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卫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了,除了种地,再让宋占高带着人,把路给我修一修。一步一个坑,出门就崴脚,那还成了?我们家那小爷可马上就要回来了,到时候磕着碰着都是大事儿!”
“小爷?”冯谦听了这称呼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有些幸灾乐祸的笑着问道,“该不会是大爷家里头那位小少爷吧?算起来,应该六岁了,嘿,叫什么来着?”
“永杰,陆永杰!我爹当初给起的名儿。”陆准提起这名字就止不住的头疼,“我大哥从京城回来的时候,就没带着人家母子俩,八成还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回去呢!结果他这一走,没人管了,那小霸王真是……把二哥给折腾的哟!这不,巴巴给送回来了,可伺候不起!”
“有这么能折腾?”冯谦不太相信,“要说这小子离开孝陵卫的时候,才多大?我倒想知道,他比起你小时候来,到底是谁更能折腾。”
“我可不敢和他比!我说,冯谦,可不是我乱说。这小子出生的时候,老爷子请算命先生给他批过八字,那瞎子算了半天,就说了四个字‘命犯七杀’!你听听,你听听,这能是个什么意思?”
算命的瞎子是个什么意思,冯谦并不知道。但以他对陆准的了解,陆准这话里话外就是绝不欢迎陆永杰回来的意思。
“可他该回来总要回来的!”冯谦说的是实话,陆泓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把妻儿接去了京城。这会儿辞官还乡,再把妻儿接回来,这很正常啊,没有人有道理阻拦的,“再说了,就算是再混世魔王,不是也才六岁吗?那是你亲侄子!”
陆准撇撇嘴,不以为然,“他是我侄子,我是他孙子!我惹不起他!哦,对了,说到他,咱们的卫学是不是也该修缮一番了?另外,那个教授年纪多大了?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什么成效,你得空去跟他提一句。就说我说的,永杰那小子回来了,是肯定要进卫学读书的,他能教的了就继续干,教不了趁早自己滚蛋。我可不想什么时候听说,卫学的教授让永杰那小子给气出什么好歹来。”
“你这到底是在担心谁?”冯谦有些弄不懂了,说是担心卫学教授,可听着又明显有让人家知难而退的心思;说是担心陆永杰,可人家不都说人会比较讨厌跟自己像的人吗?陆永杰的性格就很像陆准,八成陆准是真的不待见他。不过,既然陆准开口提了卫学的事情,冯谦也就索性顺着他的话说了说,“你提起卫学,其实也正是我想跟你说的。别的东西或许都不重要,但卫学这个地方,一定要重视起来。以前你不过是千户、指挥佥事,我不跟你提。但现在不一样了,你距离指挥使只有半步之遥了,现在提这个事情恰到好处,如果再不提,那就晚了!”
孝陵这个地方,风水宝地,却是个阴宅的风水宝地,古墓众多,并不能吸引活人也在这儿居住,因此,明代以前,基本上是山林走兽的地盘。直到孝陵开掘,设孝陵卫护卫皇陵,这个地方才有了人气。
但实话实说,这并不是个繁华的地方。从古至今,哪怕已经设立卫所这么多年了,这个地方也依旧没能繁华起来。
不过目前繁华不繁华的倒是无所谓,在冯谦看来,凡事都要看得长远一些,不能光把眼睛盯在眼前的事情上。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一个人,实在是需要很多的时间。
陆准的精力,自始至终都在他的兵身上。为了把有限的兵源都用在操练上,用在正地方,他不仅派人违反祖制,偷偷在城里做起了生意,甚至就连吸纳流民种地这种一旦被朝廷知晓很可能就是塌天祸事的办法也想出来了。但他不重视文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文压武,固然会失去自保的能力。但以武压文,就会太过依靠暴力。陆准,这样可不行!你不能让孝陵卫变成一个瘸子!”冯谦语重心长的对陆准说道,“你说你敬重文人,但我觉得不是,你这不是敬重,你这是敬而远之!你说说,你这是头一次跟我提起卫学吧?如果不是永杰回来了,需要有个地方读书,你是不是还会继续忽视下去?那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才能想起它来?”
“有什么用?”陆准并不觉得修缮卫学对于孝陵卫到底有什么用,“你说,你就说,孝陵卫的卫学出来的举人、进士,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吧?但是你说说,他们考上了举人、考上了进士,对于孝陵卫来说,有什么用?他们哪个把自己当做孝陵卫的人了?这年头,军户子弟考科举,无非是为了摆脱军籍,不用再受这份儿当兵的累,有朝廷供养。世职武官子弟考科举,那就是为了从武官变成文官。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人家的队伍里头凑,我就不明白了,人家那么看不起咱,咱凑过去干什么?”
