德兴微微一笑道:“这倒是蛮有趣的。对了,这个祭祀有什么名称没有?”
村夫答道:“有,因为是抢夺高台的祭品,人们就将这个活动取名为‘抢孤棚’。”
周德兴闻言,赞叹道:“抢孤棚,这个名称还挺贴切的。”顿了顿继续询问道:“对了小哥,我们谈了这么久,老夫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村夫连忙回答道:“小人叫朱明武。”
“朱明武?”周德兴闻言,心中不禁大吃一惊,此人的姓氏不仅为国姓,就连名字之中也寓意着‘大明洪武’之意,看其面相,乃大富大贵之相,只需点拨一二,必然成为乡绅豪族之辈。
周德兴刚刚经过芦苇滩涂的时候,便粗略地勘察了一番地形,此时听闻此村夫的姓名和“大明洪武”之缘,心中琢磨一番,决定为他指点迷津。于是,周德兴带着朱明武绕着芦苇滩涂走了一圈,待勘察完地势后,对他说道:“你将家迁徙到尼姑庵前,同时在芦苇滩中搭建一座茅草屋,以养母鸭为生。”
朱明武不解地询问道:“这是为何?”
周德兴解释道:“你如果照老夫的方法做,必定会娶到一名娇妻,同时也会大富大贵的。”
朱明武半信半疑道:“真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若肯照老夫的建议办,即可成真,若是不信,既是假。”周德兴说道。
“好,若能够令我发迹,将家搬到此处又有何妨,再说了,我自幼养鸭为生,在哪里不能养。”朱明武闻言,点头答应道。
周德兴“呵呵”大笑道:“既然如此,老夫在嘱咐你一事,你定要照做,否则便不灵光了。”
“好,还望老爷指点迷津。”朱明武答应道。
“每天早上卯时,晚上的酉时,你需在这两个时辰内,用驱赶鸭子的长竹竿去通尼姑庵的水涵洞,不出三月,尼姑庵内的尼姑便会一个个散尽。倘若有一个没走,那便是你前世的美娇娘,你不仅可以得到尼姑庵的地,还会和你的美娇娘了结一段前世的美好姻缘。”周德兴一字一句地嘱咐道。
朱明武将信将疑,但他看周德兴的官家打扮,自然不会骗他这样的小老百姓,便遵从了他的意思照办了。果真不出三个月,尼姑庵的尼姑几乎全部走光了。三个月过后,庵内也真的只留下了一个尼姑还没有走,于是,朱明武便拿着铺盖行旅,住进了尼姑庵的大宅房里,和那个尼姑生活在了一起。
朱明武自从得了尼姑庵这块风水宝地后,他所饲养的母鸭一天会下两个蛋,不出三年,朱明武就此发迹了。他有了资本,便将尼姑庵拆除,并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朱氏大祠堂。为了纪念尼姑庵搭孤棚做科仪的习俗,朱明武对原来的孤棚做了改进,将原有的四支柱改为六支柱,并将高台加高三丈多,棚面也扩展了许多。朱氏祠堂落成庆典时,同时举办普渡抢孤棚活动,并请来道士,连续做了三天三夜的科仪道场。同时出资聘请锦歌戏团,布袋木偶戏团连戏演出三天,从此形成了最早的三朝王醮开端。此为后话,此处不做细表。
周德兴从泉州刺桐港登船,顺风顺水朝一路向南而行,途经大、小金门岛预入九龙江漳州地界。
周德兴伫立船头,海风拂面而过,咸湿冷涩,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几只海鸥鸣叫翱翔,由高而低,掠过水面,又腾空而起。忽然,不远处的一座山,俊朗神秘,山峦起伏,山巅之上隐隐约约可见数朵白云飘散而过。山势呈半月形,山势之下有一片沙滩,此时正值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照在沙滩之上闪烁起点点金光。周德兴不禁感叹,好一座奇山俊峰,好一片月牙奇滩啊!
“看来,需到此山一探究竟,勘察此山是否存在龙脉灵穴。”周德兴在心中嘀咕一声,立即命船夫于月牙沙滩靠岸登滩。
周德兴带着两名随从由沙滩步行而上,一路行进,见前方是一整片与人一般高的芦苇滩涂,于是择路绕行来到芦苇滩涂之后,忽见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堂。这座尼姑庵前面的大埕上搭建着一座用四根杉木耸立而起的高台,该高台大约七尺多高,高台之上摆放着许多祭品神明的用品。高台的对面又设着一座法坛,法坛之上摆满了香烛祭品。
周德兴心生疑惑,此高台是做何用途?为何尼姑庵前会摆设这样的科仪道场?
周德兴正自疑惑之际,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吆喝之声。周德兴连忙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山野村夫独自一人驱赶着一群鸭子在沙滩上行进。周德兴连忙命随从将这名村夫带到跟前,询问道:“这位小哥,不知此乃何处?”
村夫见此人身穿锦衣华服,又有两名腰配弯刀的随从伴行,心中自然有些胆怯,不敢有所隐瞒,如实禀告道:“这位老爷,此地名为‘鸿江’。”
周德兴闻言点了点头,随即指着尼姑庵前的高台继续询问道:“那前面那座高台有何作用?”
