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先利其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命令李邦华、毕懋康和孙元化带领武备院上下,全力督造燧发枪和仿造红夷大炮之后,崇祯皇帝的心里总算是又放下了一件大事。
这可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今的大明军队在野战之中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八旗兵骁勇善战,总体平均来看的话,单兵素质要比大明九边的军队强上一倍不止,相比内地的卫所军,更是要强上数倍。
这点毋庸讳言。当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八旗军队四处征战,先后打垮了哈达、辉发、叶赫、乌拉、完颜等东北女真各部。
等到黄台吉继承后金汗位的时候,后金已经凭借着武力,统一了后世辽吉黑一带几乎所有的女真或者非女真的少数民族部落。而后金也通过持续不断的征战,锻炼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和士卒。
这也正是承平日久、疏于战阵的大明边军,遇上后金军队之后一败再败的原因。
当然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大明军事武备的废弛,不仅没有合格的士卒,而且没有合格的兵器,火绳枪缺乏保养而生锈,多数中看不中用,操作复杂而射程又短,面对敌军的骑兵,只有一次击发的机会。
不仅火器如此,即便是刀剑甲胄这些冷兵器的铸造,也逐渐落在了后金的后面,质量低劣,不堪使用,拿着这样的兵器上战场,士卒首先心里就怯了,怎么奋勇作战。
好在如今大明重开遵化铁冶,白冶城如今已经再次成为大明北方的冷兵器锻造中心,而且还正在想热兵器铸造中心迈进。
如今辽东、山海、东江、蓟镇、宣府,都已经逐渐用上了李邦华和毕懋康等人在白冶城军器局督造的戚刀、铁枪和箭镞了。
而前不久,袁崇焕带往陕西三边赴任的军备物资,甚至还包括了军器局最新锻造的铁制板甲。
这种板甲的制造方法,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传旨告诉李邦华,而李邦华亲自带人试制成功的。
与传统的明光铠、鱼鳞甲、锁子甲相比,板甲的锻造就要简单的多了,严格说起来,不过就是胸前背后两片薄铁板而已,肩膀处稍微有点弧度,不妨碍挥舞手臂,然后在铁板的上方和左右,预留出一排孔洞,系上皮索,套在上身,就成了简易但是耐用的盔甲。
穿上这样的铁质板甲,一百步内火绳枪都打不穿,更别说鞑子或者流贼的弓箭了。
如今遵化白冶城二十多座竖立的炼铁炉,日夜不熄火,每月出产精铁超过五万斤,钢八千斤。
拿到后世来看,这样的产能根本算不了什么,听起来很多的五万斤,也不过才二十五吨,而八千斤也才不过四吨而已。
而后世钢铁年产量,都是按吨计,而且动辄就是十几亿吨,一个地方钢铁厂,随随便便就是年产量都是千万吨级的。
比如,连续开采三百多年后,位于同一地区的唐山钢铁厂,一年的钢铁产量,仍然能够超过一千六百万吨,而其所用的铁矿资源、煤炭资源等,也都是由这同一片地区提供。
因此,遵化白冶城的钢铁业,潜力绝对是无穷的。
当然了,这样的钢铁产量与后世相比自然不够看,但在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上,却也是可以的了。
历史记载,到明朝宣德年间的时候,遵化白冶城铁冶厂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常额三十万斤的产量,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冶铁厂。
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能够达到这种产量的国家,都屈指可数。
当时的遵化铁冶厂,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产能,是因为这个地区不但铁矿石数量多、品质好,而且此地的矿石之中富含一种俗称萤石或者蛇眼石的矿物。
