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国崛起1644 > 第211章花钱也是一门学问

第211章花钱也是一门学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给官员涨俸禄,其实也是一种投资手段。

    以前官员俸禄极低,低到部分官员一边在朝廷任职,一边还得摆摊替人写信题字赚取基本生活费。

    就拿一名从九品通事舍人来举例,以前一名从九品通事舍人,每月俸禄为五石大米,之后实施货币改革,按照一石大米一两白银的兑换比例,这名通事舍人的俸禄为每月五两纹银。

    这样的俸禄,在粮价低廉的时期,或许还能让其一家子保证温饱,但如今北方生产能力才刚刚恢复,在京城这个物价居高不下的地界,五两纹银最多只能购买三石大米。

    这样的情况下,一家三口过日子还勉强,但大多数官员家里,可不仅仅只有三口人,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小孩还有可能不止一个,一家子七八口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个月三石(270斤)大米,家里多几张嘴的话,估计只能喝粥了。

    而从九品还不算最少的,那些未入流(没品级)的官员,一个月才三两纹银,甚至还比不上那些工厂的务工人员,至少大部分工厂不仅有基本工资,还有加班工资,甚至有些慷慨的老板,还能管上一顿饭。

    这些未入流的朝廷官员,每月的俸禄,真真只够养活一个三口之家.........

    后来,李鸿飞实施全国改革,官员的俸禄也有所增加,但由于李鸿飞更加注重军队,所以军人们的俸禄增加较多(主要是抚恤金与战时津贴),文官虽然也涨了一点,但却十分有限。

    未入流的文官,从原本的月俸三两纹银,涨到了五两,从九品通事舍人一类的,也只有七两纹银,相当于每一品级,涨了二两纹银(商业部与科研部因为没有实权,俸禄另算)。

    所以,史可法提出给朝廷官员涨俸禄,其实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高薪养廉。

    只有俸禄涨上去了,朝廷才有可能明令禁止这些官员的“兼职”行为。

    一来,官员迫于生计而“兼职”,朝廷脸上无光。

    二来,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钱权交易。

    有些官员的字画确实之前,而有些官员,或许是他身处的地位更值钱吧。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受贿行为,只有先解决了官员们的生计问题,朝廷才有资格命令禁止。

    “马上就准备涨了,这几天我们还在商议,打算将从九品官员俸禄直接提升至1000龙币(十两白银),不出意外,很快就会提交国会讨论了。五年时间,俸禄翻倍,加上如今物价有所回落,再想往上涨那是不可能了。”吴浩说道。

    官员俸禄确实要涨,可也得有个极限,如今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大约在350龙币左右,而一名没有品级的官员,俸禄却达到了600龙币,这已经是极限了。

    加上手工业越来越发达,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开始进入市场,各地物价有所回落,官员们的俸禄,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再涨,怕是要引发老百姓的不满了。

    有了这么高的俸禄,那些还打算以卖字画为副业的官员,朝廷绝对会让这些人,变成以卖字画为主业。

    “国库现有多少闲置资金?”李鸿飞忽然问道。

    听到现在,李鸿飞算是明白了,恐怕吴浩是将所有能花钱的地方都算进去后,还剩下一大笔资金花不掉,否则吴浩也不会如此犯愁了。

    “此次发行龙币,国库总共收到了一亿五千万两白银,除掉还给华夏银行的债务(当初的三千万两白银贷款),以及国库预留的储备金,还剩一亿两白银。”

