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白龙鱼服(5)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邻近的胶州湾是一个天然良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早在中日战争之前,清廷就有意开发建设青岛基地,并且已经开始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然而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青岛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就随之暂停,直到光绪二十年才再次开工建设。
青岛军港计划建成一个全港水域面积达五百万平方米以上、最大水深超过二十五米、进出港航道宽度最大达到四百米、航道水深在十一米到二十米间的亚洲第一港。
此时虽然仅完成了第一期计划,扔就建成了两个大型船坞和两个中小型船坞。至于配套的岸上炮台、防御基地,则已经建设完毕。
岸上防御基地的建设包括炮台和永固机枪阵地、地下交通壕和地下指挥中心四方面构成。其中炮台又分为海防炮台、陆防炮台、临时炮台三大部分组成。
海防炮台主要是团岛炮台——配置有三门口径为88毫米的加农炮,台西镇炮台——配置有四门210毫米的加农炮,衙门炮台——有三门152毫米的加农炮,青岛山炮台——设置有280毫米榴弹炮四门、210毫米炮两门。
青岛山炮台是这几大炮台中间最重要的,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
该炮台分为南北两处,总面积两千平方米,除了安装有大型火炮六门外,还设置了南北两个机枪阵地,均由永固式火力点勾连。
炮台下还有地下交通壕与兵营相通,随时可以补充弹药、补给和兵源。另外,在炮台北侧山坡内还构筑有规模庞大的地下隐蔽指挥部,设置有发电机、望塔、探照灯等,指挥所内有大小四十二处房间,总面积为一千六百平方米。这些都通过地道与南坡及陆军大营连通。
载湉现在就站在青岛山上,俯瞰着整个青岛基地。
负责驻守青岛基地的是近卫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也是大清目前仅有的一支可以实现水陆两栖作战的步兵师,师长黄成涌。
这个师在之前的日本九州岛登陆作战时大放异彩,不但实现了秘密偷渡,还成功攻克了长崎基地。证明该师无论是奇袭作战还是攻坚战,都是一支强军。而大清将这样一支部队放到青岛,也充分体现了对青岛基地的重视程度。
此时黄成涌正陪在载湉左右,向皇帝陛下一一讲解青岛基地的防御工事。“除了之前的几个主要炮台外,海防炮台还有正在建设的汇泉角炮台和薛家岛炮台——计划配置两门炮塔式240毫米加农炮、两门150毫米加农炮。”
“陆防方面,目前建成的主要是太平山炮台,炮台分东、北两个部分,火力配置分别为两门、六门120毫米加农炮,另外这里也构筑有大规模地下掩体,同样以永固机枪火力点和交通壕勾连。除此之外,在仲家洼北侧高地还筑有一个炮兵阵地,设置了一个重炮连共八个炮位,但暂未配置火炮。至于临时炮阵地则有二十余处,战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以营、连为单位部署小口径——75毫米——火炮。”
事实上,清军除了修筑大量炮台外,还将在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一条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的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
这一防御工事由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组成。每一个堡垒群均由一处大堡垒、二至四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九至十三个不等的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
在堡垒线外侧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将来会架设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在壕沟两侧,沿壕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等武器。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完工,预计要想全部完工,至少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总投资要达到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是只要弹药充足,敌军没个十万八万的,别想从这儿过!”黄成涌不无自豪的道。
“哼哼……”载湉一笑:“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要塞!所有号称固若金汤的防御,最终都被敌人轻易地拿下了。朕有两句话,你牢牢记在心里。”
“是!请陛下训话!”黄成涌立刻立正站好,聆听圣训。
“第一,工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第二,所有的堡垒,最容易被攻破的就是内部!这两句话,你务必牢牢记住!”
“是!卑职保证牢记在心!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
载湉一脑门子黑线:“人亡了阵地也不能亡!”
