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东进朝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攻下沈阳城之后,已是隆冬,明军自然要在城中过冬。
期间,明军严格执行剃辫政策,导致大量旗民反抗。
与历史上鞑子做的一样,对于反抗者明军毫不手软,杀无赦。
仅在沈阳城内,就有五千多不愿意剃辫的旗民被杀。
血腥总能换来服从,也能换来一些变节者。
明军任命了一帮鞑子当监查,这些鞑子干活相当卖力气,不但很快把全沈阳城内的鞑子脑后根刨得干干净净,还主动请缨去周边县城、牛录、村庄执行政策,倒是让明军没想到。
说白了,哪个民族都不缺乏变节者,绝对的强权之下,只有服从。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过一天,大明在辽东的统治就巩固一分。
只要等来年开春,明军就会在这里正式置卫所、衙门,并且大量汉人会在免费圈地的诱惑下搬来这里,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里和中原就没什么差别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军的军事行动可以结束了。
别忘了,阿敏还有一支战力相当可以的大军在朝鲜呢。
那里原本有一万精锐两万厮卒,后来据说多尔衮的三千骑兵也去了,而且还有上万旗民也偷偷越境而过,显然鞑子是想把那当成根据地,跟大明再行对抗一番。
话说阿敏自从带了一万精兵和两万厮卒入朝以后,可把李氏王朝祸害地够呛。
目前他的大军已经连陷义州、定州等地,俨然成了这些地盘的领主。
和天启七年阿敏带兵入朝不同,那会儿他们只是劫掠并威吓朝鲜,但现在阿敏就是想做朝鲜一地之王,所以到那后就决计不走了。
当然,沈阳失陷后,现在他更不会撤出朝鲜了,他还打算拿这里做根据地,继续对抗明廷,甚至打算复国呢。
阿敏这么多人在朝鲜,可不得要钱要粮?这些钱粮,自然毫无疑问地会摊到普通朝鲜民众身上。
阿敏的德性历史上早有记载,为人贪婪又凶狠,历史上他在中原就干过屠城的事情,还受过皇太极处罚。
在朝鲜,他自然是更加放开了手脚,在他的占领地苛捐杂税还不够,动不动就抢,抢钱抢粮抢女人,好不快活。
可朝鲜的兵,说实话真的不堪一击,根本无力打退阿敏。
这不,李氏王朝已经连续五次上书明廷,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大明派军剿灭阿敏,就像当初这个强大的老大哥派兵帮他们教训倭国一样。
不过之前大明自保尚且不暇,哪有余力帮他们?
不得不说,那会儿的朝鲜对大明这个老大哥,是很忠诚的。
历史上,皇太极在称帝前,曾让朝鲜“劝进”,也就是承认他宗主皇帝的身份。此时明国虽已式微,而“大清”无比强悍,但朝鲜依然断然拒绝。
当时一百多名朝鲜太学生联名上书: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称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可见大明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只是历史上,朝鲜李氏王朝等到死也没等到明军来帮忙,最终只能被迫在丙子虏乱后承认鞑子的宗主国地位,每年进贡大量物资,自己只能啃啃棒子。
他们怀念跟大明这个“老大哥”时的美好日子,那会儿不但上贡少,而且使者每次去大明还能得到大批赏赐,有时甚至比上贡的东西还多。
更要紧的是,倭寇来袭时,老大哥二话不说就出来帮忙,那是何等的靠谱。
所以历史上即便中原都被鞑子占了,朝鲜还用的是明朝的礼制和年号。
好在这个时空,情况完全两样了。
大明,重新强大起来了。
东亚,乃至亚洲的霸主,依然是大明。
李氏王朝对近几年中原形势的变化也极为关注,知道这几年明国出了个叫“秦书淮”的不世之才,此人文武双全冠绝于世,短短数年便让大明再次强盛。
不少朝鲜士大夫说,这就是天朝有天佑的证据。
大明强盛,李氏王朝对抗鞑子的决心自然更强。自从阿敏入侵以后,朝鲜国王李倧从没打算议和,再三言明即便朝鲜拼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臣服胡虏。
当然,他也没去拼——根本打不过还拼什么?当然是等老大哥收拾完辽东再来帮自己了。
这不,明军刚刚占领沈阳两个月,崇祯七年二月,朝鲜李氏王朝就派使者千辛万苦地越过阿敏大军的封锁,来到了沈阳。
使者带来了朝鲜国王李倧的厚礼,什么高丽参啦鹿茸啦黄金之类的,先是表达了一番对明军收复辽东的祝贺,再严正申明朝鲜将一如既往地奉大明为天朝上国,李氏王朝将永记大明数次出兵帮忙击退倭寇的再造之恩云云。
这些话对孟威这些人来说,不过是陈词滥调而已。这些附属番邦嘛,来了我朝大抵都要说这些的。
不过秦书淮听得倒是津津有味。
哎哟嘿,棒子这会儿可以啊,这么谦虚吗?
