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守边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莫日根接着说:“五年前草原上的游牧人归顺了察哈尔,如今大阪坡上的原本的牛羊躲避这支人马,可以断定这支人马不会是察哈尔。“
老人在地图上用手量了量从沈阳到狼山川的距离,“我就怕爱新金国的大营就在离大阪坡不远的地方。”
杨日天在黑暗中抬起烛光映照下忽明忽暗的脸:“派一队人去青山嘴接应一下斥候队!”
孙一问道:“你的意思是派杨六郎去?”
杨日天犹豫了。
杨六郎的状态并不适合出战,但是铁木营能带兵的将领实在是太少了。
莫日根毛遂自荐道:”我跑一趟吧。“
孙一和杨日天对视一眼。
莫日根经过上次的草原大战,熟悉草原上的情况。
”只是“,孙一有些不放心,”莫日根大叔,你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能顶得住吗?“
莫日根笑笑:”琪琪格交给了力德尔,了却了我一桩心事。和胜乡加入了铁木营,了却了我第二件心事。如今我没什么牵挂,是时候做点我想做的事了。“
样日天提醒:”大叔,你走了和胜乡的事情谁来管?“
莫日根回答:”咱铁木营的规矩是选举乡长。和胜乡的游牧百姓住得分散,一时聚不齐,我只不过是临时管个事,可以让巴特尔先顶一段时间。“
巴特尔直摇头:”我要从军,我要赢一个巴特尔尊号。“
铁木营的“英雄”功名,对应成蒙语就是“巴特尔”。
莫日根便只好从三名能说会道的游说人中临时指定了一个乡长。
…………
话说尕李广带领八名斥候下山,奉命去寻找大阪坡上的牧民了解情况。
一队人才下到半山,天色已经转暗,斥候队便在山上露宿。
第二天天色刚亮,尕李广就发现大阪坡的牛羊群开始四散。
尕李广第一个念头就是:“出事了!”
返回山顶,还是继续下山?
情况发生了变化,返回山顶斥候队虽然不用担什么责任,可是总部还是搞不清楚山下的游牧人是什么情况。
尕李广狠狠心,继续下山。
天近傍晚的时候,斥候队下到了一处山谷。只要顺着山谷,斥候队就能走出青山。
前面的尖兵突然举起了拳头。
后面的斥候立刻散开。
一阵呜哩哇啦的蒙古话传来。
说话声越来越近,出现三个游牧打扮的人。
这三人每人头上都带了一顶特别的毡帽,帽檐向上翻起,帽子中间高高突起成一个尖儿,系着红色的樱子。身上的衣服满是尘土,腰带上挂着匕首,背上背着弓箭。
三人丝毫没有察觉地踏入了斥候队的埋伏。
一声柳木哨,几名斥候现身,端着电三眼铳对准三人。
三个游牧人中,一人大叫一声双手捂住耳朵趴在地上,一人疾步冲向持电铳的斥候,一人伸手就摘弓箭。
“轰!”
尕李广的电铳斜指天空,升起一团白烟,火药的轰鸣在山谷中不停地回响。
冲向斥候的游牧人一跃扑在地上,摘弓的游牧人“噌”地蹲下身子。
一名会蒙语的斥候高喝一声,蹲在地上的游牧人立刻把手里的弓箭扔出老远。
尕李广掏掏被三眼铳回声震得有些发痒的耳朵,高声吩咐这名斥候,“问问他们都是什么人。”
话音未落,趴在地上捂着耳朵的游牧人立刻用晋北方言高喊:“我们是好鞑子。”
尕李广乐了,第一回听到有人这么称呼,“你是哪一家的鞑子?”
