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章 停船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等冯川赶到时,那水面上都漂浮着哀嚎不断的黑衣人,不知道经历了什么,他们此刻如同落汤鸡一般落魄,被冯川通通拿下。
冯川拿着手中那求救信长叹一声:“这孙奇真是犹如天神下凡,信中说那来势汹汹的黑衣人,竟然都被折磨成这种样子,我身为郡守,真是自叹不如。”
他遥望远方,微亮的天光下,是碧波万顷的大运河,千百年来一直浩浩汤汤,源源不断地向着北方王权之地输送着养分。
三条运输船只又开始了向北的征程,黑三口中的某人,就是那位上面的人,孙奇已经知道是谁了,没想到同僚之间,为了争功竟然都能做出这么狠毒的事。
好在那只威力巨大的水枪,孙奇将甲板上的血迹冲洗地干干净净,仿佛之前没发生过什么。
“记下那些死去的民工,回去后每人每月补贴三十两银子!”
那柄左轮手枪,经过这次的水贼事件,竟然也没有派上用场,只能等下次再释放它那耀眼的子弹。
十天的时间快如流水,船舶漂浮在大运河上,如同那些产品在生产线上被自动运输向终点站般,水面上渐渐多起来的行船,以及渐渐便窄的河道,无疑告诉孙奇快要接近长安地界了。
长安大米仓坐落在长安城东面函谷之地,此处自古易守难攻,有鸿沟天堑,相传上古时刘皇与项皇为争夺天下霸权,刘皇在天堑西侧安营扎寨,在此地与项皇僵持许久,但由于天堑西边有处函谷粮仓,内有先朝遗留下来的巨额粮食,刘皇加以利用,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所以,对此,以先朝函谷粮仓为基础,大汉王朝将函谷粮仓改造成中原最大的粮仓,据说这里装载的粮食,足够养活大汉王朝数州人口一年的伙食。
岸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打铁声,函谷之地,这里有着市井小民的尖酸刻薄,也有着天子脚下那不可一世的威严。
逆行靠岸,将视线从那两岸的湖光山色中收回,周帅对这昏昏欲睡的民工们大吼。
“卸货了!都动起来!”
三艘巨大如龙,模样独特的运输船,缓缓驶进大米仓的卸货码头,这一路上,这三条庞大的运输船羡煞了旁人,只要见者无不赞叹,一看是驶向大米仓的方向,又无不拍手称快,我大汉国有如此神型的船舶,何愁那一望无际的危险海域。
码头上有眼色的接船人员,都上来准备用钩子勾住那在水中飘飘忽忽的船只,但是从船上忽然抛下来的一个黑色大锥子,如同一个黑色的利剑插进水中,激起好几丈长的江水。
“这是?”
“竟然径直扔进水中,那怎么捞上来?”
很显然,码头上的接船人员对此都是惊讶异常,要知道大汉朝时的船只,所有的船,都不配备‘抛锚’这个设备,靠岸停船时,除了逆水行舟,增大阻力减速,还需要岸上的人辅助,用钩子将船只强行拦下,绑在岸边。
如果是小型船只,还能用人力强行拦下,但是像孙奇造出来的这艘大型运输船,人力停船是绝对不可能的,船只的动能太大,说不准还把岸上的人拉扯进江里。
卸货开始,民工们都仿佛忘却了那场水贼的侵袭。
五千斤粮食的搬运量,在三个时辰内完成。
不过这三艘引人注目的‘巨轮’也算是让接船的官员十分惊叹,等民工们卸完货,这名官员倚在码头边,目光不转地盯着那三艘大船看。
“哪来的船?”
“江宁的。”
“江宁?不会吧,江宁都三年没向我们运粮了,小吴,去查查,看看这是不是江宁的漕运?”
总之足见江宁在中原大米仓心中的地位,完全是提不上台面的,是不入流的,三年内啥成绩也没有,忽然一下子卸了这么多货,让人不得不怀疑。
“这船是打哪来的?这么大,我的乖乖,天子脚下,我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船!”
