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所谓驱口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七十五章所谓驱口
抛开民族仇恨暂且不说,蒙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豪爽,这一点不论是张太极亲身经历,还是他了解的历史都可以看出来。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无论战争的胜负,他的账下却是从无叛将。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帝王霸主账下无不“猛将如云”,论部下的忠诚程度,却没有一位君王能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
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有,四杰、四狗。
四杰分别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和博尔术。四狗分别是窝阔台、哲别、者勒蔑、速不台。
四杰当中的木华黎只是一个奴隶出身,最后被成吉思汗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平定李璮之乱,也是和这种“豪爽”的性格分不开的,李璮之前的汉地世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基本上就是军政一把抓,等同于割据诸侯一样的待遇。
再想想,最有名就是当时南宋的忠臣岳飞,盖世的英雄,却受到皇帝权臣的各种掣肘和猜忌,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见到张太极沉默不语,也只里也不说话,就这样过了很久,张太极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向也只里赔罪,也只里大度的笑笑,显得并不在意。
如果是这种事情,落在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可能都会被济南王也只里豪爽大度和不拘小节的气度所折服。
除去张太极的年龄不说,单单从他的身份来说,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之下与也只里有了见面的机会,扯上了一点关系。
否则的话,他连跟也只里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也只里能够如此对他,可以称得上是“折节下交”。
幸好张太极是活过一世的人,并且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要不然真的会跪地献忠,任其驱使也说不定呢?!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言语之中,也只里如同相交多年的知己一样,对张太极说着自己身为藩王的苦楚,不满自己什么权力也没有,只能窝居在京城,离开一次京城还需要向大宗正报备,不如那些投下诸王活的自由自在,没有那些出镇的宗王手握重兵...!
张太极表面上装作十分理解的样子,内心里却是满满的鄙夷,果然是人心都是贪婪的,也只里贵为王爷,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同样会有自己的不满足,只不过平时不会轻易向人吐露罢了。
骑马回到村子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下午,天黑之前是赶不回历城了。
侍卫们似乎事先有所准备,早就挨着村子扎下了帐篷,准备过夜。有些侍卫就开是杀牛宰羊,架起篝火,准备晚餐。
蒙古人虽然在中原居住了很多年,很多人就是在中原出生长大的,但是很多在草原上时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不同于汉人一日三餐,蒙古人只在上午和傍晚吃两次饭,如同现在,即使也只里贵为王爷也是这样。
红日刚刚沾山,篝火晚会就开始了,侍卫们三五成群的围着火堆,炭火上是烤的呲呲冒油的肥羊。手里的皮囊中装的是上好的美酒,一群人边吃边喝,气氛相当的热闹。
也只里和张太极面前摆放着的是最肥美的羊肉,喝的也是只有贵族才能喝到的西域葡萄酒。在也只里热情的劝说下,再加上张太极心情不怎么好,所以他破例喝一点酒,
他这具身体毕竟还是小孩子,没有前世就着花生就能喝一斤牛二的酒量,所以只是一杯下去他的脸就变得红扑扑的,脑袋也有些迷糊,但是脑子却是无比的清醒。
越是清醒他就越是烦恼,张太极不禁产生一醉方休的冲动,幸好他的理智约束了他。
蒙古人爱喝酒仿佛也是天性一般,那些侍卫们无不是开怀畅饮,有几个喝多了,高声唱着蒙语歌谣,围在一起跳起舞来,有的则是在空地上打着赤膊互相角力摔跤。
也只里对侍卫这种行为,似乎是习以为常,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还高声的叫好,吩咐身边的亲卫,把美酒赏赐给那些摔角获胜的人。
这个场面看起来非常的欢快热烈,凉风阵阵,月朗星稀,美酒肥肉,欢声笑语,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张太极隔着篝火看向村子的时候,仿佛能感到阵阵的杀意!
