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神级影视大穿越汉化大师逆行诸天万界我一个人砍翻末世蜀山道主我的分身帝国从同福开始无耻术士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婉秋音乐工作室,向月看着各大报纸、网站、新闻对婉秋这次新歌《送别》的各种赞美之词,不得不感叹,婉秋确实从来没有让自己失望过。这样想着,向月脸上不禁露出了作为长辈自豪的笑容。

    “叮叮叮”办公室电话声打断了向月的出神,回过神的向月看着电话,无奈一笑,多半又是哪位歌手准备找黄粱一梦约歌吧,自从《送别》发布后,找她约歌的人络绎不绝。

    说来也好笑,别音乐创作人是越有名,找他的歌手也是级别越高的。

    但是这条音乐圈铁的规律放在黄粱一梦身上却明显失灵了,找她约歌的a级、s级歌手确实增多了,但是与之相对的,f至b级别的歌手却更多。这也是是音乐圈一大奇事了。

    “您好,这里是婉秋音乐工作室,我是工作室行政经理向月,请问您是?”向月客气而礼貌地说道。

    “您好,我是杜延泽…….”磁性的声音在向月耳边响起,而当她想起杜延泽是何许人时,心里就是咚的一跳,等理清楚杜延泽的来意时,一向稳重的向月也觉得喉咙有些干涩,但还是礼貌回道“……..我们会转告黄粱一梦此事,到时有她会直接和您联系的。”

    “好的,谢谢了。”杜延泽礼貌回道。

    ………….

    这时还沉浸在《送别》被文学大师力赞的震惊中的众人,还不知道还将有更大的震惊等待着他们,因为我们恣意妄为的黄粱一梦又发声明了,果不其然再次造成了轰动。

    黄粱一梦:我将开放《送别》的改编权,详细内容请见文件。

    独唱权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么这个改编权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改编权就是允许对方改编自己的作品。在这个重视个人权益与知识产权的时代,作者很少会赋予他人作品改编权,谁又愿意自己的作品被他人任意改变。因此,可想而知,黄粱一梦的声明对大众的冲击。

    后世,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榜单,其中有个榜单是“媒体人最喜欢的人”,而黄粱一梦以自己短暂的音乐生涯发布的几个声明,位列了榜首。为什么?

    因为黄粱一梦每次一发声明,就会是一个大事件,甚至,这个事件放在很多年以后,依然会为人津津乐道,反复讨论。

    更有意思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媒体人最不喜欢的人”榜单中,黄粱一梦依然位列了榜首,这就让人觉得很纳闷了。

    直到有一次,传奇记者李程程坦言:黄粱一梦在媒体人眼里,大概就是一座大宝库,可是不待发现宝藏的人亲自挖掘,他自己就总是爆出来了,虽然他总是弄出大事件,但是媒体人其实也和普通群众一样,总是追在他挑起的话题后面。哪怕最后成功加热了话题,也总是少了些自豪感的。

    这次就是如此,黄粱一梦发布的声明,明显挑起了热度话题,而找不到黄粱一梦的记者们,无奈之下,开始向今天露面的明星们“伸手”了。

    “潇潇,今天黄粱一梦发布声明,承诺开放《送别》改编权,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呢?”在杨潇潇新剧宣传发布会上,记者甲发问。

    杨潇潇不愧被人称为女王,看了记者一眼,表情认真回答道“这是她的权力,我选择尊重她的决定,而且,作为《矜持》终身独唱权的被授予者,我只想说,她心胸宽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问话记者听着杨潇潇的话,心头暗喜,恩,明天头条有了,《杨潇潇力赞黄粱一梦,称其心胸广大》。

    这算是比较友好的记者了,至少问的是黄粱一梦曾经合作过的对象,这边,这位记者比较有野心,因为被他堵着问的是音乐圈的另一个新星谭明。

    “谭明,同样作为音乐圈崭露头角的音乐创作人,你对黄粱一梦开放《送别》改编权一事是怎么看待的呢?”记者乙明显不怀好意地问谭明。

    谭明听到记者的问话,皱着眉头,问话的记者一看谭明这样的表情,内心就高兴了,这是有大新闻了啊,谁知,谭明却回答:

