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厨学士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篇中记载说,“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如南风不起,则盐失利。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
这意思就是,直到1580年,解盐的制备技术,仍然是依赖于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盐南风来促成。
南风不起,晒盐必定失利。
为什么呢?因为“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这赤色盐卤,强行沥干的话,得到的将会是芒硝含量超标的“赤盐”。吃了会毒死人。
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所谓盐南风,恰好在温度上达成一个最理想的渐变过程,能够让芒硝和食盐,先后析出,分层结晶。
这是古代人能找到的唯一分离法。
在化学实验室里,用酒精灯控制火温的渐变过程,也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是在大明之前,奢谈化学温控,无异于嫦娥登月。
说起这个无法攻破的技术难关来,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的人口稀少。人类没有食盐是活不下去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古代是没办法分开来的。吃盐就等于服毒。
于是古代人尽可能少吃盐,这样才可以多活几年。不吃盐要死,吃盐也要死。唯有少吃,可以让毒素对身体的摧残,勉强控制在身体可以承受的临界线之内。
四川井盐、沿海各省海盐,含盐量都较高,含硝量相对也就略低一些。对健康更有好处。
唯独就是这西北解盐,色泽炽红,毒性最烈。
倘若中央政府毅然放弃西北盐池,倾国家之力,输东南沿海之盐。不恤成本,全力供给大西北。这倒也不是做不到。
但历朝历代,谁都没有这么去做。范仲淹当年提过此事,最终还是废然止之。
盖因为这年月的海盐也有硝毒。海盐硝毒含量,比之于解盐硝毒含量,究竟高出或者低出多少?这年月没人能够给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反正都是毒,反正都能控制在慢毒的程度,只要口味吃得偏淡些,等闲三四十年毒不死人。
先秦人民的寿算仅有四十,大宋时代已经提升到五十到六十了。到了这一步,再怎么千里运盐,也没办法再做提升。人生自古七十稀。四十岁死掉跟五十岁死掉,区别还真不算太大。
废弃解盐,大费漕运和驿路成本去搞什么东盐西调工程吗?这不合适!很不合适!当年隋炀帝就因为大发天下民夫,兴建南北大漕运,弄得来天下扰乱,终于覆国。
水路漕运和陆地驿路,是需要历朝历代,以数百年时间为单位,徐徐拓展,慢慢完善。急不得,急了就是隋炀帝的那个下场。尤其这黄河漕运,只能走到灵宝三门峡。
三门峡逆流向上,船只是无法像黄河鲤鱼跳龙门那样,一举飞跃壶口大瀑布的。
从孟津渡口到长安的漕运,需要下船卸货,走一段陆路,到潼关风陵渡口重新装船,由渭水运往长安。这段转运,成本高昂之极。
大宋朝太祖皇帝,当年立国开封之后,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迁都长安。太祖皇帝尝试过的!也就是大发天下军民,整治黄河漕运,整修到孟津渡与风陵渡之间的时候,太祖终于放弃。这成本太过高昂,太祖觉得弊大于利。
从长安再想往西,那就没有漕运,只能依赖于骆驼和牛力了。那运输成本将会更加高昂。
现如今这个武博士横空出世。在范大老看来,这武博士其实很傻很天真。他一心就惦记着炼硝,全然没想到,炼盐的意义,重逾炼硝千百倍。盐才是真正的国家命脉呀!
对于姚平仲的疑问,范大老置之一笑。
“三位道友,且看看这个本子。”
两个女道士端着托盘,把三卷小楷誊抄的本子,送到这三个重要人物的跟前。
女道士退了下去。
林灵素、刘锜、姚平仲低头认真翻阅这个手抄本。
室内寂然无闻,唯有沙沙的书页翻动声。
大家低着头翻阅了好一会儿。依然还是姚平仲第一个沉不住气,开口问道,“用麻布,包裹木炭粉末,置于漏斗之中,这样就可以过滤得到无毒的精盐么?”
姚平仲的语气十分郁闷,很明显是觉得十分荒谬,难以置信。
范大老微微一笑,“我派人试过,这法子其实没用的。”
“没用还让我们看?”姚平仲咕咕哝哝地表示不满。但他在范大老跟前也不敢过分张狂。虽然抱怨着,还是低下头继续翻书,寄希望于下文还有更多的说法。
林灵素却不再往下翻,掩卷长叹。
“这穿越人的道行,也不怎么样嘛!”语气中似乎大感遗憾。
范大老捻须微笑,“这道手卷,我当初得到手时,标注有一千六百万人曾经翻阅过。林道友说得甚有道理。原来,我们这八百年后的子孙们,也不成器。在这化学丹道功课上,竟然反不及我们这些老祖宗。”
林灵素微微摇头,“道统之不传,吾辈亦有莫大罪愆。以我观之,徳孺先生似不当以此为乐!”
