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偷捡余粮充饥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顿饭,孩子们连吃带拿,他们就足足消耗了近一两银子。如果按照这种吃法,他们刚所得的五十两银子有什么可消耗的,用不了两个月就完了。况且小婷莺如今依然在病中,还要看郎中,这都不知道还得多少钱呢。李少峰摸了摸放在贴胸口位置的银子,心里一阵心疼,但是心里还是安慰自己: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吃过了,如果只有这一次的话,那也没什么。想通了,望着遥挂天空的太阳,李少峰舒缓了一下身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对着孩子们说道:“接下来,我们该去找个郎中了,走。”
往前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药铺,李少峰领着孩子们鱼贯而入。他知道,不管是在哪儿,人家看见他们这群人都会不待见的,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他怕人家不给他们抗病,抢先对着药铺柜台上的人说道:“我们是来看病的,我们身上还有点银子的。”其实他有点心急了,这家药铺的掌柜的家境富足、以诗礼传家,近年来一直都是义诊,看病时只收药费不收诊金的。
角落里一个坐在桌子边的中年人听李少峰说话,说道:“有没有银子都不要紧,我们看病不收诊金的,只收药费。如果你没有银子的话,我开了药方,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就是。来,过来,你们这是谁要看病啊?”这个中年人就是这家药铺的掌柜的,他近年来见过的这样的穷苦人多了,知道李少峰说话的意思。
“您先给他看看吧。”李少峰将小婷莺赶紧拉过来,往掌柜的跟前走去。
掌柜的一边给小婷莺把脉,一边观察小婷莺的脸,一会儿之后,对着李少峰说道:“孩子这段时间没少乱吃东西吧,是不是经常腹痛难忍啊?”
李少峰连忙回道:“是的,您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李少峰说完之后,掌柜的盯着小婷莺思量了一会儿又说道:“腹有积滞,湿痰凝滞,风邪侵袭,略感伤风而已,我给你们开一剂药,只要按时服用,两天之内必会好转。”说完只写了三样药,就将药方交给了李少峰。
李少峰看了一眼,只有三样药,就有点傻眼了,看小婷莺的病情,也不像三样药就能看好的,他记得小时候母亲给他熬得中药都是好几十样的药混在一块,这个药方实在有点不怎么放心,遂又问道:“只有这三样药就可以治病?”
柜台上一个抓药的听李少峰这样说,大声说道:“你个外乡人,知道个什么,莫说三样药,就是不用药,我师傅也能手到病除,我师傅说能就能,你要不相信,去别的地看也可以啊,看你能不能找到比我师傅心肠还好的人。”
“二郎,为师平时怎么教导你的,对己要严,对人要宽,你怎么不懂呢?他只是心里有疑问,我们做郎中的尽力解答就是了。”掌柜的说道。
“师傅,徒儿知道了。”那个叫二郎的回道。
李少峰一听人家的对话,心里的疑问顿时打消了,对着掌柜的抱拳说道:“是某之错,还望您见谅!”
掌柜的回道:“哪里哪里,你有此疑问也属正常。你们还有人要看吗?”
“你给他们都看看吧,给您添麻烦了。”李少峰说道。
一会儿之后,掌柜的给其他几个孩子都分别把了脉,还给李少峰也把了一下,对着李少峰说道:“你们的情况大致一样,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我给你的药方,你多抓几幅,分别给他们服下,你也一样,跟着他们喝,注意保暖一点,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按照掌柜的开的药方,他总共抓了十二幅药,花去了六两五钱银子,每天用瓦盆熬药给一群孩子喝,他也顺带着每天喝点,加上他们每天可以买到足够多的吃食,到第三天时,一群孩子已经和往常一样活奔乱跳了,尤其是他最关心的小婷莺已经完好如初,脸上一丝有病的迹象也看不到了,他也感觉到自己身体明显好转。
但这样的景象依然让李少峰很忧愁,这几天吃药、吃饭就已经消耗掉了他们九两多银子,再加上居无定所,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但他想不出出路在哪里。每天买馒头吃,实在太费钱,为了让这点银子花的时间更长一点,他将二十两银子换成了小米,每天用瓦盆熬着喝,再加上找点野菜,讨点饭,将就的时间就长了许多,到了六月份,二十两银子换成的小米才宣告就罄。这时,夏收的时间到了,每天晚上他组织孩子们到离庄户最远的地块里往出搓粮食,然后储藏在山里他们居住的小洞里。白天的时候,弄点柴禾背到集市里换点生活的必需品。秋天的时候也是庄稼成熟的时候,他们如法炮制,慢慢的小山洞里储存的粮食就够他们吃一段时间了。有时候挖的野菜吃不完的时候,他们拿在洞口晒干了也储存起来。没有衣服穿,他们只能偷,对,就是偷。有时候,不光衣服,其他的东西也偷,慢慢的,小山洞里积攒的东西就像一个小家了。偷东西,他们也有被逮到的时候,好在孩子们小,大部分时候他们交出来,也就没有多大的事,实在人家不依不饶,他们就跪地磕头。只要有吃的,日子好像也不是那么漫长了,孩子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不好不坏的生活,他们一直挨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加上他们仅剩的一点钱,日子还是能一年一年挨下去,可总是天不遂人愿。
