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光绪摆摆手,自然不会真的降罪。“朕记得光绪十一年的岁入不过七千多万两,今年已经是八千多万两了。咱们在基础建设、东北和工商上面的投资,在未来会给咱们大清带来越来越多的回报。朕也测算过,到光绪十六年,也就是西元1890年,大清的岁入银至少会达到一亿两,而那个时候国防军队的开支仍将是五千万两左右,占比已经大大降低了,而且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之后军队支出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
阎敬铭自然不会像对待许庚身那样直接驳斥皇上,但仍然道:“皇上所言极是,但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要到两三年后才能见效,而新军的军费、海军的开支是现在就要银子的,臣恐怕这两年朝廷的收入无法支撑,还望皇上能将两军的发展押后两年。”
“这个朕知道,但海、陆两军的整备现在正在关键时刻,若是停滞,前面所做的就有可能变成前功尽弃,而且东方日本正在加紧陆、海两军的编练,我们如果不跟上,到时候恐怕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朝廷的亏空大约在一千四五百万两白银,这部分钱里面,各省兵、勇的整编每年能节省一二百万两,教育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还有东北的投入,也不能减少;黄河的河工用银虽巨,好歹是一次性投入较大,紧紧也就过去了。现在能节省银子的,就是大婚的费用了。”
一旁几位亲王连忙道:“皇上,这大婚关系天下苍生福祉,是普天同庆的大事,万万草率不得啊!”
光绪实在不明白自己娶个媳妇和天下的苍生有多大关系,还得要普天同庆,但他也知道现在去说服这些满清老臣是不现实的。
“朕也不是说草率,只是考虑劲量的节省一些,毕竟现在国家银钱紧张。若是让天下百姓看到咱们弃河工而不顾,反倒为朕大操大办婚事,估计反倒是于社稷不利吧。”
光绪这么说,众王爷倒也不好反驳。
阎敬铭继续泼冷水:“皇上,就算是大婚花的银子减半,这账面上还亏空这一千万两之巨啊。”
光绪揉揉脑袋,道:“这不是正在想办法呢么。”心想无烟火药的利润每年到有几十万两白银,估计几年之后还能翻翻,但相对于建设一个国家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啊,自己还得想点儿能赚钱的专利出来,若是每年再能增加个三四百万两,那就宽裕多了。
正想着,一旁一直没说话的李鸿章出来道:“皇上,老臣有个想法。”
光绪喜道:“哦,快说。”
“是。臣考察西洋各国,发现其国家发展工业、运输等产业,多采用公司制,实际就是民间募股商办。前段时间津唐铁路的运营,也是采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而且有盛宣怀等已经在几年前成功的在上海运营了轮船招商局。所以臣建议在道路、邮电、运输等行业,推广采用这一模式,这样一来朝廷可以不用一文钱而坐享其利。”
光绪大喜,通过吸纳、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基础产业和工商业,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么。这个李鸿章厉害啊,不愧是中国洋务第一人。
“好,这个办法非常好。不过朝廷也不能单纯的坐享其利,也要积极主动的动员士绅募股,而且朕以为,为了促进士绅办公司,可以在初期的时候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在劳动力上朝廷可以帮助召集等等。这样吧,这件事就交给李卿你来推动,甚至一些不重要的工程,洋商也可以来做。不过要记住,主权一定要在朝廷手里。”
其实这种劝商兴工的办法,像礼亲王这样的老古董是不赞成的,但是现在朝廷急着用银子,皇上连大婚的钱都拿出来,诺大的一个大清朝,总不能靠着借债过日子吧,想了想,还是将反对的声音压住了。
李鸿章领了差事,继续道:“回皇上,臣还有一事启奏。”
光绪现在是越看李鸿章越喜欢,连忙道:“还有什么好办法,快说。”
李鸿章道:“臣听闻刚才皇上提起日本海军建设的事情,便想到日本是通过发行海军债券来募集资金,建设海军的。臣在想,我大清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
我靠!光绪一拍大腿,对啊,这不是各国军备建设最常用的法子么。不过,这债券的发行,需要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支撑,否则就不是发行公债了,而变成直接抢钱了。
“这个,容朕想一想。这公债的发行,需要一个银行金融担保系统,才能真正有效,日本能够发行公债,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币制改革,国家财政基础改变为金本位,而我国还是沿用银本位制。这要做下来,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是,臣明白。不过在之前和法国人交战时,曾利用过山西的票号。晋商票号现在遍布各地,如果利用晋商票号、徽商票号等各地商会的信用,再加上朝廷的组织,是否可以事半功倍之效?”