陆准所说的也是实情,卫所子弟考科举的人数一直是不少的,对于这唯一的一条堂堂正正脱离军籍,或者脱离武官团体的道路,他们是趋之若鹜。可一旦考上了,他们立马就把自己当成是儒生,是天子门生,是文官了,与原本的卫所不说划清界限,肯定也是不拿自己当卫所的人了。
这样的人在陆准的眼里,那就是白眼狼。卫所倾力花了那么多银子,修缮学校,聘请先生,教出来的人,却通通都不思回报。这样的人培养出来,有什么用?他们反而会加入原本被他们仰视、总是看不起他们的文官团体去,和那些文官一起看不起曾经的袍泽。
“可你不能否认,那是因为人数太少,形不成集体。如果人数多了,就会不一样!”冯谦自有自己的一番理论,并且自信可以借此来说服陆准同意他的观点,“你说,我们孝陵卫的卫学有多小?你也知道教授、训导加一块儿才三个人,还都是老眼昏花,白拿着银子,也不知道整天都教了些什么的。这样的地方读出来的学生,你指望他们感谢那些教授?训导?还是感谢从来没有给卫学多拨过一文钱,修过一次屋子的你?陆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你知道怎么练兵,知道得让他们吃饱穿暖、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会给你卖命。那你同样也应该知道,只有让那些学生觉得在卫学里受到了优待和鼓舞,要让他们觉得在卫学里学的东西很有用,在卫学里建立起来的人脉在朝中能够用得着,这才能让他们对卫学产生感情。等到人数渐渐多起来了,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抱团。”
听冯谦说完,陆准目光有些复杂的看向冯谦,半晌,他问道:“冯谦,你说的话,你自己相信吗?”
卫所的科举人数很多,录取率也不低,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摆脱军户的身份和武官被人看不起的身份。
卫学相比于县学、府学、州学等等官办学校要小很多,教授、训导也缺得很。不过,门槛相应的却比较低,凡是本卫世职武官的子弟都可以直接进入卫学读书,除此之外,有通晓文义的军户子弟也可以入学。
刚刚进入卫学时,称为附学生员。附学生员没有定数,专指那些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而每年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就可以补充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了。每年在廪生中选拔食廪年数多的,可以补充为岁贡。
所谓岁贡,就是由卫学推荐资深的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理论上来说,成为了贡生,就已经获得了做官的基本资格。
但就这个岁贡的资格却也是不好拿到的,要得到岁贡资格,首先必须是廪生,想成为廪生,又必须要先成为附生。廪生、附生都是名额有限的,且必须是在岁科两试中数一数二的人才有机会补入。
当然,也可以作为生员直接去考乡试,但这无形之中就难了很多。三年才有那么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学问好,怕是早就可以选为廪生、附生,获得进国子监的资格了吧?
反正陆准觉得都挺难的,想要培养出很多的这种人出来,还得让他们抱团,最终能够为孝陵卫所用,陆准实在是觉得冯谦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冯谦的意思是让陆准好好的想一想。
由于提出了修缮卫学,培养更多的文试方面的人才的想法,陆准和冯谦这一次商讨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卡住了。陆准没有心情再听别的,脑子里全都是关于卫学的事情。说实在的,他自己都不怎么转的过来这个弯儿。
独自在院子里做了许久,他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派人将孙桥从城中找了回来。而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站在他面前半天了。
“叫你回来没什么太大的事情,就是有个事情拿不定主意,想跟你聊聊。”
陆准的一句话顿时让孙桥受宠若惊,他倒是不知道,自己现在竟然还有了参与陆准决策的权力了吗?目光四下看看,见冯谦并不在,孙桥心中有些忐忑起来。他认为的文人都是表面大度,而内里是有些小肚鸡肠的,他可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让人家误会自己是来篡权夺位的,那可就糟糕了。
但陆准却一点儿都不肯体谅他,直接就将冯谦给他提的建议全盘扔在了孙桥面前,紧接着就要孙桥给他一个建议。
孙桥愣了半天,脑子里飞快的想着对策。
他并不想跟陆准唱反调,明知道陆准不愿意接受这个建议,他当然可以顺着陆准的意思说。但问题是,那样一来,就难免会得罪了冯谦。而且,作为后世之人,他当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很支持冯谦这个跨时代的建议。
想了好久,直到陆准等的不耐烦的时候,他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依小人之见,冯先生说的很对。文武并重,才是发展之道。否则,三爷,您想想,您就是练兵练得再好,打北虏的时候,也没您的份儿不是吗?要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要想在朝廷上有一席之地,那根本上,就必须要在朝廷上有人才行啊!您在朝廷上没人,陛下十年八年都想不起您,这您把兵练出神来,那只要南都不打仗,谁知道您的兵练得好啊!”