这种后世学名叫作氟化钙的矿物,是一种天然的助熔剂,对于炼化铁矿石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相同的炉温下,通常能够达到更好的冶炼效果。
与此同时,在皇帝的提示下,采用了焦炭与铁矿石层层叠加的竖炉炼铁法,比单纯采用木炭,炉温更高,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而白冶城周边,不仅铁矿储藏丰富,更有无尽的煤炭储备。
大明早期炼铁主要采取木炭,而不使用煤,并不是因为煤烧不出炼铁需要的高温,而是没有经过焦化的煤块之中,含有大量的硫,用这样的煤块,混合铁矿石入炉煅烧,冶炼出来的铁水含硫较多,性脆,不适合用来锻制兵器盔甲,当然也就更不适合用来铸造枪炮了。
当年工部向万历皇帝上书,请罢白冶城铁冶,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用煤炼铁,质量不行,而采用木炭炼铁,成本又太高,工部的投入多而产出少,财政困难,无法持久。
这个问题,如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考虑到了,自从决心重开遵化白冶城等地的铁厂,就已经决定用焦炭来替代木炭炼铁。
其实焦炭的烧制,技术工艺方面与木炭的烧制是一样的。木炭是通过把木材干馏之后得到的,而焦炭则是把煤干馏之后得来的。
而且在通过干馏闷烧的工艺烧制焦炭的同时,还会得到大量的副产品,就是煤气和煤焦油。
在这个年代,煤气自然还无法长久地保存和利用,而煤焦油却可以马上投入使用,至少可以用来做灯油,或者猛火油。
由于采取了焦炭炼铁的方法,白冶城铁冶厂的产能也就有了稳定的保障,如今大明军队冷兵器的生产铸造,重新走上了正轨,每月锻造包钢的戚刀两千把、不带钢的板甲三千副,铁皮轧制的斗笠式头盔三千件,蒙上了铁皮的巨盾一千面,其他枪头、箭镞上万件。
如今原来隶属工部的军器局,划给了武备院,但是职司却没有改变,仍然是以督造冷兵器为主,而原来从京师搬迁至通州的火药局、火器局等,则仍然以督造火器为主,分工很明确,而产量也逐渐上升。
孙元化自从受领了督造火枪火炮的任务以后,一边派了自己的儿子跟着传教士罗如望前往濠镜澳购买火枪火炮,一边带着汤若望、熊三拔,在通州紧靠着潞河的一处山坳里,建造枪炮厂,建起了数栋厂房。
其中一栋巨大的作坊里面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高温炼铁炉,外面用混凝土封闭,内部用黏土和红砖砌成,下方的边上则是数台巨大的风箱,在不断地往竖炉之中鼓风。
除了一座高高竖立的炼铁炉,巨大的作坊之中还有两座稍小一点的锻造炉,全都采用了焦炭来代替木炭,来提高炉温。
高大的炼铁炉上留有数个可以打开的导流孔,导流孔的下面地上,则是制作好的一具火炮泥范,熔化后的铁液通过导流孔注入泥范,冷却凝固以后,敲掉包裹在外层的泥范,以及炮筒中间的泥范,一具铁炮就算是铸成了。
这个过程里的每个步骤,看起来都并不复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也不简单,为了保证铁炮的质量,泥范的制作非常的关键,要选用上好的黏土,反复的淘洗去除杂质,然后用反复淘洗沉淀后的干净黏土制作泥范,做好后必须充分阴干,而仅仅是这个工序就需要半年之久。
若是泥范没有完全阴干,高温铁液浇注进入之后,要么泥范开裂,要么铁炮中间有细密气孔,容易炸膛,所以工艺虽然一点就通,但实在是不能有一点的马虎。
孙元化自从首领任务之后,带着熊三拔、汤若望,以及此前兵部、工部铸造火枪火炮的工匠技师们,参照葡萄牙人红夷大炮的口径尺寸制作了三具泥范,只有使用青铜熔液的那次成功了,铸成了一具青铜质地的红夷大炮,而其他两具泥范则在铸造铁炮的过程中报废,铁质的西洋红夷大炮自然还是没有铸造成功。
但是皇帝得报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知道汤若望等人在历史上是成功了的,等他们成功铸造出第一批红衣大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带出一批熟练工匠,然后撤出这批西洋人,让孙元化、孙和鼎带着大明工匠尝试用铁模铸炮,从而提高产量。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命令李邦华、毕懋康和孙元化带领武备院上下,全力督造燧发枪和仿造红夷大炮之后,崇祯皇帝的心里总算是又放下了一件大事。
