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明军工帝国 > 第四卷 第八章 三大精锐

第四卷 第八章 三大精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雄军这个名字并不是卢象升起的,是崇正皇帝朱慈炅亲自命名的,至于为什么叫天雄军,卢象升也不是很了解。

    孙传庭手下的军队皇上也给取名了,叫秦军,这个名字就比较好理解了,陕西是古时秦国的发源地,在陕西招的兵自然叫秦军。

    卢象升想来想去,也只想到一个与天雄二字有关的事情,好像他原来出任知府的大名府有个地方就叫天雄,但这兵是在山西招的啊,为什么要叫天雄军呢?

    其实,朱慈炅给卢象升手下的军队取名天雄军是有原因的,他虽然不知道大名府有个地方叫天雄,但他知道孙承宗和袁崇焕训练出来的广宁铁骑、卢象升操练出来的天雄军还有孙传庭手下的秦军是顶顶有名的明末三大精锐,崇祯朝那会儿连京营都不靠谱,唯有这三大精锐可以和后金铁骑正面硬拼而不落下风。

    既然有这么辉煌的历史,天雄军这个名号自然是不能埋没了,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卢象升能像历史上一样,操练出一支天下闻名的雄师。

    天雄军为什么会这么厉害呢?曾经有所谓的砖家分析,说什么天雄军中大多是父子、兄弟、亲友、同乡、同学关系,所以异常团结,随便死一个,都能愤怒一堆人,所以战斗力很强。

    好吧,这个理由很好很强大,明朝那会儿有没有同学这个说法暂且就不去讨论了,关于这父子一说就有很大的问题,一家人如果把父子都送上前线了,那这家人还怎么活?

    还有是同乡就会战斗力强,这未免有点太牵强了,明朝那会儿又没有全国大征兵,军队一般都是分片招的,同一支军队里又有几个不是同乡,上百万军队里面怎么就几万人战斗力强呢?

    兵法有云: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这正是明末明军的真实写照,一百万军心涣散的明军还真不如卢象升手下一万天雄军战斗力强。

    卢象升的天雄军强就强在凝聚力上,这个凝聚力并不是那些砖家所分析的是因为大家都是父子、兄弟、亲友、同乡、同学关系,而是因为卢象升身先士卒,因为卢象升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史书给卢象升的评价就是,他善于驭下,士卒愿意替他效死力。

    让士卒愿意替你效死力可没那么容易,而卢象升就有这个人格魅力。

    一般人如果猛然之间有了五百万两,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要好好享受一番,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不管是不是军费,五百万两,用个几千两总没问题吧。但是他没有,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士兵的温饱。

    所以,五百万两到手以后,他没有想过要为自己花一分钱,但一听说士兵们要发棉衣、靴子、棉被,他毫不犹豫的就订了,要发军帐,订,要准备粮草,订,一百多万两花出去他眉头都不皱一下。但一涉及到他自己,一个帅帐就多四十两银子,他都舍不得花。

    还有,一般人如果荣升一省总督,起码要大摆筵席,广宴亲朋,他却是一接到任命就往太原赶,从来就没想过要庆贺的问题。

    到了太原他也没有去应酬当地官吏的宴请,而是带着亲卫整理营地,准备迎接新兵的到来。

    现在曹文诏带着一众将领和一千关宁铁骑来了,他的干劲就更足了,营地整理完了,他竟然带着众人开始为新兵扎帐篷了!

    这个连曹文诏都看不下去了,规劝道:“扎营也是新兵训练内容,您这都替他们扎好了,他们岂不是连扎营都学不会!”

    卢象升却回答道:“以后扎营的机会多的是,我这给他们扎个样板出来他们就知道应该怎么扎营了,再说他们都是从山西各地赶过来的,一路劳顿,先让他们休息一晚才有精神,大不了过几天就让他们拆了再重新扎一次!”

    曹文诏拗不过他,只得跟着他一起扎营,两千多人扎一万来个军帐其实也费不了多少事情,就算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扎一个军帐,五天时间也就扎完了。

    于是一个月期满,等新兵们前来报到的时候发现营帐都整整齐齐的扎好了,而且军服、靴子、棉被都按人头分别堆放在营帐里,他们只要换上衣服随着军官们去领武器就行了!

    当他们听说这是总督大人带人亲手给他们扎好的,为的就是能让他们第一天能好好休息一下,一个个都感动的不行了,有这样的将领,下面的士兵好意思不听他的吗?

    当然,这个营帐据说是过几天就要拆了重新扎一遍的,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怕是拆了重新扎十遍呢,关键是将领能为他们着想,跟着这样的将领让人感觉心里踏实。

    在卢象升的规划下,营地里一切都井然有序,去武库领武器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倒不是武器数量不够,毕竟大明曾有两百多万军队,这些军队去屯田的时候武器都是要上缴的,就算再来十万人武器也是够的。关键是这武器的生锈了,保养的再好,放个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生锈那是不可能的。

    刀枪盾戟什么的倒还罢了,把表面的锈迹磨掉凑合着还能用,这弓箭就不行了,弓身已经锈的没什么弹力了,弓弦更是一拉就断,压根就用不了了。

    怎么办呢?崇祯朝那会儿卢象升是自己组织人造了一批强弩,令贼寇闻风丧胆,现在他强弩都不用造了,还有更厉害的燧发枪呢,皇上可是保证了,一个月最少给他发一万把新型燧发枪,这比他自己造强弩快多了。

    卢象升见弓箭都不行了,干脆就不要弓箭兵了,全部换成长枪,燧发枪装上刺刀之后近战就更长枪差不多,先让士兵训练一下长枪的突刺和格挡也好。

    那这十万大军具体怎么分类呢?大明军队的标配一般都是三七开,也就是说十万大军里面一般都是三万骑兵,七万步兵。但由于长年没有参加战斗,有的军户甚至是几辈子都在屯田,骑兵的战马数量已经严重不足了,特别是西北大旱以来,人都吃不饱了,谁还有心思管马啊。所以这次招来的新兵,带了马来的才堪堪两万人,那两万匹马里面,真正能当战马用的也就一万来匹,其他的要么瘦骨嶙峋,要么老态龙钟,更有的是骡子是马都还有待分辨!

    卢象升没办法,只得在十万新兵中剔出一万体质较差的,每人配备一匹没用的战马,直接让他们当运输兵得了,至于马车,车轮子倒是可以买现成的,车身那就自己造吧,整个马车买下来毕竟太贵了,山西多山,木头还是不缺的。

    剩下的九万人马,卢象升做了详细的划分,一万骑兵由前锋总兵曹文诏统领,副将张弘业则统领两万刀盾兵,参将王承胤和张叔嘉各领一万长戟兵,其他四个参将则各领一万长枪兵。第二天就开始操练,熟悉战阵和各自的兵器,长枪兵还要跟京营亲卫学习燧发枪射击和装弹,等配齐四万燧发枪,大军就可以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