这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三月开始,北方大地一片干旱,粮食大面积颗粒无收。这不但给李少峰及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生活在这片灾区上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到处是流民,跟前一年的泾州大地一样,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顿饭,孩子们连吃带拿,他们就足足消耗了近一两银子。如果按照这种吃法,他们刚所得的五十两银子有什么可消耗的,用不了两个月就完了。况且小婷莺如今依然在病中,还要看郎中,这都不知道还得多少钱呢。李少峰摸了摸放在贴胸口位置的银子,心里一阵心疼,但是心里还是安慰自己: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吃过了,如果只有这一次的话,那也没什么。想通了,望着遥挂天空的太阳,李少峰舒缓了一下身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对着孩子们说道:“接下来,我们该去找个郎中了,走。”
往前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药铺,李少峰领着孩子们鱼贯而入。他知道,不管是在哪儿,人家看见他们这群人都会不待见的,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他怕人家不给他们抗病,抢先对着药铺柜台上的人说道:“我们是来看病的,我们身上还有点银子的。”其实他有点心急了,这家药铺的掌柜的家境富足、以诗礼传家,近年来一直都是义诊,看病时只收药费不收诊金的。
角落里一个坐在桌子边的中年人听李少峰说话,说道:“有没有银子都不要紧,我们看病不收诊金的,只收药费。如果你没有银子的话,我开了药方,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就是。来,过来,你们这是谁要看病啊?”这个中年人就是这家药铺的掌柜的,他近年来见过的这样的穷苦人多了,知道李少峰说话的意思。
“您先给他看看吧。”李少峰将小婷莺赶紧拉过来,往掌柜的跟前走去。
掌柜的一边给小婷莺把脉,一边观察小婷莺的脸,一会儿之后,对着李少峰说道:“孩子这段时间没少乱吃东西吧,是不是经常腹痛难忍啊?”
李少峰连忙回道:“是的,您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李少峰说完之后,掌柜的盯着小婷莺思量了一会儿又说道:“腹有积滞,湿痰凝滞,风邪侵袭,略感伤风而已,我给你们开一剂药,只要按时服用,两天之内必会好转。”说完只写了三样药,就将药方交给了李少峰。
李少峰看了一眼,只有三样药,就有点傻眼了,看小婷莺的病情,也不像三样药就能看好的,他记得小时候母亲给他熬得中药都是好几十样的药混在一块,这个药方实在有点不怎么放心,遂又问道:“只有这三样药就可以治病?”
柜台上一个抓药的听李少峰这样说,大声说道:“你个外乡人,知道个什么,莫说三样药,就是不用药,我师傅也能手到病除,我师傅说能就能,你要不相信,去别的地看也可以啊,看你能不能找到比我师傅心肠还好的人。”
“二郎,为师平时怎么教导你的,对己要严,对人要宽,你怎么不懂呢?他只是心里有疑问,我们做郎中的尽力解答就是了。”掌柜的说道。
“师傅,徒儿知道了。”那个叫二郎的回道。
李少峰一听人家的对话,心里的疑问顿时打消了,对着掌柜的抱拳说道:“是某之错,还望您见谅!”
掌柜的回道:“哪里哪里,你有此疑问也属正常。你们还有人要看吗?”
“你给他们都看看吧,给您添麻烦了。”李少峰说道。
一会儿之后,掌柜的给其他几个孩子都分别把了脉,还给李少峰也把了一下,对着李少峰说道:“你们的情况大致一样,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我给你的药方,你多抓几幅,分别给他们服下,你也一样,跟着他们喝,注意保暖一点,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按照掌柜的开的药方,他总共抓了十二幅药,花去了六两五钱银子,每天用瓦盆熬药给一群孩子喝,他也顺带着每天喝点,加上他们每天可以买到足够多的吃食,到第三天时,一群孩子已经和往常一样活奔乱跳了,尤其是他最关心的小婷莺已经完好如初,脸上一丝有病的迹象也看不到了,他也感觉到自己身体明显好转。
但这样的景象依然让李少峰很忧愁,这几天吃药、吃饭就已经消耗掉了他们九两多银子,再加上居无定所,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但他想不出出路在哪里。每天买馒头吃,实在太费钱,为了让这点银子花的时间更长一点,他将二十两银子换成了小米,每天用瓦盆熬着喝,再加上找点野菜,讨点饭,将就的时间就长了许多,到了六月份,二十两银子换成的小米才宣告就罄。这时,夏收的时间到了,每天晚上他组织孩子们到离庄户最远的地块里往出搓粮食,然后储藏在山里他们居住的小洞里。白天的时候,弄点柴禾背到集市里换点生活的必需品。秋天的时候也是庄稼成熟的时候,他们如法炮制,慢慢的小山洞里储存的粮食就够他们吃一段时间了。有时候挖的野菜吃不完的时候,他们拿在洞口晒干了也储存起来。没有衣服穿,他们只能偷,对,就是偷。有时候,不光衣服,其他的东西也偷,慢慢的,小山洞里积攒的东西就像一个小家了。偷东西,他们也有被逮到的时候,好在孩子们小,大部分时候他们交出来,也就没有多大的事,实在人家不依不饶,他们就跪地磕头。只要有吃的,日子好像也不是那么漫长了,孩子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不好不坏的生活,他们一直挨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加上他们仅剩的一点钱,日子还是能一年一年挨下去,可总是天不遂人愿。
这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三月开始,北方大地一片干旱,粮食大面积颗粒无收。这不但给李少峰及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生活在这片灾区上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到处是流民,跟前一年的泾州大地一样,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