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重生第一女状元 > 第二十三章 十五庙会

第二十三章 十五庙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长相十分清俊的少年,倚靠在桥栏杆上,怀里的包袱摊开,露出几本书。来往的人群拥挤推搡,他小心翼翼的搂着怀里的书,仿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少年垂着眼,没有任何表情,也不吆喝叫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多大了?”潘老爷子上前和蔼地问道。

    “十七了。”那少年有些腼腆,艰难地张开微微泛紫的嘴唇,从侧面反映出他现在身上的衣服可能不怎么保暖。

    “怎么卖书呢?”这是潘老爷子停下来的原因,赶大集很少有卖书的,一般老百姓买都买不起,更何况是卖呢?书在这个时代多贵重,连吃奶的娃娃都知道。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来卖书?看着衣着打扮,这些书可能是他爹娘费了很大功夫才能攒钱买到的…

    “我娘,”少年的眼眶红了,有些哽咽地回答道:“病了。”

    潘老爷子暗暗叹息,有些可怜这少年。

    “读了几年书了?”

    “读了四年,后来我爹病了,家里卖了地…我爹去了以后就没再上学了,要不是我娘…”他有多久没跟人说过话了?他记不得了,娘躺在那里,不吃不喝,谁也不肯再借钱给他...

    潘老爷子听明白了,先是父亲染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卖了地,现在母亲又病危。潘老爷子联想到了年少时的自己,面露不忍。

    “这些书我都要了”,潘老爷子说完递过来一锭银子。其实潘家根本不需要这些书,都是旧版的启蒙类的书和论语。

    “谢谢老爷!”少年一下激动的脸色发红,终于看起来有些少年人的生气了。

    付完钱,潘老爷子又对他说,“待会儿下了集你去县衙对过儿的潘记杂货铺找我,我给你拿些药,或许你母亲用的上。”

    那少年感动的眼里泛起水光,不住的再三道谢。

    晴岚:姥爷可真是…古道热肠啊,怪不得邻里间对他十分热情尊重…

    李十三看在眼里,心里对潘老爷子更增添了一份尊敬。

    买书只是个简短的小插曲,一行人继续前行,到处栍(sa,二声)摩二手厨房和食肆用品。

    常来赶大集的人对大集哪些区域卖什么东西都知道个大概齐,比如潘老爷子,往常他最爱去的地方是河边的柳树根儿,那里有不少卖古玩的。潘老爷子喜欢古董,但家里并没有多少值钱货,上了几回当以后,就只看不买了。也许是少年时就扛起一个大家庭的原因,潘老爷子很节俭,里面的秋裤或棉裤补丁摞补丁了还不舍得扔,有一次潘老爷子的秋裤洗了晒在西跨院,晴岚看见那些“蔚为壮观”的补丁,不觉失笑。

    所以潘二娘一说开食肆,潘老爷子理所当然的来大集上买二手家具。

    下了桥,再往右走不到半里路,卖二手桌椅板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晴岚知道,这是赶大集约定俗成的位置吧。

    几个孩子在一旁叽叽喳喳,讨论得热火朝天,潘老爷子并不阻止,笑着看孩子们讨论和挑拣,等东西选差不多了再出来砍价。

    姥爷真是个人才啊…看着一脸从容的潘老爷子跟卖家讨价还价,一番话说下来,卖家的额头汗涔涔的,价格也只有原来的一半儿,看的晴岚打心眼里佩服。

    买完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已将近午时,几个大人把东西放进马车,两个家丁赶车回潘家卸货,剩下的一行人继续浩浩荡荡的往北宫走去。

    北宫不是行宫,是地宫,模拟地狱修建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修这样重口味、阴森恐怖的宫殿,有黄泉路奈何桥和十八个殿组成。每个殿代表地狱的一层,里面的布景就是人死后在这一层地狱所遭受的苦难,所以造型特别狰狞,十分可怕。

    潘老爷子不打算带孩子们去北宫,放在现在就是R级的,不合适,万一吓着孩子们咋办。他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北宫和城隍庙之间大概有三里地的一段路,庙会的主会场其实就是在这段路上。

    一眼望去,街上大部分是小孩,还有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一般定了亲的小情侣或年轻夫妻,也爱来庙会上约会逛街。在诸多摊位中,糖人和糖画无疑是围着最多小孩子的。

