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闽浙总督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关驿站的问题议完以后,本来有很多想要提出来商议的事情,崇祯皇帝也没有了兴趣。大朝之上商议朝政,很多时候难免沦为口水仗。
崇祯皇帝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当众宣读了最近这段时间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免,以及一些重要机构设置调整的圣旨,又让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当众说了说崇祯元年恩科春闱的筹备情况,然后就计划着摆驾文华殿,与内阁诸臣小范围议定几件大事。
崇祯皇帝正要示意曹化淳结束大朝的时候,忽然看见温体仁从文臣班列之中走了出来,于是打消了退朝的念头。只见温体仁上前躬身行礼,然后说道:“陛下,臣有本奏。”
温体仁这个人,后来被列入明史奸臣传,但眼下还看不出来哪里有奸臣的样子,他之所以后来沦为奸臣,大体上可以说是明末党争惹的祸。
为了迎合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温体仁投其所好,坚定地站在了朝中东林党的对立面,效果当然很好,崇祯皇帝很快就将他超擢入阁。入阁之后的温体仁,与当时的首辅周延儒不和,于是又想办法扳倒了周延儒。然而成为首辅之后的他发现,没有自己的党羽,即使贵为首辅,也一样是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为了与东林党人对抗,温体仁不得不想办法培植党羽,但是他找来找去发现,除了之前被东林党打倒的阉党外围大臣以外,根本找不到其他的盟友,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为一些愿意为他所用的前阉党大臣进行平反,从此一步步走上了奸臣的不归路。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倒是眼前,使得温体仁最后沦为奸臣的那个因,还没有出现。
温体仁最近也很郁闷,礼部尚书徐光启资格老、声望高,同时又深得皇帝信重,最无奈的是徐光启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却刚刚当上礼部尚书,看看如今这个样子,一点也没有想要致仕回家的意思。
再说,温体仁作为礼部右侍郎,上面还有一个状元翰林礼部左侍郎周延儒,若是不出意外,几年之后即便等到了徐光启致仕回家,礼部尚书的位置恐怕也是周延儒的,而他又比周延儒年长许多,所以按照正常情况,他认为,自己如果按部就班地在礼部熬资历,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是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过年休沐期间,温体仁一直在琢磨皇帝的心思和自己的未来。
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给他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当今皇帝特别重视流民问题,不仅拨出皇庄安置,而且但凡巡抚陛辞,皇帝都要讲到募民屯垦问题,甚至一再允许各地督抚从流民之中招募督标抚标,允其建功立业。
孙承宗之任直隶总督,袁崇焕之任三边总督,袁可立之任漕运总督,等等皆是如此。而若将来自己想入阁,通过当上礼部尚书这个途径实在太遥远,而到地方当一任督抚却要容易的多了。巡抚就不必去想了,自己贵为礼部右侍郎,虽与巡抚同级,但却清贵多了。既然如此,目标就只能是总督。而要当上总督,就必须向皇帝表明自己有当总督的意图和能力,而奏报闽浙等地的水灾流民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入手之处。
果然,温体仁说完有本要奏,皇帝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说下去。温体仁于是躬身说道:“陛下,臣乡浙江,去岁七月至八月间龙门海啸,海水上陆,风雨飚至,城镇乡村房倒屋塌、林木折断,狂风暴雨,凡七昼夜。杭、嘉、湖、宁、绍、严七府灾情严重,沿海居民及低洼近水之地,男女老幼淹没漂流,总计十数万,死伤惨重,有的一族三百余口襁褓不留,有的一村数百余家烟火俱绝。海塘尽溃,一片汪洋,米价腾贵,民不聊生。父老皆谓二百年来未有之惨剧。闽省灾情虽不比浙江,但也相差不远,臣请陛下遣一朝廷大臣,前往闽浙等地巡视,总览赈灾重建事宜。”说完躬身行礼。
这时,文臣列中又走出一人,正是新任不久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上前行礼说道:“陛下,去岁闽浙两省水灾,闽省巡抚熊文灿有报至,当时先帝不虞,随后先帝驾崩、陛下即位,期间朝政纷乱,朝廷赈济之事虽搁置不问,皆靠闽省自救。而浙江巡抚潘汝桢隐情不报,今已论为阉党,抄家问斩。如今新任巡抚范景文刚刚到任,想来尚未及查实奏报。”
范景文此前从督察院佥都御史任上升任浙江巡抚,算起来,从陛辞结束到如今,也不过月余,当然不能归责于他。而同时任命的另一位巡抚张允登,从任上到京师,陛辞之后再从京师到郧阳赴任,万里迢迢,考虑到这个时代的道路状况,估计如今还在路上。还有延绥巡抚孙传庭,匆匆进京陛见,然后又匆匆离京赴任,来往一趟就得将近俩月,彼时交通之不便,可见一斑,若不赋予封疆大吏以大权,地方上的急务,多半会因为信息传递的漫长而耽搁。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干脆说道:“既然如此,卿等议一议,闽浙两省灾情该如何处置?朝廷是否应该派遣一位大臣总览赈灾事务?”