“是!人亡阵地也不亡!”黄成涌再次立正敬礼。
离开青岛山,载湉等人骑马进入海军基地。这里已经建成了两个中小型码头和船坞,另外两个大型船坞和码头则正在建设中。
是的,在载湉的计划中,青岛港除了将成为海军基地,而且还将成为造船基地。
之所以要在这里建设一个造船基地,完全是因为大清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逼迫的。
到光绪二十三年为止,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努力,中国现已拥有广州、福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威海、天津、旅顺九个造船基地。
但这中间,南京、武汉、重庆三个基地仅能制造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这是受到当前的技术能力——主要是技术人员不足——和长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制约的。
不过这三个船厂目前正在提高造船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制造三千吨以下船舶。
另外威海、旅顺船厂虽然拥有深水码头和大型船坞,但主要是用来维修、维护军舰,而不是建造军舰的。不过迫于发展海军的需要,现在清政府也在开发大连港,兴建新的造船基地。
这样一来,真正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仅有广州、福建、上海和天津四个地方。
这四个地方,广州、福建距离中枢太过遥远,而且福建马尾船厂受水文条件限制,无法建造万吨级大型船只,福建厦门船厂则是法国人的船厂。
上海虽然有一个大型船厂江南造船厂拥有可以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天优势,但是和广州一样,这些地方都被洋人控制在手中。向中日战争中还好,英国人当时是大清的准盟友,所以船厂、港口随便用。但一旦是和其它列强开战呢?比如当年的中法战争,英国人就不允许大清使用上海的港口码头。
在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和英国撕破脸的情况下,这样的深水港再好,也不值得去发展。
天津也是一样。但天津毕竟距离北京很近,列强多少要顾虑一些,所以载湉首先发展的就是天津港。那么回过头来看,北方适合发展深水码头和大型造船厂的,就剩大连和青岛了。
而天津、大连、青岛三个地方,也正是清政府规划的三个核心港口城市!
在新落成的青岛造船厂一号车间,载湉亲切会见了造船厂的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
这个一号车间,其实才是载湉来青岛的主要目的。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潜艇建造车间。
潜艇被誉为‘弱国海军最好的进攻武器’,这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是在十九世纪末的世界,潜艇这种军事力量,其进攻或者防御能力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因为这个时候的潜艇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能力。
中国人建造潜艇也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光绪六年,一名叫陈真的捐班道员提出建造这种‘能在水下行走的船’。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反正不用花钱——当时李鸿章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而且对这种新奇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于是,1880年夏天,陈真的潜艇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
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
据事后北洋有关的记载,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不过可惜,随着之后宫闱之间变化叠生,慈安、慈禧两宫太后陆续暴毙,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个‘奇技淫巧‘的东西了。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陈真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后,因为光绪帝表现出对潜艇极大的兴趣,李鸿章才忽然想起这么个人了。然后发动全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找到陈真,此时,他却在万里之外的美国。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邻近的胶州湾是一个天然良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早在中日战争之前,清廷就有意开发建设青岛基地,并且已经开始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然而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青岛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就随之暂停,直到光绪二十年才再次开工建设。
青岛军港计划建成一个全港水域面积达五百万平方米以上、最大水深超过二十五米、进出港航道宽度最大达到四百米、航道水深在十一米到二十米间的亚洲第一港。
此时虽然仅完成了第一期计划,扔就建成了两个大型船坞和两个中小型船坞。至于配套的岸上炮台、防御基地,则已经建设完毕。
岸上防御基地的建设包括炮台和永固机枪阵地、地下交通壕和地下指挥中心四方面构成。其中炮台又分为海防炮台、陆防炮台、临时炮台三大部分组成。
海防炮台主要是团岛炮台——配置有三门口径为88毫米的加农炮,台西镇炮台——配置有四门210毫米的加农炮,衙门炮台——有三门152毫米的加农炮,青岛山炮台——设置有280毫米榴弹炮四门、210毫米炮两门。
青岛山炮台是这几大炮台中间最重要的,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
该炮台分为南北两处,总面积两千平方米,除了安装有大型火炮六门外,还设置了南北两个机枪阵地,均由永固式火力点勾连。
炮台下还有地下交通壕与兵营相通,随时可以补充弹药、补给和兵源。另外,在炮台北侧山坡内还构筑有规模庞大的地下隐蔽指挥部,设置有发电机、望塔、探照灯等,指挥所内有大小四十二处房间,总面积为一千六百平方米。这些都通过地道与南坡及陆军大营连通。
载湉现在就站在青岛山上,俯瞰着整个青岛基地。
负责驻守青岛基地的是近卫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也是大清目前仅有的一支可以实现水陆两栖作战的步兵师,师长黄成涌。
这个师在之前的日本九州岛登陆作战时大放异彩,不但实现了秘密偷渡,还成功攻克了长崎基地。证明该师无论是奇袭作战还是攻坚战,都是一支强军。而大清将这样一支部队放到青岛,也充分体现了对青岛基地的重视程度。
此时黄成涌正陪在载湉左右,向皇帝陛下一一讲解青岛基地的防御工事。“除了之前的几个主要炮台外,海防炮台还有正在建设的汇泉角炮台和薛家岛炮台——计划配置两门炮塔式240毫米加农炮、两门150毫米加农炮。”