    晴岚不爱吃糖,不过不妨碍她接过潘老爷子给每个孩子买的糖人——按照个人的形象捏出来的,很传神。

    来庙会的人明显比赶大集的人少多了,而且多是城里人家,不过也非常热闹。路中央打头的是舞龙舞狮,高高挑着绣球,摆来摆去;后头跟着锣鼓手和高跷队,踩高跷扮相丰富,什么八仙过海啊,什么渔樵耕读啊,边扭还能翻个跟头劈个叉什么的,惹得观众纷纷叫好。

    除此以外,街边还有一个个撂地儿演出的小摊位,什么猴子跳火圈——那猴子很小,穿着个小红裙,被人抽着鞭子蹦火圈;还有什么人肉千斤顶,滚铁圈——晴岚看见那人在一个大铁圈里不断翻滚,做各种危险动作,很担心他头晕掉出来,众人随着他的摆动一阵惊呼。

    不过最令晴岚惊奇的是:那是…人吗?

    五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头发在脑芯子上梳成一股大辫子,辫尾被拴在一个类似伞状的大木圈子上,那木圈子离地有十来米高,连接着一根粗木桩子,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她们随着木圈的转动也在空中被甩起来,跟转经筒上的流苏珠串子似的甩起来!还做着各种动作!!!

    我的天呐~~~晴岚只觉得头皮发麻,这简直是人肉版的空中大转盘啊!连个安全带都没有,全靠自己的头发连接木圈子,万一没绑好或头发…晴岚担心地看看周围,掉下来会不会砸死几个?

    潘老爷子见几个孩子看的入迷,解释道:“这些姑娘都是杂耍班子里的,五岁进班,十五六就会被撵出来了。别看这样,班主对这个要求还很严格,得符合一项特殊要求…”

    瘦么?

    “必须亲娘活着。”潘老爷子说的时候孩子们听的极为认真,这事儿连丁希承都不知道。

    “啊?为啥?”

    “因为她们每次表演之前都得让亲娘给梳头,每根头发丝绑成什么样,亲娘心里都有数,要是换了别人…”潘老爷子没有再解释下去。

    晴岚:很可能像那个洗发水广告一样:“不但头皮屑没了,连头皮也没了…”

    丁希承边看杂耍,边把两个家丁指挥的团团转,手里全是小吃。几个孩子也饿了,一路边走边吃。

    当然,他们给自己是定了任务的,并非单纯地来庙会吃喝玩乐,还有为潘二娘开的食肆做市场调研的目的。

    “这肉火烧的皮儿也太厚了,而且一点也不酥!”丁希承苦着脸看着手里咬了一口的肉火烧。其实人家皮儿没多厚,就五毫米吧,可比起潘二娘的两毫米,挑嘴的丁大少爷很不满。

    “这蒸饺也太丑了!”潘二娘的蒸饺大小一致,个个九个褶子,跟晴岚的小手差不多大,像个胖胖的月牙,皮薄馅儿满,一嘶溜还有汤。

    “这馄炖一点味儿也没有!”李十三放下勺子,皱着眉头递给赵侍卫长,快帮爷打扫(吃)了!

    潘家的馄炖食材丰富,除了肉馅里要加鲜虾和马蹄莲增鲜以外,汤底儿特别讲究,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老母鸡,放在砂锅里炖一上午,瓢了油,盛在煮好的馄炖碗里。浇上晒干的红辣椒用香油熬成辣椒油,配上一点SX老陈醋,加上腌好的香椿芽和切成菱形的鸡蛋皮,再撒上甜蒜和香菜末儿,才算一碗完整的馄炖。

    “我的天,这是包子么?第一口没吃到馅,第二口小爷就咬过啦?”

    丁希承一路边吃边抱怨,把几个孩子逗得笑不可抑。

    潍县的城隍庙叫个城隍庙,但不是个真的城隍庙,至少跟别地儿的城隍庙都不一样,供奉的是达摩老祖。之所以后来出名,是因为苏轼苏东坡曾在这里过过夜。

    “话说那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人困马乏。苏轼赶不及…”潘老爷子喜欢跟孩子们讲古儿,孩子们也被他抑扬顿挫、说书般的语气和跌汤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

    李十三:我要给父皇和哥哥写信!给他们寄好吃哒还给他们讲故事!

