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今夜有大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稍倾,李景隆走进书房,笑吟吟地看着书房内那名三十多岁的壮硕汉子,道:“你便是倪谅?”
汉子正是倪谅,任燕王府护卫百户,此番作为朱高炽三人的护卫甲士同行至京师。
倪谅不认识李景隆,但他知道自己是曹国公的人。因为,燕王府护卫指挥史卢振、王府长史葛诚二人均是曹国公的人。
耳中听得这句问话,倪谅立即明白眼前人的身份,赶紧起身作答:“正是。禀国公,我此番冒然前来,却是因卢指挥使遣我……”
“燕王要反?”
李景隆不轻不重地说出一句。
倪谅心中一颤,隐隐升起一丝惧意。
一个身在京师,却能够掌控燕王府护卫指挥使和燕王府长史的国公,让人如何不畏惧?
哪怕他此时身着短衫亵裤。
更让倪谅心生惧意的却是正如卢振和葛诚所说的那般,曹国公竟似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自己还未细细禀报,他便风轻云淡地说了个正着。
倪谅拭去额头的细汗,低头道:“正是。燕王不朝京师,却是佯称有病。他现在之所以尚未起兵,乃是因为世子三人还在京师,有所顾虑。”
李景隆嘴角噙笑,不再问燕王之事,说道:“你以后便留在国公府内,不必再还北平。”
倪谅应下,又迟疑道:“我若是不回北平,恐会引起燕府怀疑……”
李景隆未作回应,却伸出了左手,笑道:“你且闻闻,可有香气?”
倪谅不知其意,微微前凑,嗅道:“确有奇香,却不知是……”
李景隆忽地收回左手,笑吟吟地说道:“你若回北平,我便要怀疑……”
倪谅暗自一惊,又突然感觉浑身无力,腿下一软便倒在地上。
李景隆看着人事不醒的倪谅,探手从桌上拿起一柄尺许长的匕首,对着其心口扑哧刺下,然后轻拍双手,说道:“一个人做完该做的事,便是死得其所。你如此,葛诚与卢振亦如此。”
同是马前卒,却也有能力大小之分,应当各司其职、各有归宿。
李景隆想了想,放弃让易十三前来的打算,改口唤进近侍胡为,让其处理地上这个死得其所的人,自己转身出去着服。
对着铜镜,李景隆左侧头、右侧头,左转身、右转身,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看了个遍,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扭胯沉肩、双臂轻摆,歌道:“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此非得意忘形,乃是踌躇满志。
夜深如此,尚可进皇宫者能有几人?三年谋划,让时局如期发展,除了自己还能有谁?
今日是进宫,来日或许便是唤他人进宫?!
一曲舞罢,李景隆嘴角挂着笑意,施施然出府。
…………
徐辉祖走出徐国公府后仍然有些意外。
新皇登大位以后,他便被升至太子太傅,可谓位高权重。但是深夜被皇上诏见,此时却是头一回。
在皇宫门外遇着胞弟徐增寿,这更让徐辉祖意外。心存疑虑地随宦人至皇上寝殿外后,徐辉祖意外得甚至说不出话来,因为皇上近侍和术竟然将其二人直接带进殿内。
作为朝中重臣,徐辉祖自然知道能够进入皇上寝殿的大臣只有两人,一是黄子澄,二是李景隆。
而进入寝殿后,徐辉祖再度意外,殿内除了皇上和黄、李二人,还有兵部尚书齐泰、附马王宁,以及新近调至京师的翰林侍讲方孝孺老先生。
徐辉祖心中笃定,今夜必有大事。
朱允炆示意徐辉祖、徐增寿二人免礼,说道:“众卿均是朝中重臣,今夜诏至此,却是有一事不得不议。议事则重于一个议字,众卿可畅所欲言,勿拘于礼制。”
众人齐应。
朱允炆看向李景隆,微微点头。李景隆环视一番,沉声道:“燕王要反!”