知不知道你们后代都已经把宇宙都划到你大朝鲜范围了?
使者见秦书淮摸着下巴,笑意盈盈,听得有滋有味,就不由多拍了些马屁。
而且马上把马屁的焦点从大明转移到了秦书淮身上。
“臣听闻安国公大人文韬武略冠绝天下,乃当世不二之雄才,无双之国士。国公于上国危难时挺身而出,西征魔教、中平贼乱、北伐鞑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戡乱以武,力挽狂澜!而国公之大才又何止武功耶?文治天下,国公亦乃当世第一,如今大明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此功唯赖吾大明皇帝陛下之德,及国公安邦之策也!国公之横空出世,真乃此乱世百姓之幸,亦是我朝鲜万民之幸也!”
这一把马屁杀伤力就大了,听得秦书淮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连孟威、孟虎、赖三儿等人都把头扭到了一边,差点就当场笑出来了。
马屁归马屁,也不用这么赤果果吧?
秦书淮挺不下去了,摆了摆手,说道,“尔等此次来沈阳,想必还有其他事由吧?”
一说起这个,那位朝鲜使臣马上就嚎啕大哭起来。
这情绪转变之快让秦书淮看得都叹为观止。
“启禀国公爷,我朝侍奉天朝已久,矢志不渝,奈何那鞑子……”
总之大概意思是,鞑子不是人,太狠了,他们又打不过,所以想请秦书淮出兵去打阿敏。
按理说这事儿他们先得去找崇祯,然后由崇祯发给内阁审议,内阁再找兵部,一层层议下来。
不过李倧现在是真急了,他怕大明出兵晚了,自己的国都马上就会被阿敏攻破,到时候他又得躲山里去了。
所以他一面派使臣去紫禁城,一面同时又来找秦书淮。
倒不是要越过崇祯,而是想先跟秦书淮打点好关系,到时候崇祯的圣旨下来秦书淮才能马上发兵不是?
要不然呢?这位国公爷要是拖上几个月,那圣旨也不好使啊——李氏可对眼下的中原情况门儿清的!
话说对付阿敏,就算朝鲜使臣不来秦书淮也已经在准备了。
不仅仅是要斩草除根消除隐患,还是主线任务使然。
不是要万邦来朝么?朝鲜要是被阿敏占去了,还怎么来朝?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把计划进攻朝鲜阿敏部的事情上奏崇祯了,崇祯的谕旨也已下达,就四个字:斩草除根。
朝鲜使臣这会儿运气来了。
秦书淮问他,“那谁,你恨鞑子么?”
使臣咬着牙回答,恨!恨极了思密达!
秦书淮呵呵一笑,“那好,半个月后我大军入朝剿灭鞑子,到时你就随军出发吧。本公,让你亲眼看到那阿敏是怎么死的!”
朝鲜使臣又惊又喜,差点没蹦起来!
半个月!上国的大军半个月后就会出发了!
而且,我还能亲眼看到上国大军如何剿灭该死的鞑子,杀了那阿敏魔王!
这么一来,自己岂不是必然留名于朝鲜的青史之中?
崇祯七年三月,北伐军分出约三万精兵,由李定国为主帅、张啸为副帅,在数十名朝鲜人的引导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围剿阿敏部。
四月,由于从关内出来的七万卫军已经到位,秦书淮率剩余的北伐大军,胜利班师回朝。
于此同时,大军还押送了代善、多铎、莽古尔泰等众多后金大臣以及数百爱新觉罗族人回京,等待崇祯处置。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胜仗,这场胜仗的意义极为深远,他标志着延续了数十年的辽东建州之祸从此彻底平定。
不仅如此,随着辽东的平定,北部的草原从此也安宁了。草原上大多数部族已经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者,来表达向大明的称臣之心。
还有西域,大把的小国派来各种使臣,来称臣纳贡,并且邀请大明去驻军。
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再无外患了。
现在崇祯唯一心烦的就是,一下子这么多地盘称臣,还都十分殷勤地邀请大明去本地置卫所以提供“保护”,让他都不知道怎么调兵合适了。
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可不都在秦书淮手里么?