好鞑子忙不迭地回答:“我是宣镇独石口外的守边鞑子。”
尕李广“咦”了一声,收起了手中的三眼铳。
所谓守边鞑子,是指替大明守护边墙以外区域的原阿勒坦金国人马。守边鞑子属于雇佣军性质,当兵的从大明领月饷,金国汗每年从大明领取一个固定的“超值军费”,称为“额赏”。
守边鞑子并不归属明朝边军,但是普遍同明朝边军关系都不错。
尕李广问:“你既然是宣镇守边夷,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守边鞑子连忙说:“五年前守边夷归顺了察哈尔家,察哈尔王子今年二月去打科尔沁家,我是被抽调来的。”
明朝的称呼,叫察哈尔的林丹汗为王子。
尕李广皱眉:“科尔沁在明明在东边……”
守边鞑子道:“察哈尔王子去打科尔沁是幌子,实际上是躲避爱新金国。察哈尔的人马和爱新金国的人马在草原上已经兜了好几个大圈子了。”
尕李广询问:“察哈尔的人马、爱新金国的人马现在何处?”
守边鞑子毫不犹豫地招供;“察哈尔人马三天前刚经过这里往北去了,爱新金国的人马在东面离这里只有一天路程。”
尕李广望望山顶。
要是有对讲机就好了,这么重要的情报总部一定急于知道。
尕李广放缓语气:“他们两个也是守边夷吗?”
守边鞑子摇摇头:“他们五年前整个部落被爱新金国抢了去,去年趁着爱新金国和明朝打仗逃了回来,投奔了察哈尔王子。我们一共四个人,是外围的哨兵,今天不小心被爱新金国的探马发现,战死了一人,我们三个逃了回来。”
尕李广琢磨一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守边鞑子回到:“我叫武智远。文武的武,智慧的智,远近的远。”
尕李广奇了怪:“你到底是汉人还是游牧人?”
武智远回道:“我祖上是斡达儿,所以汉姓武,我按族谱排智字辈。”
尕李广有些冒汗,自己堂堂正正汉人苗裔还没有族谱,斡达儿游牧人倒比自己还像汉人。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明朝兵部题奏
众所周知,17世纪的蒙古编年史都回避记述“当代史”,对林丹汗的事迹很少提及。因为明朝灭亡,末代皇帝崇祯没有正式的实录,虽有私修实录问世,其可信性存在很大问题。清朝开国时期的档案文献,主要是记述爱新国方面的丰功伟绩。
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大部分档案毁于战火。流传至今的明朝档案(以下简称“明档”),为数不多。“明档”中兵部题行档案占多数,而其中天启(1621—1627)、崇祯(1628—1644)两朝档案占压倒多数。其中一些涉及到崇祯五年的草原大战。
文书种类有兵部题稿、题行稿、行稿和兵科抄出稿、题行稿、行稿、塘报等。这些文书的原作者大体有三种人:一是钦差大臣;二是宣府、大同等地将军、地方大臣等;三是监视各地的太监。其中,宣大总督、宣大巡抚、宣大总兵、宣府总兵等人的题本和塘报占多数。
从文书的结构上讲,一个文书往往包括很多份多层次的文书。大体说来,最底层的士兵、特务、翻译、下级官吏等人将所掌握的军事情报口听报给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们再将这些口报写成书面材料禀报到自己的上司,依次往上一级一级的呈报,最后报到皇帝面前。每一级官员在写报告时不得转述下级的报告内容,而必须逐字抄录。若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下级报告内容后面另加“据此看得”等字样,而后再发表议论。
所以,作为史料,明朝兵部题行有很强的可信度。
现摘录几条:
兵部尚书梁崇祯四年二月八日题,据宣府巡抚沈塘报,“崇祯四年二月初五日据插酋下夷使武刀儿计等口禀,有宣镇、独石边外住牧白彦台吉下部夷哭刊颗少气从奴酋营内逃回,随带男妇千余名口来投王子”。