除了表示惊讶,这位接粮的官员还对孙奇谈起了一些漕运行业之外的闲话,说得孙奇倒是十分不好意思。
“运送粮草多少,这个不是重点,关键看心意,只不过如果你们想升官发财的话,那就得运多点,否则吏部过去考评职位,那就没办法了.....。”
语气中透露着一股不知名的味道,似乎伸着一双无形的手,想在孙奇这块儿索取点什么,只要是官场上的人都能理解那种意思,孙奇也能理解,只不过忍着没说罢了。
这位官员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今年只是第一次运粮,孙奇还没把三条船装满,下次再出山,五千斤都算是小数目了。
孙奇推测,在未来五年内,江宁郡一个郡的漕运量能抵得上整个扬州的漕运总量。
“这是三十两银子,您拿着!”
孙奇不是不懂这规矩,从怀中掏出三块银子,沉甸甸的,然后放在那官员手上。
看着那官员满意的笑容,孙奇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厌恶。
叫小吴的一阵风似得跑回去,不出半刻,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递到孙奇面前。
“把名字签上去,说真的,江宁今年竟然一下运了五千斤,还真是出乎我的预料。”
“谁说不是呢?”
没有理会那两人的交谈,孙奇看了看那些名单上,记得都是一些各个州郡的漕运情况,有海盐,有矿产,还有就是粮草了。
户部在中原大米仓将这些来自各个州郡的粮草低价收购,以市价的二分之一充进国库,等灾害年间再开仓放粮,为百姓谋福利。
孙奇还记得那场旱灾和蝗灾,要不是上面的粮食拨的及时,恐怕沟底村早就十室九空,不留人烟。
孙奇在花名册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本来这次的运粮量,应该是江宁郡排第一,但是孙奇却在第一的位置上,发现了方天化的名字,这位吴郡的漕运使。
或许这就是近因效应吧,江宁郡放弃漕运业太久,早就被看成默认的倒数第一!
等冯川赶到时,那水面上都漂浮着哀嚎不断的黑衣人,不知道经历了什么,他们此刻如同落汤鸡一般落魄,被冯川通通拿下。
冯川拿着手中那求救信长叹一声:“这孙奇真是犹如天神下凡,信中说那来势汹汹的黑衣人,竟然都被折磨成这种样子,我身为郡守,真是自叹不如。”
他遥望远方,微亮的天光下,是碧波万顷的大运河,千百年来一直浩浩汤汤,源源不断地向着北方王权之地输送着养分。
三条运输船只又开始了向北的征程,黑三口中的某人,就是那位上面的人,孙奇已经知道是谁了,没想到同僚之间,为了争功竟然都能做出这么狠毒的事。
好在那只威力巨大的水枪,孙奇将甲板上的血迹冲洗地干干净净,仿佛之前没发生过什么。
“记下那些死去的民工,回去后每人每月补贴三十两银子!”
那柄左轮手枪,经过这次的水贼事件,竟然也没有派上用场,只能等下次再释放它那耀眼的子弹。
十天的时间快如流水,船舶漂浮在大运河上,如同那些产品在生产线上被自动运输向终点站般,水面上渐渐多起来的行船,以及渐渐便窄的河道,无疑告诉孙奇快要接近长安地界了。
长安大米仓坐落在长安城东面函谷之地,此处自古易守难攻,有鸿沟天堑,相传上古时刘皇与项皇为争夺天下霸权,刘皇在天堑西侧安营扎寨,在此地与项皇僵持许久,但由于天堑西边有处函谷粮仓,内有先朝遗留下来的巨额粮食,刘皇加以利用,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所以,对此,以先朝函谷粮仓为基础,大汉王朝将函谷粮仓改造成中原最大的粮仓,据说这里装载的粮食,足够养活大汉王朝数州人口一年的伙食。
岸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打铁声,函谷之地,这里有着市井小民的尖酸刻薄,也有着天子脚下那不可一世的威严。
逆行靠岸,将视线从那两岸的湖光山色中收回,周帅对这昏昏欲睡的民工们大吼。
“卸货了!都动起来!”