    “我知道你想听什么,不过,很可惜,不能如你愿了。”谭明嘲讽地望向问话记者,记者乙眼神有些闪躲,但是竖着耳朵等着他回答。

    谭明收回视线,说道“《送别》是一首很优秀的歌曲。至于,黄粱一梦公开它的改编权一事,我不做评论。但是,如果《送别》是我的作品,我是做不到的。”

    记者乙虽然是有些失望,没有听到想象中的撕逼大戏,但是这样也还是可以交差的,题目嘛,就《谭明称赞<送别>是好歌,但是不赞同黄粱一梦公开改编权》

    这些“处心积虑”的记者们炒着话题,想着夺人眼球的题目,争着头条,却不知道,头条却被一个刚入行的菜鸟记者搞到了。

    菜鸟记者丙,刚入行,就被派到跟古典音乐这一条线,但是,众所周知,采访古典音乐人是很难出头的。

    古典音乐圈是一个更小众的圈子,要成为古典音乐人,付出的努力可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如果普通歌手是大学学历,而古典音乐人就是博士级别的,他们不仅需要学习音乐知识,还有历史文化知识,面对一群这样的“学霸”,记者能问什么有趣的话题?

    如果音乐圈在这个时代是与普通人产生了隔阂,那么,古典音乐圈就是真正的曲高和寡了,欣赏者都是小众,他们自成一个圈子。

    但是歌手对于这样一个圈子多还是羡慕着的,不仅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知识能力,更多的,是因为一个歌手想要开一场演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对于古典音乐人每一次的演出简直就是一场演唱会了,这个格逼,真是让人不得不服。

    这个杜延泽是古典音乐圈的新贵。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上天就是不公平的,他可以任意妄为的宠爱一个人,而这位杜延泽,就是这样一个人。

    传闻,杜延泽出生文学世家,十岁拜师学艺。他会钢琴等多种乐器,而其最擅长的就是古笛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会演奏,他还会自己作曲。

    这天,就是杜延泽的个人演奏发布会,记者丙看着气质温和的杜延泽,一时灵机一动,哆哆嗦嗦问出了个帮他抢到头条的问题“请问,您知道黄粱一梦吗?哦,他今天发布声明,将开放他的新歌《送别》的改编权,不知道,您怎么看?”

    记者丙的问话一出,全程都安静了,记者丙旁边的某记者暗自翻了一个白眼,菜鸟,谁会在古典音乐圈问这种问题?这是想要头条想疯了吧。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杜延泽只是微微一愣后,笑着温和回道“我自然是知道这样事情的。”说到这里,杜延泽一顿,众人没想到他居然回应了,往常对于这种问题,不都是无视的吗?

    接着,众人就看到,杜延泽笑着说道“《分别》是一首好歌,它的曲子,我认为很适合古典乐器演奏,我联系她时是希望可以一起合作,没想到,她直接授予了改编权。”想到程婉秋的直爽,杜延泽眼里都带着明显的笑意。

    底下的记者,一片哗然,个个眼里带着惊讶,而记者丙,眼里则是冒着金光,这可是大新闻……

    果然,第二天,一篇名为《黄粱一梦改编权原来是为了他》的文章,荣登头条。

    众人看着题目第一眼还以为是黄粱一梦的“桃色新闻”,个个摩拳擦掌,嘿嘿嘿地点进去,然后就是一脸懵逼了,本来《送别》歌词被国学大师陈立赞赏,大家都已经觉得太玄幻了,紧接着,你就告诉我,古典音乐圈新贵杜延泽看上《送别》的曲子,将要改编成古典乐曲,我还能有什么表情…….

    恍惚中,大家想起,好像曾经有个网友感叹过,黄粱一梦太妖孽了,原来果然如此。

    而这时,程婉秋的忠粉们却在群里发起了这样一段对话:

    一楼:我就说嘛,当时我根本听不懂歌词,但是还是沉浸在曲子里,这曲子果然也不同凡响。

    二楼:我会告诉你,我已经对萌萌崇拜得五体投地了吗?

    三楼:恩,那个,我想弱弱地问一句,虽然《送别》确实是好歌(当然,现在也没有人敢说不是了。)但是,萌萌这是准备走上高格逼道路了吗?好担心怎么办?我会说,我还是喜欢接地气的歌曲吗?

