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何为春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吧,到底《春秋》一书中,到底有没有制定平天下之道的方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毕竟现在的《春秋》就是一本断烂朝报,想看个全文都不可能,根本就体会不出圣人提笔之前的念头。
因此,《春秋》一书,是否藏了制定平天下之道的方法,这种好像是胡说八道一样的观点,其实……,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不是胡说八道瞎说,而是呢……,仅靠一点点理由,天马行空的瞎猜。
所以,千万不要当真,也有可能就是猜错啦。
不过,虽然观点无法证实,但是,瞎猜的理由,还是有必要说一下的,对不对,就权当看个乐儿好啦。
理由一共有三点,第一是太史公说的,第二是亚圣说的,第三就是根据,儒家后来的一系列变化说的。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这是太史公对于《春秋》的评价,前面只是翻译了一下而已,并没有解释,到底为什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者说到底怎么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太史公说《春秋》可以看明白三王的政治之道,也能分辨了人心变化的道理,可以排除疑惑,可以明辨是非,可以让犹豫变的坚定,一共五大功用!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反正现在原文也找不到了,既然他说是有,那就权当没错好了。
三王的政治之道是什么,就是三王的平天下之道,后世之人看这个没有用,因为自身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仅能借鉴一下而已,绝对不能生搬硬套。
分辨人心变化的道理是什么,就是人在遇到了不同的情况之下,心理到底是如何变化,最终做出什么反应的过程,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因为人的境遇有时候很相似,了解一下别人在和自己,遇到了同一种情况之时,到底是怎么应对的,而最终又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的。
排除疑惑也是一样,自己此时产生的疑惑,未必就是千古以来,第一个产生这种疑惑的人,因此,看看别人对于同一个疑惑的答案,可以让自己有所启发。
明辨是非就不太好说了,因为前人以为的是,自己可能反而认为是非,不过,境遇总是相似的,所以,看看前人在按照自己认为的是,作出了一系列反应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什么结果,自己再遇到同一种境遇的时候,便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
让犹豫变的坚定呢,也是同样如此,看看别人在那个境遇之中,产生了和自己同样的犹豫,最终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产生了什么结果,当然是可以帮助自己加速思考,早早下定决心的。
因此,三王道、辨人心、排疑惑、辨是非、定犹豫,这五点作用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太史公说,这就是《春秋》的作用,也就是学习历史的作用。
这种借鉴经验智慧,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春秋》独有的,天下所有的史书,所有记录前人经历的传说故事,统统都有这种作用。
哪怕不读史书、不看故事,自己吃了一个亏之后,也是一定会长一智的,区别只是在于,学习历史、观看传说故事,自己并不会真的吃亏罢了。
接着,他又说了另外两点,就是《春秋》一书,所独有的特点啦。
弘扬了善、压抑了恶,把那些不像话的任何事,全部都给骂了一个遍,这是说《春秋》一书,具有鲜明的善恶观念,不像话的事情,作者统统都给臭骂了一顿。
记录了败亡之国的历史,也讲述了破灭家族的变迁,详细补充了兴起、衰败、破灭的过程,这是说《春秋》一书,对于国家变化的过程,是具有凸出描写的,能让人们一眼就看明白,整个国家兴起、衰败、破灭的三个过程。
所以说,《春秋》一书……,并不是史书!
记录历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就是尽量客观详细,二就是尽量确凿有据,不能瞎写、瞎记、瞎评论。
而圣人写的《春秋》呢,里面不仅夹杂了一堆自己的评论,而且,还是大略的记录了一下,在兴起、衰败、破灭的三个过程之中,所发生的事情。
对于其他的事情,根本就写都不写,好像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
但是,也正是有了这种弘善抑恶的鲜明评论,有了这种刻意略记三种过程的春秋笔法,所以,《春秋》才是《春秋》,才能称之为是——微言大义!
当领袖们身处黑暗时代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怎么找到办法,带领人民走出黑暗的时代,而是……,自己不要忘记善恶。
如果当领袖都忘记了善恶,然后沉沦在了黑暗的深渊之中,那么,还谈个屁的平天下呀?
只有领袖们弘善抑恶,坚定了自己的本心之后,才可以分析自己时代,为什么兴起、为什么衰落、为什么即将破灭的原因,只有找到自己时代的问题之后,才可以借用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解决自己时代的问题!
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说大禹的平天下之道,周文王父子的平天下之道,就一定适合自己的时代,必须要创出自己的平天下之道才行!
所以,太史公才说《春秋》一书,就是王者学习政治之道的……,大学问!
说白了,《春秋》定立了两大法则,一就是领袖自己不能黑化,二就是领袖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政治路线。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只是一种瞎猜的结果,根据太史公的评价瞎猜的。
第二点理由,是亚圣自己说的,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圣人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既然大禹找到了抑洪水之道,还了整个天下一个太平;周公找到了横扫天下之法,换了天下百姓一个安宁,那么,如果《春秋》之中啥都没有,那么乱臣贼子们……,又为什么要怕呢?
换句话说,如果《春秋》不含平天下之道,不能帮助领袖们解决问题,弄不死那些乱臣贼子们,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要怕呢?
有高人解释说,《春秋》嘛,揭露了社会的弊端,暴露了那些罪恶统治阶级的嘴脸,所以,他们惧怕民众得到觉醒,因此就怕了。
唉……,洗洗睡觉去吧,亚圣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春秋》……,天子之事也呀。
再说了,在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动乱年代,有多少百姓会是识字之人,大佬,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吧?
所以,民众人手一本《春秋》,况且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并不是人手一本呢?
