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不一样的书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包拯没有刻意的宣传,但包知县千里运钱粮,引天雷活劈劫匪、神眼查案擒获杀人要犯的传说已不胫而走。
这一天县衙里很热闹,天长县的富豪士绅,凡是有点儿头脸的人物都来到了,他们是来向包知县祝贺的,祝贺包知县抓获抢劫巨匪为民除害。
这些人并不都是真的心存感激,而是因为包拯到天长县后就和这富人干上了,城里的首富梁国不给知县大人面子触了霉头,先是被包拯将屁股打的皮开肉绽,这还不算完,这次又被包拯抓了起来押送到提刑衙门,说是涉及到了杀人大案,弄不好人头不保。这个知县大人下手可够黑的。
为了免于惹知县大人不高兴,大家才过来向知县大人示好,同时也探探包拯的口风。别什么都不知道撞在包拯的枪尖上。
包拯满脸笑容的向大家拱手致谢,在场的这些人只是天长县全体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整个县的决定力量,他们掌握着县中绝大部分财富,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在一片相互吹捧之声中县衙内的气氛很是融洽。
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走出来对包拯说道:“我认为大人为官一任,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那天雷劈匪什么的还是少施展的为好。”说话的是天长县县学的教谕李成。包拯到了天长县之后救济灾民发动富豪捐款,平日里与穷人和富豪人走的都很近,到了从来也没有主动去寻求县内读书人的支持,这令以李成为首的县内读书人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心中多有不满。今天看着一群富人围着包拯这通吹捧让李成更是愤怒,于是他借机发声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包拯上下打量了一下李成,这个人他是认识的,心想拖欠的工钱工都发了,肯定也包括这位教谕的钱,李成的话怎么听也不像是夸赞之言,不过包拯表现的还是很谦虚的。恭恭敬敬的向李成问道:“先人认为怎样对万民进行教化呢?”
“大人应多向百姓宣教孔孟之言,给县学更多的投入,让更多的学子求学上进,得中功名,这才是治县之本。”李成见包拯今天的态度还算诚恳,心中比较满意于是好心的提点了包拯几句。
“先生这话恐怕是本末倒置了吧?”包拯却一点儿也不给李成面子,张嘴就开始反击。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想让百姓知礼言德还是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人要是衣食无忧自然会变得知情达理。”
包拯一张嘴连先贤的话都搬了出来,这让李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我会增加对县学的扶持,投入更多的金钱扩大县学规模,让更多的人能够到里边学习,希望我们天长县能有更多的人一路高中。”包拯最后还是对李成进行了一下安抚,毕竟这时的读书人是很有政治地位的。
李成虽然很不满包拯所说的钱多了就会明白事理的还礼,不过包拯答应给县学多投钱他绝不反对,见目的达到了他也不再说什么了。
众人怕李成再说出什么让知县大人不高兴的话纷纷向包拯祝贺,叉开了话题。一群人就这样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的走,虽然没办什么实事却也表明了一种态度。
送走了众人,包拯独自在书房中思考着问题。对于县学的投入包拯是没有什么兴趣。县学教书的目标就是为了应对科举,学生们想着一朝金榜提名时,扬名立万天下知。里边的老师也只教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让学生背诵一些圣人之言。而这些人对包拯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还好大宋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除了各地由政府办的学校之外一些人还开办了书院,这些书院也招收学生,请一些名人来讲课,宣传自己的思想。包拯现在想的就是要不要开办一所自己的书院,而这个书院肯定要与别人不同,包拯想在书院中讲授一些现代的知识,培养一批能干实事的人。
开办一个书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但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由谁来主持也是个难题。钱的问题包拯可以慢慢想办法。这个书院的山长却不那么好选择。如果请外人来的话肯定要请司一定名气的人,而这样的人不见得能按包拯的想法进行教学。那么包拯办学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想来想去包拯想到了一个和适的人选。那就是包拯未来的老丈人前吏部天官李文业李员外。李文业的名气绝对够大,如果他能来天长县协助包拯办书院,那么将会为书院增色不少。而且通过接触包拯觉得李文业不是那么死板的人。况且大家将来是亲戚许多都好说。
下了决心的包拯立即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隐逸村,邀请李文业来天长县做那还没有踪影的书院的山长。
包拯的信在李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李老夫人首先表态:“反对,坚决反对。”她的理由是李文业辞官回家生活刚刚安定了下来,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比什么都好。也只有包拯会想出让李文业跑到天长县建书院的想法。
以李云清为首的四姐妹同样站在了母亲一边,李云清的分析更客观,以她的想法建立一个书院要大量的开销,包拯的家只是个土财主,而且家财又不属于包拯,即便是包拯当知县有俸禄也不够维持书院的运行。到时候书院被迫关门那将对父亲的声望造成很大的损害。
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事的最终决定权还在李文业手中。李文业像是听进了大家的劝告,没有立即答应包拯的邀请,但也没有回绝。过了好几天李文业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这个决定让他全家都吃了一惊。
李文业决定不但接受包拯的邀请,而且要举家前往。全家搬迁,一起到天长县投奔包拯。
听到李文业的决定最惊慌的要算李云清了。如果全家都去了天长县的话李家与包拯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想要退掉这门婚事就会有更多困难。可这个家一向是李文业作主,李文业一旦作出了决定其他人根本没有反驳的机会。虽然万般的不愿意也只能按李文业的决定办。
在天长县的包拯接到了李文业的回信,看完信包拯兴奋的差点儿跳起来,这个老丈人真是够意思,不但答应来天长主持书院,还要将全家搬过来,那么包拯就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李小姐了。