光绪想了想,觉得此事可行。而且币制改革的事情也是势在必行的。不过今日之事是个引子罢了。只是这个事情牵扯太大,于是钦命阎敬铭负责参考日本、泰西诸国金融体系及改革方式,详细拟定一个方案再议。
君臣几人正说着,李莲英忽然过来,悄声道:“皇上,军机处紧急奏见,有军务禀报。”
光绪一愣,立即道:“宣!”
随即军机处值日军机张之万、额勒和布两人进来,呈上六百里加急军情折子:英国悍然出兵藏边,并炮击我藏边隆土山营房。
英国早就企图从印度向我国西藏扩张。光绪二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根据其中的另议专条规定,迫使清政府同意它派员入藏“探路”。光绪十二年又派人从哲孟雄(今锡金)修筑道路到西藏境内。西藏地方政府在隆吐山要隘建卡设防,英国反诬藏兵“越境戍守”。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借口哲孟雄问题,悍然出兵二千多人,向西藏地方军队发动进攻。农历二月初八日,攻毁隆吐山藏兵营房。
御书房内,光绪急招各军机大臣商议对策,并单独召见刘少卿。
“之前你的办法在缅甸、婆罗洲都有很好的效果,如今英国人出兵西藏,攻我兵站营房,朕打算仍然采用这一办法,你看如何?”
刘少卿想了想,道:“听皇上所说,西藏问题和婆罗洲、缅甸有所不同。西藏本就是我大清的地方,英国人前来侵略,可以堂堂正正的打回去,倒不必要使用游击战这种阴招啊。”
光绪苦笑道:“朕何尝不想堂堂正正,只是现在大清国力疲弱,新军建设才刚刚起步,机器、钢铁、武器等工业建设也还没有成型。根本没办法和英国这样的老牌儿帝国相抗衡。朕是担心一旦西藏的冲突扩大,英国人撕破脸面从云南、沿海地区全面发动战争,会严重影响我们现在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工商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所以不得不谨慎啊!”
家家有本儿难念的经,当皇上也有当皇上的苦衷,尤其是缝补大清国这样一栋破房子,远不是一腔热血喊几句口号就能富国强兵的。以现在大清的国力,和英国人全面对抗,只能是死路一条。
刘少卿多少能理解皇上所说的苦衷:“如果这样的话,那倒不如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斡旋,另一方面积极支持藏兵抗英。藏兵所缺者不是勇气,而是装备。英国人都是洋枪大炮,而藏兵多是大刀弓箭。咱们现在已经开始装备新式步枪,可以将淘汰下来的老式洋枪拿出一部分补充给藏兵。”
光绪点点头:“当前也只能这样了。”
刘少卿继续道:“皇上,咱们还可以暗令缅甸的游击队加强活动,以牵扯英人的精力。英国本是小国,全靠殖民地输送物资和兵力,所以他们也会担心精力牵扯过多,会得不偿失,如果能让英国人感觉到占领西藏就像占领缅甸一样,需要付出大量的财力物力,也许英国人会犹豫也说不定。”
这就好像之后的美国在越南、苏联在阿富汗,虽然占领了大量的地方,但是当地的抵抗始终没有间断,造成两个超级大国被拖入泥潭,最后不得不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撤军。
“你说的不错,就算英国人要将这块肉吞下去,咱们也不能让他吃舒服了。”