其实孙桥还有些话不敢说,陆准的兵,作为守陵来用,算是精兵。但用在边陲,真刀真枪,在孙桥眼里,那也就是个花花架子。这个时代最强的兵在蓟州,是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陆准的兵?后世没有留下一丁点儿的文字,那就说明,要么是压根儿不是什么英雄的队伍,要么是根本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孙桥比较倾向于是前一种,但他真的很希望,陆准能够练出一支强兵来。
不过以现在的势头来看,陆准的思想还是过于保守。火器的威力在他的军队中丝毫体现不出来,他本身也根本没玩儿过火器。究其原因,还是见是的问题。
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想得才会越多,能耐才会越大。创造力如果没有知识作为基垫,那就只能是空想,一盘散沙,风吹即散。所以,孙桥很希望陆准能够接受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把孝陵卫的卫学办好,可想而知,一定会出现不少的人才。即便陆准本身知识水平比较低,但身边都是知识水平高的人,那对他的影响效果就会不一样。
孙桥看着犹豫的陆准,决定再多加一把火,“三爷,依小人之见,您不仅应该让想要去卫学读书的人读书,连您手下那些不愿意读书的士兵,也都应该去读读书。不读书,他们不明白什么叫仁义礼智信。不读书,他们也就永远都不会理解他们练兵到底是为了什么。三爷,这些士兵必须学会这些,否则,他们就是为了军饷而训练,为了怕您的责罚而训练,这样的兵,不是您的。现在只有您能给他们这些,他们听您的,换一个也能给他们这些的他们就会动摇,三爷,不知道小人说的您觉得对吗?”
“对了,除了种地,再让宋占高带着人,把路给我修一修。一步一个坑,出门就崴脚,那还成了?我们家那小爷可马上就要回来了,到时候磕着碰着都是大事儿!”
“小爷?”冯谦听了这称呼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有些幸灾乐祸的笑着问道,“该不会是大爷家里头那位小少爷吧?算起来,应该六岁了,嘿,叫什么来着?”
“永杰,陆永杰!我爹当初给起的名儿。”陆准提起这名字就止不住的头疼,“我大哥从京城回来的时候,就没带着人家母子俩,八成还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回去呢!结果他这一走,没人管了,那小霸王真是……把二哥给折腾的哟!这不,巴巴给送回来了,可伺候不起!”
“有这么能折腾?”冯谦不太相信,“要说这小子离开孝陵卫的时候,才多大?我倒想知道,他比起你小时候来,到底是谁更能折腾。”
“我可不敢和他比!我说,冯谦,可不是我乱说。这小子出生的时候,老爷子请算命先生给他批过八字,那瞎子算了半天,就说了四个字‘命犯七杀’!你听听,你听听,这能是个什么意思?”
算命的瞎子是个什么意思,冯谦并不知道。但以他对陆准的了解,陆准这话里话外就是绝不欢迎陆永杰回来的意思。
“可他该回来总要回来的!”冯谦说的是实话,陆泓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把妻儿接去了京城。这会儿辞官还乡,再把妻儿接回来,这很正常啊,没有人有道理阻拦的,“再说了,就算是再混世魔王,不是也才六岁吗?那是你亲侄子!”
陆准撇撇嘴,不以为然,“他是我侄子,我是他孙子!我惹不起他!哦,对了,说到他,咱们的卫学是不是也该修缮一番了?另外,那个教授年纪多大了?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什么成效,你得空去跟他提一句。就说我说的,永杰那小子回来了,是肯定要进卫学读书的,他能教的了就继续干,教不了趁早自己滚蛋。我可不想什么时候听说,卫学的教授让永杰那小子给气出什么好歹来。”
“你这到底是在担心谁?”冯谦有些弄不懂了,说是担心卫学教授,可听着又明显有让人家知难而退的心思;说是担心陆永杰,可人家不都说人会比较讨厌跟自己像的人吗?陆永杰的性格就很像陆准,八成陆准是真的不待见他。不过,既然陆准开口提了卫学的事情,冯谦也就索性顺着他的话说了说,“你提起卫学,其实也正是我想跟你说的。别的东西或许都不重要,但卫学这个地方,一定要重视起来。以前你不过是千户、指挥佥事,我不跟你提。但现在不一样了,你距离指挥使只有半步之遥了,现在提这个事情恰到好处,如果再不提,那就晚了!”