这时,内阁首辅李国鐠站出来说道:“陛下,闽浙灾情如属实,至今已半年过去,灾区情景不堪设想。臣建议,朝廷不如派一钦差大臣,前往闽浙等地,主持赈灾重建,流民安置事宜。”
站在首辅身后的几位阁臣随后皆曰:“臣等附议。”
崇祯皇帝见此,随即说道:“既然内阁诸臣无异议。那么朕看不若这样,朝廷就在闽浙增设一位总督,统管两省灾民救济安置,募民屯垦,以及督办两省海防军务等事宜。”
皇帝说完这话,温体仁心中大喜,看来皇帝果然有此意,这时他又听见皇帝说道:“今日朝廷既然议定增设闽浙总督,那么总督人选,也就一起议一议吧。诸位爱卿,可有人选?”
皇帝话音刚落,不等几位内阁阁臣说话,温体仁立即上前跪下,朗声说道:“臣温体仁不才,愿向陛下毛遂自荐。”
温体仁此话一出,满殿哗然。
明朝的时候地方督抚的权力还没有像后世满清那样大,巡抚通常是由督察院派出,多数由督察院的佐贰官兼任,而总督或者督师则多由六部侍郎出任,一般出任的时候可能还要加个兵部尚书的衔,所以从品级上来说,侍郎出任地方总督,并没有什么出格之处。之所以满殿哗然,实在是因为毛遂自荐,可不是这个时代任官的传统。一般来说都是别人推荐,往往这时被推荐的人还要谦虚推让,一直等到皇帝坚持任命,本人才能表现出一副勉强接受任命的样子。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样想的,有多想要这个位置,但面上的功夫通常都是要做的。
如今不等别人推荐,也不等内阁阁臣先提,而温体仁自己就抢先向皇帝表明态度,确实是有点匪夷所思。
但是对此,崇祯皇帝倒是感到无所谓,特别是看到自荐的人是温体仁以后,当时就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崇祯皇帝略一考虑,正准备答应,突然文臣列中又走出来一个人,只见此人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吏科都给事中姚士慎反对。温大人虽然官居侍郎,品秩足够,但浙江乃温大人故乡,族人亲友遍地,温大人理当避嫌,由其总督浙江、福建,不合朝廷规矩。”
过去,一个人一旦当上官员,就注定要背井离乡,因为不允许官员在其家乡所在之地任职。
听了此话,崇祯皇帝看着内阁诸臣,说道:“内阁怎么说?”
