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留质朱高燧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宁、方孝孺二人在荐将一事上没能献策,正自暗恼,听得李景隆如此一说,便赶紧附应。
王宁到底不愿真与朱棣反目,便直言应当放世子三人回北平,或许可令燕王感恩朝廷而放弃谋反之念。方孝孺则认为虎毒不食子,倘若以世子三人为质,则燕王必定不敢起兵反叛。
二人言论立即让寝殿众人分持两种意见。黄子澄、徐增寿力助王宁,徐辉祖、齐泰则帮腔方孝孺。
朱允炆一心想着削减朱棣,又早已从李景隆处得知其必反,实已倾向将朱高炽三人扣押在京师。但见黄子澄三人执意要放还,却不好当即拂了三人的面子,便看向李景隆,道:“景隆,以你之见当如何?”
李景隆自王、方二人说话伊始便开始琢磨:“历史上朱高炽三人都被放回去了,实在是一步臭棋。当然,这步臭棋对我的计划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妙着,不然朱棣敢不敢反还真说不定......”
见朱允炆问自己,李景隆沉思道:“臣以为,可将世子和高阳郡王放回北平,却把安阳郡王留在京师为质。”
朱高炽会成功守卫北平,朱高煦会屡次救朱棣。李景隆深知这些历史,所以在他计划中,这二人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
倒是朱高燧不同,历史上这人在靖难之役中的记载不多,可以算个跑龙套的。虽然如此,但他毕竟是朱棣的儿子,若不是仅仅将其留质,而是侍机杀之,则极有可能让朱棣反得更彻底一些。
无论如何,靖难之役必须打起来!
本着这个原则,尽管李景隆知道自己这话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但他还是决定试上一试。
不出意外,李景隆话音一落,便见徐辉祖皱眉道:“不可!我这三个外甥当中,高阳郡王朱高煦最为勇猛彪悍,其性乖逆,不仅不忠于皇上,恐怕连我那个妹夫亦约束不住,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患,切不可放虎归山。”
李景隆微微一笑,并未予以反驳。在他的计划中,拢络徐辉祖这样手握兵权的大臣也是重要的一环,实在没必要现在争个面红耳赤。于是,他侧过首去,看着黄子澄。
黄子澄心下会意,道:“魏国公久经战略,自然韬谋过人。不过,呵呵,魏国公却忘了此战毕竟与往日诸战不同。自先帝起兵至今,无论是蒙元还是方国珍等流寇,亦或是地方蛮夷、海外倭贼,此皆为异族外人。然……燕王是何人?”
见众人专注聆听,黄子澄措辞再道:“其乃亲王,乃是先帝的儿子!世子三人又是何人?乃皇上的同姓兄弟。此皆家人也,断不可同样施之对付外邦蛮寇之策。”
方孝孺认同留世子三人为质,却是想着如此可让燕王投鼠忌器而放弃反叛,亦是不忍战乱之心,听着黄子澄之言便大为赞同,道:“自古战而胜者,皆民心所向者。若是放回世子三人,天下人莫不为皇上仁心所感动,此为良策。”
朱允炆初闻李景隆之语,尚有些失望,此时听得黄、方二人之言,却又觉得颇为有理,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假。然而放他三人回去,我又觉得颇有不甘……..倒还是景隆所虑周全…….”
念头及此,朱允炆道:“黄先生与方侍讲之言甚是有理,然则燕王反则是反,必须施以薄惩,且按曹国公之策,将安阳郡王留质京师。”
黄子澄、王宁、徐增寿三人放世子三人回北平的意见虽是统一,却是各怀心思,听闻朱允炆此言均无异议。齐泰、方孝孺所思亦不完全一样,但儒学思想装满脑子的人最喜遇事打个折衷,亦觉得此策可行。
独徐辉祖终觉得不妥,但见朱允炆已然定论,只好服从圣意,说道:“世子三人皆在我府中,臣定将安阳郡王留下。”
…………
夜深,月明。
徐妙锦心神合一,在花树间长袖飞舞。身形渐渐加快,到最后便只能看到一团清光,像是一团被扭曲的月华。
足足过得半个时辰,徐妙锦方吐气收功,一边轻拭额头的细汗,一边望着那轮清月,暗道:“须得日日炼功,方对得起师父…….我怎配称他师父?他老人家不过是机缘巧合指点我一招半式罢......”