次能打的部队,都在京师附近呢。
再次呢?
啧啧啧,那些卫军也就是吓唬人的,崇祯都嫌他们出去丢人。
本来还想接下来好好让秦书淮整训全国兵备,现在看来是来不及了。
有地儿占,那得马上占住了啊!比如辽东,你能拖吗?
好在如今大明威势正盛,就算是些卫军过去,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都不敢造次。
想想也真是幸福的烦恼呢。
崇祯这些日子睡得时间可更少了,不过睡眠的质量可是大大提高了。
每天起来都是精神百倍,脸上时不时就挂起笑容。
不过随着北伐大军的回归,崇祯平常问王德化最多的还是秦书淮到哪了。
秦书淮的大军回来的比预计晚了很多天。
原因呢?
是因为“遭遇”了上百万百姓的“阻击”。
大军从到达锦州以后,几乎每到一地,都会面临人山人海的百姓前来迎接。
百姓犒劳王师,而且你也不是着急去打仗,那总得表示表示吧?
喝入城酒,这自是少不了的。
入城酒有讲究啊,首先那得城中最长的长者来敬你,敬你必须干了。
然后,是城中乡绅代表来敬,人家一片好意你好意思不喝?
最终,黑压压的一片老百姓围着你,给你敲锣打鼓,表演各种当地民俗绝活儿,你能不看吗?
他秦书淮不想看不要紧,还得问问底下士兵答不答应?
豁出命去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谁不想乐呵乐呵?
更何况,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沿途的百姓,是真心实意、掏心掏肺地想感谢官军、感谢这个神一般的国公爷。
要知道五年前,他们还生活在对苛捐杂税和鞑子、蒙古人时不时入侵的双重恐惧中。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今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凡勤快点都能过上好日子,连最后的心病——鞑子,都已经被官军解决了。
去大街上随便找个孩童问问,如今这是什么年月啊?
他未必能告诉你是崇祯几年,但他一定会说,这是好年月。
谁都相信,盛世来临了。
吃苦耐劳的华夏人,对生活的要求向来不高。
吃好点,穿好点,少些天灾人祸,那就是盛世了。
攻下沈阳城之后,已是隆冬,明军自然要在城中过冬。
期间,明军严格执行剃辫政策,导致大量旗民反抗。
与历史上鞑子做的一样,对于反抗者明军毫不手软,杀无赦。
仅在沈阳城内,就有五千多不愿意剃辫的旗民被杀。
血腥总能换来服从,也能换来一些变节者。
明军任命了一帮鞑子当监查,这些鞑子干活相当卖力气,不但很快把全沈阳城内的鞑子脑后根刨得干干净净,还主动请缨去周边县城、牛录、村庄执行政策,倒是让明军没想到。
说白了,哪个民族都不缺乏变节者,绝对的强权之下,只有服从。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过一天,大明在辽东的统治就巩固一分。
只要等来年开春,明军就会在这里正式置卫所、衙门,并且大量汉人会在免费圈地的诱惑下搬来这里,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里和中原就没什么差别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军的军事行动可以结束了。
别忘了,阿敏还有一支战力相当可以的大军在朝鲜呢。
那里原本有一万精锐两万厮卒,后来据说多尔衮的三千骑兵也去了,而且还有上万旗民也偷偷越境而过,显然鞑子是想把那当成根据地,跟大明再行对抗一番。
话说阿敏自从带了一万精兵和两万厮卒入朝以后,可把李氏王朝祸害地够呛。
目前他的大军已经连陷义州、定州等地,俨然成了这些地盘的领主。
和天启七年阿敏带兵入朝不同,那会儿他们只是劫掠并威吓朝鲜,但现在阿敏就是想做朝鲜一地之王,所以到那后就决计不走了。
当然,沈阳失陷后,现在他更不会撤出朝鲜了,他还打算拿这里做根据地,继续对抗明廷,甚至打算复国呢。
阿敏这么多人在朝鲜,可不得要钱要粮?这些钱粮,自然毫无疑问地会摊到普通朝鲜民众身上。
阿敏的德性历史上早有记载,为人贪婪又凶狠,历史上他在中原就干过屠城的事情,还受过皇太极处罚。
在朝鲜,他自然是更加放开了手脚,在他的占领地苛捐杂税还不够,动不动就抢,抢钱抢粮抢女人,好不快活。
可朝鲜的兵,说实话真的不堪一击,根本无力打退阿敏。
这不,李氏王朝已经连续五次上书明廷,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大明派军剿灭阿敏,就像当初这个强大的老大哥派兵帮他们教训倭国一样。
不过之前大明自保尚且不暇,哪有余力帮他们?