    四楼:同担心啊,萌萌你别抛弃我们这些学渣啊……

    五楼:学渣不解释,你们说,如果我们去给萌萌留言,他会搭理我们吗?

    五楼话一出,群里顿时一静,不过,一会就变得更加热闹了。

    六楼:五楼好想法,去吧,我精神上支持你。

    七楼:五楼兄弟威武,萌萌在等着你的留言呢。

    ………….

    程婉秋可不知道外界的吵吵闹闹,对于开放《送别》改编权的事情,其实她想得很简单,他们喜爱《送别》,愿意改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人是授权,多个人也是授权,干脆就直接公开授权好了。

    程婉秋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为历史添加了多少佳话。

    《送别》本身的艺术性与文艺性的是大家公认的。更是因为黄粱一梦的公开授权其改编权,我们才能有幸看都那些优秀的改编作品,但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却并不是都出自于音乐圈。

    音乐圈中:

    谭明也是历史中有名的音乐创作人,而且同样是“音乐动荡时期”新生派的代表,他与黄粱一梦二人并称“前黄后谭”,如果“音乐动荡时期”前期俗称“黄粱一梦时代”,那么,后期,就是“谭明时代”了。

    在“音乐动荡时代”后期,谭明成为了音乐圈中新生派领军人物,其歌曲风格多变,曲风多变,也是音乐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风流人物。

    世人总是爱比较的,对于这样两个人物,无数所谓学者,无数所谓的爱慕者,拿着二人的歌曲、事迹,字字计较,各自为营,好像非要决出个高下。弄得好像谭明与黄粱一梦本身就是有你没有,有我没你的敌人一般。

    但是其实,谭明曾经明确表达过:黄粱一梦他做着别人不敢不愿意做的事情,他的创作是自由的。而后更是发布了对《送别》的改编,命名为《送别续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而这首《送别续曲》,被电影《城西旧事》选中,多少人随着剧情,听着歌曲,不禁流下了感伤的泪水,那时的听众在回头去听黄粱一梦版本《送别》时,才感叹,这确实是一首好歌,不是因为它的歌词被文学大师陈立赞赏,也不是因为它的曲子被改编成了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界:

    杜延泽大师在古典音乐界也是一段传奇,据传,黄粱一梦之所以开放《送别》改编权,是因为杜延泽的请求。

    因为历史久远,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对于两个传奇的相识相遇,世人总是无限幻想。在野史中,甚至流传黄粱一梦与杜延泽一听钟情的浪漫故事,可见,八卦,尤其是名人的八卦真的很受欢迎。

    杜延泽大师将《送别》曲子改编成了古笛独奏,此曲第一次亮相就是在杜大师的独奏会上。笛子悠扬婉转的声音配上《送别》唯美的曲调,一经演奏,果然广受喜爱。

    而后,此曲便成为了杜延泽演奏时固定的谢幕曲,这也是野史中言之凿凿他们二人有情的证据之一。

    之后《送别》曲子更是被广泛改编为钢琴曲、二胡曲、古筝曲等多种古典曲谱,渐渐地,《送别》曲谱也成为了古典音乐中,初学者必须曲目之一,更是流传历史的古典乐曲之一。

    文学界:

    文学大师□□评论《送别》:这是一首永远让人沉湎的惜别之词,它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离歌,无数人间伤感哀怨藏于其中。

    张大师却言:初闻《送别》,只觉得离愁断肠,但是再细细品读,竟只想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它竟是哀而不伤。

    无论他们怎么解读《送别》,它的艺术性和文艺性确实不容置疑的。

    著名诗人冯玉君在其年少时,年少轻狂,大方狂妄之言:《送别》实在过于伤感,人生哪来那么多感伤。因此,冯玉君,特意仿照《送别》形式,重填了歌词,并改题为《游春》,此诗词虽然稍显不足,但是他内心的朝气蓬勃一览无余。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但是晚年时,冯玉君却坦言:年少轻狂时,尤不能理解《送别》的深意,当历经人生悲欢离合,感受过人世离愁别怨后,我不得不承认,《送别》确实道尽世间离别情。

    艺术界:

    200年后,艺术家彭柯,一幅《送别》画作又惊了多少人的眼,夕阳西下,漫天的红,一个人的背影遥遥望着远方,不知画中是何人,他送别的又是谁?