内阁这几位阁臣,事前都没有考虑过此事,一时也说不上来太恰当的人选,而温体仁的自荐,又让他们觉得此事推荐别人,等于是摆明了否定温体仁,而温体仁作为礼部的侍郎,一直中规中矩,表现的也很有才干,而礼部尚书徐光启如今又大受皇帝信重,实在没有必须要出言反对。
李国鐠沉吟了片刻,终于还是说道:“此事请陛下圣断。”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向后面的孙承宗、徐光启等人。
徐光启是礼部尚书,是温体仁的上官,这个时候自然不能回避,于是先说道:“陛下,温大人任职礼部多年,学识才干皆是上上之选,臣以为出任闽浙总督足以胜任。至于朝廷官员任职避嫌惯例,臣以为闽浙总督衙门,倒也不必非要设在浙省,请陛下明鉴。”
这时孙承宗躬身说道:“以六部侍郎出任地方总督,国朝惯例如此。若说避嫌桑梓的惯例,臣以为徐阁老所言极是,闽浙总督衙门完全可以设在闽省,以福州为闽浙总督行辕所在。”
对崇祯皇帝来说,闽浙总督当然是搁在浙江更好,但是搁在福建也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赶紧把温体仁这样的才智之士派出去任职,而不是留在朝中蛰伏。
那个时代的多数人都会以为,朝廷应该把天下所有才智卓绝之士集中在皇帝的身边,帮着皇帝处理朝政,否则朝政就会沦落到奸邪小人的手上。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当如今的崇祯皇帝拥有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之后。
因为地方上更需要才智杰出的官员,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同时所有才智杰出的官员,都集中在朝中,也容易引发朝堂上无休止的争斗,反而造成严重的内耗。
历史上明末的情况就是这样,地方上到处都是荒唐怠政的官员,而朝中大臣却又各自争斗不休,最后白白便宜了开化没几年的满清。
所以在如今崇祯皇帝的心中,除了几个特别需要的大臣,比如孙承宗、徐光启、李邦华等人,其他的历史上留名的人物,最好都给安排到各地去干些实务,不要老是在朝堂之上干耗着。
因此,听完了内阁几位阁臣的说法之后,崇祯皇帝当即说道:“既然这样,那也无需再议。内阁拟旨,朝廷在闽浙两省巡抚之上增设总督,驻地福州,统管两省军务财政,主持两省赈灾、抚民、剿匪等事。闽浙总督由礼部右侍郎温体仁出任。”
说完这些,崇祯皇帝突然又想到了历史上崇祯年间浙江湖州等地发生的农民起义,很可能就是与这次水灾有关,因此看着仍然跪在地上的温体仁说道:“温爱卿,救灾如救火,一日也拖延不得。爱卿归家后,三五日内尽快收拾行装离京赴任,无须再入宫陛辞。至于闽浙总督衙门佐贰官人选,爱卿到任之后,可另外向朕提出建议,届时朝廷再行任免。”
至此,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的温体仁,自然是压抑着心中的喜悦,马上领旨谢恩。朝议到了这里,崇祯皇帝也是感到颇为疲惫,于是果断结束朝会,返回内宫。
有关驿站的问题议完以后,本来有很多想要提出来商议的事情,崇祯皇帝也没有了兴趣。大朝之上商议朝政,很多时候难免沦为口水仗。
崇祯皇帝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当众宣读了最近这段时间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免,以及一些重要机构设置调整的圣旨,又让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当众说了说崇祯元年恩科春闱的筹备情况,然后就计划着摆驾文华殿,与内阁诸臣小范围议定几件大事。
崇祯皇帝正要示意曹化淳结束大朝的时候,忽然看见温体仁从文臣班列之中走了出来,于是打消了退朝的念头。只见温体仁上前躬身行礼,然后说道:“陛下,臣有本奏。”
温体仁这个人,后来被列入明史奸臣传,但眼下还看不出来哪里有奸臣的样子,他之所以后来沦为奸臣,大体上可以说是明末党争惹的祸。
为了迎合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温体仁投其所好,坚定地站在了朝中东林党的对立面,效果当然很好,崇祯皇帝很快就将他超擢入阁。入阁之后的温体仁,与当时的首辅周延儒不和,于是又想办法扳倒了周延儒。然而成为首辅之后的他发现,没有自己的党羽,即使贵为首辅,也一样是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为了与东林党人对抗,温体仁不得不想办法培植党羽,但是他找来找去发现,除了之前被东林党打倒的阉党外围大臣以外,根本找不到其他的盟友,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为一些愿意为他所用的前阉党大臣进行平反,从此一步步走上了奸臣的不归路。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倒是眼前,使得温体仁最后沦为奸臣的那个因,还没有出现。
