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改革的成本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李由校穿越成为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后,他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改革。经过后世无数网文和史料的狂轰滥炸,朱由校很想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进行改革,却发现如果真这么做了,大刀阔斧就会落在自己脑袋上,先被别人把自己的命给革了。
自己的后妃被人无端囚禁,表面上看是因为张裕妃个性太直得罪了客氏,实际原因则是张嫣张皇后没有儿子。万一张裕妃生下了皇子,那么明朝皇室又将陷入皇位的嫡庶之争,于是保皇派下手了,为的就是保持住‘道义’这一重要筹码,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保皇派尚且如此,还能指望那些所谓的东林和齐楚浙三党?而且这些朝廷的政治势力,似乎对于谋害皇上的性命,根本没有心理负担。在他们眼中,皇上就是用来谋取利益的挡箭牌,一旦这个挡箭牌碍事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让皇上非正常归天,然后再选一个皇上了事;
因此朱由校根本不敢相信宫中的任何一个太监宫女,就算皇后做的饭难吃到极点,他也坚持不吃宫中的任何东西。为了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侍卫,他不惜得罪锦衣卫撤换所有护卫,并另外迎娶张凤仪为后妃,进而得到实权武将的支持。
这算是朱由校初步改革中较为成功的一步,也不太被朝中大臣所重视。但好歹自己的命能保住了,不然鬼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于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而这件事能成功的原因,在于成本低,影响小,利益牵扯不大。但是朝堂的人事、经济、施政等改革,困难重重。
…………………………………………………………………………………………
朱由校虽然掌握了吏部,户部和工部的尚书之位,却根本得不到其余官员的支持。三部的任何事宜,到最后都会变成扯皮。不胜其扰的朱由校,干脆在科学院成立了秘书部,专门负责处理这些破事,相当于变相与朝臣达成妥协,大家继续混着日子过。
既然朝堂上得不到支持,朱由校便决定通过科学院来施展自己的计划。他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将科学院建设成一个世界最顶尖的存在,以此达到对于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间接改变明朝原有的经济与朝堂格局。
但这个改变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科学院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这个成果并非是什么跨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是最简单的粮食和钢铁。这是明朝南方的经济和政治势力,控制北方朝政的根本所在。
有了足够的粮食,北方就能摆脱对于南方的依赖;有了足够的钢铁,京城军队就能不再被南方豪强所挟持。有了兵精粮足的军队作为支撑,北方就能彻底对南方说不,也为日后北方产品在南方进行倾销保驾护航。很多时候,刀剑比道理更加实用。
为了这个目标,朱由校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御驾亲征,就是为了得到河套之地。与其和南方商人讨价还价,不如开辟新的粮食产区,从根本上断了南方土老肥的念想。
当然,朱由校为此付出的成本,就是将蒙古人放进关内,并且还要祈祷蒙古人不要趁机捣乱,后金不也会趁机攻城略地。而且他也知道,等他回到京城,没有从中捞到好处的朝廷官员会是如何愤怒,必定采取各种方式反对,到时候头疼的事还多。
这些官员敢于明目张胆地威胁皇上,所依仗的就是两点。其一,自从明武宗以后,明朝皇帝再无战争功勋,可以作为压制群臣的手段;其二,明朝军队的私兵化,实际让皇帝与将领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很微妙的阶段。皇上实际成了一个空头司令。
朱由校作为后来者自然明白,一个帝国的皇帝不能掌握军队意味着什么;朝廷将领无法指挥地方军队意味着什么。而一个帝国,如果过于依赖某几个大将,那帝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因此朱由校又开始了对于明朝军制的改革。
………………………………………………………………………………..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明朝现行军制的弊端太多,朱由校想要改革的想法也由来已久。他曾经写了无数方案,但后来都揉成了一团废纸。不是不想改,而是不能改。不能改的原因很简单,没钱。
朱由校穿越后,曾计划组建彪悍的龙骑兵部队,重现成祖时期大汉骑兵的辉煌。狂热的骑兵达人猛如虎,对皇上的英明决策高举双手赞成,于是迫不及待地扳着手指头,给朱由校算过一笔账,可怜的大明天子当时就晕菜了:
一匹军马的价格是八十两,便宜;伺候一匹军马每年所需是三十两白银,不贵;一个骑手全身的装备,价值白银一百五十两,不多。算下来,一个骑兵每年才花费二百六十两银子,太值了。组建一个万人骑兵队,按照一人三马计算,初期也就花费四百二十万两银子,以后每年也就是再花百十万两银子的小事。
皇上您刚才说的十万人骑兵计划,小的认为极有魄力,应该立刻实施…额对了,小的还没给您算马夫和随行仆从的钱,俺再算算啊,好像还忘记了草场的事。哎,皇上,您憋走啊…
……………………………………………………………………………………………..