这可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今的大明军队在野战之中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八旗兵骁勇善战,总体平均来看的话,单兵素质要比大明九边的军队强上一倍不止,相比内地的卫所军,更是要强上数倍。
这点毋庸讳言。当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八旗军队四处征战,先后打垮了哈达、辉发、叶赫、乌拉、完颜等东北女真各部。
等到黄台吉继承后金汗位的时候,后金已经凭借着武力,统一了后世辽吉黑一带几乎所有的女真或者非女真的少数民族部落。而后金也通过持续不断的征战,锻炼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和士卒。
这也正是承平日久、疏于战阵的大明边军,遇上后金军队之后一败再败的原因。
当然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大明军事武备的废弛,不仅没有合格的士卒,而且没有合格的兵器,火绳枪缺乏保养而生锈,多数中看不中用,操作复杂而射程又短,面对敌军的骑兵,只有一次击发的机会。
不仅火器如此,即便是刀剑甲胄这些冷兵器的铸造,也逐渐落在了后金的后面,质量低劣,不堪使用,拿着这样的兵器上战场,士卒首先心里就怯了,怎么奋勇作战。
好在如今大明重开遵化铁冶,白冶城如今已经再次成为大明北方的冷兵器锻造中心,而且还正在想热兵器铸造中心迈进。
如今辽东、山海、东江、蓟镇、宣府,都已经逐渐用上了李邦华和毕懋康等人在白冶城军器局督造的戚刀、铁枪和箭镞了。
而前不久,袁崇焕带往陕西三边赴任的军备物资,甚至还包括了军器局最新锻造的铁制板甲。
这种板甲的制造方法,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传旨告诉李邦华,而李邦华亲自带人试制成功的。
与传统的明光铠、鱼鳞甲、锁子甲相比,板甲的锻造就要简单的多了,严格说起来,不过就是胸前背后两片薄铁板而已,肩膀处稍微有点弧度,不妨碍挥舞手臂,然后在铁板的上方和左右,预留出一排孔洞,系上皮索,套在上身,就成了简易但是耐用的盔甲。
穿上这样的铁质板甲,一百步内火绳枪都打不穿,更别说鞑子或者流贼的弓箭了。
如今遵化白冶城二十多座竖立的炼铁炉,日夜不熄火,每月出产精铁超过五万斤,钢八千斤。
拿到后世来看,这样的产能根本算不了什么,听起来很多的五万斤,也不过才二十五吨,而八千斤也才不过四吨而已。
而后世钢铁年产量,都是按吨计,而且动辄就是十几亿吨,一个地方钢铁厂,随随便便就是年产量都是千万吨级的。
比如,连续开采三百多年后,位于同一地区的唐山钢铁厂,一年的钢铁产量,仍然能够超过一千六百万吨,而其所用的铁矿资源、煤炭资源等,也都是由这同一片地区提供。
因此,遵化白冶城的钢铁业,潜力绝对是无穷的。
当然了,这样的钢铁产量与后世相比自然不够看,但在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上,却也是可以的了。
历史记载,到明朝宣德年间的时候,遵化白冶城铁冶厂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常额三十万斤的产量,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冶铁厂。
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能够达到这种产量的国家,都屈指可数。
当时的遵化铁冶厂,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产能,是因为这个地区不但铁矿石数量多、品质好,而且此地的矿石之中富含一种俗称萤石或者蛇眼石的矿物。