众人默然。
黄子澄、齐泰被李景隆相约进宫,自然已知此事,且不必多说。王宁、方孝孺和徐辉祖兄弟却各有心事。
方孝孺满腹经纶,惜举试不中,一直于汉中授学,在民间颇有名望。朱允炆登帝位后破格录用,调升韩林侍讲。其虽不如黄、齐那般对朱允炆削藩的志向有着深入了解,但却知道有人造反则必然对皇上不利,不禁隐隐着急。
王宁是附马,更掌后军都督府事,听说燕王要反,立即想着此事必然与自己有着莫大关系,而那燕王又是甚难对付之人,是以暗暗发愁。
徐辉祖系徐达长子,承徐国公爵,又掌中军都督府事。其人英勇有谋,曾从燕王府抓获阿鲁贴木儿,对燕王束下无方早有成见,不禁义愤填膺。
徐增寿则与其长兄所想不同,其虽掌前军都督府事,却早已与燕王交通,只是尚未决定站于哪一方,此时便有紧迫感,暗思着南、北两营各自的利弊。
朱允炆见众人不语,长长叹息一声,道:“我这个叔父当真让我为难,前些日子将他府中的护卫甲士调到关外,实是为他减轻带甲之累,可他却误会我,继而要反我!着实让我心伤啊。”
黄子澄深知圣意,赶紧说道:“陛下万勿伤心,须得保重龙体。既然燕王不明陛下苦心欲反,陛下当以六师监之。汉之七国不可谓不强,然结果如何?虽同时起兵,终不过自取灭亡而已。”
齐泰跟上,道:“黄学士所言甚是。陛下对燕王已是仁至义尽,当无顾虑。燕王若反,无异于蚍蜉撼树。”
徐增寿心下仍自犹豫,于是看向李景隆,迟疑道:“曹国公,燕王与先帝同气,已是位极人臣,其为何要反?可有凭据?”
李景隆笑道:“左都督,燕王反叛已是定数。至于凭据,我已然呈与陛下。”
徐增寿看向朱允炆,见其负手而立,似是没听见一般,只得默然不语。眼中看着朱允炆偏弱的身形,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朱棣的彪悍,两相对比,终是暗暗下定决心。
李景隆环视众人相,再道:“陛下深夜诏诸位于此,却是商议如何应对燕王的反举。我以为此事有二议,一则如何遣兵拜将,遏制燕王;二则如何处置燕王世子和两位郡王。
朱允炆面色戚戚,叹道:“本是一家人,为何要兵戎相见?更有那三位堂兄与我自幼情深,如何忍心手足相残?”面色忽地一沉,再道:“然朕为一国之主,当为天下百姓计,绝对不允任何人危及江山社稷、祸害百姓。就算是朕的叔父、堂兄,亦然不可!”
徐辉祖听到朱允炆将我改成朕,知道其意甚坚,于是紧附圣意,说道:“陛下,此危急之时,当速速遣兵北平,并于外围怀柔诸地屯兵,对北平形成里外合夹之势。燕王若是反,则合而歼之;若是不反,亦可震慑北疆残元流寇。”
朱允炆点头,道:“正当如此。众卿以为当遣何人往北平为宜?”
徐辉祖道:“臣以为,广威将军谢贵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略略一想,道:“谢贵随先帝起义,功勋卓著,忠心更是日月可鉴。虽然年事渐高,但不失廉颇之勇,可任北平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之职。”
齐泰紧急思索,道:“臣以为,工部侍郎张昺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扬眉道:“张昺?其人才学不凡,尤为擅长管理城务,却可任北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之职。”
黄子澄见徐、齐二人先于自己为皇上分忧,不禁心下微急,道:“臣以为,海门卫指挥使张信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微微一窒,道:“我记得先生曾提及,此人杀倭甚是英勇,然则倭贼毕竟不成气候,不可与燕王护卫的强悍相提比论……”
李景隆见朱允炆面有犹豫,暗道:“张信可是个关键角色,万万不能少!但是,却不宜由我出面推荐啊。”
正自为难,听得黄子澄再道:“陛下可曾记得微臣那位会说仙语的侄子第五安?”
朱允炆面上喜憾并存,道:“自然记得,可惜第五义士不愿为朝廷所用啊。”
黄子澄笑道:“据愚侄所言,此张信勇猛无敌,比他亦是不弱,确能堪当大用。”
朱允炆恍然而喜,道:“第五义士果然如此说?那……那便令张信出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一职罢。”又看向徐辉祖,道:“北平外围诸将,便由太傅定夺。”
徐辉祖领旨应下。
李景隆暗松口气,又恐再生变端,赶紧说道:“陛下,此事既已议妥,则当议如何处置燕王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以及安阳郡王朱高燧三人。”
稍倾,李景隆走进书房,笑吟吟地看着书房内那名三十多岁的壮硕汉子,道:“你便是倪谅?”