温体仁最近也很郁闷,礼部尚书徐光启资格老、声望高,同时又深得皇帝信重,最无奈的是徐光启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却刚刚当上礼部尚书,看看如今这个样子,一点也没有想要致仕回家的意思。
再说,温体仁作为礼部右侍郎,上面还有一个状元翰林礼部左侍郎周延儒,若是不出意外,几年之后即便等到了徐光启致仕回家,礼部尚书的位置恐怕也是周延儒的,而他又比周延儒年长许多,所以按照正常情况,他认为,自己如果按部就班地在礼部熬资历,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是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过年休沐期间,温体仁一直在琢磨皇帝的心思和自己的未来。
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给他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当今皇帝特别重视流民问题,不仅拨出皇庄安置,而且但凡巡抚陛辞,皇帝都要讲到募民屯垦问题,甚至一再允许各地督抚从流民之中招募督标抚标,允其建功立业。
孙承宗之任直隶总督,袁崇焕之任三边总督,袁可立之任漕运总督,等等皆是如此。而若将来自己想入阁,通过当上礼部尚书这个途径实在太遥远,而到地方当一任督抚却要容易的多了。巡抚就不必去想了,自己贵为礼部右侍郎,虽与巡抚同级,但却清贵多了。既然如此,目标就只能是总督。而要当上总督,就必须向皇帝表明自己有当总督的意图和能力,而奏报闽浙等地的水灾流民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入手之处。
果然,温体仁说完有本要奏,皇帝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说下去。温体仁于是躬身说道:“陛下,臣乡浙江,去岁七月至八月间龙门海啸,海水上陆,风雨飚至,城镇乡村房倒屋塌、林木折断,狂风暴雨,凡七昼夜。杭、嘉、湖、宁、绍、严七府灾情严重,沿海居民及低洼近水之地,男女老幼淹没漂流,总计十数万,死伤惨重,有的一族三百余口襁褓不留,有的一村数百余家烟火俱绝。海塘尽溃,一片汪洋,米价腾贵,民不聊生。父老皆谓二百年来未有之惨剧。闽省灾情虽不比浙江,但也相差不远,臣请陛下遣一朝廷大臣,前往闽浙等地巡视,总览赈灾重建事宜。”说完躬身行礼。
这时,文臣列中又走出一人,正是新任不久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上前行礼说道:“陛下,去岁闽浙两省水灾,闽省巡抚熊文灿有报至,当时先帝不虞,随后先帝驾崩、陛下即位,期间朝政纷乱,朝廷赈济之事虽搁置不问,皆靠闽省自救。而浙江巡抚潘汝桢隐情不报,今已论为阉党,抄家问斩。如今新任巡抚范景文刚刚到任,想来尚未及查实奏报。”
范景文此前从督察院佥都御史任上升任浙江巡抚,算起来,从陛辞结束到如今,也不过月余,当然不能归责于他。而同时任命的另一位巡抚张允登,从任上到京师,陛辞之后再从京师到郧阳赴任,万里迢迢,考虑到这个时代的道路状况,估计如今还在路上。还有延绥巡抚孙传庭,匆匆进京陛见,然后又匆匆离京赴任,来往一趟就得将近俩月,彼时交通之不便,可见一斑,若不赋予封疆大吏以大权,地方上的急务,多半会因为信息传递的漫长而耽搁。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干脆说道:“既然如此,卿等议一议,闽浙两省灾情该如何处置?朝廷是否应该派遣一位大臣总览赈灾事务?”
这时,内阁首辅李国鐠站出来说道:“陛下,闽浙灾情如属实,至今已半年过去,灾区情景不堪设想。臣建议,朝廷不如派一钦差大臣,前往闽浙等地,主持赈灾重建,流民安置事宜。”
站在首辅身后的几位阁臣随后皆曰:“臣等附议。”
崇祯皇帝见此,随即说道:“既然内阁诸臣无异议。那么朕看不若这样,朝廷就在闽浙增设一位总督,统管两省灾民救济安置,募民屯垦,以及督办两省海防军务等事宜。”
皇帝说完这话,温体仁心中大喜,看来皇帝果然有此意,这时他又听见皇帝说道:“今日朝廷既然议定增设闽浙总督,那么总督人选,也就一起议一议吧。诸位爱卿,可有人选?”