村夫顺着周德兴所指的方向望了过去,“哦”了一声,回答道:“那座高台是‘红庙’内的‘菜姑’搭建的,意在祭拜出海谋生遇到海难的孤魂野鬼,超度那些无人祭拜的那些因灾难病祸,战火波及的孤灵亡魂,使之早日脱离苦海,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德兴一边听村夫讲解高台的作用,一边点头表示明白。只听村夫继续说道:“做完法事后,‘菜姑们’便会将全部的祭品施舍给乡里的村民食用,据说人们一旦吃了此祭品,一年四季平安顺利,禽畜吃了,则能六畜兴旺。此消息后来越传越开,就连周边村庄的村民也都会在每年的七月普渡赶到‘红庙’。人是越来越多了,可‘红庙’准备的祭品却是十分的有限,有的人怕来迟了得不到施舍,干脆就爬上了高台自行去抢夺祭品。高台下的人见了,便有样学样,人们纷纷爬上高台。不一会儿,高台上的祭品便被抢了个精光,反倒是当地的乡民却什么也没有抢到。”
周德兴点头道:“原来如此啊!”
村夫继续说道:“原来那座高台是没那么高的,因为本地的乡民没有得到施舍,他们便想了一个法子,一到七月普度,便将高台加高一层,希望能够防止那些外村的人轻而易举地登上高台。由此年复一年,一到七月普渡,当‘红庙’做完法事后,来自各村落的人就会一哄而上,你争我抢,直到高台上的祭品被抢空为止。而高台也被村民们越搭越高,只有有本事,有勇气,有能耐的人,才能爬上高台。”
周德兴微微一笑道:“这倒是蛮有趣的。对了,这个祭祀有什么名称没有?”
村夫答道:“有,因为是抢夺高台的祭品,人们就将这个活动取名为‘抢孤棚’。”
周德兴闻言,赞叹道:“抢孤棚,这个名称还挺贴切的。”顿了顿继续询问道:“对了小哥,我们谈了这么久,老夫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村夫连忙回答道:“小人叫朱明武。”
“朱明武?”周德兴闻言,心中不禁大吃一惊,此人的姓氏不仅为国姓,就连名字之中也寓意着‘大明洪武’之意,看其面相,乃大富大贵之相,只需点拨一二,必然成为乡绅豪族之辈。
周德兴刚刚经过芦苇滩涂的时候,便粗略地勘察了一番地形,此时听闻此村夫的姓名和“大明洪武”之缘,心中琢磨一番,决定为他指点迷津。于是,周德兴带着朱明武绕着芦苇滩涂走了一圈,待勘察完地势后,对他说道:“你将家迁徙到尼姑庵前,同时在芦苇滩中搭建一座茅草屋,以养母鸭为生。”
朱明武不解地询问道:“这是为何?”
周德兴解释道:“你如果照老夫的方法做,必定会娶到一名娇妻,同时也会大富大贵的。”
朱明武半信半疑道:“真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若肯照老夫的建议办,即可成真,若是不信,既是假。”周德兴说道。
“好,若能够令我发迹,将家搬到此处又有何妨,再说了,我自幼养鸭为生,在哪里不能养。”朱明武闻言,点头答应道。
周德兴“呵呵”大笑道:“既然如此,老夫在嘱咐你一事,你定要照做,否则便不灵光了。”
“好,还望老爷指点迷津。”朱明武答应道。
“每天早上卯时,晚上的酉时,你需在这两个时辰内,用驱赶鸭子的长竹竿去通尼姑庵的水涵洞,不出三月,尼姑庵内的尼姑便会一个个散尽。倘若有一个没走,那便是你前世的美娇娘,你不仅可以得到尼姑庵的地,还会和你的美娇娘了结一段前世的美好姻缘。”周德兴一字一句地嘱咐道。
朱明武将信将疑,但他看周德兴的官家打扮,自然不会骗他这样的小老百姓,便遵从了他的意思照办了。果真不出三个月,尼姑庵的尼姑几乎全部走光了。三个月过后,庵内也真的只留下了一个尼姑还没有走,于是,朱明武便拿着铺盖行旅,住进了尼姑庵的大宅房里,和那个尼姑生活在了一起。
朱明武自从得了尼姑庵这块风水宝地后,他所饲养的母鸭一天会下两个蛋,不出三年,朱明武就此发迹了。他有了资本,便将尼姑庵拆除,并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朱氏大祠堂。为了纪念尼姑庵搭孤棚做科仪的习俗,朱明武对原来的孤棚做了改进,将原有的四支柱改为六支柱,并将高台加高三丈多,棚面也扩展了许多。朱氏祠堂落成庆典时,同时举办普渡抢孤棚活动,并请来道士,连续做了三天三夜的科仪道场。同时出资聘请锦歌戏团,布袋木偶戏团连戏演出三天,从此形成了最早的三朝王醮开端。此为后话,此处不做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