    众人纷纷猜测,有人说,这是此画描绘的是彭柯与他爱人依依送别的画面,有人说,这是彭柯听着《送别》后想象所画。

    而彭柯本人一生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听着《送别》,心里浮现了黄粱一梦的传奇人生,不知不觉,手随心动,回神之时,画作已完成。他哪里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世记载:《送别》创作于音乐动荡时代初期,创作人是黄粱一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音乐圈以及文学界的认可。

    但是,这首经典歌曲在当时却是黄粱一梦所有歌曲中最不被普通听众所喜欢的,也许这就是专业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审美差异。

    但是经典歌曲之所以称为经典歌曲,自然是有其魅力的,《送别》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最后甚至成为了星际脍炙人口的一首经典歌曲。

    神奇的是,《送别》的流行是始于军队,但是始于何时何人历史已经不可考,当人们意识到时,这首《送别》已经是送别老兵、送别退伍兵的必备曲目了。

    多少铮铮铁骨汉子,面对战场与死亡面不改色,知道自己即将离开部队时没有哭泣,知道自己即将与战友分离时没有哭泣,但是听到这首《送别》之时,那些好男儿也不禁眼含热泪………

    但真正让《送别》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送别张将军事件”,张将军戎马一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的将领,他一生为星际出征无数,国家能和平稳定的生活,他功不可没,他是公认的星际英雄。而且,传闻,因为热爱国家与军队,常年驻守边疆,甚至,他一生未婚。

    有人评价他:他的一生没有妻子、没有孩子,完全奉献给了军队与国家。

    有人伤感:他是我们的英雄,我以为他会一直守护星际,守护我们。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英雄也会累,英雄也会老,现在,他累了,他离开我们了……

    有人感慨:明明我只是在课本上学习过他的事迹,他离我遥远得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他离世的消息,我却忍不住泪流不止。

    因为张将军的离世,举国默哀。张将军灵车从张家出来时,张家外面已经占满密密麻麻的人,无数人自动来送别张将军,而那时,飘荡着的歌曲就是《送别》。据传闻,这是军队的传统,送别离开队伍的士兵的必听曲目。

    听说,那天,正值傍晚,夕阳西下,伴随着《送别》哀伤的旋律,众人默默为张将军送别,等回过神,众人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襟…….

    听说,那天,整个星际都笼罩在《送别》的哀伤之中……..

    听说,后来,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听不得《送别》……

    从此之后,仿佛大家才认识到原来《送别》是这样一首歌曲。

    人生何处不分离,人世间纷纷扰扰太多,而《分别》却好像道尽了世间的离别愁绪。与家人分别,与战友分别,与朋友分别,与爱人分别,一切的不舍与难以难于似乎都在《送别》里。

    《送别》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甚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它的歌词本来是在大学课本中,也随着歌曲的国民辨识度,逐渐变成了高中课本,后来甚至成为了中学教材。

    多少尚且年幼的中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着“长亭外,古道边…..”却心不在焉,觉得难懂又无趣,无法理解大家对首歌词的推崇。

    而后,时光飞逝,好像昨日才入学,还与同桌打闹,还因功课被老师罚站,今天毕业却在眼前,等在毕业典礼上听着《送别》时,看着同学们熟悉的脸庞,看着老师曾近面目可憎的样子,多少人突然就有些理解《送别》之意了。

    再等到他们慢慢长大,经历了那些人世不可避免的离愁别绪,再次听到曾经以为早已耳熟能详的《送别》时,才惊觉陌生而感伤。

    有人说过:少不听《送别》。

    也有人感叹过:我从其一直不觉得《送别》好听,更不懂这首歌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赞誉,可以,当我能听懂时,我只想说,我依然不喜欢它,我情愿听不懂。

    但是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个一调查,请选择黄粱一梦歌曲中,最喜欢的前三首,依次排序。这个调查是网上匿名调查,几乎很多人都以为肯定不会出现《送别》,但是有意思的是,最后,《送别》却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