————蒙古人如此大规模地逃离爱新国,转投察哈尔的记载,在清代满文文献里是见不到的。
兵部崇祯五年二月二十日行稿。据宣镇监视王坤题,据抚夷守备尹来春禀称,“插使田宰生等说称,王子要亲从独石边外沿边前来张家口讲讨赏物。……据中军武俊禀称,访得,夷人特哈特奈宰生说称,领得宣赏米粮,在插营喂养马匹练兵,只在二三月间要犯抢各处。本年二月十五日又据武俊禀称,原差探听家丁赵奉等报称,访得,插酋将各处精壮夷人并好马连日俱调赴东行,早晚不知要抢何处。本月十六日据张家口堡守备黄忠禀报,本月十四日夷人讨卖密说,插酋差人每哨调去夷人二十名,要往南朝作歹。”
兵部崇祯五年三月一日塘报,据监视宣镇太监题,据张家口堡守备黄忠于二月二十六日禀呈,“本日据直门长哨陈耀报称,插酋王子于本日巳时分从边外地名新修库房起身前往正北去,又将市圈内货卖夷人俱调出边外等因禀报到臣。”
兵部崇祯五年三月二十日题,据宣镇太监王坤题,宣府总兵官董继舒报降夷事,“审得来夷名鹅毛兔,原系辽阳人,年方八岁,被哈喇汉家达子将役父母一家五口抢去。后母到草地又生下召力兔,今已四十余年。于天启六年,被插汉儿将役弟兄二人抢来,分与头目在打儿汉宰生,住在地名恰束太驻牧五年,自己过度。崇祯四年,插汉儿王子率众夷前往好儿趁家厮杀,本年十月内方回。今又闻说,好儿趁下夷人三四名来投插汉王子,报说,好儿趁、古尔班哑不哈家要往东与奴酋合兵一处,剿杀插酋。今插酋恐各家会合势众,于崇祯五年二月二十三四、将银米约有二三万,给赏各部夷人,有赏二三十两,有赏一二十两,有赏米面等物,俱赏完,带领夷人约有数万,星夜前往好儿趁、古尔班哑不哈。”
———林丹汗于二月二十一日亲自到张家口边外,二十六日,林丹汗突然离开明边,往北去。
根据投降的鹅毛兔供词,科尔沁(=好儿趁)和阿鲁蒙古(=古尔班哑不哈)将与满洲人联合,征战察哈尔。林丹汗“恐各家会合势众”,在二十三、四日,将所得赏物分给部下,连忙离开明边,准备迎战敌人。
可见,满清史书中所称:林丹汗四月知道消息后立刻仓皇西逃是完全错误的。
莫日根接着说:“五年前草原上的游牧人归顺了察哈尔,如今大阪坡上的原本的牛羊躲避这支人马,可以断定这支人马不会是察哈尔。“
老人在地图上用手量了量从沈阳到狼山川的距离,“我就怕爱新金国的大营就在离大阪坡不远的地方。”
杨日天在黑暗中抬起烛光映照下忽明忽暗的脸:“派一队人去青山嘴接应一下斥候队!”
孙一问道:“你的意思是派杨六郎去?”
杨日天犹豫了。
杨六郎的状态并不适合出战,但是铁木营能带兵的将领实在是太少了。
莫日根毛遂自荐道:”我跑一趟吧。“
孙一和杨日天对视一眼。
莫日根经过上次的草原大战,熟悉草原上的情况。
”只是“,孙一有些不放心,”莫日根大叔,你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能顶得住吗?“
莫日根笑笑:”琪琪格交给了力德尔,了却了我一桩心事。和胜乡加入了铁木营,了却了我第二件心事。如今我没什么牵挂,是时候做点我想做的事了。“
样日天提醒:”大叔,你走了和胜乡的事情谁来管?“
莫日根回答:”咱铁木营的规矩是选举乡长。和胜乡的游牧百姓住得分散,一时聚不齐,我只不过是临时管个事,可以让巴特尔先顶一段时间。“
巴特尔直摇头:”我要从军,我要赢一个巴特尔尊号。“
铁木营的“英雄”功名,对应成蒙语就是“巴特尔”。
莫日根便只好从三名能说会道的游说人中临时指定了一个乡长。
…………
话说尕李广带领八名斥候下山,奉命去寻找大阪坡上的牧民了解情况。
一队人才下到半山,天色已经转暗,斥候队便在山上露宿。
第二天天色刚亮,尕李广就发现大阪坡的牛羊群开始四散。
尕李广第一个念头就是:“出事了!”
返回山顶,还是继续下山?