不得不说,那会儿的朝鲜对大明这个老大哥,是很忠诚的。
历史上,皇太极在称帝前,曾让朝鲜“劝进”,也就是承认他宗主皇帝的身份。此时明国虽已式微,而“大清”无比强悍,但朝鲜依然断然拒绝。
当时一百多名朝鲜太学生联名上书: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称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可见大明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只是历史上,朝鲜李氏王朝等到死也没等到明军来帮忙,最终只能被迫在丙子虏乱后承认鞑子的宗主国地位,每年进贡大量物资,自己只能啃啃棒子。
他们怀念跟大明这个“老大哥”时的美好日子,那会儿不但上贡少,而且使者每次去大明还能得到大批赏赐,有时甚至比上贡的东西还多。
更要紧的是,倭寇来袭时,老大哥二话不说就出来帮忙,那是何等的靠谱。
所以历史上即便中原都被鞑子占了,朝鲜还用的是明朝的礼制和年号。
好在这个时空,情况完全两样了。
大明,重新强大起来了。
东亚,乃至亚洲的霸主,依然是大明。
李氏王朝对近几年中原形势的变化也极为关注,知道这几年明国出了个叫“秦书淮”的不世之才,此人文武双全冠绝于世,短短数年便让大明再次强盛。
不少朝鲜士大夫说,这就是天朝有天佑的证据。
大明强盛,李氏王朝对抗鞑子的决心自然更强。自从阿敏入侵以后,朝鲜国王李倧从没打算议和,再三言明即便朝鲜拼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臣服胡虏。
当然,他也没去拼——根本打不过还拼什么?当然是等老大哥收拾完辽东再来帮自己了。
这不,明军刚刚占领沈阳两个月,崇祯七年二月,朝鲜李氏王朝就派使者千辛万苦地越过阿敏大军的封锁,来到了沈阳。
使者带来了朝鲜国王李倧的厚礼,什么高丽参啦鹿茸啦黄金之类的,先是表达了一番对明军收复辽东的祝贺,再严正申明朝鲜将一如既往地奉大明为天朝上国,李氏王朝将永记大明数次出兵帮忙击退倭寇的再造之恩云云。
这些话对孟威这些人来说,不过是陈词滥调而已。这些附属番邦嘛,来了我朝大抵都要说这些的。
不过秦书淮听得倒是津津有味。
哎哟嘿,棒子这会儿可以啊,这么谦虚吗?
知不知道你们后代都已经把宇宙都划到你大朝鲜范围了?
使者见秦书淮摸着下巴,笑意盈盈,听得有滋有味,就不由多拍了些马屁。
而且马上把马屁的焦点从大明转移到了秦书淮身上。
“臣听闻安国公大人文韬武略冠绝天下,乃当世不二之雄才,无双之国士。国公于上国危难时挺身而出,西征魔教、中平贼乱、北伐鞑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戡乱以武,力挽狂澜!而国公之大才又何止武功耶?文治天下,国公亦乃当世第一,如今大明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此功唯赖吾大明皇帝陛下之德,及国公安邦之策也!国公之横空出世,真乃此乱世百姓之幸,亦是我朝鲜万民之幸也!”
这一把马屁杀伤力就大了,听得秦书淮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连孟威、孟虎、赖三儿等人都把头扭到了一边,差点就当场笑出来了。
马屁归马屁,也不用这么赤果果吧?
秦书淮挺不下去了,摆了摆手,说道,“尔等此次来沈阳,想必还有其他事由吧?”
一说起这个,那位朝鲜使臣马上就嚎啕大哭起来。
这情绪转变之快让秦书淮看得都叹为观止。
“启禀国公爷,我朝侍奉天朝已久,矢志不渝,奈何那鞑子……”
总之大概意思是,鞑子不是人,太狠了,他们又打不过,所以想请秦书淮出兵去打阿敏。
按理说这事儿他们先得去找崇祯,然后由崇祯发给内阁审议,内阁再找兵部,一层层议下来。
不过李倧现在是真急了,他怕大明出兵晚了,自己的国都马上就会被阿敏攻破,到时候他又得躲山里去了。
所以他一面派使臣去紫禁城,一面同时又来找秦书淮。
倒不是要越过崇祯,而是想先跟秦书淮打点好关系,到时候崇祯的圣旨下来秦书淮才能马上发兵不是?
