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坡仙之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官家可是由仙姬送来?”许冬梅将水晶球置于桌案之上,上前握住了皇帝的手,微笑着问道。
“哦,确是如此,今日肖姑娘和杜姑娘带朕去了青莲寺,让朕知道了肉身佛是怎么回事。原本还要去一些地方,朕惦记皇后,于是便提前回来了。”赵珩看着许冬梅说道。
“孙仙师不是请官家查看天下大势,了解民间疾苦吗?为什么要两位仙姬带官家去寺里?”皇后不解的问道。
“因为越是隐秘的地方,越能看到骇人听闻的事。”皇帝只是淡淡的叹了口气。
他不知道她梦到了什么,是以不想让自己看到的事情影响她的心情。但她听了他的话,心里却不由得一动。
皇后牵着皇帝的手,带他来到殿中,早有宫女备好了香茗细点,皇后请皇帝落座,亲手给皇帝沏起茶来。
“官家访察民情好是好,但外间风吹日晒,亦要多注意休息,莫要过于劳累。”皇后看到皇帝的脸膛比以前稍显黑亮,柔声说道。
“朕去哪里都是由仙姬以仙法飞空护送,瞬息万里,累倒是不累,虽然晒得黑了些,但身子骨却较以前强健了许多,不妨事。”皇帝笑着说道,“前些日子朕偶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忽然想去他曾经居住之处看一看,孙仙师便安排肖姑娘带朕飞去了黄州,肖姑娘手中亦有一个水晶球,至苏轼曾居之地,便可将其当年之生活图景再现于朕眼前,甚是神奇,朕如此方之其当年之遇,获益良多。”
“苏轼虽号‘坡仙’,名满天下,然元丰年之前的诗文并不出众,成大器是在元丰年后,不知这当中发生了何等变故。”皇后说道,“官家此次可否看到?”
“确如皇后所言,若无元丰年之变故,世间便无坡仙。”皇帝想起他看到的一切,不由得感慨不已。
正如皇帝说的那样,在那之前,苏轼只是个脑子超灵、读书超多、记忆力无比好、情感很杂乱的小伙子,经过这场痛苦过后,他才变成了名垂千古的苏东坡。
宋熙宁九年的中秋佳节,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一首《水调歌头》出世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正式成为一代词宗大家,地位无法撼动。
但是才情归才情,苏轼的正当职业还是国家的公务员,有了这个身份,一般来说衣食无忧,社会地位很高。可是相应地就要有些约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乱讲话。语言文字是思想的具化,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观点,搞不好就会犯错误的。
苏轼不在乎这些,他有句名言,是对弟弟苏辙说的。说他有话不说出来,就像是吃饭时看见碗里有苍蝇,必须得吐出来。
他一边儿“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边儿“左牵黄,右擎苍”,还不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边儿也随手写了些小诗。比如他看见田里庄稼长得不好,嗯,这是“青苗法”害的,可以写诗咏叹一下;看到辖区里百姓饭桌上的菜太淡,嗯,这是“市易法”太过分,必须写诗谴责一下。
总而言之,他一以贯之地反对王安石新法,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着,对百姓的痛苦是否真是新法造成的,他并不关心(当年苏氏兄弟反对王安石“免役法”,有“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的话,并且宋史三百年间第一大才子说得声情并茂——自古以来,役人必须得用乡户,就像吃饭一定得要五谷,穿衣一定要用丝麻,过河一定要用船只,走路一定要牛马。就算暂时用别的替换,终究不会长久,还是会回到最正确的路上。从这话就可见他对百姓的态度)
由于他不遗余力的坚持,苏轼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甚至影射皇帝的罪名终于成立了。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湖州。难得的艳阳天,苏轼正想晒一下自己珍藏的书画,一匹快马狂奔而来,给他捎来个信儿。这是开封城里的好朋友、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小道消息,告诉他抓他的人就快到了,能跑就快跑。
苏轼愣了一会儿,苦笑一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真要是皇帝抓人,能跑到哪儿去?何况自己跑了,这一家老小怎么办?