情况发生了变化,返回山顶斥候队虽然不用担什么责任,可是总部还是搞不清楚山下的游牧人是什么情况。
尕李广狠狠心,继续下山。
天近傍晚的时候,斥候队下到了一处山谷。只要顺着山谷,斥候队就能走出青山。
前面的尖兵突然举起了拳头。
后面的斥候立刻散开。
一阵呜哩哇啦的蒙古话传来。
说话声越来越近,出现三个游牧打扮的人。
这三人每人头上都带了一顶特别的毡帽,帽檐向上翻起,帽子中间高高突起成一个尖儿,系着红色的樱子。身上的衣服满是尘土,腰带上挂着匕首,背上背着弓箭。
三人丝毫没有察觉地踏入了斥候队的埋伏。
一声柳木哨,几名斥候现身,端着电三眼铳对准三人。
三个游牧人中,一人大叫一声双手捂住耳朵趴在地上,一人疾步冲向持电铳的斥候,一人伸手就摘弓箭。
“轰!”
尕李广的电铳斜指天空,升起一团白烟,火药的轰鸣在山谷中不停地回响。
冲向斥候的游牧人一跃扑在地上,摘弓的游牧人“噌”地蹲下身子。
一名会蒙语的斥候高喝一声,蹲在地上的游牧人立刻把手里的弓箭扔出老远。
尕李广掏掏被三眼铳回声震得有些发痒的耳朵,高声吩咐这名斥候,“问问他们都是什么人。”
话音未落,趴在地上捂着耳朵的游牧人立刻用晋北方言高喊:“我们是好鞑子。”
尕李广乐了,第一回听到有人这么称呼,“你是哪一家的鞑子?”
好鞑子忙不迭地回答:“我是宣镇独石口外的守边鞑子。”
尕李广“咦”了一声,收起了手中的三眼铳。
所谓守边鞑子,是指替大明守护边墙以外区域的原阿勒坦金国人马。守边鞑子属于雇佣军性质,当兵的从大明领月饷,金国汗每年从大明领取一个固定的“超值军费”,称为“额赏”。
守边鞑子并不归属明朝边军,但是普遍同明朝边军关系都不错。
尕李广问:“你既然是宣镇守边夷,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守边鞑子连忙说:“五年前守边夷归顺了察哈尔家,察哈尔王子今年二月去打科尔沁家,我是被抽调来的。”
明朝的称呼,叫察哈尔的林丹汗为王子。
尕李广皱眉:“科尔沁在明明在东边……”
守边鞑子道:“察哈尔王子去打科尔沁是幌子,实际上是躲避爱新金国。察哈尔的人马和爱新金国的人马在草原上已经兜了好几个大圈子了。”
尕李广询问:“察哈尔的人马、爱新金国的人马现在何处?”
守边鞑子毫不犹豫地招供;“察哈尔人马三天前刚经过这里往北去了,爱新金国的人马在东面离这里只有一天路程。”
尕李广望望山顶。
要是有对讲机就好了,这么重要的情报总部一定急于知道。
尕李广放缓语气:“他们两个也是守边夷吗?”
守边鞑子摇摇头:“他们五年前整个部落被爱新金国抢了去,去年趁着爱新金国和明朝打仗逃了回来,投奔了察哈尔王子。我们一共四个人,是外围的哨兵,今天不小心被爱新金国的探马发现,战死了一人,我们三个逃了回来。”
尕李广琢磨一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守边鞑子回到:“我叫武智远。文武的武,智慧的智,远近的远。”
尕李广奇了怪:“你到底是汉人还是游牧人?”
