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三年之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而圣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关于李鸿飞苏州改革的计划。
苏州自圣旨下达之日起,划为特别行政区,李鸿飞为行政区最高长官,虽然还是苏州知府,但却拥有铸造火器权,招募兵丁权,财政自主权,任命(罢免)正六品以下官员等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特权加在一起,无异于裂土封王,甚至比一般藩王权利还大,至少藩王不敢私造火器,不敢蓄养私兵。
好在朱由检还没彻底疯掉,规定了这样的权力只有三年,李鸿飞必须在三年之内,让苏州的经济翻三倍,而且还要在三年之内,练出至少三万可战之兵,
所谓可战之兵,则是一比一的军力对比下,能与满清八旗对抗。
但凡这两点,有任何一点没有达到,三年后就是李鸿飞的死期。
经济翻三倍,这是李鸿飞递交计划书时,为了让朱由检同意,而特意声明的。
他所指的经济,主要是农业与商业上的各种税收翻三倍,毕竟古代人才不会跟你算什么隐形财富,固定资产。
朱由检以及朝廷一众官员需要看到的,是你今年上缴国库的银子,与往年进行对比后的结果。
原本按照之前的税收,即使农业税不进行调整,光是依靠上调商税,李鸿飞就有信心将经济实力翻个三五倍。
可如今朱由检直接一次性将商税调到了天上,李鸿飞要想将整体经济提升三倍,那岂不是爬到天上之后,还要再上三重天?
户部的官员可不傻,各地商税都上调了六倍,那么再次对比之时,自然是按照新的税率来计算。
第一年的税收,李鸿飞若是缴少了,那么户部定然会彻查偷漏税务问题,可若是缴多了,那不好意思,三年后,你得按照这个标准,至少上缴三倍。
好吧,虽然经济问题有些棘手,但李鸿飞好歹也是个现代人,发展经济这方面,怎么也不会比古人差多少,只有努力一点,还是有希望达到的。
可即使这样,朱由检还不打算放过李鸿飞,又将编练新军的事物全权交给了对方,还硬性规定,必须要达到满清八旗的水准。
如今的满清八旗有多厉害?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当时的部众不过十几人,到如今清军大举入关南下,占据大明半壁江山,仅仅用了六十年,而且满清八旗每一次战役,都是以寡敌众,以至于明军与八旗军对战时,没有三倍之数,甚至都不敢主动迎敌。
让李鸿飞编练一群新兵,而且还要做到一比一不落下风,这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全火器部队的计划若是能顺利实施,兴许还能与之抗衡一二,可仅凭一府之财力,支撑这样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已是极限,哪里还有余钱向朱由检上缴三倍税收?
自古以来经济与军事很难做到齐头并进,至少对于华夏汉人而言,从来没有因为战争发过财。
华夏的军队打赢了,除了获得土地与名望,一般都不会找那些番邦小国索取钱财,甚至还会大发善心援助战败的小国,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
可一旦打输了,不仅要被敌军劫掠,还得割地赔款赔女人..........
所以朝中一众大臣听闻苏州改成特区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纷纷举双手赞成,因为根据内部消息,这次商税上调,就是那苏州李梦回搞的鬼,这些大臣明面上弄不了李梦回,暗地里都憋着坏呢。
如今李梦回自己找死,他们也不介意多等个三年。
只是他们并不了解,战争可不一定都是赔钱的,李鸿飞要做的,就是告诉明朝所有人,战争同样也能发大财!
虽然这两项任务都很艰难,但李鸿飞却并不畏惧挑战,因为按照历史进程,不出一年,多尔衮就能搞定北方,并且挥军南下了。
如果李鸿飞连这两点都做不到,那如何抵御多尔衮大军?
苏州如今算是最前沿了,一旦抵御不了多尔衮大军,别说一帮大臣,朱由检第一个就会翻脸不认人,所以如今对李鸿飞来说,绝对的行政权力,才是最急需的...........
而演武场上的一部分商人,在听到第一份有关商税改革的圣旨后,差点没跳起来找李鸿飞拼命。
因为商税虽然上调,可没说过补税之类的旨意,这些商人听信小道消息,前几天都主动带着账本,到知府衙门补税,这下总算知道被知府大人坑了,心中能不恼火吗?
只是还没等他们发火,第二份圣旨内容,却令他们冒出的火气,再次生生憋了回去。
这李大人究竟什么来头?
竟然比云南的沐王府权力还大,难道是皇帝的私生子?
猜测归猜测,还没有谁敢将这种事情说出去,不过领教到李鸿飞厉害的一群商人,如今却在暗自寻思,要不要离开这个所谓的特区。
至少一些守旧的商人,感觉这个特区没什么前途,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若不是舍不下这份家业,估计已经准备举族迁徙了。
倒是一些头脑灵活,敢于拼搏的商人,发现一个赚钱的契机,经济实力提升三倍,那就意味着在这里经商,必定是要赚大钱的,否则知府大人岂不是脑袋不保?
商人们想法各异,底下一众官员确基本上都是叫苦连天,若是之前大家就算得罪了知府大人,最多被打压排挤,可如今李鸿飞掌握了生杀大权,还是一个只能“活三年”的倒霉长官,在这样的大佬手下做事,稍有不慎,估计丢官是小,很有可能连小命都难保啊!