这种后世学名叫作氟化钙的矿物,是一种天然的助熔剂,对于炼化铁矿石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相同的炉温下,通常能够达到更好的冶炼效果。
与此同时,在皇帝的提示下,采用了焦炭与铁矿石层层叠加的竖炉炼铁法,比单纯采用木炭,炉温更高,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而白冶城周边,不仅铁矿储藏丰富,更有无尽的煤炭储备。
大明早期炼铁主要采取木炭,而不使用煤,并不是因为煤烧不出炼铁需要的高温,而是没有经过焦化的煤块之中,含有大量的硫,用这样的煤块,混合铁矿石入炉煅烧,冶炼出来的铁水含硫较多,性脆,不适合用来锻制兵器盔甲,当然也就更不适合用来铸造枪炮了。
当年工部向万历皇帝上书,请罢白冶城铁冶,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用煤炼铁,质量不行,而采用木炭炼铁,成本又太高,工部的投入多而产出少,财政困难,无法持久。
这个问题,如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考虑到了,自从决心重开遵化白冶城等地的铁厂,就已经决定用焦炭来替代木炭炼铁。
其实焦炭的烧制,技术工艺方面与木炭的烧制是一样的。木炭是通过把木材干馏之后得到的,而焦炭则是把煤干馏之后得来的。
而且在通过干馏闷烧的工艺烧制焦炭的同时,还会得到大量的副产品,就是煤气和煤焦油。
在这个年代,煤气自然还无法长久地保存和利用,而煤焦油却可以马上投入使用,至少可以用来做灯油,或者猛火油。
由于采取了焦炭炼铁的方法,白冶城铁冶厂的产能也就有了稳定的保障,如今大明军队冷兵器的生产铸造,重新走上了正轨,每月锻造包钢的戚刀两千把、不带钢的板甲三千副,铁皮轧制的斗笠式头盔三千件,蒙上了铁皮的巨盾一千面,其他枪头、箭镞上万件。
如今原来隶属工部的军器局,划给了武备院,但是职司却没有改变,仍然是以督造冷兵器为主,而原来从京师搬迁至通州的火药局、火器局等,则仍然以督造火器为主,分工很明确,而产量也逐渐上升。
孙元化自从受领了督造火枪火炮的任务以后,一边派了自己的儿子跟着传教士罗如望前往濠镜澳购买火枪火炮,一边带着汤若望、熊三拔,在通州紧靠着潞河的一处山坳里,建造枪炮厂,建起了数栋厂房。
其中一栋巨大的作坊里面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高温炼铁炉,外面用混凝土封闭,内部用黏土和红砖砌成,下方的边上则是数台巨大的风箱,在不断地往竖炉之中鼓风。
除了一座高高竖立的炼铁炉,巨大的作坊之中还有两座稍小一点的锻造炉,全都采用了焦炭来代替木炭,来提高炉温。
高大的炼铁炉上留有数个可以打开的导流孔,导流孔的下面地上,则是制作好的一具火炮泥范,熔化后的铁液通过导流孔注入泥范,冷却凝固以后,敲掉包裹在外层的泥范,以及炮筒中间的泥范,一具铁炮就算是铸成了。
这个过程里的每个步骤,看起来都并不复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也不简单,为了保证铁炮的质量,泥范的制作非常的关键,要选用上好的黏土,反复的淘洗去除杂质,然后用反复淘洗沉淀后的干净黏土制作泥范,做好后必须充分阴干,而仅仅是这个工序就需要半年之久。
若是泥范没有完全阴干,高温铁液浇注进入之后,要么泥范开裂,要么铁炮中间有细密气孔,容易炸膛,所以工艺虽然一点就通,但实在是不能有一点的马虎。
孙元化自从首领任务之后,带着熊三拔、汤若望,以及此前兵部、工部铸造火枪火炮的工匠技师们,参照葡萄牙人红夷大炮的口径尺寸制作了三具泥范,只有使用青铜熔液的那次成功了,铸成了一具青铜质地的红夷大炮,而其他两具泥范则在铸造铁炮的过程中报废,铁质的西洋红夷大炮自然还是没有铸造成功。
但是皇帝得报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知道汤若望等人在历史上是成功了的,等他们成功铸造出第一批红衣大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带出一批熟练工匠,然后撤出这批西洋人,让孙元化、孙和鼎带着大明工匠尝试用铁模铸炮,从而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