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 第二十二章 稚子荐父

第二十二章 稚子荐父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韩匡嗣是韩知古的第三个儿子,才刚刚七岁。其时述律平要给十五岁的小儿子耶律李胡添几个男孩充当小厮,长宁宫的职事官选中的孩子中包括了这个韩小三。小三俊俏乖巧,得到小皇子的喜爱,经常让他跟随左右。有一次皇帝阿保机查看小儿子的学业武艺,一眼看到儿子身边侍候的俊俏小仆,召来问了一番话,顿感龙心大悦,喜爱不已。后来便多次召他进宫单独奏对。当时的皇帝正值五十多岁的盛年,事业也进入了巅峰。他经过多年东征西讨,亲手建立了强大帝国,正在进行对渤海国的灭国战争。一个志得意满的盛年皇帝和一个七岁小男孩谈了些什么无人可知,宫中发生的事经常就是这样讳莫如深。人们知道的,且为史籍记载下来的是,这个小男孩向皇上举荐了他的父亲,皇帝召见了韩知古,一番奏对之下大感相见恨晚,人才难得。

    韩知古摇身一变成为朝廷重臣,从逃跑的杂役一步登天进入国家庙堂。然而阿保机在第二年就病死了。那时他刚刚完成了平灭渤海国的大业,正在回师的途中。他多年征战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皇后述律平成了摄政太后。她废黜了阿保机立的太子,自己的长子耶律倍,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铲除不服,她大开杀戒,处死了一大批前朝的重臣。但是这位女中豪杰为政开明,重用汉人,进行了一系列顺应时势的改革。她对昔日的陪嫁奴隶韩知古也继续加以信任。

    韩知古的官运来也迟迟,来也汹汹,太祖皇帝临死前得获大用,太祖死后,他又活了十年,死的时候不过五十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就当到了节度使、副丞相、中书令、上京留守、总理汉人事务,参加了制定契丹礼仪,死的时候被朝廷封为佐命功臣。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儿子的引荐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玉田韩氏就是这样从韩知古一代开始发家的。但是当时就有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谣言,讥讽韩氏起家不由正道而来。这便是韩氏后来位极人臣仍然无法在汉人世家大族中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也是韩氏永远无法治愈的一块心病。

    韩小三却没有这么幸运。太祖皇帝死后,他就默默无闻了。太后述律平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曾经把他当作义子一般养在长宁宫中。长大之后他便像父亲当年一样长期陷入怀才不遇的境遇之中,直到四十岁,那时已是穆宗朝,才当上了太祖庙将军这样一个小官,而且还是继续守护他的已故恩主太祖皇帝。后来他被卷入耶律李胡的谋反案,连这个小官也丢了。好不容易洗脱罪名之后,他就投入了耶律贤的幕府,真的参与了谋反策划。经过漫长的煎熬和准备,终于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将耶律贤推上皇位,自己也成为拥立功臣。

    韩匡嗣大器晚成,一举超过他的父亲,成了堂堂的异姓王爷,而且是以家乡之地命名的燕王,玉田韩氏丞相府变成了燕王府。又过了十年,因为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燕王贬为秦王,燕王府变成秦王府,但仍然还是王府。

    到了一年前韩德让做了顾命大臣,身兼数职宠冠天下,韩府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更加显爀起来。如今虽然大门紧闭,看不见一个人影,但是一尘不染的广场,光洁鲜艳的牌楼都透着不同寻常的威严和整肃。

    韩德让此行并非为了衣锦还乡,荣耀故里,而是为了悄悄了却私事,因而严令随从不许惊动地方,也没有派前队快马预先通报,所以当宰相车马到了门前,大宅里面还是静悄悄的。

    寒冷的十一月,正是北方人的窝冬季节,田野中没有农人佃户劳作,道路上也没有往来办事的差役。冷冰冰的一轮残阳孤伶伶挂在西天,寂静中只有寒风发出一阵阵喑哑的嘶鸣,吹得广场周围光秃秃的树枝起伏摇摆。

    一名随从下马跑到侧门前,啪啪地大力拍打铁制的门环。吱呀一声,小门打开一条缝。打门的随从还没有说完一句话,小门就嘣地一声惯开了,传出门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和气急败坏的呼叫:

    “丞,丞相回来了!四老爷回来了!”