    “这一亿两白银,包括国防军军费,武器研究所经费,教育经费以及朝廷官员的俸禄,最终还有将近六千万两白银花不出去。”吴浩感叹道。

    国库的预留储备金有两千万两白银足够了,这在以前,那可是相当于国库半年的税收,有这笔钱在,什么样的意外,朝廷都能轻松应对。

    国防军的军费,之前财政困难时,财政部为了保证国防军顺利改革,硬是咬牙支付了将近一大半的军费。

    剩余的一小半,也就一千万两白银左右,如今也是一并付清。

    教育部是大头,吴浩调拨了足足三千五百万两白银作为教育基金。

    历经几十年的战乱之祸,如今大明人口总数仅为8000万左右(算上收编的少数民族也才刚刚破亿),六至十岁的适龄儿童,大约只有800万。

    就算寄宿学生占到了一半,每年教育部免费的金额,也不会超过七百万两白银,吴浩等于是预留了足足五年的教育经费。

    而朝廷官员的俸禄则只能算是蝇头小利,地方官府的俸禄,一直都由地方财政负责,朝廷只需下达诏令即可。

    吴浩拿出五百万两白银,给京城官员发放俸禄完全够了。

    所以最终算来算去,国库还有六千万两白银花不出去。

    “这还不止,上半年的税收已经统计完毕,总计约为五千万两白银,估计下个月就能陆续运抵京城。”史可法再次补充道。

    大明如今的各项税收,皆为半年一次,然而受制于国土面积的庞大,光是统计就得耗费两三个月之久,等到将上半年的税银全部运抵京城,下半年的税银便已经开始征收了。

    不过这其中的复杂程序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不了多久,国库将再次补充进五千万两白银。

    “我的天!再来两次,国库都得扩建了!”吴浩感慨道。

    钱多到国库装不下,也算是一大烦恼吧。

    “传令下去,让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州等地的税银,暂时不用运往京城了。”李鸿飞忽然说道。

    “是不运了,还是给他们免税了?”吴浩没听明白。

    就算朝廷有钱,但也没必要任性到免税的程度吧!

    “李相肯定不是这意思,就算是免税,也不可能单单只有这几个省份吧。”史可法看得比较通透。

    “自己先看看地图。”李鸿飞并未解释。

    “这些省份都是相连的,从南至北直接贯通了整个大明。”史可法似乎明白了什么。

    “没错,如果修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还愁钱花不出去吗?”李鸿飞笑着询问道。

    北京至天津的铁路早已成功运行,一众朝廷官员,也看到了铁路的便捷及其经济效益。

    就在前段时间,还有商会代表请愿,希望能以民间集资的形势,修建跨省铁路线。

    不过这种请愿最终被驳回,原因无他,铁路不仅平时能作为民用,赚取大量金钱,更能在战时作为必不可少的军用设施,朝廷岂能将铁路的经营权交由商会管理?

    如今李鸿飞重提铁路修建,还是跨省铁路,时机却把握得刚刚好,朝廷现在有钱了,修一条完全由官府经营的铁路,其阻力自然不会太大。

    “老李啊,你这下玩得有点大了吧。且不说别的,单修建跨省铁路,桥梁技术就是一大难题,由北向南,一条黄河加一条长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之前大家就讨论过的,即使要建,也只能分开建造啊!”吴浩说道。

    现在可不是花不花钱的问题了,而是以目前大明的造桥技术,还真无法在长江与黄河之上,建造一座能承载火车运行的桥梁。

    “不用造桥,我们用轮渡,火车渡黄河或者长江时,分成几节依次乘蒸汽轮船过河,到对岸后再组装就行了。”李鸿飞说道。

    这个思路,还是后世跨海大桥没有出现前,火车渡海使用的方法。

    能承载上百吨蒸汽火车重量的轮船,一般木制轮船还真不行,只有排水量超过千吨以上的钢铁轮船,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而恰巧,大明如今有几家造船厂,已经能够生产这种轮船了。

    只要重新修改一下设计方案,即使不建造跨江大桥,也能保证蒸汽火车贯通南北。

    “这项工程,可堪比修筑长城了,一旦完成,定能千古留名啊!”史可法感慨道。

    且不说这条铁路的工程量丝毫不比万里长城差多少,单就它的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同样也丝毫不比万里长城差到哪里去。

