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刘过献策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具体是什么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朝中大臣就应该让黄河北流,走商胡大道入海,还是阻塞北流,让黄河回汉唐故道争论不休,已经炸开了锅。”赵煦道。
在刘过看来,人命大于天,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那数百万灾民的安置,至于其他的,都可以暂时缓一缓,突然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问赵煦道:“官家,灾区的防疫工作,可已经安排好?”
赵煦诧异道:“什么防疫工作?”
刘过一愣,才想起这个时代说不定还没有“防疫”这个词,解释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因为天灾过后,灾区的水、食物、甚至包括空气、土地很可能会受到污染,老百姓喝了不干净的水、吃了不干净食物,极容易生病,再加上人和动物的尸体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腐烂霉变,各种病原体肆虐,极易发生瘟疫,造成重大伤亡。所以灾情发生之后,不仅要解决好灾民的吃住问题,还要搞好卫生,做好疫病的防治,人和动物的尸体要尽快掩埋或者烧掉,要让灾民吃干净的食物和水,一旦发生瘟疫,要及时隔离,避免疫病的传播。”
赵煦听得一愣一愣的,刘过说的话虽然他不是很懂,但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他是听过的,知道刘过除了经术和书法之外,似乎对救灾也很有一套,对灾民的处置关系到国本,赵煦年纪虽然不大,但是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立刻给刘过下命令道:“你赶紧回去,就救灾的章程写一个折子呈给朕,不,写好后你直接呈给太皇太后。”
赵煦知道刘过的办法可能会大量减少伤亡,所以立刻让他提出具体的办法,考虑到朝中大臣都不理自己,这个章程由自己说出来不会起作用,让刘过直接呈给做得了主的太皇太后。
刘过见这个时候赵煦想的不是个人权力,而是百姓和国家的利益,心中不禁有些感动,躬身施礼道:“臣遵旨。”
刘过立刻出宫回家,就救灾中人员、物资的如何有效配置,灾民的安置,疫病的防治,以及其他注意事项都列出详细的章程,写成折子呈给太皇太后,这个时代还没有人把救灾的流程讲的这么详细透彻,想的这么周到,刘过的折子上去,立刻就引起了太皇太后的重视,她又和朝臣在朝会上讨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然后派人去实施。
在这之前,刘过是以书法和经术出名,这个折子呈上去以后,刘过在治世方面的能力得到众人的肯定,使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赵煦见刘过的救灾章程竟然得到朝臣的一致肯定,不禁大喜过望,虽然他看朝中的一帮老臣不顺眼,可是对他们的眼光和办事能力还是肯定的,连他们也说刘过是不世出的能臣,那刘过必然是不世出的能臣了。
小皇帝早已视刘过为朝中唯一一个自己的人,所以在刘过提出救灾的具体章程后,又询问他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关于是让黄河继续北流,还是塞绝北流,让黄河回到汉唐故道来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没有可借鉴的方案,刘过想了想说:“关于北流方案和东流方案哪个更好这个问题,臣因为没有实地考察过,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凡事都逃不过臣说的那几个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所以这北流方案和东流方案哪个更好,不是我们嘴上说了算,而是要派专业人士到现场去考察后才能决定。”
赵煦叹了口气道:“怕就怕朝臣各有所属势力,就算派他们去现场勘查了,他们也不会说真话。”
刘过道:“这有何难,派个跟朝中各个势力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去就好了。”
赵煦眼睛一亮,赞道:“刘说书不愧是朕的张良、萧何啊。”
刘过不好意思的笑笑:这个有点儿过分了吧,我不过就是随便说了两句大话,怎么敢和张良、萧何那样的牛逼人物相比。
第二天的朝会,朝中的一干大臣就应该让黄河北流,还是强行让黄河回汉唐故道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以苏辙为首的蜀党赞成北流,但是洛、朔两党都坚持东流,在人数和势力上北流说处于劣势,但是因为左相吕大防和右相范纯仁都站在他们这一边,所以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难以分出胜负。
赵煦被他们吵得头昏脑涨,不由得轻蔑地看了众人一眼,徐徐道:“众卿静一静,朕有话要说。”
众臣有看见赵煦说话的,也有没看见的,看见的正在和同僚争论,没空打理小皇帝,没看见的更不用说了,赵煦一连说了三声,竟然都没人理他,赵煦好面子,不禁臊的脸色通红。
吏部尚书苏颂见小皇帝脸色不善,连忙站出来大声喊道:“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官家有话要说。”众臣这才停下争论,好奇地看着在他们眼中还是一个孩子的赵煦,不知道这小屁孩子想说些什么。
见众人都停下了争论,苏颂这才向赵煦拱了拱手,退到一旁,赵煦感激地对他点了点头。
赵煦见众人都望着自己,甚至连太皇太后都不例外,不禁有些紧张,清了清嗓子,徐徐说道:“众位卿家,就算我们在这里吵几天几夜,也不可能有结果,所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朕看,不如派专人去现场勘探一番,是北流好,还是让黄河回归汉唐故道更优,岂不胜过在这里夸夸其谈,舍本逐末。”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都是刘过在《四书释义》和《启示录》中推崇的做事方法原则,众人都看过刘过的书,自然都知道这两句话的出处,闻言不由得都愣了一下,暗叹小皇帝受刘过影响之深。
有大臣这时问出了赵煦之前问刘过的那个问题:“官家说的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只是要派何人去勘查?”