吃饭之前,跟在也只里身边的文士.刘文忠刘长史,向张太极交接了农庄的地契,以及农庄里驱口的基本情况。
似乎是怕张太极不明白驱口的含义,还特地的为他讲解了一番。
刘文忠的言语显得平静如水,仿佛是在平铺直叙,张太极却是在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一些别样的意味。
所谓的“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元代有明确的良民和贱民之分,“驱口”是贱民的一种,其称呼有多种:部曲户、奴隶、奴婢、家奴以及“驱口”,名不同而实则一
元代法律规定﹐驱口属于贱人﹐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利﹐可以任意转卖﹐
“驱口”的来源有三;一、蒙古贵族和色目地主在战争中掳掠来的中原人民以及战俘,甚至在“承平盛世”掳掠中原人民为“驱口”的事也时有发生。被掳掠人口有一部分被释放为编民(国家普通公民),但大部分赐给有功者为“驱口”。
二、统治阶级内部,因贫富分化加剧,使得许多小生产者(包括蒙古平民)因偿还不了债务而沦为“驱口”。
三、用货币购买而来,尤其在灾荒年代,被遇无奈卖身为“驱口”的现象十分严重。
这个农庄里的人,大部分是蒙古灭金的过程,被掳掠的平民百姓。经过几次增减和几代人繁衍,形成了如今的农庄。
像这样的农庄,各个官僚、贵族的手里都有很多,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种农庄完全是他们的私产,官府是管不到的,他们也不会直接管理,而是派人管理,每年收取一定的钱粮,所谓的“岁责其租赋”。
农庄里的人过得好不好,全看侍长的人品好坏,侍长就是直接管理这些驱口的人,由于侍长对于驱口可以任意转卖,滥施刑罚,甚至杀死。因此如果是侍长品行恶劣,这些驱口的命运如何,不问自知!
后世传说中,村里人家娶媳妇,必须先将新娘送到这户蒙古人家里侍奉三天,才能跟新郎成婚。就是所谓的“初夜权”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也自然不言自明。
就算不是所有的侍长都会以欺压百姓为乐,至少张太极知道,在绝对的权力下,什么样的龌龊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长夜漫漫,张太极难得失眠了....!
第七十五章所谓驱口
抛开民族仇恨暂且不说,蒙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豪爽,这一点不论是张太极亲身经历,还是他了解的历史都可以看出来。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无论战争的胜负,他的账下却是从无叛将。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帝王霸主账下无不“猛将如云”,论部下的忠诚程度,却没有一位君王能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
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有,四杰、四狗。
四杰分别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和博尔术。四狗分别是窝阔台、哲别、者勒蔑、速不台。
四杰当中的木华黎只是一个奴隶出身,最后被成吉思汗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平定李璮之乱,也是和这种“豪爽”的性格分不开的,李璮之前的汉地世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基本上就是军政一把抓,等同于割据诸侯一样的待遇。
再想想,最有名就是当时南宋的忠臣岳飞,盖世的英雄,却受到皇帝权臣的各种掣肘和猜忌,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见到张太极沉默不语,也只里也不说话,就这样过了很久,张太极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向也只里赔罪,也只里大度的笑笑,显得并不在意。
如果是这种事情,落在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可能都会被济南王也只里豪爽大度和不拘小节的气度所折服。
除去张太极的年龄不说,单单从他的身份来说,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之下与也只里有了见面的机会,扯上了一点关系。
否则的话,他连跟也只里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也只里能够如此对他,可以称得上是“折节下交”。
幸好张太极是活过一世的人,并且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要不然真的会跪地献忠,任其驱使也说不定呢?!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言语之中,也只里如同相交多年的知己一样,对张太极说着自己身为藩王的苦楚,不满自己什么权力也没有,只能窝居在京城,离开一次京城还需要向大宗正报备,不如那些投下诸王活的自由自在,没有那些出镇的宗王手握重兵...!