    有长城横在北方,挡住外敌入侵的同时,极大的保住了北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铁路横贯南北,不仅能加速南北经济流通,在战争时期,也能以最快的时间调集各省军队,无形之中加强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干了!我这就去统计这几个省份上半年的税收情况,并请专业人士做工程报价,多退少补,各省同时开工。史大人您也别拖沓,尽快督促国会通过议案,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建造!”吴浩被这千古留名的功劳吸引,准备放手一搏了。

    “其实工程报价我早就让人做了初步统计,财政部准备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应该差不多了,待会儿我会将报价资料给你。”李鸿飞对吴浩说道。

    修建一条横跨南北的铁路,一直是李鸿飞的心愿,哪能不提前做准备。

    当初北京至天津的那条铁路,全长125公里,总造价为160万两白银。

    当然,这其中拆迁款以及人工费导致了造价有些离谱,谁让这两地属于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又是整个大明的政治中心,地价与人工费用都要比其他城市高出不少。

    如果按照李鸿飞方才提出的路线修筑铁路,其成本应该能控制在一公里一万两白银这个水平。

    从北京到广东深圳,全长约2300公里左右,朝廷准备2500万两白银应该能完成这条铁路线的修筑。

    “才这么点钱?国库可是有六千万两白银啊!不对........加上即将入库的税收,哪怕修了这条铁路,还剩将近八千五百万两白银还没花出去呢!”吴浩这会儿回过神了。

    他可是在犯愁怎么花钱,如今就算修了一条横跨南北的铁路,也才用掉了五分之一。

    其实吴浩还有一笔账没算,那便是修建铁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修个三五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样算下来,每年的花费,也不过五六百万两白银而已。

    “不行就多修两条呗,把铁路修到辽东去,顺便再修一条连通东西的铁路。”史可法提议道。

    “打住!你以为我不想?修铁路是需要大量人工的,你们算过整个东北地区,如今有多少人口吗?至于连通东西的铁路,西部地势偏高,其修建难度绝非你我能想象得到的,还是务实一点,将这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先弄出来,累积一点经验再说吧。”李鸿飞毫不留情地打断道。

    他不是不想修,而是受制于人口与技术约束。

    以辽东地区目前的形势,其实是最应该修建铁路的地段。

    然而如今的东三省可谓是地广人稀,哪来的劳动力修筑铁路?

    至于连通东西的铁路线就更不必说了,西部地区多崇山峻岭,凿涵洞,架高架桥,哪怕在二十世纪初期,也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度,如今的大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真要嫌钱没地方花,可以在各省范围内修桥铺路,通渠引水,治理河堤,这些工程虽然不大,但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库就算有再多储备,也是经不起消耗的。”李鸿飞指明了一条道路。

    这些小工程虽然看似不会给大明带来多少实惠(财政部想要做的是投资,而不是公益事业),但却是凝聚民心的一大善举。

    而且修桥铺路并不需要占用太多劳动力,当地老百姓完全可以在农闲之余,通过打零工,赚取生活补贴。

    从长远来看,既造福了百姓,还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

    老百姓手上有了余钱,消费水平自然会有所提升,整个大明的经济也会步入良性增长。

    最关键的是,以大明目前的交通状况,这些琐碎的工程,真要坚持下去,少说也得做个四五十年,到时候吴浩也不会骚包到,抱怨有钱没地方花了。

    “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花钱的无底洞,是我太过乐观,有些得意忘形了。”听完李鸿飞的讲述,吴浩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国库,永远不会充盈,只是有时候,掌管国家的决策者们,为了顾及某一方面,从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它方面。

    比如为了发展军事,从而忽略公益事业。

    为了发展经济,从而忽略环境的恶化。

    ..........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才是治国之根本啊!”史可法也感叹道。

    国库拥有再多钱财,如果只知投资获利,而不懂还利于民,造福百姓,这与那些贪官污吏又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