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御驾亲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崇祯元年六月初一,是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开学的日子。讲武堂的开学典礼,倒不像后世举办什么开学开业或者开幕典礼那样,搞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
不仅没有这种热闹,而且还显得有点肃穆。
大明皇帝姓朱,因此不管是朝廷和军队都崇尚红色,不管是文官武官,但凡品秩稍高一点,制式官服多半都是红色。
而六月一日的巳时正,讲武堂正门前面的一栋石头牌楼下面,就是一片红色。
除了身着一片大红的朝廷高级官员以外,作为讲武堂第一期学员的一百五十名中下级武官,也各个身穿制式大红色罩甲衣、头戴制式铁笠盔、脚踩黑色牛皮短靴,精神抖擞、整整齐齐地肃立着。
他们当然在等人,而他们正在等的这个人,正是当今圣上崇祯皇帝。
讲武堂开学,拥有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是一定要去的,毕竟这个讲武堂可是自己亲自提议建立的,而且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各级武官,将来都要作为大明军队的中坚力量来使用,是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掌握好的一支力量。
与崇祯元年恩科进士不同的是,这些培养出来的武官,都是最直接地作用于皇明复兴的一支力量,将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为了大明,为了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
因此,当讲武堂所有筹建工作都完成,而第一批学员也全部都入学完毕,孙承宗前来请示开学典礼有关事宜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提出,要亲自出席讲武堂开学典礼,并且要亲自为讲武堂开授第一课。
当时在场的内阁阁臣、军机大臣,纷纷找出了各种理由劝阻,有的说大明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有的说皇帝轻易出宫、以身犯险不安全,有的说大内距离通州路途太远、太劳累,总之,没有一个不反对的。
但是崇祯皇帝坚持要这么干,并说要亲自到现场,给讲武堂带去一面由皇后亲手绣制的朱红底色的飞龙翔凤军旗,最后内阁和军机处看皇帝心意已决,只好赶紧安排下去。
皇帝出行自然不是小事,一套礼乐制度异常复杂,沿途护卫的任务也很重,又得黄土铺道、行人回避什么的,牵扯很广,费时费力,非常扰民。这也是内阁和军机处不希望皇帝轻易出宫、到处乱跑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明代皇帝出宫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车驾,不是人抬的轿子,也不是普通的步辇,而是一辆二十四挂的巨型四轮马车,叫作大辂,也称作玉辂。
二十四挂的意思,就是需要二十四匹马一起拉动。有的皇帝喜欢大场面,可能还需要三十六挂的大辂。而中国皇帝出行乘坐的这种四轮大马车,有一个非常坑爹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前轮转向装置。
因此,多数情况下,最好都是走直道,否则需要转向的时候,就会很麻烦。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好转向的话,只能是拆除掉挡在前面的一切东西。
正因为这样,过去的朝廷大臣和民间百姓,都不喜欢皇帝没事老是兴师动众地出宫游玩,因为皇帝的四轮辂车十分宽大,转向又十分不便,出行一趟成本高昂,往往非常扰民。
而且这种大辂,还有一个比较坑爹的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减震。
因此,为了皇帝乘坐出行时的舒适度,大辂行走的辂道,必须铺上厚厚的一层黄色沙土,很多时候还需要重新修正路面。
所有这一切,表面上看,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但实际上最初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减震,为了让皇帝坐在辂车上面能少点颠簸,少受点儿罪。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次出行,当然不会完全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办,要不然的话,别说提前几天安排了,就是提前个把月布置下去,皇帝出行的准备工作,也根本来不及完成。
这次崇祯皇帝出行乘坐的辂车,并不像万历皇帝时期的那么巨大,那么奢华。
最重要的是,这架辂车,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亲手打造的,车上用的自然都是名贵木材,而车轴、车辐、车架和车轮等重要位置,要么是精钢所制,要么就是包裹了一层熟铁皮,尽管依然没有转向和减震装置,但却相对轻便了不少,只需要六匹马就可以轻松前行,同时也符合天子驾六的最低标准。
当然了,这架辂车自从打造完成以后,天启皇帝就病重不起,自然是一次也没有乘坐过。
而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这辆辂车的时候,当场就被震住了。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并把这一点作为中国古人愚昧落后的一个标志,可是皇帝乘坐的这种辂车不就是四轮马车吗?