要不然呢?这位国公爷要是拖上几个月,那圣旨也不好使啊——李氏可对眼下的中原情况门儿清的!
话说对付阿敏,就算朝鲜使臣不来秦书淮也已经在准备了。
不仅仅是要斩草除根消除隐患,还是主线任务使然。
不是要万邦来朝么?朝鲜要是被阿敏占去了,还怎么来朝?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把计划进攻朝鲜阿敏部的事情上奏崇祯了,崇祯的谕旨也已下达,就四个字:斩草除根。
朝鲜使臣这会儿运气来了。
秦书淮问他,“那谁,你恨鞑子么?”
使臣咬着牙回答,恨!恨极了思密达!
秦书淮呵呵一笑,“那好,半个月后我大军入朝剿灭鞑子,到时你就随军出发吧。本公,让你亲眼看到那阿敏是怎么死的!”
朝鲜使臣又惊又喜,差点没蹦起来!
半个月!上国的大军半个月后就会出发了!
而且,我还能亲眼看到上国大军如何剿灭该死的鞑子,杀了那阿敏魔王!
这么一来,自己岂不是必然留名于朝鲜的青史之中?
崇祯七年三月,北伐军分出约三万精兵,由李定国为主帅、张啸为副帅,在数十名朝鲜人的引导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围剿阿敏部。
四月,由于从关内出来的七万卫军已经到位,秦书淮率剩余的北伐大军,胜利班师回朝。
于此同时,大军还押送了代善、多铎、莽古尔泰等众多后金大臣以及数百爱新觉罗族人回京,等待崇祯处置。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胜仗,这场胜仗的意义极为深远,他标志着延续了数十年的辽东建州之祸从此彻底平定。
不仅如此,随着辽东的平定,北部的草原从此也安宁了。草原上大多数部族已经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者,来表达向大明的称臣之心。
还有西域,大把的小国派来各种使臣,来称臣纳贡,并且邀请大明去驻军。
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再无外患了。
现在崇祯唯一心烦的就是,一下子这么多地盘称臣,还都十分殷勤地邀请大明去本地置卫所以提供“保护”,让他都不知道怎么调兵合适了。
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可不都在秦书淮手里么?
次能打的部队,都在京师附近呢。
再次呢?
啧啧啧,那些卫军也就是吓唬人的,崇祯都嫌他们出去丢人。
本来还想接下来好好让秦书淮整训全国兵备,现在看来是来不及了。
有地儿占,那得马上占住了啊!比如辽东,你能拖吗?
好在如今大明威势正盛,就算是些卫军过去,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都不敢造次。
想想也真是幸福的烦恼呢。
崇祯这些日子睡得时间可更少了,不过睡眠的质量可是大大提高了。
每天起来都是精神百倍,脸上时不时就挂起笑容。
不过随着北伐大军的回归,崇祯平常问王德化最多的还是秦书淮到哪了。
秦书淮的大军回来的比预计晚了很多天。
原因呢?
是因为“遭遇”了上百万百姓的“阻击”。
大军从到达锦州以后,几乎每到一地,都会面临人山人海的百姓前来迎接。
百姓犒劳王师,而且你也不是着急去打仗,那总得表示表示吧?
喝入城酒,这自是少不了的。
入城酒有讲究啊,首先那得城中最长的长者来敬你,敬你必须干了。
然后,是城中乡绅代表来敬,人家一片好意你好意思不喝?
最终,黑压压的一片老百姓围着你,给你敲锣打鼓,表演各种当地民俗绝活儿,你能不看吗?
他秦书淮不想看不要紧,还得问问底下士兵答不答应?
豁出命去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谁不想乐呵乐呵?
更何况,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沿途的百姓,是真心实意、掏心掏肺地想感谢官军、感谢这个神一般的国公爷。
要知道五年前,他们还生活在对苛捐杂税和鞑子、蒙古人时不时入侵的双重恐惧中。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今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凡勤快点都能过上好日子,连最后的心病——鞑子,都已经被官军解决了。
去大街上随便找个孩童问问,如今这是什么年月啊?
他未必能告诉你是崇祯几年,但他一定会说,这是好年月。
谁都相信,盛世来临了。
吃苦耐劳的华夏人,对生活的要求向来不高。
吃好点,穿好点,少些天灾人祸,那就是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