当然,亚圣说的对不对,也仅仅只是一种瞎猜而已,第三种儒家变化的观点,也就更加的不能当真啦。
其实吧,到底《春秋》一书中,到底有没有制定平天下之道的方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毕竟现在的《春秋》就是一本断烂朝报,想看个全文都不可能,根本就体会不出圣人提笔之前的念头。
因此,《春秋》一书,是否藏了制定平天下之道的方法,这种好像是胡说八道一样的观点,其实……,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不是胡说八道瞎说,而是呢……,仅靠一点点理由,天马行空的瞎猜。
所以,千万不要当真,也有可能就是猜错啦。
不过,虽然观点无法证实,但是,瞎猜的理由,还是有必要说一下的,对不对,就权当看个乐儿好啦。
理由一共有三点,第一是太史公说的,第二是亚圣说的,第三就是根据,儒家后来的一系列变化说的。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这是太史公对于《春秋》的评价,前面只是翻译了一下而已,并没有解释,到底为什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者说到底怎么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太史公说《春秋》可以看明白三王的政治之道,也能分辨了人心变化的道理,可以排除疑惑,可以明辨是非,可以让犹豫变的坚定,一共五大功用!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反正现在原文也找不到了,既然他说是有,那就权当没错好了。
三王的政治之道是什么,就是三王的平天下之道,后世之人看这个没有用,因为自身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仅能借鉴一下而已,绝对不能生搬硬套。
分辨人心变化的道理是什么,就是人在遇到了不同的情况之下,心理到底是如何变化,最终做出什么反应的过程,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因为人的境遇有时候很相似,了解一下别人在和自己,遇到了同一种情况之时,到底是怎么应对的,而最终又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的。
排除疑惑也是一样,自己此时产生的疑惑,未必就是千古以来,第一个产生这种疑惑的人,因此,看看别人对于同一个疑惑的答案,可以让自己有所启发。
明辨是非就不太好说了,因为前人以为的是,自己可能反而认为是非,不过,境遇总是相似的,所以,看看前人在按照自己认为的是,作出了一系列反应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什么结果,自己再遇到同一种境遇的时候,便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
让犹豫变的坚定呢,也是同样如此,看看别人在那个境遇之中,产生了和自己同样的犹豫,最终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产生了什么结果,当然是可以帮助自己加速思考,早早下定决心的。
因此,三王道、辨人心、排疑惑、辨是非、定犹豫,这五点作用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太史公说,这就是《春秋》的作用,也就是学习历史的作用。
这种借鉴经验智慧,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春秋》独有的,天下所有的史书,所有记录前人经历的传说故事,统统都有这种作用。
哪怕不读史书、不看故事,自己吃了一个亏之后,也是一定会长一智的,区别只是在于,学习历史、观看传说故事,自己并不会真的吃亏罢了。
接着,他又说了另外两点,就是《春秋》一书,所独有的特点啦。
弘扬了善、压抑了恶,把那些不像话的任何事,全部都给骂了一个遍,这是说《春秋》一书,具有鲜明的善恶观念,不像话的事情,作者统统都给臭骂了一顿。
记录了败亡之国的历史,也讲述了破灭家族的变迁,详细补充了兴起、衰败、破灭的过程,这是说《春秋》一书,对于国家变化的过程,是具有凸出描写的,能让人们一眼就看明白,整个国家兴起、衰败、破灭的三个过程。
所以说,《春秋》一书……,并不是史书!
记录历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就是尽量客观详细,二就是尽量确凿有据,不能瞎写、瞎记、瞎评论。
而圣人写的《春秋》呢,里面不仅夹杂了一堆自己的评论,而且,还是大略的记录了一下,在兴起、衰败、破灭的三个过程之中,所发生的事情。
对于其他的事情,根本就写都不写,好像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
但是,也正是有了这种弘善抑恶的鲜明评论,有了这种刻意略记三种过程的春秋笔法,所以,《春秋》才是《春秋》,才能称之为是——微言大义!
当领袖们身处黑暗时代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怎么找到办法,带领人民走出黑暗的时代,而是……,自己不要忘记善恶。
如果当领袖都忘记了善恶,然后沉沦在了黑暗的深渊之中,那么,还谈个屁的平天下呀?
只有领袖们弘善抑恶,坚定了自己的本心之后,才可以分析自己时代,为什么兴起、为什么衰落、为什么即将破灭的原因,只有找到自己时代的问题之后,才可以借用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解决自己时代的问题!
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说大禹的平天下之道,周文王父子的平天下之道,就一定适合自己的时代,必须要创出自己的平天下之道才行!
所以,太史公才说《春秋》一书,就是王者学习政治之道的……,大学问!
说白了,《春秋》定立了两大法则,一就是领袖自己不能黑化,二就是领袖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政治路线。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只是一种瞎猜的结果,根据太史公的评价瞎猜的。
第二点理由,是亚圣自己说的,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圣人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既然大禹找到了抑洪水之道,还了整个天下一个太平;周公找到了横扫天下之法,换了天下百姓一个安宁,那么,如果《春秋》之中啥都没有,那么乱臣贼子们……,又为什么要怕呢?
换句话说,如果《春秋》不含平天下之道,不能帮助领袖们解决问题,弄不死那些乱臣贼子们,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要怕呢?
有高人解释说,《春秋》嘛,揭露了社会的弊端,暴露了那些罪恶统治阶级的嘴脸,所以,他们惧怕民众得到觉醒,因此就怕了。
唉……,洗洗睡觉去吧,亚圣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春秋》……,天子之事也呀。
再说了,在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动乱年代,有多少百姓会是识字之人,大佬,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吧?
所以,民众人手一本《春秋》,况且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并不是人手一本呢?
当然,亚圣说的对不对,也仅仅只是一种瞎猜而已,第三种儒家变化的观点,也就更加的不能当真啦。