“陆防方面,目前建成的主要是太平山炮台,炮台分东、北两个部分,火力配置分别为两门、六门120毫米加农炮,另外这里也构筑有大规模地下掩体,同样以永固机枪火力点和交通壕勾连。除此之外,在仲家洼北侧高地还筑有一个炮兵阵地,设置了一个重炮连共八个炮位,但暂未配置火炮。至于临时炮阵地则有二十余处,战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以营、连为单位部署小口径——75毫米——火炮。”
事实上,清军除了修筑大量炮台外,还将在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一条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的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
这一防御工事由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组成。每一个堡垒群均由一处大堡垒、二至四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九至十三个不等的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
在堡垒线外侧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将来会架设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在壕沟两侧,沿壕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等武器。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完工,预计要想全部完工,至少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总投资要达到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是只要弹药充足,敌军没个十万八万的,别想从这儿过!”黄成涌不无自豪的道。
“哼哼……”载湉一笑:“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要塞!所有号称固若金汤的防御,最终都被敌人轻易地拿下了。朕有两句话,你牢牢记在心里。”
“是!请陛下训话!”黄成涌立刻立正站好,聆听圣训。
“第一,工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第二,所有的堡垒,最容易被攻破的就是内部!这两句话,你务必牢牢记住!”
“是!卑职保证牢记在心!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
载湉一脑门子黑线:“人亡了阵地也不能亡!”
“是!人亡阵地也不亡!”黄成涌再次立正敬礼。
离开青岛山,载湉等人骑马进入海军基地。这里已经建成了两个中小型码头和船坞,另外两个大型船坞和码头则正在建设中。
是的,在载湉的计划中,青岛港除了将成为海军基地,而且还将成为造船基地。
之所以要在这里建设一个造船基地,完全是因为大清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逼迫的。
到光绪二十三年为止,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努力,中国现已拥有广州、福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威海、天津、旅顺九个造船基地。
但这中间,南京、武汉、重庆三个基地仅能制造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这是受到当前的技术能力——主要是技术人员不足——和长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制约的。
不过这三个船厂目前正在提高造船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制造三千吨以下船舶。
另外威海、旅顺船厂虽然拥有深水码头和大型船坞,但主要是用来维修、维护军舰,而不是建造军舰的。不过迫于发展海军的需要,现在清政府也在开发大连港,兴建新的造船基地。
这样一来,真正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仅有广州、福建、上海和天津四个地方。
这四个地方,广州、福建距离中枢太过遥远,而且福建马尾船厂受水文条件限制,无法建造万吨级大型船只,福建厦门船厂则是法国人的船厂。
上海虽然有一个大型船厂江南造船厂拥有可以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天优势,但是和广州一样,这些地方都被洋人控制在手中。向中日战争中还好,英国人当时是大清的准盟友,所以船厂、港口随便用。但一旦是和其它列强开战呢?比如当年的中法战争,英国人就不允许大清使用上海的港口码头。
在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和英国撕破脸的情况下,这样的深水港再好,也不值得去发展。
天津也是一样。但天津毕竟距离北京很近,列强多少要顾虑一些,所以载湉首先发展的就是天津港。那么回过头来看,北方适合发展深水码头和大型造船厂的,就剩大连和青岛了。
而天津、大连、青岛三个地方,也正是清政府规划的三个核心港口城市!
在新落成的青岛造船厂一号车间,载湉亲切会见了造船厂的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
这个一号车间,其实才是载湉来青岛的主要目的。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潜艇建造车间。
潜艇被誉为‘弱国海军最好的进攻武器’,这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是在十九世纪末的世界,潜艇这种军事力量,其进攻或者防御能力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因为这个时候的潜艇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能力。
中国人建造潜艇也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光绪六年,一名叫陈真的捐班道员提出建造这种‘能在水下行走的船’。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反正不用花钱——当时李鸿章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而且对这种新奇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于是,1880年夏天,陈真的潜艇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
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
据事后北洋有关的记载,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不过可惜,随着之后宫闱之间变化叠生,慈安、慈禧两宫太后陆续暴毙,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个‘奇技淫巧‘的东西了。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陈真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后,因为光绪帝表现出对潜艇极大的兴趣,李鸿章才忽然想起这么个人了。然后发动全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找到陈真,此时,他却在万里之外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