一众官员,直接将李鸿飞归为将死之人,将死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人还有无上权力,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定然会用手上的权力,拉一大票人陪葬的。
然而李鸿飞才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只是接过圣旨与官印,匆匆交代几句,便解散了人群,他利用圣旨借势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余的时间需要抓紧完成自己的发展计划,哪有闲工夫与这些人闲话家常。
至于朝中官员怎么想,底下的老百姓怎么想,这都不重要,最终结果,还要等三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而圣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关于李鸿飞苏州改革的计划。
苏州自圣旨下达之日起,划为特别行政区,李鸿飞为行政区最高长官,虽然还是苏州知府,但却拥有铸造火器权,招募兵丁权,财政自主权,任命(罢免)正六品以下官员等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特权加在一起,无异于裂土封王,甚至比一般藩王权利还大,至少藩王不敢私造火器,不敢蓄养私兵。
好在朱由检还没彻底疯掉,规定了这样的权力只有三年,李鸿飞必须在三年之内,让苏州的经济翻三倍,而且还要在三年之内,练出至少三万可战之兵,
所谓可战之兵,则是一比一的军力对比下,能与满清八旗对抗。
但凡这两点,有任何一点没有达到,三年后就是李鸿飞的死期。
经济翻三倍,这是李鸿飞递交计划书时,为了让朱由检同意,而特意声明的。
他所指的经济,主要是农业与商业上的各种税收翻三倍,毕竟古代人才不会跟你算什么隐形财富,固定资产。
朱由检以及朝廷一众官员需要看到的,是你今年上缴国库的银子,与往年进行对比后的结果。
原本按照之前的税收,即使农业税不进行调整,光是依靠上调商税,李鸿飞就有信心将经济实力翻个三五倍。
可如今朱由检直接一次性将商税调到了天上,李鸿飞要想将整体经济提升三倍,那岂不是爬到天上之后,还要再上三重天?
户部的官员可不傻,各地商税都上调了六倍,那么再次对比之时,自然是按照新的税率来计算。
第一年的税收,李鸿飞若是缴少了,那么户部定然会彻查偷漏税务问题,可若是缴多了,那不好意思,三年后,你得按照这个标准,至少上缴三倍。
好吧,虽然经济问题有些棘手,但李鸿飞好歹也是个现代人,发展经济这方面,怎么也不会比古人差多少,只有努力一点,还是有希望达到的。
可即使这样,朱由检还不打算放过李鸿飞,又将编练新军的事物全权交给了对方,还硬性规定,必须要达到满清八旗的水准。
如今的满清八旗有多厉害?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当时的部众不过十几人,到如今清军大举入关南下,占据大明半壁江山,仅仅用了六十年,而且满清八旗每一次战役,都是以寡敌众,以至于明军与八旗军对战时,没有三倍之数,甚至都不敢主动迎敌。
让李鸿飞编练一群新兵,而且还要做到一比一不落下风,这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全火器部队的计划若是能顺利实施,兴许还能与之抗衡一二,可仅凭一府之财力,支撑这样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已是极限,哪里还有余钱向朱由检上缴三倍税收?
自古以来经济与军事很难做到齐头并进,至少对于华夏汉人而言,从来没有因为战争发过财。
华夏的军队打赢了,除了获得土地与名望,一般都不会找那些番邦小国索取钱财,甚至还会大发善心援助战败的小国,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
可一旦打输了,不仅要被敌军劫掠,还得割地赔款赔女人..........
所以朝中一众大臣听闻苏州改成特区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纷纷举双手赞成,因为根据内部消息,这次商税上调,就是那苏州李梦回搞的鬼,这些大臣明面上弄不了李梦回,暗地里都憋着坏呢。
如今李梦回自己找死,他们也不介意多等个三年。
只是他们并不了解,战争可不一定都是赔钱的,李鸿飞要做的,就是告诉明朝所有人,战争同样也能发大财!
虽然这两项任务都很艰难,但李鸿飞却并不畏惧挑战,因为按照历史进程,不出一年,多尔衮就能搞定北方,并且挥军南下了。
如果李鸿飞连这两点都做不到,那如何抵御多尔衮大军?
苏州如今算是最前沿了,一旦抵御不了多尔衮大军,别说一帮大臣,朱由检第一个就会翻脸不认人,所以如今对李鸿飞来说,绝对的行政权力,才是最急需的...........
而演武场上的一部分商人,在听到第一份有关商税改革的圣旨后,差点没跳起来找李鸿飞拼命。
因为商税虽然上调,可没说过补税之类的旨意,这些商人听信小道消息,前几天都主动带着账本,到知府衙门补税,这下总算知道被知府大人坑了,心中能不恼火吗?
只是还没等他们发火,第二份圣旨内容,却令他们冒出的火气,再次生生憋了回去。
这李大人究竟什么来头?
竟然比云南的沐王府权力还大,难道是皇帝的私生子?
猜测归猜测,还没有谁敢将这种事情说出去,不过领教到李鸿飞厉害的一群商人,如今却在暗自寻思,要不要离开这个所谓的特区。
至少一些守旧的商人,感觉这个特区没什么前途,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若不是舍不下这份家业,估计已经准备举族迁徙了。
倒是一些头脑灵活,敢于拼搏的商人,发现一个赚钱的契机,经济实力提升三倍,那就意味着在这里经商,必定是要赚大钱的,否则知府大人岂不是脑袋不保?
商人们想法各异,底下一众官员确基本上都是叫苦连天,若是之前大家就算得罪了知府大人,最多被打压排挤,可如今李鸿飞掌握了生杀大权,还是一个只能“活三年”的倒霉长官,在这样的大佬手下做事,稍有不慎,估计丢官是小,很有可能连小命都难保啊!
一众官员,直接将李鸿飞归为将死之人,将死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人还有无上权力,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定然会用手上的权力,拉一大票人陪葬的。
然而李鸿飞才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只是接过圣旨与官印,匆匆交代几句,便解散了人群,他利用圣旨借势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余的时间需要抓紧完成自己的发展计划,哪有闲工夫与这些人闲话家常。
至于朝中官员怎么想,底下的老百姓怎么想,这都不重要,最终结果,还要等三年之后,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