皇帝话音刚落,不等几位内阁阁臣说话,温体仁立即上前跪下,朗声说道:“臣温体仁不才,愿向陛下毛遂自荐。”
温体仁此话一出,满殿哗然。
明朝的时候地方督抚的权力还没有像后世满清那样大,巡抚通常是由督察院派出,多数由督察院的佐贰官兼任,而总督或者督师则多由六部侍郎出任,一般出任的时候可能还要加个兵部尚书的衔,所以从品级上来说,侍郎出任地方总督,并没有什么出格之处。之所以满殿哗然,实在是因为毛遂自荐,可不是这个时代任官的传统。一般来说都是别人推荐,往往这时被推荐的人还要谦虚推让,一直等到皇帝坚持任命,本人才能表现出一副勉强接受任命的样子。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样想的,有多想要这个位置,但面上的功夫通常都是要做的。
如今不等别人推荐,也不等内阁阁臣先提,而温体仁自己就抢先向皇帝表明态度,确实是有点匪夷所思。
但是对此,崇祯皇帝倒是感到无所谓,特别是看到自荐的人是温体仁以后,当时就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崇祯皇帝略一考虑,正准备答应,突然文臣列中又走出来一个人,只见此人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吏科都给事中姚士慎反对。温大人虽然官居侍郎,品秩足够,但浙江乃温大人故乡,族人亲友遍地,温大人理当避嫌,由其总督浙江、福建,不合朝廷规矩。”
过去,一个人一旦当上官员,就注定要背井离乡,因为不允许官员在其家乡所在之地任职。
听了此话,崇祯皇帝看着内阁诸臣,说道:“内阁怎么说?”
内阁这几位阁臣,事前都没有考虑过此事,一时也说不上来太恰当的人选,而温体仁的自荐,又让他们觉得此事推荐别人,等于是摆明了否定温体仁,而温体仁作为礼部的侍郎,一直中规中矩,表现的也很有才干,而礼部尚书徐光启如今又大受皇帝信重,实在没有必须要出言反对。
李国鐠沉吟了片刻,终于还是说道:“此事请陛下圣断。”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向后面的孙承宗、徐光启等人。
徐光启是礼部尚书,是温体仁的上官,这个时候自然不能回避,于是先说道:“陛下,温大人任职礼部多年,学识才干皆是上上之选,臣以为出任闽浙总督足以胜任。至于朝廷官员任职避嫌惯例,臣以为闽浙总督衙门,倒也不必非要设在浙省,请陛下明鉴。”
这时孙承宗躬身说道:“以六部侍郎出任地方总督,国朝惯例如此。若说避嫌桑梓的惯例,臣以为徐阁老所言极是,闽浙总督衙门完全可以设在闽省,以福州为闽浙总督行辕所在。”
对崇祯皇帝来说,闽浙总督当然是搁在浙江更好,但是搁在福建也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赶紧把温体仁这样的才智之士派出去任职,而不是留在朝中蛰伏。
那个时代的多数人都会以为,朝廷应该把天下所有才智卓绝之士集中在皇帝的身边,帮着皇帝处理朝政,否则朝政就会沦落到奸邪小人的手上。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当如今的崇祯皇帝拥有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之后。
因为地方上更需要才智杰出的官员,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同时所有才智杰出的官员,都集中在朝中,也容易引发朝堂上无休止的争斗,反而造成严重的内耗。
历史上明末的情况就是这样,地方上到处都是荒唐怠政的官员,而朝中大臣却又各自争斗不休,最后白白便宜了开化没几年的满清。
所以在如今崇祯皇帝的心中,除了几个特别需要的大臣,比如孙承宗、徐光启、李邦华等人,其他的历史上留名的人物,最好都给安排到各地去干些实务,不要老是在朝堂之上干耗着。
因此,听完了内阁几位阁臣的说法之后,崇祯皇帝当即说道:“既然这样,那也无需再议。内阁拟旨,朝廷在闽浙两省巡抚之上增设总督,驻地福州,统管两省军务财政,主持两省赈灾、抚民、剿匪等事。闽浙总督由礼部右侍郎温体仁出任。”
说完这些,崇祯皇帝突然又想到了历史上崇祯年间浙江湖州等地发生的农民起义,很可能就是与这次水灾有关,因此看着仍然跪在地上的温体仁说道:“温爱卿,救灾如救火,一日也拖延不得。爱卿归家后,三五日内尽快收拾行装离京赴任,无须再入宫陛辞。至于闽浙总督衙门佐贰官人选,爱卿到任之后,可另外向朕提出建议,届时朝廷再行任免。”
至此,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的温体仁,自然是压抑着心中的喜悦,马上领旨谢恩。朝议到了这里,崇祯皇帝也是感到颇为疲惫,于是果断结束朝会,返回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