刘少卿道:“另外,臣还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光绪道:“你说吧。”
“是这样,臣在士兵的训练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火炮均使用架退式,每一次射击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使火炮复位、重新校准。臣经过反复观察思考,想到一个方案,可以改善和避免这一现象。改进后的火炮射速至少可以提高三倍。”
光绪知道刘少卿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所以在听到他这么说时,并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对于光绪来说,他现在更关心的是西藏问题,而不是如何改进步兵支援火炮。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安排吧,朕已经交代神机营机器局在武器的研制上全力配合你,你可以拿着朕赐你的金牌,放手去做。”
“是。另外臣之前曾听说洋人有一种重机枪,臣也想仿制,用以装备新军。”
“可以,你去办吧。”武器这方面光绪算是外行,干脆交给刘少卿放手去做。
十七日,朝廷驻藏大臣文硕上书驳斥英国人之‘隆土山’在哲孟雄境内之说。先是,英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日纳岭为藏、孟边界,向有藏兵驻守,英人绝不犯此界,但自日纳至隆土山相距数十里,英人修有大路,不容藏兵驻此。文硕称:英使所称日纳岭,就是藏南帕克里外热纳地区,只因语言发音不同,当地人称之为热纳,英人译为日纳,藏兵在热纳以北隆土山隘口设卡自守,与英国人何干?
但正向刘少卿所言,藏兵虽然勇猛,却难敌英国人之大炮洋枪,就算文硕再坚决,隆土山兵卡还是被英国人所攻占。藏兵英勇抗击后不敌,转移到亚东山谷。
四月间,藏兵再次突袭英军营地,但仍然失败,反而丢失了亚东山谷要隘,但随着清廷补充的洋枪送到,藏兵最终守住了朗热要隘。朗热要塞的成功防守增强了藏兵的信心,之后,藏兵开始考虑如何夺回亚东山谷和隆土山两地。
在藏兵积极和英国人在西藏周旋的时候,缅北游击队也对缅北地区的英国据点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经过将近一年的游击战争,包括缅甸土兵在内的游击队员们更加适应这一战法,同时每次歼灭英军补给队都能获得一些新的军需物资,这也在逐渐加强游击队的武装。新一轮的攻势迫使英军不得不大面积的放弃缅北地区,转而退守缅甸中、南部。事实上,到1888年秋天,英国人在缅甸的实际控制区已经恢复到和第三次英缅战争前相似的水平了。为此,英国本土严厉斥责了驻缅总督和部队指挥官,并再次向缅甸派出了两万人的军队。而这两万人的军队中,本来应该有一部分是要派往西藏的。
八月,李鸿藻上奏,黄河郑州段决口工程合龙失败,黄河伏秋汛至,请旨待汛期过后再行动工。光绪帝接到信后大怒,下旨道:自上年八月郑工漫口,先后发给工需银九百万两,明旨电谕,三令五申,筹措不遗余力。然而尔等消极怠工。如今又说秋汛已临,不克合龙。朝廷养士数十载,竟一事无成!传令河道总督李鹤年、成孚抄没家产,充军新疆;尚书李鸿藻、巡抚倪文蔚革职查办!