范纯粹字徳孺。在座诸人,也只有林灵素有资格跟范大老表字相称。
一直不爱说话的刘锜,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开口发言道:“敢问大老,此手卷究竟何处得来?”
范大老端起茶盏,浅浅地抿了一口,笑道,“前不久生擒一名穿越犯。该犯身边携有一具法宝,谓之手机。这手机里头有个偌大的藏书阁子,名为起点中文网。这本唐传,便是这藏书阁当中的第一精品。”
刘锜楞楞地想了一会儿,叹息道,“八百年后,也不过尔尔。却不知这手机现在何处?可否借与我等一阅?”
范大老摇头,“此物已送至大内,现纳于内阁藏宝楼。即便官家借此物出来,也无甚可观之处。这玩意儿,早已没电了。”
刘锜脸上露出遗憾的神情,又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翻书。
这姚平仲却又好奇问起,“大老的意思莫非是?这武博士的丹道修为,竟然在这唐传作者之上?这武博士被擒获时,有没有携带手机之类的法宝呢?”
“武大富的见识,甚是肤浅。依老夫观之,不大可能超乎于唐传之上。”
范大老深思熟虑的道,“但我细细归纳总结过诸多穿越犯们的口供,这八百年后的后辈们,似乎不再按照三百六十行的旧制来划分道术科目。他们有文学科,物理科、化学科,甚至还有传说中雷霆一击,须臾间杀灭数百万人口的核物理科。”
“我观这唐传,应是由文学进士所制。这武博士所言及的内容,却是化学进士才能窥知门径的机要科目。”
“我观这武博士,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化学士。其实他就是个厨子。却不知这厨子为何在八百年后,会跟化学士们产生了交集。这其实也就是说,厨子少不了要用到精盐。武博士兴许不是个靠谱的化学进士,却无疑是个八百年后合格的厨武士,他在食盐精炼方面,强于唐传文学士,这就很说得通了!”
林灵素闻言微笑,“所以徳孺先生急召我等,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食盐精炼的奥义吧?”
刘锜忽然插嘴,“也许,还涉及一些厨学士职业独有的,其他秘要。”
……
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篇中记载说,“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如南风不起,则盐失利。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
这意思就是,直到1580年,解盐的制备技术,仍然是依赖于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盐南风来促成。
南风不起,晒盐必定失利。
为什么呢?因为“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这赤色盐卤,强行沥干的话,得到的将会是芒硝含量超标的“赤盐”。吃了会毒死人。
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所谓盐南风,恰好在温度上达成一个最理想的渐变过程,能够让芒硝和食盐,先后析出,分层结晶。
这是古代人能找到的唯一分离法。
在化学实验室里,用酒精灯控制火温的渐变过程,也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是在大明之前,奢谈化学温控,无异于嫦娥登月。
说起这个无法攻破的技术难关来,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的人口稀少。人类没有食盐是活不下去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古代是没办法分开来的。吃盐就等于服毒。
于是古代人尽可能少吃盐,这样才可以多活几年。不吃盐要死,吃盐也要死。唯有少吃,可以让毒素对身体的摧残,勉强控制在身体可以承受的临界线之内。
四川井盐、沿海各省海盐,含盐量都较高,含硝量相对也就略低一些。对健康更有好处。
唯独就是这西北解盐,色泽炽红,毒性最烈。
倘若中央政府毅然放弃西北盐池,倾国家之力,输东南沿海之盐。不恤成本,全力供给大西北。这倒也不是做不到。
但历朝历代,谁都没有这么去做。范仲淹当年提过此事,最终还是废然止之。
盖因为这年月的海盐也有硝毒。海盐硝毒含量,比之于解盐硝毒含量,究竟高出或者低出多少?这年月没人能够给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反正都是毒,反正都能控制在慢毒的程度,只要口味吃得偏淡些,等闲三四十年毒不死人。
先秦人民的寿算仅有四十,大宋时代已经提升到五十到六十了。到了这一步,再怎么千里运盐,也没办法再做提升。人生自古七十稀。四十岁死掉跟五十岁死掉,区别还真不算太大。
废弃解盐,大费漕运和驿路成本去搞什么东盐西调工程吗?这不合适!很不合适!当年隋炀帝就因为大发天下民夫,兴建南北大漕运,弄得来天下扰乱,终于覆国。
水路漕运和陆地驿路,是需要历朝历代,以数百年时间为单位,徐徐拓展,慢慢完善。急不得,急了就是隋炀帝的那个下场。尤其这黄河漕运,只能走到灵宝三门峡。
三门峡逆流向上,船只是无法像黄河鲤鱼跳龙门那样,一举飞跃壶口大瀑布的。
从孟津渡口到长安的漕运,需要下船卸货,走一段陆路,到潼关风陵渡口重新装船,由渭水运往长安。这段转运,成本高昂之极。
大宋朝太祖皇帝,当年立国开封之后,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迁都长安。太祖皇帝尝试过的!也就是大发天下军民,整治黄河漕运,整修到孟津渡与风陵渡之间的时候,太祖终于放弃。这成本太过高昂,太祖觉得弊大于利。
从长安再想往西,那就没有漕运,只能依赖于骆驼和牛力了。那运输成本将会更加高昂。
现如今这个武博士横空出世。在范大老看来,这武博士其实很傻很天真。他一心就惦记着炼硝,全然没想到,炼盐的意义,重逾炼硝千百倍。盐才是真正的国家命脉呀!