武智远回道:“我祖上是斡达儿,所以汉姓武,我按族谱排智字辈。”
尕李广有些冒汗,自己堂堂正正汉人苗裔还没有族谱,斡达儿游牧人倒比自己还像汉人。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明朝兵部题奏
众所周知,17世纪的蒙古编年史都回避记述“当代史”,对林丹汗的事迹很少提及。因为明朝灭亡,末代皇帝崇祯没有正式的实录,虽有私修实录问世,其可信性存在很大问题。清朝开国时期的档案文献,主要是记述爱新国方面的丰功伟绩。
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大部分档案毁于战火。流传至今的明朝档案(以下简称“明档”),为数不多。“明档”中兵部题行档案占多数,而其中天启(1621—1627)、崇祯(1628—1644)两朝档案占压倒多数。其中一些涉及到崇祯五年的草原大战。
文书种类有兵部题稿、题行稿、行稿和兵科抄出稿、题行稿、行稿、塘报等。这些文书的原作者大体有三种人:一是钦差大臣;二是宣府、大同等地将军、地方大臣等;三是监视各地的太监。其中,宣大总督、宣大巡抚、宣大总兵、宣府总兵等人的题本和塘报占多数。
从文书的结构上讲,一个文书往往包括很多份多层次的文书。大体说来,最底层的士兵、特务、翻译、下级官吏等人将所掌握的军事情报口听报给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们再将这些口报写成书面材料禀报到自己的上司,依次往上一级一级的呈报,最后报到皇帝面前。每一级官员在写报告时不得转述下级的报告内容,而必须逐字抄录。若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下级报告内容后面另加“据此看得”等字样,而后再发表议论。
所以,作为史料,明朝兵部题行有很强的可信度。
现摘录几条:
兵部尚书梁崇祯四年二月八日题,据宣府巡抚沈塘报,“崇祯四年二月初五日据插酋下夷使武刀儿计等口禀,有宣镇、独石边外住牧白彦台吉下部夷哭刊颗少气从奴酋营内逃回,随带男妇千余名口来投王子”。
————蒙古人如此大规模地逃离爱新国,转投察哈尔的记载,在清代满文文献里是见不到的。
兵部崇祯五年二月二十日行稿。据宣镇监视王坤题,据抚夷守备尹来春禀称,“插使田宰生等说称,王子要亲从独石边外沿边前来张家口讲讨赏物。……据中军武俊禀称,访得,夷人特哈特奈宰生说称,领得宣赏米粮,在插营喂养马匹练兵,只在二三月间要犯抢各处。本年二月十五日又据武俊禀称,原差探听家丁赵奉等报称,访得,插酋将各处精壮夷人并好马连日俱调赴东行,早晚不知要抢何处。本月十六日据张家口堡守备黄忠禀报,本月十四日夷人讨卖密说,插酋差人每哨调去夷人二十名,要往南朝作歹。”
兵部崇祯五年三月一日塘报,据监视宣镇太监题,据张家口堡守备黄忠于二月二十六日禀呈,“本日据直门长哨陈耀报称,插酋王子于本日巳时分从边外地名新修库房起身前往正北去,又将市圈内货卖夷人俱调出边外等因禀报到臣。”
兵部崇祯五年三月二十日题,据宣镇太监王坤题,宣府总兵官董继舒报降夷事,“审得来夷名鹅毛兔,原系辽阳人,年方八岁,被哈喇汉家达子将役父母一家五口抢去。后母到草地又生下召力兔,今已四十余年。于天启六年,被插汉儿将役弟兄二人抢来,分与头目在打儿汉宰生,住在地名恰束太驻牧五年,自己过度。崇祯四年,插汉儿王子率众夷前往好儿趁家厮杀,本年十月内方回。今又闻说,好儿趁下夷人三四名来投插汉王子,报说,好儿趁、古尔班哑不哈家要往东与奴酋合兵一处,剿杀插酋。今插酋恐各家会合势众,于崇祯五年二月二十三四、将银米约有二三万,给赏各部夷人,有赏二三十两,有赏一二十两,有赏米面等物,俱赏完,带领夷人约有数万,星夜前往好儿趁、古尔班哑不哈。”
———林丹汗于二月二十一日亲自到张家口边外,二十六日,林丹汗突然离开明边,往北去。
根据投降的鹅毛兔供词,科尔沁(=好儿趁)和阿鲁蒙古(=古尔班哑不哈)将与满洲人联合,征战察哈尔。林丹汗“恐各家会合势众”,在二十三、四日,将所得赏物分给部下,连忙离开明边,准备迎战敌人。
可见,满清史书中所称:林丹汗四月知道消息后立刻仓皇西逃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