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摸底测验,心中暗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夜色柬珊,知县贾涉在书房内正秉烛夜读,时而又提笔书写。
嘉定八年(1215年),邻近金境的宝应县有县令遗缺,中书省命当时的万安县丞贾涉知县事。贾涉到任后,感于宋金情势紧张,恐战事再启,为早绸缪,请求筑城以固边。
任职时短,城未开修,贾涉便以母丧丁忧。此番宋金形势再为紧张,朝廷再度起复贾涉为宝应县令。也就是说,这是贾涉第二次知宝应县事。
再度任职,县近边境,贾涉依然是初衷不改,不断向上官建议组织民团,训练民兵,筑城御边。其时,主管淮东安抚公事的应纯之也积极在淮东沿边推动筑城,对贾涉之议十分赞赏,给予支持。
虽有上官的支持,但贾涉想成事,依然是有困难。首先,筑城不是小事,钱粮耗费不少;其次,郑家庄的郑宾卿,以及其他一些贼盗不除,便如哽在喉,难展拳脚;再有北人因战乱不断南下,如何处置,保证社会安定,也是一件难事。
而这前两件事情要解决,几乎都要着落于县吏身上。胥吏不廉,上下手脚,征纳赋税便打折扣;胥吏贪赃枉法,私相放纵,那郑宾卿等人才能逍遥至今。
至于北地南渡的流民,贾涉已上奏朝廷,希望能以安边所没入宝应县的原属韩侂胄的顷田地,拨予北人耕种,并从中选拔精壮,以充民兵。
说起来,历史上的贾涉虽有个臭名昭著的儿子,但自身还是很有才干的,且为了洗刷父亲冤情,前后费了十年的时间,不辞辛劳,奔走申诉,也可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从贾涉履任宝应县的种种处置,便能看出端倪。先是冷静观察,掌握民情县况,收拢贴己之人;然后才抓住把柄,罢黜贪污胥吏,腾出位置安插亲信,从而逐渐地全面掌握县政。
当然,时间还显得仓促,贾涉的班底人手还显不足。特别是文人吏员,在科举正途的诱惑下,并没有太多的人才愿意入衙为吏。而死读书,没有真才实学的,贾涉却也看不上眼。
所以,贾涉借着吏员出缺,张贴告示,准备募招吏员,充实班底。在公开考试之前,他要求报名参考的人员各写一篇策论呈上,算是一次摸底测验吧!
秉烛夜读,贾涉可谓勤事,但看过考生的数篇文章后,他却是摇头多,赞赏少。
对贾涉来说,这也不算意外。读书人立志的是科举,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之类,涉及到狱讼法律、税赋算术等专业,那肯定是不熟不懂;而少数专业较熟的,却又学识欠佳,文笔拙劣。
要知道,大多数胥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学得工作所需的基本文书和算数技能。他们对于繁文缛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得自其亲戚或其他人的私下传授。
但胥吏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中操纵自如,却显然是有效地掌握了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俗地说,胥吏不仅专业精通,而且善于迎合上官,体会朝廷的大略方针,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科考正途出身的迂腐文人,更加如鱼得水。
当然,官吏殊途。尽管南宋时也有胥吏晋升官职的规定,但胥吏的前途并不光明,少数晋为官的也受到排挤。而大多数的胥吏则长久在县中差使,凭你上官如何调动,他却能稳坐钓鱼台。
贾涉放下文章,揉着太阳穴,闭目养神了一会儿,正待继续阅看,却听见敲门声响起。
通报之后,承差魏应能进了书房,向贾涉禀告事务。他是贾涉的亲信,前些日子领了机密任务出外去办。
魏应能进了书房,施礼已毕,向贾涉禀告了查访的结果,“回相公,据小的暗中体访,那郑宾卿确是为恶一乡。庄中除了有上百悍勇庄客外,家中还私养贼盗数伙,有陆上行劫的,也有水上抢掠的,杀人越货,坐地分赃……”