由不得光绪不怒。现在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光绪都将结婚的钱拿出来了,好不容易凑了九百万两白银投到黄河河工上,结果你说这笔银子都打了水漂了。九百万两啊,就算用银子去堵缺口,也能堵一段儿了吧。
这一次光绪是动了震怒,不但查处了李鸿藻等人,连同河道衙门、地方上官府上下一共牵连了二十七人,其中二十二人被砍了头,另有五人革职抄家,发配充军。之后,朝廷紧急调派吴大徴任河道总督,督办郑州河工。
吴大徴临危受命,果然不负所托,利用新式的水泥技术修筑河堤,终于在年末完成大堤合龙。光绪大喜,褒奖吴大徴,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
九月,藏兵反攻亚东、咱利等地,英军收缩防御,退至隆土山隘卡。英印总督开始谋求在藏边增加兵力,同时,西藏地方在得到了朝廷的支援后,也在向纳热地区增加兵力。
光绪摆摆手,自然不会真的降罪。“朕记得光绪十一年的岁入不过七千多万两,今年已经是八千多万两了。咱们在基础建设、东北和工商上面的投资,在未来会给咱们大清带来越来越多的回报。朕也测算过,到光绪十六年,也就是西元1890年,大清的岁入银至少会达到一亿两,而那个时候国防军队的开支仍将是五千万两左右,占比已经大大降低了,而且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之后军队支出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
阎敬铭自然不会像对待许庚身那样直接驳斥皇上,但仍然道:“皇上所言极是,但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要到两三年后才能见效,而新军的军费、海军的开支是现在就要银子的,臣恐怕这两年朝廷的收入无法支撑,还望皇上能将两军的发展押后两年。”
“这个朕知道,但海、陆两军的整备现在正在关键时刻,若是停滞,前面所做的就有可能变成前功尽弃,而且东方日本正在加紧陆、海两军的编练,我们如果不跟上,到时候恐怕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朝廷的亏空大约在一千四五百万两白银,这部分钱里面,各省兵、勇的整编每年能节省一二百万两,教育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还有东北的投入,也不能减少;黄河的河工用银虽巨,好歹是一次性投入较大,紧紧也就过去了。现在能节省银子的,就是大婚的费用了。”
一旁几位亲王连忙道:“皇上,这大婚关系天下苍生福祉,是普天同庆的大事,万万草率不得啊!”
光绪实在不明白自己娶个媳妇和天下的苍生有多大关系,还得要普天同庆,但他也知道现在去说服这些满清老臣是不现实的。
“朕也不是说草率,只是考虑劲量的节省一些,毕竟现在国家银钱紧张。若是让天下百姓看到咱们弃河工而不顾,反倒为朕大操大办婚事,估计反倒是于社稷不利吧。”
光绪这么说,众王爷倒也不好反驳。
阎敬铭继续泼冷水:“皇上,就算是大婚花的银子减半,这账面上还亏空这一千万两之巨啊。”
光绪揉揉脑袋,道:“这不是正在想办法呢么。”心想无烟火药的利润每年到有几十万两白银,估计几年之后还能翻翻,但相对于建设一个国家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啊,自己还得想点儿能赚钱的专利出来,若是每年再能增加个三四百万两,那就宽裕多了。
正想着,一旁一直没说话的李鸿章出来道:“皇上,老臣有个想法。”
光绪喜道:“哦,快说。”
“是。臣考察西洋各国,发现其国家发展工业、运输等产业,多采用公司制,实际就是民间募股商办。前段时间津唐铁路的运营,也是采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而且有盛宣怀等已经在几年前成功的在上海运营了轮船招商局。所以臣建议在道路、邮电、运输等行业,推广采用这一模式,这样一来朝廷可以不用一文钱而坐享其利。”
光绪大喜,通过吸纳、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基础产业和工商业,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么。这个李鸿章厉害啊,不愧是中国洋务第一人。
“好,这个办法非常好。不过朝廷也不能单纯的坐享其利,也要积极主动的动员士绅募股,而且朕以为,为了促进士绅办公司,可以在初期的时候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在劳动力上朝廷可以帮助召集等等。这样吧,这件事就交给李卿你来推动,甚至一些不重要的工程,洋商也可以来做。不过要记住,主权一定要在朝廷手里。”
其实这种劝商兴工的办法,像礼亲王这样的老古董是不赞成的,但是现在朝廷急着用银子,皇上连大婚的钱都拿出来,诺大的一个大清朝,总不能靠着借债过日子吧,想了想,还是将反对的声音压住了。
李鸿章领了差事,继续道:“回皇上,臣还有一事启奏。”
光绪现在是越看李鸿章越喜欢,连忙道:“还有什么好办法,快说。”
李鸿章道:“臣听闻刚才皇上提起日本海军建设的事情,便想到日本是通过发行海军债券来募集资金,建设海军的。臣在想,我大清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
我靠!光绪一拍大腿,对啊,这不是各国军备建设最常用的法子么。不过,这债券的发行,需要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支撑,否则就不是发行公债了,而变成直接抢钱了。
“这个,容朕想一想。这公债的发行,需要一个银行金融担保系统,才能真正有效,日本能够发行公债,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币制改革,国家财政基础改变为金本位,而我国还是沿用银本位制。这要做下来,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是,臣明白。不过在之前和法国人交战时,曾利用过山西的票号。晋商票号现在遍布各地,如果利用晋商票号、徽商票号等各地商会的信用,再加上朝廷的组织,是否可以事半功倍之效?”