组建大规模骑兵的道路被封死后,朱由校又想到了组建纯火枪部队。既然骑兵部队是个烧钱的东西,弄个几十万人的火枪队还是可以的吧。想想都激动,几十万只火枪一起开火的场景,必定惊天动地遮蔽日月。
可后来找到兵器局的账本一翻,朱由校又傻眼了。单纯制作一只火枪的成本确实不高,不到五两银子。但一只新枪用于作战,最多两个月就需要更换枪管,否则就会炸膛。因此明军火枪部队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让人扼腕,无他,根本没钱进行太多的训练。
当然,解决枪管制造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出大价钱铸造精钢枪管。结果就是,一只原本价格不到五两的火枪,价格会直线蹿升到十五两银子甚至更高。如果再算上后期的训练和保养费用,又是一笔天文数字。况且,明朝根本没有那么多精钢用来造枪。
戚继光的部队,算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其热兵器装备占比高达五成以上,在整个明军队伍中只有神机营可以媲美。可是,连国库都无法养活这样的军队,因此戚继光的部队人数,一直不多。被定义为戚家军丝毫没错,因为那是戚大帅拿出自己的血本养活的…
就算有了巨额资金用来造枪,明朝的精钢产量也足以支撑。那么明朝低劣的枪支保管水平,以及黑火药对于枪管的严重腐蚀问题,依然是火枪队的重大隐患。另外,明朝小作坊工业体系下,全国工匠就算累成狗,都无法满足大量火枪的维护修理与天量的火药需求。
现在的热兵器,不仅发展太慢攻击威力有限,而且受制于后勤保障等多重因素,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不足以从根本上颠覆冷兵器的统治地位。而冷兵器在目前依然能占据统治地位,靠的就六个字:便宜简单实用。
骑兵耗费巨额资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轻易还不敢使用,没有战事之时就只能白养着,这让向来精明的明军将领很是痛心,军马不能耕地啊…;
火枪的威力巨大,但是高企的炸膛率、布朗运动+5的射击精度和相对专业的保养要求,让火枪兵几乎沦为一个鸡肋兵种,兵书和影视剧上的描写的情节,朱由校从来没见过。
相比之下,步兵就简单多了,一个士兵每年消耗最多五两银子,这还不包括被军官克扣的部分。遇见打仗了,每人发一把价值白银几钱的破烂军刀了事。至于训练,基本没有的事。士兵死光了也无所谓,重新招募便是,没见两条腿的人,在大明都泛滥成灾了…
……………………………………………………………………………………
正是因为骑兵和火枪兵所费巨大,但是产生的实际效用有限,因此明军之中步兵的比例,一直以来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而冷兵器作战时代,步兵中的猛将及精锐部队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为成为明军各级将领,肆无忌惮发展私兵的基础和依仗。
将领发展私兵的传统,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甚至更早。其中,关二爷的五百校刀手和高顺的八百陷阵营,一直是私兵中神一般的存在。因此,历代封建王朝对于私兵一直持包容态度,对于拥有强悍私兵的将领,王朝统治者的忍耐度极高,历史上的诸多悲剧皆由此而起。
对于朱由校来说,私兵这件事必须处理,那怕触及军队高层的核心利益,他也必须强硬推行改革,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麾下的将领拥有私兵。军队只能属于明朝国家所有,听命于皇帝一人。他坚决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他必须有自己的强军。
只是朱由校根本没有想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其一支万人强军的形成,付出的代价之高昂,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高成本并不一定带来高回报。
当李由校穿越成为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后,他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改革。经过后世无数网文和史料的狂轰滥炸,朱由校很想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进行改革,却发现如果真这么做了,大刀阔斧就会落在自己脑袋上,先被别人把自己的命给革了。