汉子正是倪谅,任燕王府护卫百户,此番作为朱高炽三人的护卫甲士同行至京师。
倪谅不认识李景隆,但他知道自己是曹国公的人。因为,燕王府护卫指挥史卢振、王府长史葛诚二人均是曹国公的人。
耳中听得这句问话,倪谅立即明白眼前人的身份,赶紧起身作答:“正是。禀国公,我此番冒然前来,却是因卢指挥使遣我……”
“燕王要反?”
李景隆不轻不重地说出一句。
倪谅心中一颤,隐隐升起一丝惧意。
一个身在京师,却能够掌控燕王府护卫指挥使和燕王府长史的国公,让人如何不畏惧?
哪怕他此时身着短衫亵裤。
更让倪谅心生惧意的却是正如卢振和葛诚所说的那般,曹国公竟似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自己还未细细禀报,他便风轻云淡地说了个正着。
倪谅拭去额头的细汗,低头道:“正是。燕王不朝京师,却是佯称有病。他现在之所以尚未起兵,乃是因为世子三人还在京师,有所顾虑。”
李景隆嘴角噙笑,不再问燕王之事,说道:“你以后便留在国公府内,不必再还北平。”
倪谅应下,又迟疑道:“我若是不回北平,恐会引起燕府怀疑……”
李景隆未作回应,却伸出了左手,笑道:“你且闻闻,可有香气?”
倪谅不知其意,微微前凑,嗅道:“确有奇香,却不知是……”
李景隆忽地收回左手,笑吟吟地说道:“你若回北平,我便要怀疑……”
倪谅暗自一惊,又突然感觉浑身无力,腿下一软便倒在地上。
李景隆看着人事不醒的倪谅,探手从桌上拿起一柄尺许长的匕首,对着其心口扑哧刺下,然后轻拍双手,说道:“一个人做完该做的事,便是死得其所。你如此,葛诚与卢振亦如此。”
同是马前卒,却也有能力大小之分,应当各司其职、各有归宿。
李景隆想了想,放弃让易十三前来的打算,改口唤进近侍胡为,让其处理地上这个死得其所的人,自己转身出去着服。
对着铜镜,李景隆左侧头、右侧头,左转身、右转身,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看了个遍,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扭胯沉肩、双臂轻摆,歌道:“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此非得意忘形,乃是踌躇满志。
夜深如此,尚可进皇宫者能有几人?三年谋划,让时局如期发展,除了自己还能有谁?
今日是进宫,来日或许便是唤他人进宫?!
一曲舞罢,李景隆嘴角挂着笑意,施施然出府。
…………
徐辉祖走出徐国公府后仍然有些意外。
新皇登大位以后,他便被升至太子太傅,可谓位高权重。但是深夜被皇上诏见,此时却是头一回。
在皇宫门外遇着胞弟徐增寿,这更让徐辉祖意外。心存疑虑地随宦人至皇上寝殿外后,徐辉祖意外得甚至说不出话来,因为皇上近侍和术竟然将其二人直接带进殿内。
作为朝中重臣,徐辉祖自然知道能够进入皇上寝殿的大臣只有两人,一是黄子澄,二是李景隆。
而进入寝殿后,徐辉祖再度意外,殿内除了皇上和黄、李二人,还有兵部尚书齐泰、附马王宁,以及新近调至京师的翰林侍讲方孝孺老先生。
徐辉祖心中笃定,今夜必有大事。
朱允炆示意徐辉祖、徐增寿二人免礼,说道:“众卿均是朝中重臣,今夜诏至此,却是有一事不得不议。议事则重于一个议字,众卿可畅所欲言,勿拘于礼制。”
众人齐应。
朱允炆看向李景隆,微微点头。李景隆环视一番,沉声道:“燕王要反!”