光绪想了想,觉得此事可行。而且币制改革的事情也是势在必行的。不过今日之事是个引子罢了。只是这个事情牵扯太大,于是钦命阎敬铭负责参考日本、泰西诸国金融体系及改革方式,详细拟定一个方案再议。
君臣几人正说着,李莲英忽然过来,悄声道:“皇上,军机处紧急奏见,有军务禀报。”
光绪一愣,立即道:“宣!”
随即军机处值日军机张之万、额勒和布两人进来,呈上六百里加急军情折子:英国悍然出兵藏边,并炮击我藏边隆土山营房。
英国早就企图从印度向我国西藏扩张。光绪二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根据其中的另议专条规定,迫使清政府同意它派员入藏“探路”。光绪十二年又派人从哲孟雄(今锡金)修筑道路到西藏境内。西藏地方政府在隆吐山要隘建卡设防,英国反诬藏兵“越境戍守”。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借口哲孟雄问题,悍然出兵二千多人,向西藏地方军队发动进攻。农历二月初八日,攻毁隆吐山藏兵营房。
御书房内,光绪急招各军机大臣商议对策,并单独召见刘少卿。
“之前你的办法在缅甸、婆罗洲都有很好的效果,如今英国人出兵西藏,攻我兵站营房,朕打算仍然采用这一办法,你看如何?”
刘少卿想了想,道:“听皇上所说,西藏问题和婆罗洲、缅甸有所不同。西藏本就是我大清的地方,英国人前来侵略,可以堂堂正正的打回去,倒不必要使用游击战这种阴招啊。”
光绪苦笑道:“朕何尝不想堂堂正正,只是现在大清国力疲弱,新军建设才刚刚起步,机器、钢铁、武器等工业建设也还没有成型。根本没办法和英国这样的老牌儿帝国相抗衡。朕是担心一旦西藏的冲突扩大,英国人撕破脸面从云南、沿海地区全面发动战争,会严重影响我们现在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工商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所以不得不谨慎啊!”
家家有本儿难念的经,当皇上也有当皇上的苦衷,尤其是缝补大清国这样一栋破房子,远不是一腔热血喊几句口号就能富国强兵的。以现在大清的国力,和英国人全面对抗,只能是死路一条。
刘少卿多少能理解皇上所说的苦衷:“如果这样的话,那倒不如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斡旋,另一方面积极支持藏兵抗英。藏兵所缺者不是勇气,而是装备。英国人都是洋枪大炮,而藏兵多是大刀弓箭。咱们现在已经开始装备新式步枪,可以将淘汰下来的老式洋枪拿出一部分补充给藏兵。”
光绪点点头:“当前也只能这样了。”
刘少卿继续道:“皇上,咱们还可以暗令缅甸的游击队加强活动,以牵扯英人的精力。英国本是小国,全靠殖民地输送物资和兵力,所以他们也会担心精力牵扯过多,会得不偿失,如果能让英国人感觉到占领西藏就像占领缅甸一样,需要付出大量的财力物力,也许英国人会犹豫也说不定。”
这就好像之后的美国在越南、苏联在阿富汗,虽然占领了大量的地方,但是当地的抵抗始终没有间断,造成两个超级大国被拖入泥潭,最后不得不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撤军。
“你说的不错,就算英国人要将这块肉吞下去,咱们也不能让他吃舒服了。”
刘少卿道:“另外,臣还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光绪道:“你说吧。”
“是这样,臣在士兵的训练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火炮均使用架退式,每一次射击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使火炮复位、重新校准。臣经过反复观察思考,想到一个方案,可以改善和避免这一现象。改进后的火炮射速至少可以提高三倍。”