包拯没有刻意的宣传,但包知县千里运钱粮,引天雷活劈劫匪、神眼查案擒获杀人要犯的传说已不胫而走。
这一天县衙里很热闹,天长县的富豪士绅,凡是有点儿头脸的人物都来到了,他们是来向包知县祝贺的,祝贺包知县抓获抢劫巨匪为民除害。
这些人并不都是真的心存感激,而是因为包拯到天长县后就和这富人干上了,城里的首富梁国不给知县大人面子触了霉头,先是被包拯将屁股打的皮开肉绽,这还不算完,这次又被包拯抓了起来押送到提刑衙门,说是涉及到了杀人大案,弄不好人头不保。这个知县大人下手可够黑的。
为了免于惹知县大人不高兴,大家才过来向知县大人示好,同时也探探包拯的口风。别什么都不知道撞在包拯的枪尖上。
包拯满脸笑容的向大家拱手致谢,在场的这些人只是天长县全体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整个县的决定力量,他们掌握着县中绝大部分财富,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在一片相互吹捧之声中县衙内的气氛很是融洽。
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走出来对包拯说道:“我认为大人为官一任,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那天雷劈匪什么的还是少施展的为好。”说话的是天长县县学的教谕李成。包拯到了天长县之后救济灾民发动富豪捐款,平日里与穷人和富豪人走的都很近,到了从来也没有主动去寻求县内读书人的支持,这令以李成为首的县内读书人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心中多有不满。今天看着一群富人围着包拯这通吹捧让李成更是愤怒,于是他借机发声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包拯上下打量了一下李成,这个人他是认识的,心想拖欠的工钱工都发了,肯定也包括这位教谕的钱,李成的话怎么听也不像是夸赞之言,不过包拯表现的还是很谦虚的。恭恭敬敬的向李成问道:“先人认为怎样对万民进行教化呢?”
“大人应多向百姓宣教孔孟之言,给县学更多的投入,让更多的学子求学上进,得中功名,这才是治县之本。”李成见包拯今天的态度还算诚恳,心中比较满意于是好心的提点了包拯几句。
“先生这话恐怕是本末倒置了吧?”包拯却一点儿也不给李成面子,张嘴就开始反击。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想让百姓知礼言德还是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人要是衣食无忧自然会变得知情达理。”
包拯一张嘴连先贤的话都搬了出来,这让李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我会增加对县学的扶持,投入更多的金钱扩大县学规模,让更多的人能够到里边学习,希望我们天长县能有更多的人一路高中。”包拯最后还是对李成进行了一下安抚,毕竟这时的读书人是很有政治地位的。
李成虽然很不满包拯所说的钱多了就会明白事理的还礼,不过包拯答应给县学多投钱他绝不反对,见目的达到了他也不再说什么了。
众人怕李成再说出什么让知县大人不高兴的话纷纷向包拯祝贺,叉开了话题。一群人就这样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的走,虽然没办什么实事却也表明了一种态度。
送走了众人,包拯独自在书房中思考着问题。对于县学的投入包拯是没有什么兴趣。县学教书的目标就是为了应对科举,学生们想着一朝金榜提名时,扬名立万天下知。里边的老师也只教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让学生背诵一些圣人之言。而这些人对包拯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还好大宋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除了各地由政府办的学校之外一些人还开办了书院,这些书院也招收学生,请一些名人来讲课,宣传自己的思想。包拯现在想的就是要不要开办一所自己的书院,而这个书院肯定要与别人不同,包拯想在书院中讲授一些现代的知识,培养一批能干实事的人。
开办一个书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但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由谁来主持也是个难题。钱的问题包拯可以慢慢想办法。这个书院的山长却不那么好选择。如果请外人来的话肯定要请司一定名气的人,而这样的人不见得能按包拯的想法进行教学。那么包拯办学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想来想去包拯想到了一个和适的人选。那就是包拯未来的老丈人前吏部天官李文业李员外。李文业的名气绝对够大,如果他能来天长县协助包拯办书院,那么将会为书院增色不少。而且通过接触包拯觉得李文业不是那么死板的人。况且大家将来是亲戚许多都好说。
下了决心的包拯立即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隐逸村,邀请李文业来天长县做那还没有踪影的书院的山长。
包拯的信在李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李老夫人首先表态:“反对,坚决反对。”她的理由是李文业辞官回家生活刚刚安定了下来,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比什么都好。也只有包拯会想出让李文业跑到天长县建书院的想法。
以李云清为首的四姐妹同样站在了母亲一边,李云清的分析更客观,以她的想法建立一个书院要大量的开销,包拯的家只是个土财主,而且家财又不属于包拯,即便是包拯当知县有俸禄也不够维持书院的运行。到时候书院被迫关门那将对父亲的声望造成很大的损害。
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事的最终决定权还在李文业手中。李文业像是听进了大家的劝告,没有立即答应包拯的邀请,但也没有回绝。过了好几天李文业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这个决定让他全家都吃了一惊。
李文业决定不但接受包拯的邀请,而且要举家前往。全家搬迁,一起到天长县投奔包拯。
听到李文业的决定最惊慌的要算李云清了。如果全家都去了天长县的话李家与包拯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想要退掉这门婚事就会有更多困难。可这个家一向是李文业作主,李文业一旦作出了决定其他人根本没有反驳的机会。虽然万般的不愿意也只能按李文业的决定办。
在天长县的包拯接到了李文业的回信,看完信包拯兴奋的差点儿跳起来,这个老丈人真是够意思,不但答应来天长主持书院,还要将全家搬过来,那么包拯就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李小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