众人默然。
黄子澄、齐泰被李景隆相约进宫,自然已知此事,且不必多说。王宁、方孝孺和徐辉祖兄弟却各有心事。
方孝孺满腹经纶,惜举试不中,一直于汉中授学,在民间颇有名望。朱允炆登帝位后破格录用,调升韩林侍讲。其虽不如黄、齐那般对朱允炆削藩的志向有着深入了解,但却知道有人造反则必然对皇上不利,不禁隐隐着急。
王宁是附马,更掌后军都督府事,听说燕王要反,立即想着此事必然与自己有着莫大关系,而那燕王又是甚难对付之人,是以暗暗发愁。
徐辉祖系徐达长子,承徐国公爵,又掌中军都督府事。其人英勇有谋,曾从燕王府抓获阿鲁贴木儿,对燕王束下无方早有成见,不禁义愤填膺。
徐增寿则与其长兄所想不同,其虽掌前军都督府事,却早已与燕王交通,只是尚未决定站于哪一方,此时便有紧迫感,暗思着南、北两营各自的利弊。
朱允炆见众人不语,长长叹息一声,道:“我这个叔父当真让我为难,前些日子将他府中的护卫甲士调到关外,实是为他减轻带甲之累,可他却误会我,继而要反我!着实让我心伤啊。”
黄子澄深知圣意,赶紧说道:“陛下万勿伤心,须得保重龙体。既然燕王不明陛下苦心欲反,陛下当以六师监之。汉之七国不可谓不强,然结果如何?虽同时起兵,终不过自取灭亡而已。”
齐泰跟上,道:“黄学士所言甚是。陛下对燕王已是仁至义尽,当无顾虑。燕王若反,无异于蚍蜉撼树。”
徐增寿心下仍自犹豫,于是看向李景隆,迟疑道:“曹国公,燕王与先帝同气,已是位极人臣,其为何要反?可有凭据?”
李景隆笑道:“左都督,燕王反叛已是定数。至于凭据,我已然呈与陛下。”
徐增寿看向朱允炆,见其负手而立,似是没听见一般,只得默然不语。眼中看着朱允炆偏弱的身形,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朱棣的彪悍,两相对比,终是暗暗下定决心。
李景隆环视众人相,再道:“陛下深夜诏诸位于此,却是商议如何应对燕王的反举。我以为此事有二议,一则如何遣兵拜将,遏制燕王;二则如何处置燕王世子和两位郡王。
朱允炆面色戚戚,叹道:“本是一家人,为何要兵戎相见?更有那三位堂兄与我自幼情深,如何忍心手足相残?”面色忽地一沉,再道:“然朕为一国之主,当为天下百姓计,绝对不允任何人危及江山社稷、祸害百姓。就算是朕的叔父、堂兄,亦然不可!”
徐辉祖听到朱允炆将我改成朕,知道其意甚坚,于是紧附圣意,说道:“陛下,此危急之时,当速速遣兵北平,并于外围怀柔诸地屯兵,对北平形成里外合夹之势。燕王若是反,则合而歼之;若是不反,亦可震慑北疆残元流寇。”
朱允炆点头,道:“正当如此。众卿以为当遣何人往北平为宜?”
徐辉祖道:“臣以为,广威将军谢贵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略略一想,道:“谢贵随先帝起义,功勋卓著,忠心更是日月可鉴。虽然年事渐高,但不失廉颇之勇,可任北平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之职。”
齐泰紧急思索,道:“臣以为,工部侍郎张昺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扬眉道:“张昺?其人才学不凡,尤为擅长管理城务,却可任北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之职。”
黄子澄见徐、齐二人先于自己为皇上分忧,不禁心下微急,道:“臣以为,海门卫指挥使张信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微微一窒,道:“我记得先生曾提及,此人杀倭甚是英勇,然则倭贼毕竟不成气候,不可与燕王护卫的强悍相提比论……”
李景隆见朱允炆面有犹豫,暗道:“张信可是个关键角色,万万不能少!但是,却不宜由我出面推荐啊。”
正自为难,听得黄子澄再道:“陛下可曾记得微臣那位会说仙语的侄子第五安?”
朱允炆面上喜憾并存,道:“自然记得,可惜第五义士不愿为朝廷所用啊。”
黄子澄笑道:“据愚侄所言,此张信勇猛无敌,比他亦是不弱,确能堪当大用。”
朱允炆恍然而喜,道:“第五义士果然如此说?那……那便令张信出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一职罢。”又看向徐辉祖,道:“北平外围诸将,便由太傅定夺。”
徐辉祖领旨应下。
李景隆暗松口气,又恐再生变端,赶紧说道:“陛下,此事既已议妥,则当议如何处置燕王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以及安阳郡王朱高燧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