光绪知道刘少卿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所以在听到他这么说时,并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对于光绪来说,他现在更关心的是西藏问题,而不是如何改进步兵支援火炮。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安排吧,朕已经交代神机营机器局在武器的研制上全力配合你,你可以拿着朕赐你的金牌,放手去做。”
“是。另外臣之前曾听说洋人有一种重机枪,臣也想仿制,用以装备新军。”
“可以,你去办吧。”武器这方面光绪算是外行,干脆交给刘少卿放手去做。
十七日,朝廷驻藏大臣文硕上书驳斥英国人之‘隆土山’在哲孟雄境内之说。先是,英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日纳岭为藏、孟边界,向有藏兵驻守,英人绝不犯此界,但自日纳至隆土山相距数十里,英人修有大路,不容藏兵驻此。文硕称:英使所称日纳岭,就是藏南帕克里外热纳地区,只因语言发音不同,当地人称之为热纳,英人译为日纳,藏兵在热纳以北隆土山隘口设卡自守,与英国人何干?
但正向刘少卿所言,藏兵虽然勇猛,却难敌英国人之大炮洋枪,就算文硕再坚决,隆土山兵卡还是被英国人所攻占。藏兵英勇抗击后不敌,转移到亚东山谷。
四月间,藏兵再次突袭英军营地,但仍然失败,反而丢失了亚东山谷要隘,但随着清廷补充的洋枪送到,藏兵最终守住了朗热要隘。朗热要塞的成功防守增强了藏兵的信心,之后,藏兵开始考虑如何夺回亚东山谷和隆土山两地。
在藏兵积极和英国人在西藏周旋的时候,缅北游击队也对缅北地区的英国据点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经过将近一年的游击战争,包括缅甸土兵在内的游击队员们更加适应这一战法,同时每次歼灭英军补给队都能获得一些新的军需物资,这也在逐渐加强游击队的武装。新一轮的攻势迫使英军不得不大面积的放弃缅北地区,转而退守缅甸中、南部。事实上,到1888年秋天,英国人在缅甸的实际控制区已经恢复到和第三次英缅战争前相似的水平了。为此,英国本土严厉斥责了驻缅总督和部队指挥官,并再次向缅甸派出了两万人的军队。而这两万人的军队中,本来应该有一部分是要派往西藏的。
八月,李鸿藻上奏,黄河郑州段决口工程合龙失败,黄河伏秋汛至,请旨待汛期过后再行动工。光绪帝接到信后大怒,下旨道:自上年八月郑工漫口,先后发给工需银九百万两,明旨电谕,三令五申,筹措不遗余力。然而尔等消极怠工。如今又说秋汛已临,不克合龙。朝廷养士数十载,竟一事无成!传令河道总督李鹤年、成孚抄没家产,充军新疆;尚书李鸿藻、巡抚倪文蔚革职查办!
由不得光绪不怒。现在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光绪都将结婚的钱拿出来了,好不容易凑了九百万两白银投到黄河河工上,结果你说这笔银子都打了水漂了。九百万两啊,就算用银子去堵缺口,也能堵一段儿了吧。
这一次光绪是动了震怒,不但查处了李鸿藻等人,连同河道衙门、地方上官府上下一共牵连了二十七人,其中二十二人被砍了头,另有五人革职抄家,发配充军。之后,朝廷紧急调派吴大徴任河道总督,督办郑州河工。
吴大徴临危受命,果然不负所托,利用新式的水泥技术修筑河堤,终于在年末完成大堤合龙。光绪大喜,褒奖吴大徴,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
九月,藏兵反攻亚东、咱利等地,英军收缩防御,退至隆土山隘卡。英印总督开始谋求在藏边增加兵力,同时,西藏地方在得到了朝廷的支援后,也在向纳热地区增加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