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长河复生记 > 第140章 源流

第140章 源流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莫日根几个人滔滔不绝高声数着大明金国和大明相同的风俗,一时竟停不下来。。

    孙一开始琢磨: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为族?

    第一个冒上孙一心头的概念就是血缘。

    最小的族,是家族,直系的血亲构成。

    其次,是氏族,由远支的血缘关系维系。。

    再往上是部族。

    游牧部族的贵族都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底层的老百姓来源五花八门。

    游牧人甚至没有氏族的观念,部族就是扩大的家族,所以他们会自然地称呼鄂尔多斯部族为鄂尔多斯家,察哈尔部族为察哈尔家,科尔沁部族为科尔沁家。

    他们以“家”为单位互相抢掠。广漠的大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一死,分了“家”的儿子立刻分裂,过几辈就开始互相厮杀。历数黄金家族,居然找不到父亲死后第二代人和睦相处的例子!

    如果说地球上有一群人最热衷于内斗,那就非黄金家族莫属。

    为了对付内斗的仇人,他们不惜借助敌人的力量。比如察哈尔家五年前灭了官满慎家,官满慎家为了复仇,死心塌地地投靠真正的异族爱新金国。

    部族再往上就是民族。

    什么是民族?划分民族的依据是什么?血统吗?政权吗?地域吗?文化吗?宗教吗?

    后世的分子人类学DNA研究表明,没有一个民族的血统传承是纯正的。

    眼前的阿勒坦金国,大汗和台吉都黄金家族后裔,普通民众却是通过一次次战争抓来的俘虏和自然汇集在一起的流民,其中包括十万源自大明的百姓,一百年间繁衍生息,这些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显而易见,民族和政权、地域是不重合的。

    民族、文化、宗教的关系是一团麻。

    同一宗教下存在互为仇敌的不同民族。

    同一民族也可以分别信仰不同的宗教。

    同一文化下存在不同的民族。

    同一民族可以分享不同的文化。

    同一文化可以包含不同的宗教。

    同一宗教也可以覆盖不同的文化。

    民族、文化和宗教交织在一起,谁也理不清楚。

    民族究竟是什么?孙一求助于手机的数据库。

    手机里的维基资料显示,民族,就是一群人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一个共同体。

    虚构的?

    民族居然是脑海中虚构的共同体?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如果认同他属于哪个民族,那么他就属于哪个民族;一个人如果自认为他不属于哪个民族,那么他就不属于哪个民族。

    崇祯五年的草原上,普通游牧人象牛羊一样是大汗和台吉的私人财产,逐水草而居,没有领土的观念。各游牧部落之间相互抢掠,游牧人的脑海里显然还没有虚构出来一个叫做“民族”的大共同体。

    崇祯五年在边墙以内的大明朝,民众的脑海里也没有清晰的“民族”这个大共同体概念。

    明朝人更多认同的是“氏族”这个小共同体,同一氏族供奉同一祠堂的祖先,个人奋斗是为了光宗耀祖,氏族械斗是为了维护同一氏族的利益。

    大明的皇帝也不例外,老朱家的祠堂叫作太庙而已。老朱家氏族要求别的氏族效忠他,不效忠就在肉体予以消灭。别的氏族就做做样子给他看,真到了为了老朱家,要和努尔哈赤家拼命的时候,别的氏族扭头就跑。

    边墙以内,真正形成“民族”大共同体的概念,怕是要到明朝被满清灭亡才开始,只是那时候什么都来不及了。

    边墙以外,阿勒坦金国的百姓是一个例外,富裕稳定的生活让他们认为自己和别的游牧人不同,他们虚构出了原始的“民族”概念,就是土默特族,他们发展出了原始的“国家”概念,就是阿勒坦金国。

    孙一直接问道:“莫日根大叔,你自己觉得,你们象明朝人多一些,还是象是其它的游牧人多一些?”

    莫日根想都不想就回答:“这话要分两头说。”

    “大明金国的百姓既放牧又种地,自己打下的粮食自己够吃,同明国贸易从来没有买过粮。别的游牧人同明朝贸易,主要就用马匹换粮食。”

    “大明金国的百姓放牧是驻牧,百姓都有固定的家,放牧地方都离家不远。别的游牧人是踏踏实实的游牧,没有固定的住处。”

    “大明金国的百姓三成来自明国,四代金汗受了明国皇帝的封,两国几十年不见刀兵和睦往来,金国的百姓自然是象明国百姓多一些。”

    老人顿了顿接着说,

    “金国的大汗和台吉,自然是象其它家的游牧首领多一些。”

    “首领们都信了教,得了尊号,都是佛陀和圣人的转世。他们最初的十几世都是活在天竺,中间的几世托生在土蕃,现今才转世降临到草原。”

    孙一点点头。

    以前他不了解黄教,如今知道黄教的来龙去脉后,觉得草原贵族产生这样的归属感一点也不奇怪。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成公四年》:

    “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楚,非我族类吗?

    大明金国,非我族类吗?

    孙一便再也不开口了。

    更多的只能大家自己去体会,否则又被骟了。

    这章是对上一章的补充,只能零零碎碎地写。

    F!

    ————————

    重要的参考资料,与情节极其有关!!!

    蒙藏印一体与《蒙古源流》

    17世纪在蒙古历史和蒙古史学发展史上都是特殊时期。曾经因达延汗的崛起而重振的蒙古政局再度走向衰落,至17世纪30年代,大汗的直属部落及漠南蒙古诸部都落入清王朝统治之下。汗统断绝,外喀尔喀、卫拉特诸部亦处于被兼并的危境之中。

    从17世纪初起,《阿勒坦汗传》、《黄金史纲》、罗桑丹津《黄金史》、《黄史》、《源流》、《阿萨刺黑齐史》等蒙古人自己创作的史书相继问世,形成了自17世纪《元朝秘史》成书以来蒙古史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这批蒙古史书集中出现于17世纪,且多产生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鄂尔多斯、土默特地区。史书中有关明代蒙古的大量记载,是研究明代蒙古史的重要史料。书中有关蒙古汗系祖源以及蒙元时期蒙古史的记载,则反映了17世纪鄂尔多斯、土默特蒙古人的历史观。

    16世纪开始,藏传佛教迅速传入蒙古右翼部落,并进一步传入其他蒙古部落上层。一批新型的文化人——以佛教思想武装头脑,蒙藏兼通、具有一定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人随之产生。

    17世纪三十年代,曾经的大蒙古国轰然消失,这些文化人出于使命感把自己知道的本族历史书写下来,同时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带来了对历史现象的重新解读。

    《源流》等史书,大多是按照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印、藏、蒙一统相承的叙述方式完成的,主要特点是宣传印、藏、蒙一统的思想,将佛教在三地的弘传史与三地的王统史结合起来叙述,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启迪与影响。

    《源流》以“喇嘛佛教为纲,以各汗之世系为纬”,分为前言、正编、后记三部分。《源流》蒙文版书名即为“印度、土蕃、蒙古诸汗白史之书”。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將《源流》抄本进献乾隆,乾隆下旨译成满文,后又译成汉文,作为钦定本收入《四库全书》。

    满译本作书名为“印度、土蕃特、蒙古诸汗源流书”),汉译本作《额讷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简称《蒙古源流》或《源流》。

    满译本错误很多,导致清代的汉译本也有很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