自己的后妃被人无端囚禁,表面上看是因为张裕妃个性太直得罪了客氏,实际原因则是张嫣张皇后没有儿子。万一张裕妃生下了皇子,那么明朝皇室又将陷入皇位的嫡庶之争,于是保皇派下手了,为的就是保持住‘道义’这一重要筹码,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保皇派尚且如此,还能指望那些所谓的东林和齐楚浙三党?而且这些朝廷的政治势力,似乎对于谋害皇上的性命,根本没有心理负担。在他们眼中,皇上就是用来谋取利益的挡箭牌,一旦这个挡箭牌碍事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让皇上非正常归天,然后再选一个皇上了事;
因此朱由校根本不敢相信宫中的任何一个太监宫女,就算皇后做的饭难吃到极点,他也坚持不吃宫中的任何东西。为了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侍卫,他不惜得罪锦衣卫撤换所有护卫,并另外迎娶张凤仪为后妃,进而得到实权武将的支持。
这算是朱由校初步改革中较为成功的一步,也不太被朝中大臣所重视。但好歹自己的命能保住了,不然鬼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于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而这件事能成功的原因,在于成本低,影响小,利益牵扯不大。但是朝堂的人事、经济、施政等改革,困难重重。
…………………………………………………………………………………………
朱由校虽然掌握了吏部,户部和工部的尚书之位,却根本得不到其余官员的支持。三部的任何事宜,到最后都会变成扯皮。不胜其扰的朱由校,干脆在科学院成立了秘书部,专门负责处理这些破事,相当于变相与朝臣达成妥协,大家继续混着日子过。
既然朝堂上得不到支持,朱由校便决定通过科学院来施展自己的计划。他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将科学院建设成一个世界最顶尖的存在,以此达到对于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间接改变明朝原有的经济与朝堂格局。
但这个改变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科学院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这个成果并非是什么跨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是最简单的粮食和钢铁。这是明朝南方的经济和政治势力,控制北方朝政的根本所在。
有了足够的粮食,北方就能摆脱对于南方的依赖;有了足够的钢铁,京城军队就能不再被南方豪强所挟持。有了兵精粮足的军队作为支撑,北方就能彻底对南方说不,也为日后北方产品在南方进行倾销保驾护航。很多时候,刀剑比道理更加实用。
为了这个目标,朱由校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御驾亲征,就是为了得到河套之地。与其和南方商人讨价还价,不如开辟新的粮食产区,从根本上断了南方土老肥的念想。
当然,朱由校为此付出的成本,就是将蒙古人放进关内,并且还要祈祷蒙古人不要趁机捣乱,后金不也会趁机攻城略地。而且他也知道,等他回到京城,没有从中捞到好处的朝廷官员会是如何愤怒,必定采取各种方式反对,到时候头疼的事还多。
这些官员敢于明目张胆地威胁皇上,所依仗的就是两点。其一,自从明武宗以后,明朝皇帝再无战争功勋,可以作为压制群臣的手段;其二,明朝军队的私兵化,实际让皇帝与将领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很微妙的阶段。皇上实际成了一个空头司令。
朱由校作为后来者自然明白,一个帝国的皇帝不能掌握军队意味着什么;朝廷将领无法指挥地方军队意味着什么。而一个帝国,如果过于依赖某几个大将,那帝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因此朱由校又开始了对于明朝军制的改革。
………………………………………………………………………………..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明朝现行军制的弊端太多,朱由校想要改革的想法也由来已久。他曾经写了无数方案,但后来都揉成了一团废纸。不是不想改,而是不能改。不能改的原因很简单,没钱。
朱由校穿越后,曾计划组建彪悍的龙骑兵部队,重现成祖时期大汉骑兵的辉煌。狂热的骑兵达人猛如虎,对皇上的英明决策高举双手赞成,于是迫不及待地扳着手指头,给朱由校算过一笔账,可怜的大明天子当时就晕菜了:
一匹军马的价格是八十两,便宜;伺候一匹军马每年所需是三十两白银,不贵;一个骑手全身的装备,价值白银一百五十两,不多。算下来,一个骑兵每年才花费二百六十两银子,太值了。组建一个万人骑兵队,按照一人三马计算,初期也就花费四百二十万两银子,以后每年也就是再花百十万两银子的小事。
皇上您刚才说的十万人骑兵计划,小的认为极有魄力,应该立刻实施…额对了,小的还没给您算马夫和随行仆从的钱,俺再算算啊,好像还忘记了草场的事。哎,皇上,您憋走啊…
……………………………………………………………………………………………..