孝陵这个地方,风水宝地,却是个阴宅的风水宝地,古墓众多,并不能吸引活人也在这儿居住,因此,明代以前,基本上是山林走兽的地盘。直到孝陵开掘,设孝陵卫护卫皇陵,这个地方才有了人气。
但实话实说,这并不是个繁华的地方。从古至今,哪怕已经设立卫所这么多年了,这个地方也依旧没能繁华起来。
不过目前繁华不繁华的倒是无所谓,在冯谦看来,凡事都要看得长远一些,不能光把眼睛盯在眼前的事情上。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一个人,实在是需要很多的时间。
陆准的精力,自始至终都在他的兵身上。为了把有限的兵源都用在操练上,用在正地方,他不仅派人违反祖制,偷偷在城里做起了生意,甚至就连吸纳流民种地这种一旦被朝廷知晓很可能就是塌天祸事的办法也想出来了。但他不重视文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文压武,固然会失去自保的能力。但以武压文,就会太过依靠暴力。陆准,这样可不行!你不能让孝陵卫变成一个瘸子!”冯谦语重心长的对陆准说道,“你说你敬重文人,但我觉得不是,你这不是敬重,你这是敬而远之!你说说,你这是头一次跟我提起卫学吧?如果不是永杰回来了,需要有个地方读书,你是不是还会继续忽视下去?那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才能想起它来?”
“有什么用?”陆准并不觉得修缮卫学对于孝陵卫到底有什么用,“你说,你就说,孝陵卫的卫学出来的举人、进士,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吧?但是你说说,他们考上了举人、考上了进士,对于孝陵卫来说,有什么用?他们哪个把自己当做孝陵卫的人了?这年头,军户子弟考科举,无非是为了摆脱军籍,不用再受这份儿当兵的累,有朝廷供养。世职武官子弟考科举,那就是为了从武官变成文官。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人家的队伍里头凑,我就不明白了,人家那么看不起咱,咱凑过去干什么?”
陆准所说的也是实情,卫所子弟考科举的人数一直是不少的,对于这唯一的一条堂堂正正脱离军籍,或者脱离武官团体的道路,他们是趋之若鹜。可一旦考上了,他们立马就把自己当成是儒生,是天子门生,是文官了,与原本的卫所不说划清界限,肯定也是不拿自己当卫所的人了。
这样的人在陆准的眼里,那就是白眼狼。卫所倾力花了那么多银子,修缮学校,聘请先生,教出来的人,却通通都不思回报。这样的人培养出来,有什么用?他们反而会加入原本被他们仰视、总是看不起他们的文官团体去,和那些文官一起看不起曾经的袍泽。
“可你不能否认,那是因为人数太少,形不成集体。如果人数多了,就会不一样!”冯谦自有自己的一番理论,并且自信可以借此来说服陆准同意他的观点,“你说,我们孝陵卫的卫学有多小?你也知道教授、训导加一块儿才三个人,还都是老眼昏花,白拿着银子,也不知道整天都教了些什么的。这样的地方读出来的学生,你指望他们感谢那些教授?训导?还是感谢从来没有给卫学多拨过一文钱,修过一次屋子的你?陆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你知道怎么练兵,知道得让他们吃饱穿暖、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会给你卖命。那你同样也应该知道,只有让那些学生觉得在卫学里受到了优待和鼓舞,要让他们觉得在卫学里学的东西很有用,在卫学里建立起来的人脉在朝中能够用得着,这才能让他们对卫学产生感情。等到人数渐渐多起来了,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抱团。”
听冯谦说完,陆准目光有些复杂的看向冯谦,半晌,他问道:“冯谦,你说的话,你自己相信吗?”