    喊声滚雷般一递一递地传进深宅,整个庄院就像平地卷起一场旋风般山摇地动了。转眼间黑漆大门隆隆大开,里面上百名家丁仆役们乱哄哄跑着站队整队,有的趿拉着棉鞋,有的穿反了袍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惶恐和惊喜。

    仓促组成的人墙甬道中走出来一个佝腰驼背的白胡子老头儿,一手拄着根拐杖,一边有个小丫鬟伸手到腋下搀扶。老头连帽子也没有来得及戴,草草束在头顶的发髻旁白发飘飘,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干枯凌乱。他年轻时身材应该是高大挺拔的,布满皱纹的脸上还依稀可辨昔日英俊的痕迹。一眼可看出这是韩氏家人,相貌的轮廓和韩德让有几分相似。德让早就下了驷马高车迈步走进大门,这时急走几步迎了上去,叫了声:

    “七叔。”

    就要屈膝行晚辈见面之礼,老头甩开丫鬟一把将他抱住,热泪盈眶嘴唇颤抖,语无伦次地说道:

    “折煞折煞,当不得当不得!侄儿你可是从天而降啊,怎么不派人提前通报一声,你看,全都没个准备。”

    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有十一个兄弟,夭折的、英年而逝的十之七八,如今活着的只剩下三个,年纪最小的两个还在外面做官,如今这个大宅里,这一辈人就只有这个七叔韩匡赞了。他刚刚过了花甲之年,由于一生在乡下主持族务,多经了些风霜,又不得保养要领,腰弯背驼,满脸皱纹,看上去比去年刚刚死去的老三韩匡嗣还要老。

    德让脸上仍是那一团春风般的笑容,拍拍七叔佝偻的后背道:

    “回自己的家准备什么?七叔七婶可好,家里一切可好?”

    “好,好,沾你的光,好得很,好得很!”

    老人一边说一边拉着侄儿的手往正堂走去。甬道两旁的仆婢家丁们这时已经粗略整好队列,都一起躬身行礼。德让微笑点头以示体恤。七叔威风十足地朝众人挥挥手道:

    “见过礼就别傻站着了,赶紧忙活去!韩有,让厨房重新准备晚饭,给四老爷接风。派人去帮着玉兰收拾房子,要烧热乎!”

    韩有是现在的大管家,四十多岁,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他干脆利落地答了声是,大手一挥,带着下人们脚步匆匆地到侧院里分派活计去了。

    德让忙道:“七叔,不必接什么风,家常便饭就可以。”

    七叔道:“是啊,是啊,你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急急忙忙也来不及准备什么,不过是个意思罢了。你别管,让他们去弄。”

    正堂是一座七楹大屋,这时屋檐下的青石台阶上站满了闻讯赶来的家人。只见最前面站着一个肥胖的老太太,这是七叔的正房夫人,旁边站着三位年齿不一妍媸各异的女子,都是七叔的小妾,最年轻的只有二十多岁,德让还是第一次见。第二排只站着两个女子,德让见了心里就是咯噔一下。这是他的妻子李氏和搀扶着她的玉兰。多日不见,李氏还是那样的妆容素净,鬓发整齐。略施薄粉的脸上忽红忽白阴晴难辨。看得出她受到全家的特殊尊崇,在妯娌中地位突出。德让有九个兄弟,二哥三哥八弟没有成亲就早死了,五弟六弟七弟现在都在外面做官,家眷不在老宅。这里有死去的大哥、九弟的遗孀,还有叔伯们的儿媳,她们和李氏平辈,却都站在李氏身后。李氏紧紧抓着玉兰的手,而这个相当于侍妾的通房大丫头却是一脸灿烂的兴奋和喜悦。众妯娌后面则是下一代的侄儿侄孙们,大的都出去当官做事或出阁嫁人了,剩下的都是些半大的孩子,你推我搡地挤做一团,有的好奇张望,有的嘻嘻笑闹。

    德让淡然微笑,拱手道:“给各位长辈、家人、兄弟、小辈们请安问好。德让政务繁忙,怠忽了家人,有劳各位供奉祖庙、维持家务,德让这里多谢,也请家人原谅。”