张太极表面上装作十分理解的样子,内心里却是满满的鄙夷,果然是人心都是贪婪的,也只里贵为王爷,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同样会有自己的不满足,只不过平时不会轻易向人吐露罢了。
骑马回到村子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下午,天黑之前是赶不回历城了。
侍卫们似乎事先有所准备,早就挨着村子扎下了帐篷,准备过夜。有些侍卫就开是杀牛宰羊,架起篝火,准备晚餐。
蒙古人虽然在中原居住了很多年,很多人就是在中原出生长大的,但是很多在草原上时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不同于汉人一日三餐,蒙古人只在上午和傍晚吃两次饭,如同现在,即使也只里贵为王爷也是这样。
红日刚刚沾山,篝火晚会就开始了,侍卫们三五成群的围着火堆,炭火上是烤的呲呲冒油的肥羊。手里的皮囊中装的是上好的美酒,一群人边吃边喝,气氛相当的热闹。
也只里和张太极面前摆放着的是最肥美的羊肉,喝的也是只有贵族才能喝到的西域葡萄酒。在也只里热情的劝说下,再加上张太极心情不怎么好,所以他破例喝一点酒,
他这具身体毕竟还是小孩子,没有前世就着花生就能喝一斤牛二的酒量,所以只是一杯下去他的脸就变得红扑扑的,脑袋也有些迷糊,但是脑子却是无比的清醒。
越是清醒他就越是烦恼,张太极不禁产生一醉方休的冲动,幸好他的理智约束了他。
蒙古人爱喝酒仿佛也是天性一般,那些侍卫们无不是开怀畅饮,有几个喝多了,高声唱着蒙语歌谣,围在一起跳起舞来,有的则是在空地上打着赤膊互相角力摔跤。
也只里对侍卫这种行为,似乎是习以为常,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还高声的叫好,吩咐身边的亲卫,把美酒赏赐给那些摔角获胜的人。
这个场面看起来非常的欢快热烈,凉风阵阵,月朗星稀,美酒肥肉,欢声笑语,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张太极隔着篝火看向村子的时候,仿佛能感到阵阵的杀意!
吃饭之前,跟在也只里身边的文士.刘文忠刘长史,向张太极交接了农庄的地契,以及农庄里驱口的基本情况。
似乎是怕张太极不明白驱口的含义,还特地的为他讲解了一番。
刘文忠的言语显得平静如水,仿佛是在平铺直叙,张太极却是在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一些别样的意味。
所谓的“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元代有明确的良民和贱民之分,“驱口”是贱民的一种,其称呼有多种:部曲户、奴隶、奴婢、家奴以及“驱口”,名不同而实则一
元代法律规定﹐驱口属于贱人﹐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利﹐可以任意转卖﹐
“驱口”的来源有三;一、蒙古贵族和色目地主在战争中掳掠来的中原人民以及战俘,甚至在“承平盛世”掳掠中原人民为“驱口”的事也时有发生。被掳掠人口有一部分被释放为编民(国家普通公民),但大部分赐给有功者为“驱口”。
二、统治阶级内部,因贫富分化加剧,使得许多小生产者(包括蒙古平民)因偿还不了债务而沦为“驱口”。
三、用货币购买而来,尤其在灾荒年代,被遇无奈卖身为“驱口”的现象十分严重。
这个农庄里的人,大部分是蒙古灭金的过程,被掳掠的平民百姓。经过几次增减和几代人繁衍,形成了如今的农庄。
像这样的农庄,各个官僚、贵族的手里都有很多,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种农庄完全是他们的私产,官府是管不到的,他们也不会直接管理,而是派人管理,每年收取一定的钱粮,所谓的“岁责其租赋”。
农庄里的人过得好不好,全看侍长的人品好坏,侍长就是直接管理这些驱口的人,由于侍长对于驱口可以任意转卖,滥施刑罚,甚至杀死。因此如果是侍长品行恶劣,这些驱口的命运如何,不问自知!
后世传说中,村里人家娶媳妇,必须先将新娘送到这户蒙古人家里侍奉三天,才能跟新郎成婚。就是所谓的“初夜权”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也自然不言自明。
就算不是所有的侍长都会以欺压百姓为乐,至少张太极知道,在绝对的权力下,什么样的龌龊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长夜漫漫,张太极难得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