    善良的李十三一直觉得被关在皇城的父亲和哥哥十分可怜。

    景泰帝:…

    等丁家的家丁驾车来接他们回去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是各种玩具和零食,晴岚挑了两个花灯,一个荷花灯一个兔子灯,打算拿一个给诰哥玩,另外一个待会儿送给三叔家的明冉。

    节后,晴岚为二月初的入学考试准备起来。

    县学属于官家机构,是全县城最好的学校。学内开设了蒙学和梅、兰、竹、菊四个班,也是阶梯性的四个年级。

    蒙学只要户籍是潍县县城,经过简单的测试(就是问你名字年龄,家住哪,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舒大郎语),交钱就可以读了。读蒙学的最大年纪为十岁,超过这个年纪就不收了。读蒙学两年后可以参加升入梅班的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冬至,蒙学的优先条件就是:有三次考试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县学念蒙学的时间不可能超过四年。但像舒大郎这样考了三次也没考上的,只能去读私塾或在家自学了。舒老爷子给舒大郎选择的私塾离县学不远,是一对夫妻开设的,潘四娘也在那个私塾里教书。

    只要年满6岁,户籍是潍县,县里的任何乡镇村庄都可以,经过严格的考试,前六十名会被县学录取,读梅班。原来梅班分成男班和女班,但能考进来的女学生极少,所以女班被取消,若有极个别的女生能考进来,也在一个班上学习。但大部分家里条件好些,能读得起书的女子读的还是私塾,比如潘五娘。

    梅班的要求严格,考试难度也很大,但学费是全免的,只交书本费和校服费,而且每年考试前三名分别有十两、八两和五两银子的奖励。

    如果在梅班学习成绩优异,年底的升学考试也名列前茅,可以升入兰班,考试不过关的可以留读一年,但是仅有一年的机会,第二年再考不过就拜拜了。

    从兰班升入竹班也是如此,而且升入竹班后可以下场考试了,从竹班开始,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着科举考试的。

    晴岚考试的目标不是蒙学,而是梅班。

    在她生病之前,蒙学的书她已经学完了,字也认差不多了,也会写上千个繁体字了,所以她不想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读蒙学,而是直接考梅班。

    丁希承知道晴岚要去县学读书了,也磨囿他爹让他读县学。丁家本身请了先生的,丁希承五岁就开蒙了,家里人也希望他走科举,但县学…丁太老爷不愿意让丁家子孙去县学,怕招人家骂,都那么有钱了还让自己孩子去贪那点福利,又不差钱,干嘛呀。

    而丁老爷则是对儿子在考试方面没啥把握,这考不上…那可在县里丢大脸了。

    丁希承的烦恼被晴岚一句话就解决了:“让你爹每年给县学捐点钱,设个奖学金,奖励给贫困学习好的孩子不就得了。”丁希承大喜,一溜烟的跑回家,投胎的都追不上。

    李十三开蒙更早,三岁的时候就有四个满腹经纶的老师围着他转了。可他很不喜欢,除了字真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可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晴岚为考试这么努力,他心里也开始对上学有些期待,不行,他得给父皇写信!

    晴岚无语的看着跑走的俩人,继续埋头苦干——为考试做充分的准备,但她的准备并非像别人一样埋头苦读,她在做统计学。

    因为有舒老二这个后门,她顺利拿到了县学近十年来的考试试题。

    把所有的题先分科目誊抄出来,比如考国学的、文学的、数学的,历史的,政治的、自然社会类…每个学科下再细分,如名词名句解释,数学应用,杂文,名言的解析或议论等。

    分好类后,晴岚把所有题目按类型逐一罗列下来,重复的题目,在旁边用朱砂标注出来。多次重复的题目,单独抄写在另外一张纸上。她拿出自己的颜料,边查阅资料边备注考题的出处,方便她以后查阅以及对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

    等完成这个工作,晴岚觉得自己的脖子都变短了——僵。

    接下来,就是着重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步,先把考题中所有涵盖的内容的书籍或借或买,全部找齐。然后认真的研读,但不咬文嚼字。

    第二步,把考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细细研读,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

    第三步,将重复的重点区域背过背熟,并在心里给自己模拟考试的方式和答题的思路。

    李十三和丁希承最初是瞧不上晴岚这种做法的,(李十三:爷可不屑于投机倒把。)可后来的结果证明,用晴岚的这种方法应对考试,真是太体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