贾涉听完之后,沉吟了片刻,说道:“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我早知之。一是不得其实迹,轻易举动,吾辈反为所乘,不可不慎!二则是县中武备尚自不足,若是被其知觉,先来下手,非同小可。今番缉探,既获数名贼盗名字,便可按图索骥,从中突破。嗯,你访着了此宗公事,功劳不小,本县自有赏赐抬举,但在外边,却不可走漏一毫风信。”
“谢相公赏,小的敢不用心任事。”魏应能躬身拜谢,贾涉又慰勉数语,方才让其自去休息。
贾涉在书房内思索良久,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只能暂时隐忍。叹了口气,他又拿起剩下的几篇文章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贾涉咦了一声,神情肃正起来,很注意地看了看这位参考者的名字、年龄等资料。
这篇文章正是孟九成所写,文采也只一般,可内容却与那些不痛不痒的文章差别极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并不算如何独出心裁,但对大形势的判断,以及对筑城固边、安定县境、招募民兵等的建议,令贾涉颇有知音之感。
其实,孟九成能写出更加具有创见的文章,但锋芒毕露恐不是好事。你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跟领导相近,但要比领导差一些,留出让领导批评指正的余地。这样,一来显得领导更有见识,二来也要让领导看到你的思路和才干。
比如现在,贾涉对这篇文章便颇为赞赏,给他的感觉是:“不错,与本官想得差不多,虽不尽善尽美,可这般年纪有如此见识,已是颇为难得了。假以时日,多加提携指点,当是人才无疑。”
孟九成的这番心思果然没有白费。调查研究,投其所好,再加上他对历史的记忆和后世为人处事的技巧,立刻便让贾涉心中暗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九成,孟九成?是不是在街上有过一面之识的那个少年?贾涉心中猜想,再看孟九成填报的年龄履历,心中已经肯定了七八分。但他还不敢十分确定,只是提笔在其文章上进行修改,并决定见面如合心意,便募其为吏,好生提携。
………….
夜色柬珊,知县贾涉在书房内正秉烛夜读,时而又提笔书写。
嘉定八年(1215年),邻近金境的宝应县有县令遗缺,中书省命当时的万安县丞贾涉知县事。贾涉到任后,感于宋金情势紧张,恐战事再启,为早绸缪,请求筑城以固边。
任职时短,城未开修,贾涉便以母丧丁忧。此番宋金形势再为紧张,朝廷再度起复贾涉为宝应县令。也就是说,这是贾涉第二次知宝应县事。
再度任职,县近边境,贾涉依然是初衷不改,不断向上官建议组织民团,训练民兵,筑城御边。其时,主管淮东安抚公事的应纯之也积极在淮东沿边推动筑城,对贾涉之议十分赞赏,给予支持。
虽有上官的支持,但贾涉想成事,依然是有困难。首先,筑城不是小事,钱粮耗费不少;其次,郑家庄的郑宾卿,以及其他一些贼盗不除,便如哽在喉,难展拳脚;再有北人因战乱不断南下,如何处置,保证社会安定,也是一件难事。
而这前两件事情要解决,几乎都要着落于县吏身上。胥吏不廉,上下手脚,征纳赋税便打折扣;胥吏贪赃枉法,私相放纵,那郑宾卿等人才能逍遥至今。
至于北地南渡的流民,贾涉已上奏朝廷,希望能以安边所没入宝应县的原属韩侂胄的顷田地,拨予北人耕种,并从中选拔精壮,以充民兵。
说起来,历史上的贾涉虽有个臭名昭著的儿子,但自身还是很有才干的,且为了洗刷父亲冤情,前后费了十年的时间,不辞辛劳,奔走申诉,也可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从贾涉履任宝应县的种种处置,便能看出端倪。先是冷静观察,掌握民情县况,收拢贴己之人;然后才抓住把柄,罢黜贪污胥吏,腾出位置安插亲信,从而逐渐地全面掌握县政。
当然,时间还显得仓促,贾涉的班底人手还显不足。特别是文人吏员,在科举正途的诱惑下,并没有太多的人才愿意入衙为吏。而死读书,没有真才实学的,贾涉却也看不上眼。
所以,贾涉借着吏员出缺,张贴告示,准备募招吏员,充实班底。在公开考试之前,他要求报名参考的人员各写一篇策论呈上,算是一次摸底测验吧!