闻得侧门响动,徐妙锦凝睛而视,稍倾,见一位男子进来,便上前道:“高煦,今日回来怎地如此晚?”
男子正是朱高煦,闻言与徐妙锦见礼,道:“明日便要离开北平,今夜与几位好友叙别,误了时辰。三姨怎地也未歇息?”
故魏国公徐达育四子四女,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长女徐妙云序二,已嫁燕王妃;次女徐妙清序四,已嫁代王妃。徐妙锦为三女,另有四女徐妙华,均待字闺中。
徐妙锦生性淡泊,却最慕大姐徐妙云不让须眉的英气,对其三个孩儿亦是喜欢。尤其是眼前朱高煦,幼时虽顽劣不堪,近几年却猛地醒了事。按年纪算来还比自己大上两岁,但每见着自己,他都会依礼尊长。
是以,每见着朱高煦三人,尚待闺中的妙龄女子徐妙锦总会不自觉地矜持于长辈身份,同时不经意地老气横秋起来,撒去疼爱一片。
闻得朱高煦明日将还北平,徐妙锦自是少不得一番叮嘱,顺代向大姐捎去问候。待朱高煦辞去,方才徐徐向闺房踱去。
却又听得大门响动,徐妙锦驻足而视,见大哥徐辉祖向朱高煦三人所居的别院匆匆走去,身后尾随着数十名护卫甲士。
徐妙锦心中见疑,快步前去,道:“大哥,此时夜深,你去别院做甚?”
所谓长兄如父,徐辉祖对两位尚未出阁的妹妹看似严厉,心下却极是疼爱,闻言不忍相瞒,说道:“皇上有旨,世子和高阳郡王明日可还北平,但安阳郡王却须留在京师。”
徐妙锦娥眉微蹙,道:“为何要将高燧留下?”
徐辉祖道:“妹妹,此乃国事,你莫打听。”
徐妙锦闪身徐辉祖身前,道:“高燧亦是大姐的孩儿,我自然要打听清楚。”
徐辉祖有些无奈,但兄妹亲情终究轻于君臣大义,于是脸色一沉,绕过徐妙锦大步而去。
徐妙锦略略一顿,快步跟上前去。
…………
朱高煦回到房中并未立即歇息,而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忽地又转身出门,将十数随行的护卫甲士唤起,道:“倪谅去了哪里?”
十数甲士面面相觑,纷道不知。
朱高煦不作犹豫,回身将朱高炽、朱高燧唤起。三人刚在院中碰齐,便听得脚步窸窣,数十人快步进得院中。
朱高煦迎上前去,道:“大舅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徐辉祖站定,道:“煦儿,你与炽儿且去歇息,燧儿随我走一趟。”
朱高燧忽被唤起,尚有些迷糊,口中问道:“大舅,你要带我去何处?”脚下已然歪歪斜斜走上前来。
朱高煦一把拽住朱高燧,笑道:“请大舅与我说清楚些,却是去哪里?否则我定不会让三弟前去。因为……我但心他年幼无知,坏了大舅的正事。”
徐辉祖面色一沉,道:“去哪里你不用知道,你只需知道此乃皇上旨意便好!高阳郡王,你莫非想抗旨?”
朱高煦不语,却也未松开朱高燧。
徐辉祖厉喝一声:“拿下!”
话音一落,身后数十甲士噌地拔出刀来,寒光一片。
徐妙锦急上前道:“大哥,此时夜深,有什么事总得待明日再说罢?”
见着眼前一片刀光,朱高燧终于清醒,纵然不知道发生何事,总归猜到于自己不利,赶紧哀求道:“三姨救我!”