他索性穿好官服,静等官差上门。之后的事就是御史台抓人流水线操作,苏轼被押解进京,一路车马颠簸进了京城,住进了乌台大院。
乌台就是御史台。这名字有来历,从汉朝起就这么叫了。一来是说当时的御史台里有很多的柏树,上面住着很多乌鸦;另一说就跟御史们的职业有关。这帮人到处挑错,谁见谁烦,还惹不起,于是统称他们为乌鸦嘴。
办公的地方,也就随之变成了乌台。
乌台大院里关的全都是官儿,像苏轼这样的地方领导还算不上高规格。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被特殊照顾了,审讯由御史台最高长官李定偕同舒亶、何正臣等新法集团同僚共同进行。
白天李定等人轮番轰炸,要他把写过的所有诗词逐字逐句地解释,哪一个敏感词如果绕不过去都有抄家的危险。这种场面其实很常见,远的不说,后世多少大人物竞折腰,弯下去就再也没挺起来过。
苏轼不一样。宋朝对文人超级宽松优厚,只要天上还有太阳,在大庭广众之下,审讯的尺度就都能保持住。最起码能让他说话,于是李定等人就都郁闷了。
苏轼居然能把自己的文字狱扣到新法教祖王安石的头上。
他的诗里有一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蛰,指潜藏、隐秘、冬眠等意,特指僵硬中还没复苏。李定等人抓住了这个毛病,问苏轼说现在圣明天子在位,只有飞龙在天,你居然写了龙潜藏在九泉之下。你说,这个蛰龙是什么龙?老实交代。
“官家可是由仙姬送来?”许冬梅将水晶球置于桌案之上,上前握住了皇帝的手,微笑着问道。
“哦,确是如此,今日肖姑娘和杜姑娘带朕去了青莲寺,让朕知道了肉身佛是怎么回事。原本还要去一些地方,朕惦记皇后,于是便提前回来了。”赵珩看着许冬梅说道。
“孙仙师不是请官家查看天下大势,了解民间疾苦吗?为什么要两位仙姬带官家去寺里?”皇后不解的问道。
“因为越是隐秘的地方,越能看到骇人听闻的事。”皇帝只是淡淡的叹了口气。
他不知道她梦到了什么,是以不想让自己看到的事情影响她的心情。但她听了他的话,心里却不由得一动。
皇后牵着皇帝的手,带他来到殿中,早有宫女备好了香茗细点,皇后请皇帝落座,亲手给皇帝沏起茶来。
“官家访察民情好是好,但外间风吹日晒,亦要多注意休息,莫要过于劳累。”皇后看到皇帝的脸膛比以前稍显黑亮,柔声说道。
“朕去哪里都是由仙姬以仙法飞空护送,瞬息万里,累倒是不累,虽然晒得黑了些,但身子骨却较以前强健了许多,不妨事。”皇帝笑着说道,“前些日子朕偶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忽然想去他曾经居住之处看一看,孙仙师便安排肖姑娘带朕飞去了黄州,肖姑娘手中亦有一个水晶球,至苏轼曾居之地,便可将其当年之生活图景再现于朕眼前,甚是神奇,朕如此方之其当年之遇,获益良多。”
“苏轼虽号‘坡仙’,名满天下,然元丰年之前的诗文并不出众,成大器是在元丰年后,不知这当中发生了何等变故。”皇后说道,“官家此次可否看到?”
“确如皇后所言,若无元丰年之变故,世间便无坡仙。”皇帝想起他看到的一切,不由得感慨不已。
正如皇帝说的那样,在那之前,苏轼只是个脑子超灵、读书超多、记忆力无比好、情感很杂乱的小伙子,经过这场痛苦过后,他才变成了名垂千古的苏东坡。
宋熙宁九年的中秋佳节,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一首《水调歌头》出世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正式成为一代词宗大家,地位无法撼动。
但是才情归才情,苏轼的正当职业还是国家的公务员,有了这个身份,一般来说衣食无忧,社会地位很高。可是相应地就要有些约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乱讲话。语言文字是思想的具化,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观点,搞不好就会犯错误的。
苏轼不在乎这些,他有句名言,是对弟弟苏辙说的。说他有话不说出来,就像是吃饭时看见碗里有苍蝇,必须得吐出来。
他一边儿“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边儿“左牵黄,右擎苍”,还不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边儿也随手写了些小诗。比如他看见田里庄稼长得不好,嗯,这是“青苗法”害的,可以写诗咏叹一下;看到辖区里百姓饭桌上的菜太淡,嗯,这是“市易法”太过分,必须写诗谴责一下。
总而言之,他一以贯之地反对王安石新法,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着,对百姓的痛苦是否真是新法造成的,他并不关心(当年苏氏兄弟反对王安石“免役法”,有“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的话,并且宋史三百年间第一大才子说得声情并茂——自古以来,役人必须得用乡户,就像吃饭一定得要五谷,穿衣一定要用丝麻,过河一定要用船只,走路一定要牛马。就算暂时用别的替换,终究不会长久,还是会回到最正确的路上。从这话就可见他对百姓的态度)
由于他不遗余力的坚持,苏轼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甚至影射皇帝的罪名终于成立了。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湖州。难得的艳阳天,苏轼正想晒一下自己珍藏的书画,一匹快马狂奔而来,给他捎来个信儿。这是开封城里的好朋友、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小道消息,告诉他抓他的人就快到了,能跑就快跑。
苏轼愣了一会儿,苦笑一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真要是皇帝抓人,能跑到哪儿去?何况自己跑了,这一家老小怎么办?
他索性穿好官服,静等官差上门。之后的事就是御史台抓人流水线操作,苏轼被押解进京,一路车马颠簸进了京城,住进了乌台大院。
乌台就是御史台。这名字有来历,从汉朝起就这么叫了。一来是说当时的御史台里有很多的柏树,上面住着很多乌鸦;另一说就跟御史们的职业有关。这帮人到处挑错,谁见谁烦,还惹不起,于是统称他们为乌鸦嘴。
办公的地方,也就随之变成了乌台。
乌台大院里关的全都是官儿,像苏轼这样的地方领导还算不上高规格。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被特殊照顾了,审讯由御史台最高长官李定偕同舒亶、何正臣等新法集团同僚共同进行。
白天李定等人轮番轰炸,要他把写过的所有诗词逐字逐句地解释,哪一个敏感词如果绕不过去都有抄家的危险。这种场面其实很常见,远的不说,后世多少大人物竞折腰,弯下去就再也没挺起来过。
苏轼不一样。宋朝对文人超级宽松优厚,只要天上还有太阳,在大庭广众之下,审讯的尺度就都能保持住。最起码能让他说话,于是李定等人就都郁闷了。
苏轼居然能把自己的文字狱扣到新法教祖王安石的头上。
他的诗里有一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蛰,指潜藏、隐秘、冬眠等意,特指僵硬中还没复苏。李定等人抓住了这个毛病,问苏轼说现在圣明天子在位,只有飞龙在天,你居然写了龙潜藏在九泉之下。你说,这个蛰龙是什么龙?老实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