众位大臣闻言,立刻挺胸收腹,气沉丹田,准备和政敌撕逼,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名额争取过来,不能让政敌夺去。
就在争论各方准备就绪,打算撕逼的时候,赵煦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这个人选嘛,自然是要跟赞成北流说和支持东流的各方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
赵煦此言一出,让已经准备妥当打算战斗的众大臣都有些傻眼,他们都只想着把名额争过来,不让对方得去,却从未想过找个跟各方都没关系的人去勘查。
众位大臣怔了一下之后,都忍不住想:有这样的人吗?不过小皇帝今天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惊喜,他们从未想过龙椅上面的那个小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这时再看着赵煦,目光都有些不一样了。
众大臣看着小皇帝目光跟往日的不同,无论是赵煦还是太皇太后都感觉到了,赵煦自然是十分高兴,心中对刘过充满了感激,太皇太后则有些心情复杂,她虽然知道留给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这权力始终是要交出去的,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赵煦能成为一代明君,但是感觉到手中权力的流逝,她还是觉得不舒服。
“官家可否有了合适的人选?”太皇太后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是还是配合着孙儿把这场戏演完。
赵煦点了点头道:“朕觉得太子中允刘过,入朝时日尚短,跟各方都没有牵扯,是最合适的人选。”
“具体是什么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朝中大臣就应该让黄河北流,走商胡大道入海,还是阻塞北流,让黄河回汉唐故道争论不休,已经炸开了锅。”赵煦道。
在刘过看来,人命大于天,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那数百万灾民的安置,至于其他的,都可以暂时缓一缓,突然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问赵煦道:“官家,灾区的防疫工作,可已经安排好?”
赵煦诧异道:“什么防疫工作?”
刘过一愣,才想起这个时代说不定还没有“防疫”这个词,解释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因为天灾过后,灾区的水、食物、甚至包括空气、土地很可能会受到污染,老百姓喝了不干净的水、吃了不干净食物,极容易生病,再加上人和动物的尸体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腐烂霉变,各种病原体肆虐,极易发生瘟疫,造成重大伤亡。所以灾情发生之后,不仅要解决好灾民的吃住问题,还要搞好卫生,做好疫病的防治,人和动物的尸体要尽快掩埋或者烧掉,要让灾民吃干净的食物和水,一旦发生瘟疫,要及时隔离,避免疫病的传播。”
赵煦听得一愣一愣的,刘过说的话虽然他不是很懂,但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他是听过的,知道刘过除了经术和书法之外,似乎对救灾也很有一套,对灾民的处置关系到国本,赵煦年纪虽然不大,但是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立刻给刘过下命令道:“你赶紧回去,就救灾的章程写一个折子呈给朕,不,写好后你直接呈给太皇太后。”
赵煦知道刘过的办法可能会大量减少伤亡,所以立刻让他提出具体的办法,考虑到朝中大臣都不理自己,这个章程由自己说出来不会起作用,让刘过直接呈给做得了主的太皇太后。
刘过见这个时候赵煦想的不是个人权力,而是百姓和国家的利益,心中不禁有些感动,躬身施礼道:“臣遵旨。”
刘过立刻出宫回家,就救灾中人员、物资的如何有效配置,灾民的安置,疫病的防治,以及其他注意事项都列出详细的章程,写成折子呈给太皇太后,这个时代还没有人把救灾的流程讲的这么详细透彻,想的这么周到,刘过的折子上去,立刻就引起了太皇太后的重视,她又和朝臣在朝会上讨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然后派人去实施。
在这之前,刘过是以书法和经术出名,这个折子呈上去以后,刘过在治世方面的能力得到众人的肯定,使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赵煦见刘过的救灾章程竟然得到朝臣的一致肯定,不禁大喜过望,虽然他看朝中的一帮老臣不顺眼,可是对他们的眼光和办事能力还是肯定的,连他们也说刘过是不世出的能臣,那刘过必然是不世出的能臣了。