徐妙锦心头一紧,暗道:“不知高燧犯了何事,须得向清楚再行定夺。”说道:“大哥,若是你执意将高燧带走,便将我一并带上。否则,日后我再无颜面见大姐。”
徐辉祖听得徐妙锦语气甚坚,心中犹豫:“妹妹自小淡然无求,但认准一事却又倔强非常…….既然已通令锦衣卫宋忠,便且等他来带人走罢。”叹道:“那便听你之言,明日再说罢。”
徐妙锦自然知道自己这位大哥的性情,如此应了自己已是十分为难,是以听着他下令将高燧三人锁进一房、将燕府随行甲士锁至另一房后亦不再言语,只想着随后赶紧向他问问清楚,朱高燧到底犯了何事。
…………
王宁、方孝孺二人在荐将一事上没能献策,正自暗恼,听得李景隆如此一说,便赶紧附应。
王宁到底不愿真与朱棣反目,便直言应当放世子三人回北平,或许可令燕王感恩朝廷而放弃谋反之念。方孝孺则认为虎毒不食子,倘若以世子三人为质,则燕王必定不敢起兵反叛。
二人言论立即让寝殿众人分持两种意见。黄子澄、徐增寿力助王宁,徐辉祖、齐泰则帮腔方孝孺。
朱允炆一心想着削减朱棣,又早已从李景隆处得知其必反,实已倾向将朱高炽三人扣押在京师。但见黄子澄三人执意要放还,却不好当即拂了三人的面子,便看向李景隆,道:“景隆,以你之见当如何?”
李景隆自王、方二人说话伊始便开始琢磨:“历史上朱高炽三人都被放回去了,实在是一步臭棋。当然,这步臭棋对我的计划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妙着,不然朱棣敢不敢反还真说不定......”
见朱允炆问自己,李景隆沉思道:“臣以为,可将世子和高阳郡王放回北平,却把安阳郡王留在京师为质。”
朱高炽会成功守卫北平,朱高煦会屡次救朱棣。李景隆深知这些历史,所以在他计划中,这二人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
倒是朱高燧不同,历史上这人在靖难之役中的记载不多,可以算个跑龙套的。虽然如此,但他毕竟是朱棣的儿子,若不是仅仅将其留质,而是侍机杀之,则极有可能让朱棣反得更彻底一些。
无论如何,靖难之役必须打起来!
本着这个原则,尽管李景隆知道自己这话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但他还是决定试上一试。
不出意外,李景隆话音一落,便见徐辉祖皱眉道:“不可!我这三个外甥当中,高阳郡王朱高煦最为勇猛彪悍,其性乖逆,不仅不忠于皇上,恐怕连我那个妹夫亦约束不住,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患,切不可放虎归山。”
李景隆微微一笑,并未予以反驳。在他的计划中,拢络徐辉祖这样手握兵权的大臣也是重要的一环,实在没必要现在争个面红耳赤。于是,他侧过首去,看着黄子澄。
黄子澄心下会意,道:“魏国公久经战略,自然韬谋过人。不过,呵呵,魏国公却忘了此战毕竟与往日诸战不同。自先帝起兵至今,无论是蒙元还是方国珍等流寇,亦或是地方蛮夷、海外倭贼,此皆为异族外人。然……燕王是何人?”
见众人专注聆听,黄子澄措辞再道:“其乃亲王,乃是先帝的儿子!世子三人又是何人?乃皇上的同姓兄弟。此皆家人也,断不可同样施之对付外邦蛮寇之策。”
方孝孺认同留世子三人为质,却是想着如此可让燕王投鼠忌器而放弃反叛,亦是不忍战乱之心,听着黄子澄之言便大为赞同,道:“自古战而胜者,皆民心所向者。若是放回世子三人,天下人莫不为皇上仁心所感动,此为良策。”
朱允炆初闻李景隆之语,尚有些失望,此时听得黄、方二人之言,却又觉得颇为有理,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假。然而放他三人回去,我又觉得颇有不甘……..倒还是景隆所虑周全…….”
念头及此,朱允炆道:“黄先生与方侍讲之言甚是有理,然则燕王反则是反,必须施以薄惩,且按曹国公之策,将安阳郡王留质京师。”
黄子澄、王宁、徐增寿三人放世子三人回北平的意见虽是统一,却是各怀心思,听闻朱允炆此言均无异议。齐泰、方孝孺所思亦不完全一样,但儒学思想装满脑子的人最喜遇事打个折衷,亦觉得此策可行。
独徐辉祖终觉得不妥,但见朱允炆已然定论,只好服从圣意,说道:“世子三人皆在我府中,臣定将安阳郡王留下。”
…………
夜深,月明。
徐妙锦心神合一,在花树间长袖飞舞。身形渐渐加快,到最后便只能看到一团清光,像是一团被扭曲的月华。
足足过得半个时辰,徐妙锦方吐气收功,一边轻拭额头的细汗,一边望着那轮清月,暗道:“须得日日炼功,方对得起师父…….我怎配称他师父?他老人家不过是机缘巧合指点我一招半式罢......”