卫所的科举人数很多,录取率也不低,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摆脱军户的身份和武官被人看不起的身份。
卫学相比于县学、府学、州学等等官办学校要小很多,教授、训导也缺得很。不过,门槛相应的却比较低,凡是本卫世职武官的子弟都可以直接进入卫学读书,除此之外,有通晓文义的军户子弟也可以入学。
刚刚进入卫学时,称为附学生员。附学生员没有定数,专指那些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而每年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就可以补充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了。每年在廪生中选拔食廪年数多的,可以补充为岁贡。
所谓岁贡,就是由卫学推荐资深的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理论上来说,成为了贡生,就已经获得了做官的基本资格。
但就这个岁贡的资格却也是不好拿到的,要得到岁贡资格,首先必须是廪生,想成为廪生,又必须要先成为附生。廪生、附生都是名额有限的,且必须是在岁科两试中数一数二的人才有机会补入。
当然,也可以作为生员直接去考乡试,但这无形之中就难了很多。三年才有那么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学问好,怕是早就可以选为廪生、附生,获得进国子监的资格了吧?
反正陆准觉得都挺难的,想要培养出很多的这种人出来,还得让他们抱团,最终能够为孝陵卫所用,陆准实在是觉得冯谦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冯谦的意思是让陆准好好的想一想。
由于提出了修缮卫学,培养更多的文试方面的人才的想法,陆准和冯谦这一次商讨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卡住了。陆准没有心情再听别的,脑子里全都是关于卫学的事情。说实在的,他自己都不怎么转的过来这个弯儿。
独自在院子里做了许久,他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派人将孙桥从城中找了回来。而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站在他面前半天了。
“叫你回来没什么太大的事情,就是有个事情拿不定主意,想跟你聊聊。”
陆准的一句话顿时让孙桥受宠若惊,他倒是不知道,自己现在竟然还有了参与陆准决策的权力了吗?目光四下看看,见冯谦并不在,孙桥心中有些忐忑起来。他认为的文人都是表面大度,而内里是有些小肚鸡肠的,他可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让人家误会自己是来篡权夺位的,那可就糟糕了。
但陆准却一点儿都不肯体谅他,直接就将冯谦给他提的建议全盘扔在了孙桥面前,紧接着就要孙桥给他一个建议。
孙桥愣了半天,脑子里飞快的想着对策。
他并不想跟陆准唱反调,明知道陆准不愿意接受这个建议,他当然可以顺着陆准的意思说。但问题是,那样一来,就难免会得罪了冯谦。而且,作为后世之人,他当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很支持冯谦这个跨时代的建议。
想了好久,直到陆准等的不耐烦的时候,他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依小人之见,冯先生说的很对。文武并重,才是发展之道。否则,三爷,您想想,您就是练兵练得再好,打北虏的时候,也没您的份儿不是吗?要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要想在朝廷上有一席之地,那根本上,就必须要在朝廷上有人才行啊!您在朝廷上没人,陛下十年八年都想不起您,这您把兵练出神来,那只要南都不打仗,谁知道您的兵练得好啊!”
其实孙桥还有些话不敢说,陆准的兵,作为守陵来用,算是精兵。但用在边陲,真刀真枪,在孙桥眼里,那也就是个花花架子。这个时代最强的兵在蓟州,是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陆准的兵?后世没有留下一丁点儿的文字,那就说明,要么是压根儿不是什么英雄的队伍,要么是根本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孙桥比较倾向于是前一种,但他真的很希望,陆准能够练出一支强兵来。
不过以现在的势头来看,陆准的思想还是过于保守。火器的威力在他的军队中丝毫体现不出来,他本身也根本没玩儿过火器。究其原因,还是见是的问题。
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想得才会越多,能耐才会越大。创造力如果没有知识作为基垫,那就只能是空想,一盘散沙,风吹即散。所以,孙桥很希望陆准能够接受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把孝陵卫的卫学办好,可想而知,一定会出现不少的人才。即便陆准本身知识水平比较低,但身边都是知识水平高的人,那对他的影响效果就会不一样。
孙桥看着犹豫的陆准,决定再多加一把火,“三爷,依小人之见,您不仅应该让想要去卫学读书的人读书,连您手下那些不愿意读书的士兵,也都应该去读读书。不读书,他们不明白什么叫仁义礼智信。不读书,他们也就永远都不会理解他们练兵到底是为了什么。三爷,这些士兵必须学会这些,否则,他们就是为了军饷而训练,为了怕您的责罚而训练,这样的兵,不是您的。现在只有您能给他们这些,他们听您的,换一个也能给他们这些的他们就会动摇,三爷,不知道小人说的您觉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