三艘巨大如龙,模样独特的运输船,缓缓驶进大米仓的卸货码头,这一路上,这三条庞大的运输船羡煞了旁人,只要见者无不赞叹,一看是驶向大米仓的方向,又无不拍手称快,我大汉国有如此神型的船舶,何愁那一望无际的危险海域。
码头上有眼色的接船人员,都上来准备用钩子勾住那在水中飘飘忽忽的船只,但是从船上忽然抛下来的一个黑色大锥子,如同一个黑色的利剑插进水中,激起好几丈长的江水。
“这是?”
“竟然径直扔进水中,那怎么捞上来?”
很显然,码头上的接船人员对此都是惊讶异常,要知道大汉朝时的船只,所有的船,都不配备‘抛锚’这个设备,靠岸停船时,除了逆水行舟,增大阻力减速,还需要岸上的人辅助,用钩子将船只强行拦下,绑在岸边。
如果是小型船只,还能用人力强行拦下,但是像孙奇造出来的这艘大型运输船,人力停船是绝对不可能的,船只的动能太大,说不准还把岸上的人拉扯进江里。
卸货开始,民工们都仿佛忘却了那场水贼的侵袭。
五千斤粮食的搬运量,在三个时辰内完成。
不过这三艘引人注目的‘巨轮’也算是让接船的官员十分惊叹,等民工们卸完货,这名官员倚在码头边,目光不转地盯着那三艘大船看。
“哪来的船?”
“江宁的。”
“江宁?不会吧,江宁都三年没向我们运粮了,小吴,去查查,看看这是不是江宁的漕运?”
总之足见江宁在中原大米仓心中的地位,完全是提不上台面的,是不入流的,三年内啥成绩也没有,忽然一下子卸了这么多货,让人不得不怀疑。
“这船是打哪来的?这么大,我的乖乖,天子脚下,我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船!”
除了表示惊讶,这位接粮的官员还对孙奇谈起了一些漕运行业之外的闲话,说得孙奇倒是十分不好意思。
“运送粮草多少,这个不是重点,关键看心意,只不过如果你们想升官发财的话,那就得运多点,否则吏部过去考评职位,那就没办法了.....。”
语气中透露着一股不知名的味道,似乎伸着一双无形的手,想在孙奇这块儿索取点什么,只要是官场上的人都能理解那种意思,孙奇也能理解,只不过忍着没说罢了。
这位官员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今年只是第一次运粮,孙奇还没把三条船装满,下次再出山,五千斤都算是小数目了。
孙奇推测,在未来五年内,江宁郡一个郡的漕运量能抵得上整个扬州的漕运总量。
“这是三十两银子,您拿着!”
孙奇不是不懂这规矩,从怀中掏出三块银子,沉甸甸的,然后放在那官员手上。
看着那官员满意的笑容,孙奇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厌恶。
叫小吴的一阵风似得跑回去,不出半刻,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递到孙奇面前。
“把名字签上去,说真的,江宁今年竟然一下运了五千斤,还真是出乎我的预料。”
“谁说不是呢?”
没有理会那两人的交谈,孙奇看了看那些名单上,记得都是一些各个州郡的漕运情况,有海盐,有矿产,还有就是粮草了。
户部在中原大米仓将这些来自各个州郡的粮草低价收购,以市价的二分之一充进国库,等灾害年间再开仓放粮,为百姓谋福利。
孙奇还记得那场旱灾和蝗灾,要不是上面的粮食拨的及时,恐怕沟底村早就十室九空,不留人烟。
孙奇在花名册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本来这次的运粮量,应该是江宁郡排第一,但是孙奇却在第一的位置上,发现了方天化的名字,这位吴郡的漕运使。
或许这就是近因效应吧,江宁郡放弃漕运业太久,早就被看成默认的倒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