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