见过这辆辂车之后,崇祯皇帝还当即就找来了专管皇帝车驾的太仆寺官员,一问之下,才明白四轮马车在华夏实在是早已有之,不单单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四轮车就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四轮马车和四轮牛车在路上载货行驶的场景。
至于为什么到了明代,四轮马车没有普及开了,除了缺乏转向和减震装置之外,恐怕与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中国古代水运发达,比较长途的货物运输,绝大多数都是走水路,民间货运,推广使用四轮马车,可能就不是那么太紧迫。
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轮马车以后,崇祯皇帝在召见太仆寺官员的时候,就向他们解释了皇帝御驾辂车的缺陷,并向他们说明了前轮转向和车身减震的原理,如今太仆寺和工部正在组织工匠克服这些缺陷,解决转向和减震的问题。
崇祯皇帝坚持要去讲武堂,并且乘坐天启皇帝亲手打造的简易六挂辂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四轮马车在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的面前出现,一旦四轮马车的转向和减震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着手推广和普及,至少要在驿站系统和军队里面推广和普及,以便解决陆路长途载重运输的问题。毕竟每辆四轮马车的载重量,要比两轮车或者独轮车大的多。
有了类似后世的四轮马车以后,官道和驿道的整修,就会成为官民士绅甚至是商家的一种迫切需要,然后就可以继续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流民的吃饭问题,也可以解决大明的道路交通不畅问题。
六月一日寅时正,皇帝的御驾,六挂辂车,在拱卫司、上直卫和神机营官兵的层层护卫下,正式启程出发,前往通州。
当然没有搞什么黄土铺道,清水压尘,至于其他的金鼓礼乐等仪仗,也是能省就省,尽可能地轻车简从。
就这样,也是在经过了两个多时辰的跋涉之后,算算时间,已近午时,皇帝的御驾辂车,才算是到了讲武堂大门前的石牌楼不远处。
一路上的各种颠簸辛苦,崇祯皇帝当然是甘苦自知,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微笑的面孔,后世有句话对此形容的非常准确,那就是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远远看见皇帝的车驾到来,讲武堂石牌楼下的文武官佐,自然是呼呼啦啦全都跪在了地上,众口齐称:“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见外面的呼声,崇祯皇帝推开辂车的窗子,王承恩连忙在外把车门打开,司礼监掌印曹化淳、东厂提督方正化、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神机营提督兼五城兵马司总指挥刘文炳等一干随扈人员,赶紧上前侍候皇帝下车,有的搀扶皇上,有的把着车门,有的跪在地上给皇帝垫脚。
也多亏这些随扈人员前来帮助,否则颠了一路的崇祯皇帝,此时腰酸背痛腿抽筋,仅凭自己真有可能下不来这个车。
崇祯皇帝下了车,借着其他人围着自己,为自己整理衣冠的间隙,算是短暂地调整了一下身体,然后朝着不远处讲武堂大门前石牌楼下跪着的群臣走去。
崇祯元年六月初一,是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开学的日子。讲武堂的开学典礼,倒不像后世举办什么开学开业或者开幕典礼那样,搞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
不仅没有这种热闹,而且还显得有点肃穆。
大明皇帝姓朱,因此不管是朝廷和军队都崇尚红色,不管是文官武官,但凡品秩稍高一点,制式官服多半都是红色。
而六月一日的巳时正,讲武堂正门前面的一栋石头牌楼下面,就是一片红色。
除了身着一片大红的朝廷高级官员以外,作为讲武堂第一期学员的一百五十名中下级武官,也各个身穿制式大红色罩甲衣、头戴制式铁笠盔、脚踩黑色牛皮短靴,精神抖擞、整整齐齐地肃立着。
他们当然在等人,而他们正在等的这个人,正是当今圣上崇祯皇帝。
讲武堂开学,拥有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是一定要去的,毕竟这个讲武堂可是自己亲自提议建立的,而且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各级武官,将来都要作为大明军队的中坚力量来使用,是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掌握好的一支力量。
与崇祯元年恩科进士不同的是,这些培养出来的武官,都是最直接地作用于皇明复兴的一支力量,将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为了大明,为了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
因此,当讲武堂所有筹建工作都完成,而第一批学员也全部都入学完毕,孙承宗前来请示开学典礼有关事宜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提出,要亲自出席讲武堂开学典礼,并且要亲自为讲武堂开授第一课。
当时在场的内阁阁臣、军机大臣,纷纷找出了各种理由劝阻,有的说大明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有的说皇帝轻易出宫、以身犯险不安全,有的说大内距离通州路途太远、太劳累,总之,没有一个不反对的。
但是崇祯皇帝坚持要这么干,并说要亲自到现场,给讲武堂带去一面由皇后亲手绣制的朱红底色的飞龙翔凤军旗,最后内阁和军机处看皇帝心意已决,只好赶紧安排下去。
皇帝出行自然不是小事,一套礼乐制度异常复杂,沿途护卫的任务也很重,又得黄土铺道、行人回避什么的,牵扯很广,费时费力,非常扰民。这也是内阁和军机处不希望皇帝轻易出宫、到处乱跑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明代皇帝出宫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车驾,不是人抬的轿子,也不是普通的步辇,而是一辆二十四挂的巨型四轮马车,叫作大辂,也称作玉辂。