闻得侧门响动,徐妙锦凝睛而视,稍倾,见一位男子进来,便上前道:“高煦,今日回来怎地如此晚?”
男子正是朱高煦,闻言与徐妙锦见礼,道:“明日便要离开北平,今夜与几位好友叙别,误了时辰。三姨怎地也未歇息?”
故魏国公徐达育四子四女,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长女徐妙云序二,已嫁燕王妃;次女徐妙清序四,已嫁代王妃。徐妙锦为三女,另有四女徐妙华,均待字闺中。
徐妙锦生性淡泊,却最慕大姐徐妙云不让须眉的英气,对其三个孩儿亦是喜欢。尤其是眼前朱高煦,幼时虽顽劣不堪,近几年却猛地醒了事。按年纪算来还比自己大上两岁,但每见着自己,他都会依礼尊长。
是以,每见着朱高煦三人,尚待闺中的妙龄女子徐妙锦总会不自觉地矜持于长辈身份,同时不经意地老气横秋起来,撒去疼爱一片。
闻得朱高煦明日将还北平,徐妙锦自是少不得一番叮嘱,顺代向大姐捎去问候。待朱高煦辞去,方才徐徐向闺房踱去。
却又听得大门响动,徐妙锦驻足而视,见大哥徐辉祖向朱高煦三人所居的别院匆匆走去,身后尾随着数十名护卫甲士。
徐妙锦心中见疑,快步前去,道:“大哥,此时夜深,你去别院做甚?”
所谓长兄如父,徐辉祖对两位尚未出阁的妹妹看似严厉,心下却极是疼爱,闻言不忍相瞒,说道:“皇上有旨,世子和高阳郡王明日可还北平,但安阳郡王却须留在京师。”
徐妙锦娥眉微蹙,道:“为何要将高燧留下?”
徐辉祖道:“妹妹,此乃国事,你莫打听。”
徐妙锦闪身徐辉祖身前,道:“高燧亦是大姐的孩儿,我自然要打听清楚。”
徐辉祖有些无奈,但兄妹亲情终究轻于君臣大义,于是脸色一沉,绕过徐妙锦大步而去。
徐妙锦略略一顿,快步跟上前去。
…………
朱高煦回到房中并未立即歇息,而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忽地又转身出门,将十数随行的护卫甲士唤起,道:“倪谅去了哪里?”
十数甲士面面相觑,纷道不知。
朱高煦不作犹豫,回身将朱高炽、朱高燧唤起。三人刚在院中碰齐,便听得脚步窸窣,数十人快步进得院中。
朱高煦迎上前去,道:“大舅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徐辉祖站定,道:“煦儿,你与炽儿且去歇息,燧儿随我走一趟。”
朱高燧忽被唤起,尚有些迷糊,口中问道:“大舅,你要带我去何处?”脚下已然歪歪斜斜走上前来。
朱高煦一把拽住朱高燧,笑道:“请大舅与我说清楚些,却是去哪里?否则我定不会让三弟前去。因为……我但心他年幼无知,坏了大舅的正事。”
徐辉祖面色一沉,道:“去哪里你不用知道,你只需知道此乃皇上旨意便好!高阳郡王,你莫非想抗旨?”
朱高煦不语,却也未松开朱高燧。
徐辉祖厉喝一声:“拿下!”
话音一落,身后数十甲士噌地拔出刀来,寒光一片。
徐妙锦急上前道:“大哥,此时夜深,有什么事总得待明日再说罢?”
见着眼前一片刀光,朱高燧终于清醒,纵然不知道发生何事,总归猜到于自己不利,赶紧哀求道:“三姨救我!”
徐妙锦心头一紧,暗道:“不知高燧犯了何事,须得向清楚再行定夺。”说道:“大哥,若是你执意将高燧带走,便将我一并带上。否则,日后我再无颜面见大姐。”
徐辉祖听得徐妙锦语气甚坚,心中犹豫:“妹妹自小淡然无求,但认准一事却又倔强非常…….既然已通令锦衣卫宋忠,便且等他来带人走罢。”叹道:“那便听你之言,明日再说罢。”
徐妙锦自然知道自己这位大哥的性情,如此应了自己已是十分为难,是以听着他下令将高燧三人锁进一房、将燕府随行甲士锁至另一房后亦不再言语,只想着随后赶紧向他问问清楚,朱高燧到底犯了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