对于姚平仲的疑问,范大老置之一笑。
“三位道友,且看看这个本子。”
两个女道士端着托盘,把三卷小楷誊抄的本子,送到这三个重要人物的跟前。
女道士退了下去。
林灵素、刘锜、姚平仲低头认真翻阅这个手抄本。
室内寂然无闻,唯有沙沙的书页翻动声。
大家低着头翻阅了好一会儿。依然还是姚平仲第一个沉不住气,开口问道,“用麻布,包裹木炭粉末,置于漏斗之中,这样就可以过滤得到无毒的精盐么?”
姚平仲的语气十分郁闷,很明显是觉得十分荒谬,难以置信。
范大老微微一笑,“我派人试过,这法子其实没用的。”
“没用还让我们看?”姚平仲咕咕哝哝地表示不满。但他在范大老跟前也不敢过分张狂。虽然抱怨着,还是低下头继续翻书,寄希望于下文还有更多的说法。
林灵素却不再往下翻,掩卷长叹。
“这穿越人的道行,也不怎么样嘛!”语气中似乎大感遗憾。
范大老捻须微笑,“这道手卷,我当初得到手时,标注有一千六百万人曾经翻阅过。林道友说得甚有道理。原来,我们这八百年后的子孙们,也不成器。在这化学丹道功课上,竟然反不及我们这些老祖宗。”
林灵素微微摇头,“道统之不传,吾辈亦有莫大罪愆。以我观之,徳孺先生似不当以此为乐!”
范纯粹字徳孺。在座诸人,也只有林灵素有资格跟范大老表字相称。
一直不爱说话的刘锜,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开口发言道:“敢问大老,此手卷究竟何处得来?”
范大老端起茶盏,浅浅地抿了一口,笑道,“前不久生擒一名穿越犯。该犯身边携有一具法宝,谓之手机。这手机里头有个偌大的藏书阁子,名为起点中文网。这本唐传,便是这藏书阁当中的第一精品。”
刘锜楞楞地想了一会儿,叹息道,“八百年后,也不过尔尔。却不知这手机现在何处?可否借与我等一阅?”
范大老摇头,“此物已送至大内,现纳于内阁藏宝楼。即便官家借此物出来,也无甚可观之处。这玩意儿,早已没电了。”
刘锜脸上露出遗憾的神情,又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翻书。
这姚平仲却又好奇问起,“大老的意思莫非是?这武博士的丹道修为,竟然在这唐传作者之上?这武博士被擒获时,有没有携带手机之类的法宝呢?”
“武大富的见识,甚是肤浅。依老夫观之,不大可能超乎于唐传之上。”
范大老深思熟虑的道,“但我细细归纳总结过诸多穿越犯们的口供,这八百年后的后辈们,似乎不再按照三百六十行的旧制来划分道术科目。他们有文学科,物理科、化学科,甚至还有传说中雷霆一击,须臾间杀灭数百万人口的核物理科。”
“我观这唐传,应是由文学进士所制。这武博士所言及的内容,却是化学进士才能窥知门径的机要科目。”
“我观这武博士,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化学士。其实他就是个厨子。却不知这厨子为何在八百年后,会跟化学士们产生了交集。这其实也就是说,厨子少不了要用到精盐。武博士兴许不是个靠谱的化学进士,却无疑是个八百年后合格的厨武士,他在食盐精炼方面,强于唐传文学士,这就很说得通了!”
林灵素闻言微笑,“所以徳孺先生急召我等,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食盐精炼的奥义吧?”
刘锜忽然插嘴,“也许,还涉及一些厨学士职业独有的,其他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