二十四挂的意思,就是需要二十四匹马一起拉动。有的皇帝喜欢大场面,可能还需要三十六挂的大辂。而中国皇帝出行乘坐的这种四轮大马车,有一个非常坑爹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前轮转向装置。
因此,多数情况下,最好都是走直道,否则需要转向的时候,就会很麻烦。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好转向的话,只能是拆除掉挡在前面的一切东西。
正因为这样,过去的朝廷大臣和民间百姓,都不喜欢皇帝没事老是兴师动众地出宫游玩,因为皇帝的四轮辂车十分宽大,转向又十分不便,出行一趟成本高昂,往往非常扰民。
而且这种大辂,还有一个比较坑爹的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减震。
因此,为了皇帝乘坐出行时的舒适度,大辂行走的辂道,必须铺上厚厚的一层黄色沙土,很多时候还需要重新修正路面。
所有这一切,表面上看,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但实际上最初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减震,为了让皇帝坐在辂车上面能少点颠簸,少受点儿罪。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次出行,当然不会完全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办,要不然的话,别说提前几天安排了,就是提前个把月布置下去,皇帝出行的准备工作,也根本来不及完成。
这次崇祯皇帝出行乘坐的辂车,并不像万历皇帝时期的那么巨大,那么奢华。
最重要的是,这架辂车,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亲手打造的,车上用的自然都是名贵木材,而车轴、车辐、车架和车轮等重要位置,要么是精钢所制,要么就是包裹了一层熟铁皮,尽管依然没有转向和减震装置,但却相对轻便了不少,只需要六匹马就可以轻松前行,同时也符合天子驾六的最低标准。
当然了,这架辂车自从打造完成以后,天启皇帝就病重不起,自然是一次也没有乘坐过。
而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这辆辂车的时候,当场就被震住了。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并把这一点作为中国古人愚昧落后的一个标志,可是皇帝乘坐的这种辂车不就是四轮马车吗?
见过这辆辂车之后,崇祯皇帝还当即就找来了专管皇帝车驾的太仆寺官员,一问之下,才明白四轮马车在华夏实在是早已有之,不单单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四轮车就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四轮马车和四轮牛车在路上载货行驶的场景。
至于为什么到了明代,四轮马车没有普及开了,除了缺乏转向和减震装置之外,恐怕与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中国古代水运发达,比较长途的货物运输,绝大多数都是走水路,民间货运,推广使用四轮马车,可能就不是那么太紧迫。
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轮马车以后,崇祯皇帝在召见太仆寺官员的时候,就向他们解释了皇帝御驾辂车的缺陷,并向他们说明了前轮转向和车身减震的原理,如今太仆寺和工部正在组织工匠克服这些缺陷,解决转向和减震的问题。
崇祯皇帝坚持要去讲武堂,并且乘坐天启皇帝亲手打造的简易六挂辂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四轮马车在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的面前出现,一旦四轮马车的转向和减震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着手推广和普及,至少要在驿站系统和军队里面推广和普及,以便解决陆路长途载重运输的问题。毕竟每辆四轮马车的载重量,要比两轮车或者独轮车大的多。
有了类似后世的四轮马车以后,官道和驿道的整修,就会成为官民士绅甚至是商家的一种迫切需要,然后就可以继续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流民的吃饭问题,也可以解决大明的道路交通不畅问题。
六月一日寅时正,皇帝的御驾,六挂辂车,在拱卫司、上直卫和神机营官兵的层层护卫下,正式启程出发,前往通州。
当然没有搞什么黄土铺道,清水压尘,至于其他的金鼓礼乐等仪仗,也是能省就省,尽可能地轻车简从。
就这样,也是在经过了两个多时辰的跋涉之后,算算时间,已近午时,皇帝的御驾辂车,才算是到了讲武堂大门前的石牌楼不远处。
一路上的各种颠簸辛苦,崇祯皇帝当然是甘苦自知,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微笑的面孔,后世有句话对此形容的非常准确,那就是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远远看见皇帝的车驾到来,讲武堂石牌楼下的文武官佐,自然是呼呼啦啦全都跪在了地上,众口齐称:“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见外面的呼声,崇祯皇帝推开辂车的窗子,王承恩连忙在外把车门打开,司礼监掌印曹化淳、东厂提督方正化、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神机营提督兼五城兵马司总指挥刘文炳等一干随扈人员,赶紧上前侍候皇帝下车,有的搀扶皇上,有的把着车门,有的跪在地上给皇帝垫脚。
也多亏这些随扈人员前来帮助,否则颠了一路的崇祯皇帝,此时腰酸背痛腿抽筋,仅凭自己真有可能下不来这个车。
崇祯皇帝下了车,借着其他人围着自己,为自己整理衣冠的间隙,算是短暂地调整了一下身体,然后朝着不远处讲武堂大门前石牌楼下跪着的群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