小皇帝早已视刘过为朝中唯一一个自己的人,所以在刘过提出救灾的具体章程后,又询问他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关于是让黄河继续北流,还是塞绝北流,让黄河回到汉唐故道来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没有可借鉴的方案,刘过想了想说:“关于北流方案和东流方案哪个更好这个问题,臣因为没有实地考察过,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凡事都逃不过臣说的那几个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所以这北流方案和东流方案哪个更好,不是我们嘴上说了算,而是要派专业人士到现场去考察后才能决定。”
赵煦叹了口气道:“怕就怕朝臣各有所属势力,就算派他们去现场勘查了,他们也不会说真话。”
刘过道:“这有何难,派个跟朝中各个势力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去就好了。”
赵煦眼睛一亮,赞道:“刘说书不愧是朕的张良、萧何啊。”
刘过不好意思的笑笑:这个有点儿过分了吧,我不过就是随便说了两句大话,怎么敢和张良、萧何那样的牛逼人物相比。
第二天的朝会,朝中的一干大臣就应该让黄河北流,还是强行让黄河回汉唐故道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以苏辙为首的蜀党赞成北流,但是洛、朔两党都坚持东流,在人数和势力上北流说处于劣势,但是因为左相吕大防和右相范纯仁都站在他们这一边,所以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难以分出胜负。
赵煦被他们吵得头昏脑涨,不由得轻蔑地看了众人一眼,徐徐道:“众卿静一静,朕有话要说。”
众臣有看见赵煦说话的,也有没看见的,看见的正在和同僚争论,没空打理小皇帝,没看见的更不用说了,赵煦一连说了三声,竟然都没人理他,赵煦好面子,不禁臊的脸色通红。
吏部尚书苏颂见小皇帝脸色不善,连忙站出来大声喊道:“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官家有话要说。”众臣这才停下争论,好奇地看着在他们眼中还是一个孩子的赵煦,不知道这小屁孩子想说些什么。
见众人都停下了争论,苏颂这才向赵煦拱了拱手,退到一旁,赵煦感激地对他点了点头。
赵煦见众人都望着自己,甚至连太皇太后都不例外,不禁有些紧张,清了清嗓子,徐徐说道:“众位卿家,就算我们在这里吵几天几夜,也不可能有结果,所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朕看,不如派专人去现场勘探一番,是北流好,还是让黄河回归汉唐故道更优,岂不胜过在这里夸夸其谈,舍本逐末。”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都是刘过在《四书释义》和《启示录》中推崇的做事方法原则,众人都看过刘过的书,自然都知道这两句话的出处,闻言不由得都愣了一下,暗叹小皇帝受刘过影响之深。
有大臣这时问出了赵煦之前问刘过的那个问题:“官家说的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只是要派何人去勘查?”
众位大臣闻言,立刻挺胸收腹,气沉丹田,准备和政敌撕逼,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名额争取过来,不能让政敌夺去。
就在争论各方准备就绪,打算撕逼的时候,赵煦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这个人选嘛,自然是要跟赞成北流说和支持东流的各方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
赵煦此言一出,让已经准备妥当打算战斗的众大臣都有些傻眼,他们都只想着把名额争过来,不让对方得去,却从未想过找个跟各方都没关系的人去勘查。
众位大臣怔了一下之后,都忍不住想:有这样的人吗?不过小皇帝今天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惊喜,他们从未想过龙椅上面的那个小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这时再看着赵煦,目光都有些不一样了。
众大臣看着小皇帝目光跟往日的不同,无论是赵煦还是太皇太后都感觉到了,赵煦自然是十分高兴,心中对刘过充满了感激,太皇太后则有些心情复杂,她虽然知道留给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这权力始终是要交出去的,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赵煦能成为一代明君,但是感觉到手中权力的流逝,她还是觉得不舒服。
“官家可否有了合适的人选?”太皇太后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是还是配合着孙儿把这场戏演完。
赵煦点了点头道:“朕觉得太子中允刘过,入朝时日尚短,跟各方都没有牵扯,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