    七叔旁边连声道:“这是哪里话,韩家全靠侄儿光耀门楣尽享荣华,在不在家有什么打紧。快快,四老爷已经和大家打了招呼,各位回礼了。”

    人们乱纷纷按照与四老爷的关系说着回礼的话。“侄儿”、“四弟”、“四叔“、”四爷”叫着,乱糟糟响成一片。

    七叔又道:“晚饭推迟半个时辰,给四老爷接风,各房回去收拾一下,你看看这一个个蓬头垢面的。”

    说完胡撸胡撸自己蓬乱的头发咧嘴笑了。

    晚饭如时开始,说是便饭,却是锦盘罗列肴堆异品,说不尽的山珍海错,汤羊美酒,也不知道那个韩有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置办出来的。除了没有笙歌艳舞,就和过年拜寿的大宴也差不多。

    家人团团围坐在两张大圆桌旁,德让一辈和长辈一桌,晚辈们一桌。推让了一番之后,七叔坐了主位,德让是主客,坐在七叔左手。七婶生拉硬拽地非要将红着脸的李氏按在七叔的右手坐下,自己则坐到李氏右边。这一桌其他的人都是些女眷,有七叔的姬妾和李氏的妯娌。韩德让不能不讲人情世故,也不想拂了家人的盛情,但终究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和同龄兄弟,面对一桌子的老人妇人,话不投机,难提兴致,其他人也都十分拘谨。饮了几杯酒,说了一番客套话,草草填饱了肚子,德让便说实在劳乏,也请大家早点歇息。七叔也识趣地见好就收,宣布宴会结束。

    等到众人纷纷散去,德让叫住七叔,将他拉回到桌旁坐下。桌上摆满残羹剩菜,下人们见他们说话,都不敢来收拾,远远地站到廊下屋外。德让说道:

    “七叔,我这次回来要给父亲的灵柩祭祀上香,还要去看看陵墓建得如何。”

    “自然,自然,这是大事。三哥的灵柩在祖庙里暂厝,陵墓已经建好,就等你回来入葬呢。明天我就陪你去,先祭奠祭奠。再谈入葬安排。”

    “这次我不能久住,安葬的事先不忙安排。太后说了,前一段顾不得,入葬前对父亲还有恩赏。等一切准备好,新朝稳定,我也腾出身来,再踏踏实实好好操办,说不定朝廷还会派皇亲王爷来主持呢。”

    七叔有些意外,不是因为听到朝廷如此重视韩匡嗣的丧事,而是想不到不为三哥安葬的大事,还有什么事值得权势正炙的侄儿千里迢迢回家一趟。总不会是为了和夫人相聚吧,老头暗自想。他听到很多关于侄儿和太后的风言风语,为此既感到是家族莫大荣幸又有少许尴尬,知道这个不平凡的侄儿他和抛在家里的夫人关系蹊跷,怎么想也不可能为此而来。于是道:

    “朝廷的恩德真是天高地厚,韩家没齿难报。除了祭祀,侄儿还有什么要办的事,只管说。七叔来办。”

    德让略一迟疑,口齿有些滞涩。又想,韩府这关是绕不过去的,李氏离开肯定是府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还得指望这个老七叔从中斡旋化解呢。这是个明白事理顾全大局的人,应该交个底。于是拉近了椅子,轻轻拍了拍老汉的膝头,叹了口气说道:

    “七叔,这次回来,我是要和李氏做个了断。”

    匡赞几分惊讶几分恍然地瞪大了眼睛,随即反应过来,皱眉搓手道:

    “呃?咳,咳,明白,明白。应该如此,应该如此。只是,只是怕侄媳妇受不了。你打算怎么办?写休书吗?”

    “七叔,你知道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全族。”

    “不用说,不用说,七叔不糊涂。只说怎么办得体面些。李氏是河北大族,她娘家那头要顾呢。”

    德让松了口气,和明白人说话就是省事。就是不知道李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明白人。

    “七叔明白,就是这话。不然我何必千里迢迢来这一趟,派人送一封书信回来就行。七叔有什么主意?”

    匡赞沉吟良久,捋着山羊胡须说道:“休书不好,不然你就委屈委屈,让她主动提。她是个明白人,这事只能如此,拖下去都不好看。咱们韩家不缺银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