组建大规模骑兵的道路被封死后,朱由校又想到了组建纯火枪部队。既然骑兵部队是个烧钱的东西,弄个几十万人的火枪队还是可以的吧。想想都激动,几十万只火枪一起开火的场景,必定惊天动地遮蔽日月。
可后来找到兵器局的账本一翻,朱由校又傻眼了。单纯制作一只火枪的成本确实不高,不到五两银子。但一只新枪用于作战,最多两个月就需要更换枪管,否则就会炸膛。因此明军火枪部队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让人扼腕,无他,根本没钱进行太多的训练。
当然,解决枪管制造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出大价钱铸造精钢枪管。结果就是,一只原本价格不到五两的火枪,价格会直线蹿升到十五两银子甚至更高。如果再算上后期的训练和保养费用,又是一笔天文数字。况且,明朝根本没有那么多精钢用来造枪。
戚继光的部队,算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其热兵器装备占比高达五成以上,在整个明军队伍中只有神机营可以媲美。可是,连国库都无法养活这样的军队,因此戚继光的部队人数,一直不多。被定义为戚家军丝毫没错,因为那是戚大帅拿出自己的血本养活的…
就算有了巨额资金用来造枪,明朝的精钢产量也足以支撑。那么明朝低劣的枪支保管水平,以及黑火药对于枪管的严重腐蚀问题,依然是火枪队的重大隐患。另外,明朝小作坊工业体系下,全国工匠就算累成狗,都无法满足大量火枪的维护修理与天量的火药需求。
现在的热兵器,不仅发展太慢攻击威力有限,而且受制于后勤保障等多重因素,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不足以从根本上颠覆冷兵器的统治地位。而冷兵器在目前依然能占据统治地位,靠的就六个字:便宜简单实用。
骑兵耗费巨额资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轻易还不敢使用,没有战事之时就只能白养着,这让向来精明的明军将领很是痛心,军马不能耕地啊…;
火枪的威力巨大,但是高企的炸膛率、布朗运动+5的射击精度和相对专业的保养要求,让火枪兵几乎沦为一个鸡肋兵种,兵书和影视剧上的描写的情节,朱由校从来没见过。
相比之下,步兵就简单多了,一个士兵每年消耗最多五两银子,这还不包括被军官克扣的部分。遇见打仗了,每人发一把价值白银几钱的破烂军刀了事。至于训练,基本没有的事。士兵死光了也无所谓,重新招募便是,没见两条腿的人,在大明都泛滥成灾了…
……………………………………………………………………………………
正是因为骑兵和火枪兵所费巨大,但是产生的实际效用有限,因此明军之中步兵的比例,一直以来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而冷兵器作战时代,步兵中的猛将及精锐部队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为成为明军各级将领,肆无忌惮发展私兵的基础和依仗。
将领发展私兵的传统,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甚至更早。其中,关二爷的五百校刀手和高顺的八百陷阵营,一直是私兵中神一般的存在。因此,历代封建王朝对于私兵一直持包容态度,对于拥有强悍私兵的将领,王朝统治者的忍耐度极高,历史上的诸多悲剧皆由此而起。
对于朱由校来说,私兵这件事必须处理,那怕触及军队高层的核心利益,他也必须强硬推行改革,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麾下的将领拥有私兵。军队只能属于明朝国家所有,听命于皇帝一人。他坚决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他必须有自己的强军。
只是朱由校根本没有想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其一支万人强军的形成,付出的代价之高昂,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高成本并不一定带来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