秉烛夜读,贾涉可谓勤事,但看过考生的数篇文章后,他却是摇头多,赞赏少。
对贾涉来说,这也不算意外。读书人立志的是科举,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之类,涉及到狱讼法律、税赋算术等专业,那肯定是不熟不懂;而少数专业较熟的,却又学识欠佳,文笔拙劣。
要知道,大多数胥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学得工作所需的基本文书和算数技能。他们对于繁文缛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得自其亲戚或其他人的私下传授。
但胥吏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中操纵自如,却显然是有效地掌握了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俗地说,胥吏不仅专业精通,而且善于迎合上官,体会朝廷的大略方针,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科考正途出身的迂腐文人,更加如鱼得水。
当然,官吏殊途。尽管南宋时也有胥吏晋升官职的规定,但胥吏的前途并不光明,少数晋为官的也受到排挤。而大多数的胥吏则长久在县中差使,凭你上官如何调动,他却能稳坐钓鱼台。
贾涉放下文章,揉着太阳穴,闭目养神了一会儿,正待继续阅看,却听见敲门声响起。
通报之后,承差魏应能进了书房,向贾涉禀告事务。他是贾涉的亲信,前些日子领了机密任务出外去办。
魏应能进了书房,施礼已毕,向贾涉禀告了查访的结果,“回相公,据小的暗中体访,那郑宾卿确是为恶一乡。庄中除了有上百悍勇庄客外,家中还私养贼盗数伙,有陆上行劫的,也有水上抢掠的,杀人越货,坐地分赃……”
贾涉听完之后,沉吟了片刻,说道:“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我早知之。一是不得其实迹,轻易举动,吾辈反为所乘,不可不慎!二则是县中武备尚自不足,若是被其知觉,先来下手,非同小可。今番缉探,既获数名贼盗名字,便可按图索骥,从中突破。嗯,你访着了此宗公事,功劳不小,本县自有赏赐抬举,但在外边,却不可走漏一毫风信。”
“谢相公赏,小的敢不用心任事。”魏应能躬身拜谢,贾涉又慰勉数语,方才让其自去休息。
贾涉在书房内思索良久,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只能暂时隐忍。叹了口气,他又拿起剩下的几篇文章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贾涉咦了一声,神情肃正起来,很注意地看了看这位参考者的名字、年龄等资料。
这篇文章正是孟九成所写,文采也只一般,可内容却与那些不痛不痒的文章差别极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并不算如何独出心裁,但对大形势的判断,以及对筑城固边、安定县境、招募民兵等的建议,令贾涉颇有知音之感。
其实,孟九成能写出更加具有创见的文章,但锋芒毕露恐不是好事。你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跟领导相近,但要比领导差一些,留出让领导批评指正的余地。这样,一来显得领导更有见识,二来也要让领导看到你的思路和才干。
比如现在,贾涉对这篇文章便颇为赞赏,给他的感觉是:“不错,与本官想得差不多,虽不尽善尽美,可这般年纪有如此见识,已是颇为难得了。假以时日,多加提携指点,当是人才无疑。”
孟九成的这番心思果然没有白费。调查研究,投其所好,再加上他对历史的记忆和后世为人处事的技巧,立刻便让贾涉心中暗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九成,孟九成?是不是在街上有过一面之识的那个少年?贾涉心中猜想,再看孟九成填报的年龄履历,心中已经肯定了七八分。但他还不敢十分确定,只是提笔在其文章上进行修改,并决定见面如合心意,便募其为吏,好生提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